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淺析張愛玲的感情生活與文學創作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8-11 2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文/ 絳唇

————淺析張愛玲的感情生活與文學創作

   

      生命之於我們是沒有永恆的,而在這如流的歲月中人生因為榮譽、成就、財富而氣象萬千,一段履歷,一個選擇,一份執著可能正在創造或者改變著一個人的一生。
      張愛玲先生的一生中,對她影響最大的,非議最多的就是她與胡蘭成的愛戀,這段於她而言刻骨銘心的愛情。張愛玲的創作高峰期是1943~1945年,這段時期也正是她與胡的愛情之花盛開的最美麗的時期。與胡相識后,愛情的滋潤使她的作品真正的成熟韻味起來。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充滿了世俗女子的小姦猾,充滿了那個時代社會底色的悲哀。她的人物描寫沒有大徹大悟的警醒,多是屈於命運的庸俗,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到:「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因為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與胡相識之前,她作品中的愛情讓人唏噓和費解。《心經》里小寒的畸形戀父情節,逐漸的破壞了父母的感情;《沉香屑·第一爐香》中葛薇龍先是一個不諳世事而又潔身自好的少女,後為了學業寄居在姨母家裡,在姨母的影響下逐漸淪落為高級妓女;《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美麗的少女愫細受母親和姐姐不幸婚姻的影響心理懦弱變態,導致一個原本陽光年輕的教師羅傑·安白登的自殺。這些人物最初看來都是有信心有能力掌握著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然而經年的考驗和侵襲卻使他們喪失自信,幻想破滅,所有的安全感淪落為悵惘而又令人無奈的恐怖,並最終走向悲劇的人生。
      胡蘭成認識張愛玲是緣於她的作品《封鎖》,因為驚艷於這個女子的文章而對其本人也感了興趣,又特地去上海拜訪她,恰恰原本不見客的張愛玲在胡來后的第二天去他家裡看他。「我只覺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張的文字帶給胡的振顫是他對於這個女子欣喜而「傻裡傻氣的高興」,他們在當時的淪陷區背景下談起了一場曠世之戀。然而,胡偏偏是個多情不專的花花公子,他是沒有長久的真性情的,他的愛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卻又恰恰是張這樣愛的執著永恆的女子「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與胡相識到結婚的兩年裡,張的文學創作達到了巔峰,作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徹頭徹尾的轟動了淪陷區的文壇。生於愛情之中的女人是美的,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嚮往,愛情的滋潤真正使愛玲璀璨起來,何況她原本就是一個天才的上海才女。《傾城之戀》的聞名,還有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的《金鎖記》,這段時間的她充滿了旺盛的創作力,雖然作品中的人物仍然是歇斯底里的小人物的無意的抵抗與落寞蒼涼,但是愛情之下對於底層社會世俗的小人物的悲憫,卻讓她洞悉的更加透徹和深刻。《今生今世》中民國女子那一章完全是張與胡從相識相戀到結婚的過程,從中能夠看出張愛玲的純粹與沉醉於愛情之中的小女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胡在那短短的兩年時間裡是喜歡著愛玲,欣賞著愛玲的,愛玲遍心遍眼也只有胡一人,無論當時是怎樣的中國。「他一人坐在沙發上,房裡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這樣無限的美的喜悅,又無奈和的充滿了不安。
      張愛玲並不是個在作品中暴露自己感情的作家,而《創世紀》中卻又平實地透著她的內心,瀠珠無時無刻不在的不安正與她和胡當時的情境相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愛玲對於天長地久的期盼和渴望在胡蘭成離開上海之後就已寫下了一個終結。薄情寡義是胡的秉性,在愛玲獨守上海期間,他曾與一名護士有染,後來逃亡溫州又與范秀美作了夫妻之名。抗戰勝利后,張愛玲的名氣必然導致她與胡蘭成的交往成為輿論的指責讓她承受著各方面的壓力,可她對胡蘭成的愛依然如前。1946年她冒著危險去溫州找到胡蘭成,要他對他們的愛情做個交代,然而這時的胡早已不再如昨,他對愛玲幾乎是厭棄的。愛玲做過低三下四的努力甚至不惜討好范秀美期望能與之共享一個胡蘭成,但這時的一切都已化為為悲歡之後的灰燼了。對於胡蘭成,愛玲做到仁至義盡了,她這樣竭盡全力地去愛一個人,以至直到47年胡逃亡期間的生活費用都是她來負擔。她的愛偉大,她的痛亦能決絕。再經歷過戰爭與情感波折之後,愛玲已經變得理性和淡然,《十八春》的開頭就有這樣的敘述:「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青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張愛玲的一生一世真的在這三年五載之間變遷過盡。愛情對於一個人的改變也許小而渺然也許深而刻骨,可偏偏愛玲是這樣至情至性的女子,抗戰勝利后,張愛玲在重重的壓力以及感情的悲劇下她的創作也如人一樣萎謝了。直到與胡蘭成訣別後她才又開始提筆。我們看到的《十八春》就是不同以往的充滿了男女主人公真摯情感的長篇,雖然依舊是註定的悲劇,卻因為小說前段曼楨與世鈞兩情相悅的愛戀讓人感到人世間平淡相知的溫暖,然而曼楨的悲劇命運卻又離不開時代這個大背景的擺布,她的堅強她的獨立讓她的命運更能讓人哀嘆嗟傷。曼楨的執著,讓她在失去世鈞之後完全陷入無底的冷寂的深淵。曼楨的遭遇讓人感到無限的悲涼和同情,讓所有讀者的心底都為之悲痛與絕望起來。而愛玲本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離開胡蘭成之後,她對人生對感情已經有了滄桑之後的淡漠,也在未曾恢復到40年代初的創作激情與動力。在了解了張愛玲的生平經歷以及越多的閱讀她的作品之後,不禁在《十八春》中看到了她千帆歷盡之後對人生的頓悟與無奈。也可以說《十八春》是她自我情感歷程的影子。
     《十八春》里的曼楨依舊在生活,但整個人已經變得木訥,了無朝氣,張愛玲後期的作品亦是欠乏靈魂,再也不能如《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那樣的令人驚艷,她也只在不斷的改寫她前期的作品。她對胡蘭成有多少不舍多少無奈,卻終究難逃時代的考驗,她的心也終於只落下了黯啞空洞的色調。張愛玲沒有錯,胡蘭成亦沒有錯,錯的是張愛玲這樣一個超脫的女子愛上了一個薄情的男子,錯的是當時那個戰亂中的時代沒有憐惜他們亦屬於普通人的愛情。
     「離開你,我將只是萎謝了。」張愛玲這朵不落凡塵的花,終於在絕望的孤獨中淡然萎謝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20: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