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燕妮採訪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8-12 07: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陳燕妮採訪錄

張安剛

自2000年出版過採訪錄《美國之後》之後,著名旅美女作家陳燕妮沉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近日,她又與合作多年的作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最新文集《陳燕妮:洛杉磯已久》。這本書是她以一九九五年迄今的旅美生活為主題的雜文結集,內容涵蓋海外政治、生活、藝術、生存現狀等各方面內容。書中包括《討厭歐洲》、《我與美國之音》、《美國海關》、《三回紐約》等文。全書裝禎精美、編輯紮實,總書厚達三百多頁。此著作為陳燕妮本人繼1994年及之後陸續推出《告訴你一個真美國》、《陳燕妮:紐約意識》、《遭遇美國:五十個中國人的美國經歷》、《陳燕妮:再回紐約》、《粉紅通知》、《美國之後》之後的第七部著作。目前,《陳燕妮:洛杉磯已久》已在全中國問世。

在這本《陳燕妮:洛杉磯已久》的自序中,作者陳燕妮這樣寫道:我的這一本《陳燕妮:洛杉磯以久》在年份上與上一本《美國之後》的二零零零年竟然相差了四年,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這幾年為各種各樣原先無論如何也意想不到的人生難題忙碌,寫作有些倦怠,而且,算到二零零四,我到美國已經長居十多年了,如此長時間的人生體驗,使我對身邊的美國多少滋生了「選題疲勞」。我已缺乏當初的那種路見奇怪思緒即刻出發的衝動。人生也正在這樣的轉換當中滑向老化。四年時光,活似白駒過隙。有時候在洛杉磯冬夏不明的暗夜裡靜坐,忽然會想起過去那些我是誰、我該作為誰、我該怎樣作為誰等等年輕而做作的思索要點,心弦忽然乾笑一下。

談到自己寫作新書的感覺,她如此寫到:四年過去,提筆為字,我開始出現類似老年人的種種謹慎,好的是多少提高了下筆分寸,無所謂好不好的是手邊可選擇的題目現出了拘謹。其實在寫《美國之後》之前我手裡就已經累積下一些雜文稿子,有一些甚至早早寫完於上個世紀的一九九六年。在整理這本書最後一編稿件的時候我都還在猶豫,這些已將近過時十年的「上世紀稿件」我是否還有必要向公眾展示?結果是我自己向自己投降。我還是希望自己的脈絡能夠不做浪費,而且回看了一下,覺得這些脈絡程度還好。

說到此書的出版過程,陳燕妮說其實也有曲折:此次出書,交給了華夏出版社,這也是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四年出版我第一本《告訴你一個真美國》之書的出版社,當年我的責任編輯陳澤順還是一位剛從陝西基層抽調上來的「知青編輯」,十年之後的他已經成為這家風華正茂的出版社之負責人。此書的選題我和他及責編方面負責人其實早在二零零一年就已談妥,可文稿被我的原因拖了幾年,此次出書回國前再致電於他,竟聽到回答說是他「調到殘聯去了」。對他而言,這正好也有一個十年之說。四年和十年,一個人在大歷史當中的銜接我才知道竟然如此短暫。

看來,她是在借著出版事宜的經過來談論人生和時間的感嘆,其實我們很多正在和時間較量的奮鬥者都有如此感嘆。當然,沒有了和陳編輯的約定,也就沒有了「稿債」這個人情包袱,陳燕妮最終重新選擇了出版社,結果才有了和作家出版社的再次合作。

在洛杉磯陳燕妮自己獨佔一層、寬大而充滿古典明代傢具的辦公室內,記者採訪了這位作家。

記者:你能否談一下《陳燕妮:洛杉磯已久》一書的創作過程?

陳燕妮:這本書是我過去多年的一個雜文結集,過去也曾經把雜文結集出版,但是文章的寫作年限基本上停止於1996年的《陳燕妮:再回紐約》,因此,此次出版的新書,在文章寫作年代的跨度上涵蓋了從1996年到今天將近十年的時間。

記者:十年的寫作,你覺得自己的創作有否變化?

陳燕妮:十年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漫長的成長過程,我的寫作過程也毫不例外。到今年,我到美國生活已經滿十八個年頭了,我對美國生活環境、政策法規乃至人文景觀的了解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十年前的美國感觸落到筆下可能只能顯現事情內在機理的皮毛,但是十年後的寫作和觀察,不敢說我已經對美國萬象了解得萬分清晰,但是多年的日常所遇多見都比我自己十年前的感觸多了更多的通透感和清晰度,這當然也是一個寫作人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在此也謝謝讀者和我的一同成長,從十二年前的第一部《告訴你一個真美國》,讀者在閱讀上都給予我了相當的信任和寬容尺度,在今後,我唯有更真實、剔透地解析美國諸事才能更好地回饋受眾。

記者:在你的新書《陳燕妮:洛杉磯已久》中,你自己覺得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哪一篇?

陳燕妮:其實我個人認為,凡是2000年之後寫的東西我本人都還算滿意,但我覺得新書中角度比較新穎的文章是《討厭歐洲》和《湖北老家》等一些感性文字。在《討厭歐洲》中我用了十篇系列文章的篇幅描述了我在歐洲走動時的所遇和所想。從當時下筆的最開始到今天接受採訪的這一刻,我都明白,因為時間倉促,我在歐洲對當地的人事物觀察必定存在膚淺的一面,但是單就我個人所見和所想,我覺得可以成文,在文章中我刻意迴避了深層分析,卻還是大膽地使用了「討厭」二字,一來表達我內心對所見到的歐洲惡劣的真實反感;二來我想實實在在地打破地球上很多人對歐洲那個地方莫名其妙的崇拜。從那時到今天,我時時反思自己的所寫,但我迄今都還討厭歐洲。我的很多論點完全是根據我在歐洲的各種眼見所下,儘管文章在國內的一些報刊發表前和發表后得到了各種評說,但我還是堅持一己之見,決不動搖。我覺得另外一篇叫做《湖北老家》的文章也值得一讀,在這篇文章中,我也用了十則的系列篇幅描述我對我父親的出生地、當然也是我多年各行履歷表格中的籍貫棗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薛坪鎮古樹埡大隊內一個叫做「草坑」的地方的感想。

記者:從1994年算起,中國人出國的熱潮在最近十多年來一直沒有間斷,因此,國人對美國的了解一直也在加深,你知不知道這一一點?又是如何應對的?

陳燕妮:對此我非常了解,因為我在美國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中國移民最為密集的洛杉磯,而且我又是新聞從業人員,因此,對中國移民乃至國內人士在美國的過境遊覽狀況了解相當多,這也要求我們這樣的作者必須正確、翔實地反映美國現狀,深入解剖美國各種層面,完全不能出錯,如此,才能趕上國內讀者對美國知的飛躍。

記者:你在美國居住了十八年,可否介紹一下在美華人的生活狀況?

陳燕妮:談到一個移民在海外的生活狀況我覺得似乎用「生存狀況」來形容才比較合適。我相信沒在海外生存過的人可能不能理解,當人一旦飄離了自己的根之後,可以說從此開始了「生存」,而不是生活。因為在海外,即便物質上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卻從來沒有過飽足感,如今國內的各種媒體已經進入美國,中文文化載體的競爭也相當激烈,比如我所居住的洛杉磯,全美以洛杉磯為總部地點的中文平面媒體(報紙、雜誌類媒體)就達五十家之多。更不要說中文電台、電視台、網站等各種中文媒體的大量進入,全部加起來,媒體數量幾乎上百。我去拉斯維加斯大賭場的時候,在自己住的酒店裡甚至也看到了中央台的一些節目,這種反差實在讓人覺得啼笑皆非,因為這兩者是全然不相干的兩回事。但這同時也說明了人對母語文化的渴求都是相同的,美國人其實也知道這一點,因為很明顯的他們是在迎合這一點。但是美國的中文文化再多,也到不了俯拾即是的地步,到不了在國內出門見到的每一個人都能用中文問好的地步,這就不讓人心態安詳,尤其人年紀大了,對母語環境乃至對舊時老友的向往日益倍增,因此,用「生存」這一概念比較能描述在美華人的心態。

記者:在這樣多的中文競爭圍繞中,在美華人還不能安心生活嗎?

陳燕妮:因為工作薪水、子女教育、老人福利、醫療條件等方面的因素,決定了無數華人必須生活在美國,享受美國的各種優厚的待遇,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完全適應了沒有母語文化的生存環境,我周圍無數華人朋友告訴我,他們在美國這地方毫無參與感,舊時候的朋友不在身邊,新結交的朋友又多以互相滿足經濟利益為互動前提,平時閑下來,尤其是在美國中部地區,地廣人稀,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包一次餃子,而這區區的小事一件怎能滿足一個人內心的各種豐富感覺?長此以往,誰都煩。

記者:國內人最關心的就是出國的人在國外是不是真的能掙到很多錢?

陳燕妮:和國內目前的勞工工資水準相比,在國外,移民們確實能掙到相對多的錢,而且從絕對值來說是多很多。一個很實際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是一個保姆,你在北京工作,在僱主家裡吃住,每個月的工資大約是一千人民幣左右(據我了解,大多數家庭給不到這個數字)。但是如果你在美國做同樣的工作,你的薪水最低也是一千兩百美金。這樣一來,同樣一份工作,在美國做和在中國做幾乎就是一比八或者一比十的工資差距,因此,人的一生該怎麼過,看你覺得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個人倒發現了一個華人移民家庭的「通病」,那就是,中國人家庭中,總是做妻子的一方喜歡在美國居住,因為美國大環境的乾淨、整潔,但是,做先生的一方大多希望回國。

記者:那麼,你的家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陳燕妮:同樣,我們也脫離不了這個「大流」。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已先行在國內買了若干房子,為這個矛盾預先做好充分準備了。

記者:這十年來,你對國內的感覺是怎樣的?

陳燕妮:最大的感觸就是驚訝。我其實是回國相當頻繁的人,每年都要回去一、兩次,甚至更多,而且,回國我也不僅僅在一個地方長呆,基本上是四處亂竄,但是每次回去我都會驚訝一些國內的變化,不論是我家所在的北京還是外地。和所有人一樣,我對國內房地產業的發展之快最感震驚。舉一個實在的例子來說吧,我在美國從2000年開始買地籌劃著蓋一個自己家住的、九百平米的房子,從買地開始到施工,漫長的五年多過去了,直到今天我的房子都還沒有最後蓋完住進去。在美國的日子裡幾乎每一天我都會去工地上去數工人人數,生怕被人「消極怠工」了。但是,同樣是在這五年,我眼看著我在國內買的樓花從無到有到,從樓花到樓房地基打好牆壁砌好最終完全賣光再到我可以把它們出租出去將近兩年,我算下來,幾十萬、上百萬平米的房子從開挖到完工也只用了兩、三年的時間。這種速度和美國的進度不能相比。所以我爸爸到美國來看到我的房子被人拖拉的樣子直說美國人在「磨洋工」。當然,國內的建築還設計了拖欠民工工資等方面的問題,但是速度這事情是實實在在擺在那裡的。

記者:你剛剛提到海外華人的母語生活環境,那麼在海外做報紙工作是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

陳燕妮:我覺得全世界最難的工作之一就是移民在海外辦報刊,說實話,海外的中文等非主流媒體其實活在社會的邊緣,一方面它受到移民們的需要,另一方面卻又沒有主流媒體那麼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國內的同行是不能體會到在美國做一份中文媒體的辛酸的。在這麼漫長的海外生活中,陸續有很多國內財團想到美國來辦媒體,其中我在國內做媒體的哥哥都跟我提到過,我的回答永遠是「來了你就會後悔」。在海外做中文媒體總的來說是不規範的,一是稿件的來源不規範,幾乎所有的海外媒體都部分或者全部地尋求各種不同渠道的稿件來源,而非通過國內老派報紙正常的約稿、組稿方式。當然,我對如今國內的媒體作業也相當熟悉,我知道國內的很多媒體也早都開始「多渠道」得稿了,但在海外非主流媒體中這種「來源」非常普遍,不然的話根本生存不下去。另一方面,由於移民中熱愛中文文字的人很多,尤其到美國來的中國移民素質相對為高,因此能寫會畫的人相當多,因此,當地寫稿投稿的人相當多,但是,這其中很多稿件的主題都流於一己的小感受,這種稿件用多了會使媒體流於「移民甘苦談」的集合,因此也不能多用,所以,中文媒體在海外就成了一個在某些人眼裡劇不規範,在某些人眼裡又頗為神聖、投稿百投不中的怪物。但從經營的角度來說,限於人力的昂貴、新聞紙價格的飛漲,移民報紙經營之困難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

記者:我自己的一些在國外的朋友也對我說過在國內生活的繁忙,而且,國內稿費實在過低,因此,很多有志寫作的人最終都放棄了。我想問的是,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你是怎樣堅持寫作的?

陳燕妮:我是一個學理工的人,機械系畢業的人能參與文化事業我過去想都不敢想,能得到今天這樣的文字生活我對命運感恩戴德,如今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能自主地找工作,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但在當年我大學畢業的時候社會遠不是這樣,當時的人們必須按部就班地按照社會規範行走,這其實也是我所痛恨的。我是一個討厭社會約定俗成事項的人,但是一己之力無力更改,因此,當年選擇出國一途也有這個考慮。出國之後,我真的覺得人能夠自選環境來之不易,因此,我相當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環境。我基本上是在利用別人睡覺的時間來寫作。

記者:你喜歡文學,當年為什麼去讀了理工科?

陳燕妮:這個問題你得去問我從頭到尾剛愎自用的母親。也因為我自己有被家長強權干涉未來的痛處,因此我覺得,作為家長,無論如何不應該干涉子女的事業目標,因為這樣會讓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白白地浪費寶貴時間。

記者:注意到你多年來的寫作習慣是出一本文集之後再出一本採訪集,比如國內讀者熟悉的《遭遇美國》和《美國之後》都是如此,那麼在《陳燕妮:洛杉磯已久》出版之後你還會出一個新的採訪錄嗎?

陳燕妮:其實採訪錄這方面的工作我覺得我已經全部完成了,我指的是象當年的《遭遇美國》那樣大範圍地採訪數十人的採訪錄,當年之所以我寫的採訪錄能夠暢銷,我個人覺得是因為當時中國人出洋相對困難,因此,了解外面世界的需求相對強烈。如今,就拿我家所住的大院來說,我敢說幾乎每十家就有一個甚至多個子女在海外的家庭,因此,國內讀者有了身邊的活實例,我想已經不再需要我或者海外寫手的「採訪錄」了。

記者:未來的你給自己的打算是什麼呢?

陳燕妮:似乎仍舊只有與文為伴一途。我會認真以對。

美洲文匯周刊第306期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2: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