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享]天下奇文

[複製鏈接]

537

主題

1580

帖子

88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y6e 發表於 2006-7-10 1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編第二十五史]毛太祖本紀

本朝太祖毛姓名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氏。其壽誕之日為大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若以公曆西時記,此日為西夷之聖誕日。
帝少有大志。未冠之時即作詠蛙詩,以述其志。及少壯,遊學長沙,師從楊昌濟,后入京,供職於京師太學藏書閣,問學於鴻儒陳仲甫、胡適之、李守常等。適之昔日留學於美夷,恃才傲物,因帝未忝科名,適之甚輕之。適之門生傅斯年、羅家綸之輩亦甚輕帝。后帝一統天下,欲滅群儒,蓋因此三人故耳。
帝受仲甫命,返湘結黨,得仲甫提攜,得以拜見於前朝太祖,官侍讀學士。前朝太祖崩,時,前朝武厲帝為大司馬大將軍,陰結其黨,欲滅帝黨人。帝諫以兵擊之,仲甫不許,武厲得以蓄積羽翼,民朝十六年武厲於松滬,前朝攝政王汪公於江夏,大殺帝黨人。八月帝與諸黨人會於漢口議事,帝曰: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眾皆異之,后受命返湘,策反南軍盧德銘部,九月九日興兵起事,圍長沙,不克,敗走江西。軍次三彎,帝重編余部,至隊官皆有帝之黨人監軍。帝據井崗,與朱武勝公所部合兵,屢敗官軍,威名遠揚,號朱毛軍。
武厲怒,令江西巡府魯滌平統兵十萬進剿,帝誘敵深入,引兵擊之,滌平敗,帝擒官軍先鋒總兵張輝瓚。武厲聞信,令兵部尚書何應欽統兵二十萬進剿,帝大敗之。武厲益恐,統兵三十萬再戰,又敗於帝。一載余,武厲又率五十萬勁旅進剿。時帝因黨爭,被削兵權,虛職賦閑。官軍犯境紅朝震恐,朱武勝公與周文正公掌兵權,問計於帝,帝授奇計再破官軍。武厲敗績,再整旗鼓,以西夷番將參贊軍機,以百萬之眾犯境。時,自俄狄歸國之儒生博古輩攝政,番將李德與周文正公參贊軍機,博古一儒生耳,挾俄狄酋斯大林之威,奪帝兵權,唯俄狄之命是從,事無巨細,皆聽命於李德。李德輩紙上談兵,屢戰屢敗。引兵西走,兵渡湘水,不足三萬,眾將皆惡李德,兵次遵義,諸將議政,帝之威眾人咸服,周文正、朱武勝公皆附之,奪博古、李德兵權,帝得以再統雄兵。
帝帥余部,轉戰滇、黔、川諸省。過雪山,與張國燾部合兵,國燾忌帝之官居其右,欲害帝,大將軍葉劍英聞信,間道馳告帝,帝得脫。國燾部將陳昌浩欲引兵擊帝,大將軍徐向前拍案而起,國燾、昌浩乃罷。民朝二十四年入陝,據陝北以抗官軍。官軍進剿屢敗於帝。帝令徐向前率所部西征,敗於西北回軍,喪師數萬,向前等僅以身脫。丙子雙十二,帝策反滿洲王張學良、陝西鎮守使楊虎城兵諫,囚武厲,帝使周文正公謁武厲,曉以大義,武厲罷兵。
民朝二十六年夏,倭寇兵臨幽州尋釁,幽州節度使宋哲元與寇戰,不克,節度副使佟麟閣、總兵趙登禹殉國,哲元敗走保定,倭寇陷幽燕。帝令周文正公再謁武厲,武厲許以招安,北軍三萬餘朱、彭為帥,轄三鎮兵馬,林彪、賀龍、劉伯誠為總兵。南軍兩萬餘葉、項為帥,陳毅等為統制。兩軍均受帝節制。時當倭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克,獨在山西平型關為帝軍所敗,名震中外。
合官軍與倭寇血戰八年,民朝三十四年倭寇敗降,帝與周文正赴陪都謁武厲,共商國事。民朝三十六年兵火再起,官軍伐帝。帝令大將軍林彪、羅榮桓取滿洲,世祖與大將軍劉伯承取中原,大將軍陳毅、粟裕取華東,大將軍彭德懷取西北,大將軍聶榮臻取幽雲。帝與周文正公自帥御林軍轉戰陝北。諸軍屢敗官軍。民朝三十七年大將軍林、羅與官軍戰於滿洲,大破之,盡佔滿洲地。世祖、大將軍劉與陳、粟部合兵大破官軍於徐蚌,陳兵長江,民朝京師震恐。林、羅入關與大將軍聶合兵,合圍幽州,幽州節度使傅作義降。大將軍彭橫掃西北,兵臨西域。帝移駕幽州,以之為都,改稱北京,北方遂定。民朝乞和,帝不許,令世祖與劉、陳、粟諸將合百萬眾,渡長江,取金陵。以陳、粟取華東,林、羅取華中,世祖與劉將軍取西南。諸軍勢如破竹,官軍盡潰不成軍。帝以世祖為西南節度使,坐鎮成都,以圖吐蕃。
武厲敗走東海夷州,據澎湖以抗王化。民朝三十八年,太祖武帝開國元年,帝登天安門,詔告天下曰: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帝定鼎,君臨八方。
初,倭寇敗降,西夷美利堅助武厲以軍資,以抗帝軍,帝怒,斥之曰:美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開國元年作《別了,司徒雷登》以示美夷,夷使司徒雷登慚去。開國二年,高麗內亂,南高麗乞師西夷,美夷糾合西夷十五部落進兵北高麗,勢如破竹,北高麗潰不成軍。酋帥麥克阿瑟狂言飲馬鴨綠水。北高麗酋長金日成乞師天朝,帝令西北王彭德懷為東征元帥,太子岸英監軍。統兵二十五萬,以將軍鄧華為先行,滿洲王高崗為合后。東征高麗。彭公與美夷戰,大破之。開國三年,太子陣亡,帝大怒,令彭公進兵,美夷乞和,帝不許,彭公再戰,五戰五捷,陣斬酋帥沃克,天下皆懾於帝之威。開國五年,彭公平美夷於高麗,班師還朝。
開國初年,帝與周文正公巡幸北狄俄羅斯,與狄酋王斯大林盟,約為兄弟之邦。國經戰亂,百廢待興,帝以劉殤公為太師攝政王,周文正公為相國。免天下錢糧。世祖平定西南,傳檄吐蕃,吐蕃降。征西將軍王震,進兵西域,前朝西域都護陶峙岳降。帝令官軍平寇,前朝餘孽星散。行三反、五反,斬天津知府劉青山、河北布政使張子善等以清吏治,天下安定。
開國九年行反右,帝定奇計曰:引蛇出洞。初令天下無論軍民婦孺皆可諫國事,言政弊。后將直言者盡數收監,交有司論罪。天下儒生遂不敢以古諷今,枉談國事。行大躍進,民不聊生,餓殍千里,三年餓斃兩千餘萬口。
俄狄發難,帝令翰林作文與俄狄論戰。後會諸侯於廬山,大司馬兵部尚書彭德懷諫萬言書,帝怒,黜彭公,以林幽公代之。野有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之議。吐蕃喇嘛陰兵起事,帝令軍平之,達賴亡命天竺,吐蕃遂定。越數年,天竺入寇藏邊,帝命鎮藏節度使張國華擊之,張公出奇兵越雪山,大破之,俘印軍無數,天下無不懾於帝之天威。
開國十二年,天下飢荒,帝與群臣皆不食肉,以示與民共苦。會諸侯於京,曰七千人大會,帝下罪己詔。儲君劉殤公曰: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帝甚不悅,始有廢儲之意。
開國十七年,江后令大學士姚文元作《評海瑞罷官》,帝曰: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開國十八年,太祖武皇帝文革元年,天下大亂,帝於五月十六日下詔,改元文革。文革始起。林庄幽公贊太祖曰:大海航行靠舵手~~~陛下一句頂一萬句~~~令天下無論婦孺老幼皆習帝之語錄,舞忠字舞。每日晨起為帝作三忠於、四無限。各家均供奉帝之像,各地為帝立生祠。有山野之人作歌曰:爹親娘親不如陛下親~~~帝大喜,遂立林公為儲君,封攝政王,出入免跪拜。百萬紅衛於天安門拜謁帝,自林庄幽公、周相國等皆頓首叩拜,山呼萬歲。帝下挾書律,妖言令,罷科舉,焚諸子書,禁百家言。以共產之學為國學,以愚黔首。臣民偶語詩書、以古諷今者,或棄市,或收監,或黥為城旦。帝名為文革,實為滅功臣之意。
開國初,帝以高崗為東北王,饒漱石為華東王,劉伯承為西南王,林彪為中南王,彭德懷為西北王,諸王勢力,人莫能及。帝行削藩策,廢高、饒,以林、彭、劉等主軍機,因功臣俱在,帝甚忌之,故先廢高、饒,再廢彭公,又以文革為名,陰使江后與林庄幽公結黨戮功臣,攝政王劉殤公請乞骸骨,帝不許,后幽劉殤公於開封,密不發喪。十年大亂,計廢功臣名將賀、彭等無算。
文革六年,再會諸侯於廬山,林公令大學士陳伯達諫,欲加帝尊號,帝不許。有廢儲之意。攝政王林庄幽公不得已謀叛,欲弒帝。帝令周文正公平叛,林公北逃,與王妃葉群、王世子立果均身死漠北。帝詔上海知府王洪文入京,加王爵。欲立為儲君,因周相國、朱太師等勛臣力諫乃罷。后王洪文與江后、左丞相張春橋、大學士姚文元等結黨,或受帝命,或矯詔陷害忠良。朝野共惡此四人,稱之為四人幫。
文革十一年,相國周文正公薨,天下悲泣,京師萬民送葬。是年四月,京師百姓進言,請加周相國尊號,配享太廟。江后不許,引發清明京師民變,江后與皇侄遠新進讒言。帝以為世祖所謀,黜世祖。七月,太師朱武勝公薨,未幾,地大震於唐山,喪丁二十餘萬口。
帝自林庄幽公之亂后,龍體日衰。文革十一年,天降星雨于吉林,地大震於唐山,民以為上將歸天,人心惶惶。帝廢世祖職,以右丞相華國鋒為儲君,賜遺詔曰:你辦事,我放心。以大司馬兵部尚書葉劍英為輔政王,仿劉蜀主託孤之意,委政於葉公。九月九日帝崩於寢宮,壽八十三歲,天下色變,億萬臣民俱悲,如喪考妣。國鋒即位,是為廢帝,新君葬太祖於天安門前,號曰:至聖革命真龍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太祖武皇帝。
太祖文韜武略,歷代帝王所不及也。太祖文傳於《太祖選集》及《太祖語錄》中,詩存於《太祖詩詞選》,皆官修定稿。
太祖后三人,楊后開慧,為太祖結髮妻,因太祖起事,亡於前朝。賀后子珍,因不敬之罪,貶為庶民。李后雲鶴又稱江青,因陰結其黨,欲廢新君華國鋒,效武則天事,為大司馬輔政王葉公所廢,后自縊於室。太子岸英,公子岸青,岸龍為楊后所生,公主李敏為賀后所生,公主李訥為李后所生。太子岸英陣亡,岸龍早夭,起事之時,又有子女數人,失於亂中,不知所終。諸嬪妃或有生子女者,皆不得知也。帝家有清貧之風,公子岸青,公主李訥、李敏均為布衣,唯皇孫新宇,舉進士,入翰林,供職太學。
未名野人論曰:吾本燕園卑微一書生,誠惶誠恐,效董狐作良史,太史公作史記,斗膽為太祖作傳。才疏學淺,無生花之筆。鄙陋之文難登大雅,故現於網路。太祖與前朝思宗武厲皇帝共逐倭奴,雪中華百年之恥。后太祖一統大業,東擊美夷,北拒沙俄、西退天竺、南敗越蠻諸國,揚我大漢之威;白手起家,創建百業,更研爆核彈於大漠,奠千秋之業。奈何太祖行事尤效漢高、明祖,除異己、戮功臣、興文字獄,天下混沌。然帝堅持學、醫、水利等公共福利由朝廷承擔,不加民捐,至今為民所念。
帝之功過盡在民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彭桓公列傳(韋孝寬撰)
  
  彭桓公諱得華,后以避罪改德懷。民國十一年從軍,入湖南講武堂習兵法,十七年于軍中入黨。七月,以前朝武厲帝背盟殺我黨眾,於平江起義軍,十二月,與武帝、朱忠武王會與井岡山,甚為所器異,武帝、忠武每出戰,公多守重地。十九年,克長沙,大獲輜重。后武帝為王明等所貶,公頗得兵權,亦數破賊兵。二十三年,王師敗績,乃行長征。遵義之會時武帝復得兵權,公有與力焉。一路戰勝攻取,不計其數。二十四年至陝北,於吳起鎮大破賊軍。武帝大悅,賦詩讚曰:「山高路險溝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二十六年,倭賊來犯。王師遂受前朝冊封,共赴國難,公亦受將軍號,蓋忠武之副也。二十九年,於冀州之地合重兵,號稱百團,一戰大破倭賊,斬首萬餘級,倭賊震恐,而中國士氣愈振。然戰前未嘗與武帝議,帝雖稱喜,心實恨。
  三十四年,倭賊降,前朝武厲帝復背盟攻王師。三十六年,胡宗南率二十萬之眾攻延安,時公軍僅二萬餘,然多出巧計,屢克大敵,一年間斬俘以數萬計,席捲雍涼之地,傳檄而定西域。三十八年,我朝立,改元革命元年,定都燕京,武帝以桓公任涼州牧,征西大將軍,持節督雍涼西域諸軍事。
  二年,美夷合西戎十餘國及高麗南朝共犯高麗北朝,高麗北朝主金日成遣使乞援,武帝以唇亡齒寒之慮,遣軍助之。遍尋諸將,堪為帥者唯彭桓、林庄二公耳,而林庄公有疾不能行,遂以公為帥,加太子少保,太子為監軍,統庄公舊部二十萬入高麗,凡五戰,大破之,盡復高麗北朝之地。三年,太子沒於陣。公甚愧之,謝於武帝,武帝解之,然心實懷恨。五年,美夷遣使求和,武帝許之,乃復分高麗,公還朝,加副丞相、兵部尚書。六年,武帝封十元帥,公列次席,僅次於朱忠武王耳。
  九年,武帝行「大躍進」,天下多為所苦。十年七月,帝會諸侯於廬山,公上萬言之書以諫之,多中時弊,帝大怒。八月,下公於獄,朝野多有鳥盡弓藏,功高震主之議。公於獄中,多為獄吏所摧辱,二十五年十一月,薨於京師,時人冤之,多有為泣涕者。時公以下獄死,故無?,後文帝即位,以公無罪冤死,下詔雪其冤,?為桓。
  孝寬論曰:當其美夷犯高麗時,我朝草創,大業未安,國家疲弊,而美夷方克倭賊、德戎,威震天下,甲兵之利,世間莫能當之,麥克阿瑟者亦當時名將;而桓公以甲兵不齊、糧草不繼,尤能大摧其鋒,使其數十年不敢正覷我朝,雖古之名將,孰能及之!及後身居高位,尤不忘憂國憂民,以直諫犯天威,乃至下獄死,真大丈夫也!






林庄公列傳(韋孝寬撰)
  
  林庄公本諱育蓉,后改彪。少沉鷙多謀。民國十二年,年十六,入赤青團。年十八,下廣州,入黃埔軍校習兵法併入我黨。前朝武厲帝行北伐,公亦在軍中。十六年,前朝武厲帝背盟殺我黨眾,朱忠武王、周文正公遂於南昌起義軍,公從之,多立功勛,十九年,公方二十三歲,加赤四軍統軍。二十一年,授赤一軍團統軍,善奇襲,但與賊戰,多以此勝。
  二十三年,王師敗績,乃行長征。遵義之會時武帝復得兵權,公以武帝多行少戰,乃上書請以彭桓公代之,武帝怒,賜書責之。二十六年,倭賊犯我。王師遂受前朝號令,共赴國難。前朝授公為統軍,於王師中僅次朱忠武王與彭桓公,而與劉威公、賀愍公齊。八月,公統軍之平型關,以倭賊輕而無備,設伏於道旁。比賊至,伏兵四起,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大獲輜重。時漢軍與倭賊戰每敗,公一戰破之,漢軍士氣皆振。二十七年,軍至隰縣,公為閻錫山軍誤傷,遂返延安療傷,不能愈。冬,赴俄狄療之,自是,公常多病,懼喧嘩。
  三十一年,公自俄狄歸。三十四年,倭賊降,武帝加公鎮東將軍,假節督幽州諸軍事,統兵收遼東。公雖偶有四平之敗,然所戰多克。公每決策,鮮與眾將議,終日對地圖耳,然所籌劃無不中者。三十六至三十七年間,連克強敵,賊兵退守長春、錦州、瀋陽等數城,餘地皆為王師所有。三十七年九月,行遼瀋之役,先進圍長春,軍民多有餓死者,十月二十一日,守將鄭洞國降。連克義縣、塔山等地,強攻錦州,斷賊兵入關之路。十月二十八日,大破賊西進兵團,擒賊將廖耀湘。十一月二日,克瀋陽。計斬俘四十六萬餘,遼東全境盡為王師所有。遼東賊軍如新一軍、新六軍者,皆賊中精銳,而公一戰盡破之,天下震恐。公遂與羅懿公、劉烈侯統軍入關,會合聶定公之眾取幽冀二州,克天津,進圍幽州府,守將傅作義降,幽冀二州遂定。公復統大軍南下,勢如破竹,連克荊、交諸州及朱崖洲。賊將白崇禧者,多智謀,號「小諸葛」,與公戰於交州西,大為公所破,斬俘十七萬餘人。
  武帝二年,美夷攻高麗北朝,公有疾不能行,遂以彭桓公為帥。五年,加副丞相。六年,武帝封十元帥,公居朱忠武王、彭桓公之下,列第三。初,公鮮問政事,但以武將自處。及武帝貶彭桓公,遂屢加公官爵。十七年,武帝行文革,公多為所用,而公亦多假帝詔令除異己。二十年,封王爵,加九錫,賜天子旌旗,劍履上殿,出入免跪拜,寵愛有加。公權傾朝野,時人多以媚主議之。二十二年,公叛,欲弒帝,帝覺,公遂與其妻子北奔,死於漠北之地。后俄狄至公死所,斬公及妻子、從人之首,支大鑊烹之,攜其首返狄京,故公之屍首至今仍不得返鄉而葬。
  
  孝寬論曰:開國諸將,以功論之,朱忠武王功德蓋世,彭、林二公其次焉,而我朝開國文臣武將,敢犯武帝天威者,唯彭、林二公耳。觀二人之用兵,彭桓公勇冠三軍,亦多智謀,林庄公則善籌算,每戰求十全必克,多有不同。而觀二人之為人,彭桓公不愧堂堂丈夫,而人多責林庄公為奸險,至竄死漠北,身首異處,實可嘆哉!然林庄公之事實多可疑之處,本朝史官之言,亦不可盡信也






劉威公列傳(建威中郎將撰)
  
  劉威公諱明昭,后改伯承,四川開縣人。辛亥間,武昌首義,公投筆從戎,入學生軍,克萬縣。民國元年,入陸軍將弁學堂,是年,入川軍,拜都尉,從討袁逆,以功遷校尉,五年,復討袁逆,為流矢所中,傷右目,時有名醫曰:「去此目,當以葯麻之,可矣」,公不許,令醫剜之,污血流離,盈於盤器,而未發一聲,醫拜伏,驚為軍神。傷愈,遷軍師中郎將,從熊克武討袁,多謀善斷,所向無前,時人謂之「川中名將」
  十四年,前朝厲帝行北伐,公與朱忠武王瀘順起事以應,征劉湘,遷牙門將軍,以孤軍守瀘州,賊攻百日,不拔,公復擊之,斬獲甚多,時人皆壯之。
  十六年,前朝武厲帝背盟殺我黨眾,公與朱忠武王、周文正公遂於南昌起義軍,任軍師祭酒,功勛卓著,十七年,遷中軍師,司隸校尉,寧江將軍,后與前廢帝王明不睦,貶為軍師中郎將。二十三年,王師敗績,乃行長征,公領前部督,及至彝區,彝酋小葉丹屢犯王師,公誘以恩情,蠻夷皆服,頗來降附,二十五年,倭虜亂華,公統軍奇襲陽明堡,斬獲甚多,倭虜為之奪氣。三十四年,倭虜降,加平北將軍,假節,鎮晉冀魯豫。三十三年,賊閻錫山部來犯,公破之,斬首三萬餘。三十五年,與鄧平公率部強渡黃河,疾進大別山,經略中原。三十六年,加征南大將軍,督鄂豫皖川諸軍事,假節。於宛西,宛東,襄樊連破賊寇,獲朱忠武王褒獎,十月,會合粟武公,陳懿公行淮海之役,大破敵眾,生獲敵徐州刺史,征東將軍杜聿明,陣斬敵討逆將軍黃百韜,威震華夏。共和元年,加金陵太守,西南招討使,連下川黔雲貴,分軍入藏,賊眾望風而降,諸路悉平。共和二年,公釋兵權,乞骸骨研習韜略,上許,著《劉伯承軍事文選》,《合同戰術》、《論蘇軍合圍鉗形攻勢》。三十七年,公薨,年九十有四,謚威公。(法曰:猛以剛果曰威 猛以強果曰威 強義信正曰威)
    
  建威評曰:威公文武雙全,識虛實,能籌斷。功勛昭彰,威鎮華夏,而能急流勇退,善保其身,效陶朱留侯故事,機鑒先識,經達權變,其蠡、良之亞歟!





賀愍公列傳(秋雨冰風撰)
  
  賀愍公諱文常,后改龍,荊州武陵人,少習武,尚俠義,弱冠行走江湖。辛亥間,州郡各舉義兵,公率其屬從討袁逆,拜偏將軍,旋去官。六年,公復糾合其眾,戰數克,傳曰「兩把菜刀鬧革命」,以功遷奮威將軍。十一年,陳逆炯明反,前朝高祖窘迫,公遣人款誠,高祖大悅,贊曰:「邊徼久戍,艱苦逾恆,而壯志不渝,忠誠自矢,此真可為干城之寄」。
  十四年,前朝武厲帝行北伐,公亦誓師討賊,戰公安,克江陵,遂至大梁,轉戰千里,威震中原。十六年,前朝武厲帝背盟殺我黨眾,公與朱忠武王、周文正公遂於南昌起義軍,任大都督,戰不利,南走,后隻身入荊南,整旗鼓,眾至數萬。二十三年,王師敗績,乃行長征,公另督偏師,出荊益間,以分賊勢。二十五年,倭寇犯我,公統軍入河東,多擊敵側背,斬獲甚眾,屢斷敵糧運。
  三十三年,倭寇降,除并州牧,中領軍,假節,督甘陝晉綏諸軍事,是年,軍次綏遠,大破賊傅作義部,遂圍歸綏。三十四年,行晉北戰役,連下數城,斬獲近萬,敵為之喪膽。三十五年,加司隸校尉,兼判度支。三十六年,加長安太守,西北招討副使,率部南征,與劉威公會擊巴蜀,克成都。共和元年,公轉除益州牧,督軍剿匪,所向皆捷,悉平之。五年,入朝,加副丞相,衛尉,掌軍械。六年,武帝封十元帥,公亦在其中也。
  十七年,武帝行文革,公切諫。十八年,被誣下獄,是時,公年老多病,御使不予就醫。二十年,病篤,謂其妻曰:「慎之!彼欲鴆吾歟」。九月,公薨於京師,時人冤之,多有泣涕者。二十四年,武帝頗悔,常謂其冤,後文帝即位,為之下詔雪冤,並謚曰愍。(法曰:在國遭憂曰愍 在國逢?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
  
  冰風評曰:愍公出身草莽,性豪爽,善拊循,挫而不撓,故得剖符開國,列爵上公。又寬和謹厚,忠誠恪慎,處之如飲醇醪。然以直言犯忌,乃至下獄屈死,不亦悲乎。






周文正公列傳(逐鹿蒼狼撰)
  周文正公諱少山,字翔宇,別字伍豪,后改恩來。江浙淮安人。弱冠渡扶桑,時逢五四,反國圖他興。后赴法戎,組少年黨。
  十四年奉黨詔還國,輔佐前朝武歷帝於黃埔軍院。
  十六年,武歷帝背盟殺我黨眾,公與朱忠武王南昌舉義軍,任軍師,戰不利,兵敗潮汕,南走,入我黨內閣,領尚書令,初掌權。二一年,武帝寧都被貶,公代之,武帝懷恨於心。次年,太傅德人李德弄權,王師敗績,乃長征。軍至遵義,公讓賢,請武帝出,甘列其右,與武帝,虛君張公組」三人團「共參軍政,諸將皆贊。二十四年,倭寇犯我,公任使者入蜀與武歷帝盟,功成乃歸。三十年,武帝赤都行整風,忌公勢重,斥之:君莫身在曹營心在漢。公明慧,懼帝盛,表其心,泣曰:吾願效張良,諸葛輔武帝成大業。
  三八年,我朝立,改元革命元年,定都燕京,拜為相。
  十七年,武帝行文革,公以參生計,盡忠守分,克盡厥職;以私計,盡施其能,順守帝心。十九年,軍中重臣十餘眾聚懷仁堂慷慨力諫,多中時弊。武帝雷霆,眾臣皆貶,獨公安。次年,賀愍公縊,公愧之,甚痛。二十二年,林庄公竄死漠北,滿朝皆喜,獨公泣。二十三年,公力主遠交近攻,結美夷,制俄狄,名震寰宇。武帝忌之,恐公作大,屢欲廢之。念其能,不忍耳。二十七年,公知不久於天,招副相鄧公至,謂之曰:吾不久已,天威切切,公能持否?答曰:能持。公甚安。次年元月,公薨,年七十有八,謚文正。是時,滿朝皆悲,舉國皆喪,民怨驟起。
  後文帝即位,評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蒼狼評曰:周文正公文武兼修,行道中庸,集大儒於一生。雖少謀斷,能屹立我朝幾十餘載而不倒,非人所及也。觀其一生,顧全大局,甘為人後;善結人心,只手擎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為相輔之才。然暮年隱忍順守,幫襯迎合,至今仍有議者。本朝史官之言,亦不可盡信也。





私撰粟惠襄公列傳
  
  粟惠襄公諱裕,湘西會同人氏,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生於地主小康之家。祖為侗族,明末清初徙漢地,久已歸化。少好聞俠義事,甚惡清規戒律,常私改賬目以濟窮苦。民國十三年辭家至常德讀書,暗中接近我黨,十五年,入赤青團。十六年,前朝武厲帝背盟屠我黨眾,公於涵道得脫,乃奮起投筆從戎,入我黨。八月,朱忠武王、周文正公遂於南昌起義軍,公以部曲從之。然敵眾我寡,賊氛方熾,義軍一時摧敗,附麗之徒多有聚散。公轉戰之中為流彈所傷,仍隨義軍余部登井岡山。
  
  公性持重不喜張揚,貌亦不驚人,然深知兵法,多謀善斷,智計殊絕於人。於井岡山赤軍中始任偏將,遂脫穎而出,累功遷至赤七軍軍師將軍。太祖、朱忠武王、周文正公屢破武厲帝重兵圍剿,公與有力焉。公之為戰,每奮不顧身,富田之役,彈片入顱,終身未得出,公多為所苦。二十三年,太祖失勢,兵權旁落,王師敗績,乃行長征。公受令統所部逆襲敵後以分賊勢,實為餌軍,乃以偏師之九死而保主力之一生也。公慨然領軍行,自贛南入閩浙,多設旗鼓,大張聲勢,蓋以誘敵。閩浙為敵之腹心,公一無後方,二無糧秣,雖大小三十餘戰,屢挫其鋒,然未幾賊眾雲集,軍陷重圍,事遂不成。公收拾部眾,於浙南閩北獨立游擊。時與朝廷音訊隔絕,又遇新敗,敵每窮搜,不得舉火,乃嚙生米,掬清泉,風餐露宿,艱難困苦,無以盡錄。後人多以艱險過於長征謂之,然公未曾稍懈。
  
  民國二十六年,東海中有國謂倭,以獸兵百萬寇我。王師遂受前朝號令,共赴國難。公任新四軍先鋒,統千餘眾出擊江南倭寇,疊獲勝捷。次二年,公為陳懿公之副,飛兵江北,百姓簞食壺漿以迎。武厲帝雖與我盟,然實深忌王師,乃密令揚州刺史韓德勤攻之。公運籌帷幄,與黃橋以七千人馬大敗韓軍五萬之眾,一時舉國皆驚,而公初得常勝將軍之名。局面既定,乃分遣部眾,發動鄉里,以為御倭長久之計。蘇中兵糧重地,下瞰長江,寇視公等為目中之釘,每會聚重兵欲拔之,無不為公所破。后軍漸強,乃反守為攻,頗有斬獲。三十一年,倭寇縱兵浙贛,武厲帝部眾皆潰,百姓遭敵荼毒,屍體盈途。公深恨之,密遣耳目探得虛實,然未便出師。三十三年,大破倭寇於車橋,江北稍定,公親提銳旅潛回江南,百姓無不痛哭以迎。時倭寇已為強弩之末,為據王師,乃與武厲帝江浙總督顧祝同沆瀣一氣,信使往來,情報互通。顧逆糾合賊眾,因兵力為我數倍,顧盼自雄,欲一戰擒公。公於倭逆勾結甚怒,遂迭出妙策,三敗顧逆於浙北天目山,時人為之大快。
  
  民國三十四年,倭虜降。武厲帝假意和談,暗中調兵遣將,欲殄滅我黨軍。太祖為大局計,再三忍讓,令公等引次江北,徐圖後計。未及一載,武厲帝復背盟,內戰終不能免。公所統蘇中三萬兵馬,地近寧滬,為我前哨,武厲帝以為卧榻之側,志在必得。七月,十二萬美夷器械之賊眾,紛紛渡江來攻。公乃集中兵力,攻其不意,出其不備,各個擊破,又以俘虜繳獲自益,愈戰愈強,四旬之中七戰七捷,斬俘五萬三千有餘,而己部不減反增。太祖大喜,電令各將「仿照辦理」。九月,賊合數十萬眾南北夾攻,公腹背受敵,遂斬圍北撤,與山東陳懿公合兵為一,行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之役,或聲東擊西,或指南攻北,或誘敵深入,或圍城打援,每戰必勝,斬俘二十餘萬。魯南之役,公誘賊之戰車、重炮入圍,盡毀橋樑道路,大設塹壕拒馬,加之天雨泥濘,賊眾雖披堅執銳,然無所用武之地;復以勇銳之步卒近戰克敵,賊為之氣奪,降者甚眾。粟公遂有戰車重炮之屬,如虎添翼。萊蕪之役,公示形於南,以徂賊主力;決戰於北,先棄臨沂空城誘李仙洲部入瓮,遂隱蔽兼程北上,圍而殲之,四日之內滅敵六萬,多為俘虜而甚少殺戮。賊軍肝膽盡喪,一月之內未敢再戰。孟良崮之役,賊整編第七十四師號為虎賁御林之師,精兵悍將,驕橫跋扈,陳粟二公遂有斬將奪旗之議。是役也,公謀定後動,預伏驍將王必成於敵背後,待賊深入,三面合圍,王必成所部奇兵突出,斷其南逃之路。七十四師據險死守,公率部合擊之,武厲帝復以重兵圍公,一時驚險萬端。四日鏖兵,盡滅入圍之敵三萬二千有餘,賊先鋒官張靈甫授首,公乃施施然全身而退,余敵不敢追。太祖贊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又曰「(陳粟)據敵最眾,戰果最豐」,深嘉許之。
  
  民國三十六年,太祖令劉威公、鄧平公率十二萬眾千里躍進大別山,欲與武厲帝逐鹿於中原,並令陳粟分兵助之。分兵之初,賊因屢敗,蝟集成團,公出師南麻、臨朐,適逢暴雨,得失相當,皆未克捷。公進言太祖,力請合大軍為一,以利大戰。太祖從之,公乃合軍橫掃隴海路,進逼徐州,迫賊軍解大別山之圍。當是時,我朝數路大軍并力經略中原,劉鄧揮師渡黃,大破賊於魯西南,旋徒涉黃泛區,直下大別山;陳謝自晉南入豫西,拊敵側背;陳粟出魯南,轉戰蘇魯豫皖。一時攻守之勢逆轉,江淮河漢之間,馳騁縱橫。初,賊屢敗於公,計無所出,乃以重兵蝟集,平行推進;尤恃兵多,欲以車輪戰法疲公,必令我雖勝而不得休整。賊復拿捕壯丁,脅迫良民,並乞得美夷軍資,重組敗軍,隨覆隨補,循環不絕,故尚得維持。公乃受太祖令,前方征伐,後方分田,軍所至處,躬耕者均得田畝,樂享溫飽,由是大得人心,兵民踴躍。久戰辛勞,下屬曾開車入夢,翻公溝中;公乃親駕之,待至,罰其眠於棗樹之下。每陣戰俘獲,公輒好言勸慰,發給川資,留軍返鄉悉聽尊便,復回敵陣亦不阻攔。由是有一而再,再而三,乃至四番往返,終泣謝而隨公者。久之,賊每與公戰,動輒人心浮動,其將難制。待三路我軍俱至,賊益奔潰。是年,中原色變,乾坤扭轉。
  
  民國三十七年,太祖意尤未盡,欲令公領兵十萬跨越長江,且戰且走,以亂賊根本之地。公熟籌之,以為不可,乃上奏。四月,詣太祖於西柏坡,上親迎出門,不覺屐齒之折。公面陳利害,上納之。上經天緯地,頗以軍略自矜,而公輒據理力陳己見,試之無有不中者。五月,上欲加公征東大將軍、東南節度使,總領徐揚兩州軍事,公固辭。六月,公整軍畢,乃行豫東之役。是役圍城打援,王師二十萬眾力敵二十五萬賊軍,克名城開封,復破援敵,斬俘八萬。當此役后,賊軍士將佐,意氣喪盡,至於覆亡,未敢出戰,只守城爾。七月,行兗州之役,斬俘六萬。九月,公遣猛將許世友、智將聶鳳智進拔濟南,親提大軍以待援敵。八日濟南城下,斬俘十萬,虜敵山東刺史王耀武,而援敵竟不敢出,公大憾。十一月,上審時度勢,命公會劉威公、鄧平公、陳懿公,合我軍六十萬眾,攻敵精銳主力八十萬,行淮海決戰。公得內應,進圍賊眾十萬於碾庄,十五日克之,陣斬敵討逆將軍黃伯韜。武厲帝益驚,復調車騎將軍黃維統機械化軍十萬,自西疾來,欲會節度使杜聿明、奮威將軍邱清泉、建武將軍李彌、平東將軍孫元良於徐州。公分兵一部,協劉鄧二公圍黃逆於雙堆集,苦戰滅敵。黃維方陷圍時,杜逆惶急棄徐州。上得線報,曰賊議走海州,泛舟南撤;或曰取道兩淮,以下金陵;急令公為之備。公獨不以為然,乃陽應之,陰領軍趨徐州西南,一舉獲敵。是時,圍中之賊三十萬眾,公軍不滿四十萬,武厲帝又調二十餘萬眾來援,勝負成敗懸於一念。公力挫援敵,又堵擊突圍之敵,複合圍。賊窘甚,乃以空軍、戰車、毒氣突圍,盡皆不濟。時天雪苦寒,敵彈盡糧絕,飢疲頹坐,搶糧火拚,殺馬剔骨者比比皆是。公高樹免死大旗,復令士卒於雪夜蒸饅煮麵,敲擊碗筷,敵兵攜械來降者不計其數。三十八年一月,合擊之,陣斬邱清泉,生擒杜聿明,李彌、孫元良易裝潛逃,所部盡降。是役王師全勝,斬俘五十五萬有餘,公所為十之七八。遼瀋、平津、淮海三役,武厲帝精銳盪盡,即行退位;然仍掌前朝實權,假意傳位德宗,以開和談。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和談不成,上令南線諸將率雄師百萬大舉渡江。英夷兵船數艘,猶留連江上,為公所部驍將葉飛炮火擊破,自此外邦兵甲,不入內河。公統軍直下鎮江、金陵,所向披靡;五月,連克臨安、上海,威震華夏;六七月間,分兵底定蘇皖浙各州府,多兵不血刃。八月,遣軍入閩。大勢已去,武厲帝乃窮搜府庫金銀,席捲典章文物,聚集敗兵,裹挾士人,逃於夷洲。十月,葉飛連克福廈,驕於戰捷,違公節度,以偏師渡海攻金門,以寡擊眾,舟船不濟,以致大敗,損兵萬人,公甚痛惜。是年彭桓公平西北,林庄公平中南,劉威公平西南,粟公平東南,江山易主。上於十月定都北京,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元革命,是為革命元年。
  
  革命二年,天下將定,太祖議取夷洲,以竟全功。令公搜集舟船,操演海戰,總預其事。四月,先取舟山,賊聞公至,棄島而走。公乃謀渡海。是年高麗南北相爭,美夷合西戎十餘國及高麗南朝共犯高麗北朝,北朝主金日成遣使乞援,上以唇亡齒寒之慮,遣軍助之。本欲以粟公領兵,因顱傷複發,不能行。七月,上念公病情,又聞俄狄有精擅醫術者,遂送公北行。
  
  革命三年,天下大定。九月公方稍愈,即返軍陣,籌劃渡海。后疾複發,甚為所苦。當是時,彭桓公統軍於高麗大破夷眾,追擊千餘里;然美夷水師甚強,游弋海峽,我不得渡。上除公兵權,加為副軍師;六年,加為總軍師。時我朝海空軍俱草創,公乃海陸空並進,攻奪浙東島嶼。首戰克一江山島,余賊心膽皆裂,俱竄夷洲。
  
  革命六年九月,上封壇拜將,以酬功臣。當是時我朝人才濟濟,戰將千員,勛榮資歷,俱各有長。上與周文正公議,設元帥十,大將十,以為武英菁華。粟公時年未五旬,後起之秀,資歷甚淺,然功極大:以拓土克城論,公平蘇浙滬閩全境,並魯豫皖贛一部,下名城十一,可列第三;以解放人民論,公轉戰八省,所平皆華東士民殷富之地,可列第二;以斬將奪旗論,公所部斬俘計二百四十七萬眾,生得賊少將以上竟至五百一十人,皆列第一。實有大功於社稷,而與彭桓、林庄、劉威三公並列軍功之首。上以功高勞苦,欲進元帥。公再三推辭,又面陳太祖、周公,固不肯受。上乃以公為大將之首,周公親為授銜。時人多有屈賢之議,而公泰然,其風度若此。公一生征戰,自知將略所長,政治所短,故每拂上意,推辭不受主帥之位,而以副座自居,借陳懿公之威德資歷服眾將。然料敵決策,無不出公之手筆。
  
  革命九年,彭桓公班師回朝,上任以兵部尚書,秉權。時粟公協劉威公,翻譯俄狄章程,慣用彼之火器,以所得遍示諸軍,欲取精華以固我朝。公又上疏,奏請合全國精銳為一,重點整訓,不宜分散平均。上以二公本非嫡系,治軍方略相左,甚有以夷變夏之慮。五月,上授意彭桓公,以教條主義罪名撻伐二公,奪其實權。二公蒙不白之冤,未有怨言。未幾,上行大躍進,適逢災變,黎民多為所苦,彭桓公以萬言書犯顏上諫,革命十年貶謫,劉粟二公皆為鳴不平。由是數年,公常閑置養病,然時時留意天下大勢,憂心忡忡。
  
  革命十七年,上改元文革,是為文革元年。上本欲去蠹官,變風俗,奈何操之過急,更兼所用非人。漸而奸佞當道,忠良罷黜,朝野震動,華夏不寧。彭桓、賀愍、劉哀、陳懿、陶懷、鄧平諸公,皆國士也,或含恨終天,或忍辱圖變。劉粟二公早失權柄,反得清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時周文正公獨撐危局,乃起用粟公為輔,都督邊防、鐵道、港池、通郵諸事務。二十一年,公巡萬裡邊關,痛感兵事廢弛,激言於周公,得達天聽。
  
  文革六年,林庄公竄死漠北,舉國震驚。七年,於陳懿公慰靈祭得睹天顏,上甚感慨。十一年,朱忠武王、周文正公、太祖皆薨,萬民震慟,如喪考妣。葉定公、華順公興兵擒拿姦邪,匡正朝廷,鄧平公復秉政,海內漸安。時粟公舊疾纏身,仍殫精竭慮於兵法,屢有佳作。改革五年,公元一九八四年二月五日,公薨於京師,享年七十有七。海內知與不知,咸為垂泣。公之骨灰,遵其遺囑,皆灑於蘇魯豫皖大地,峰巒翠柏之間。
  
  公於民國三十年娶妻楚青,賢淑慧達,頗通詩書,情好甚篤,相伴白頭。其子粟戎生,亦效力軍中。留《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軍事文集》傳世。公之用兵,可見於彩色故事片《黃橋決戰》、《南征北戰》、《大決戰——淮海戰役》、電視連續劇《濟南戰役》。
  
  公弱冠從軍,終身託付,一生大小戰以百計,被創六,積勞成疾。統兵決戰,巧思迭出,分割合圍,側翼卷擊,其攻必克,其守必固。《軍史》贊曰「特別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性情舒均,體恤部屬,愛護百姓,深得兵民之心。任賢唯能,但知公事,不挾私怨,頗有國士之風。率性簡約,臨敵則前,論功則后,不為聲名所累,以「滄海一粟」自謂。革命九年蒙冤失權,然忠於社稷不懈,怎奈朝中無人,至死不得昭雪。孝宗經濟三年,公元一九九四年,其舊屬掌兵部大權,乃上表泣鳴。上議于軍委,為之平反。時粟公已逝十載,在天之靈,終得安息。
  
  論曰:粟公深知兵法,為人之所不能。內戰方興,賊器械精良,大兵百萬,杜聿明、王耀武亦為人傑,張靈甫、邱清泉、李彌、黃伯韜、胡璉、孫元良俱為良將;而公率數萬健兒,首當其衝,戰不旋踵,竟迭破強敵,至於傾倒乾坤。用兵之奇,所歷之險,觀於史冊,令人汗出。天下既定,公不營私黨,不幹朝政,屢卻高位,醉心兵法,誠儒將也。然本非太祖嫡系,功高見疑,閑置不用,一如太宗忌李靖公故事。悲夫,乃以雄略英主,忠臣良將,亦不能免此俗乎?
  
  謚法曰: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闢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故謚粟惠襄公,實所宜也。
  
  半世生涯戎馬間,征騎倥傯未下鞍。心御長風逐逝水,情寄馨香越重山。臨戎出師,凜然決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凌煙圖畫,永銘青史;其為砥柱,不亦壯哉!




剛侯許世友列傳
 
剛侯許世友,幼名又得,嘗名仕友,后從太祖命改之。河南新縣大別山人也。幼喪父,家赤貧,依母而活。少有膂力,以豪傑聞。嘗入少林寺,精習武藝。年十九,殺人於市,遂亡入江湖。
民國十六年,黃麻起義,世友從軍。黃安之破,世友與力焉。世友素慷慨,臨陣轍飲酒數斗,揎衣仗刀而先,當者披靡。土地革命之時,從紅四軍團,丑侯張國燾拔其為校尉,遂為丑侯將騎。
長征之時,四軍軍戰蜀將劉湘於萬源。戰方急,世友身冒矢石,仗刀馳敵,三軍振奮,攖刀隨之,賊氣奪,遂潰。戰後察之,三軍配刀,多卷刃矣。
延安時期,丑侯刻璽事發,身逃域外。紅四軍多為別部所詬。世友怒,私合部曲,欲圖太祖,事泄,身險牢獄。世友性匪石,數詬太祖於獄中,實欲速死也。太祖惜其勇,欲伏之,乃親詢之。世友面辱太祖,太祖時怒而去。不數日,太祖復至,付銃與之,世友惑,不敢動;復出茅台酒,遂大喜,乃善言之,拜服再三,世友遂為之終身御辱矣。蓋將軍所溺者無它,但耽酒耳。
倭寇大犯中原,世友奉太祖令,身往膠東督戰。游擊于山野,數斷倭寇糧道。嘗周旋於倭元帥岡村寧次之肘側,安然而脫。解放戰爭之時,督膠東軍破賊將黃國梁、范成傑。萊蕪、孟良崮之役,世友亦有功。民國三十六年,合粟惠襄公部攻濟南,一鼓而下,生擒敵安東將軍王耀武。
建國元年,封威東將軍,督山東諸軍。建國三年,從征朝鮮,將志願第三軍團,力戰有功。還,昇平東將軍,授兵部右侍郎銜,鎮南京。建國五年,克江山島。太祖甚信愛之,假其節鉞,授上將軍銜。
文革起,世友亦難惶恐,訴之於太祖。太祖乃親詔,「勿斗世友同志」。造反派遂懾,世友乃安。
世友喜讀舊小說,手不釋卷,惟惡《紅樓》。太祖聞之,令其讀之,世友遂從命。太祖亦命其讀《周勃傳》,蓋因勃厚重少文,世友類之。
太祖崩,世友如喪考媲,痛哭終日,乃至淚血。
文革罷,封為鎮東將軍。改革三年,會楊得志軍,破越南軍,入其境而還。改革四年,鎮南京,授兵部尚書銜。改革五年,奉詔征越南,臨其都而還。
改革七年,授江蘇按察使。十月,卒於任上。謚為剛侯,以其豪勇魯直,其實宜也。
論曰:將軍剛勇豪邁,粗誑好飲,進則突前,退則居后,有古勇將之風。然按其誘敵迂迴之高妙,亦為一時之智將,實非樊噲、牛皋之屬。將軍少習武藝,長而縱橫天下,鮮有敗績;犯太祖天威而太祖宥之,終身賴其庇護,此亦非福將歟?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 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現來,見乾坤最妙文章。

537

主題

1580

帖子

88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3
沙發
 樓主| dy6e 發表於 2006-7-10 16:46 | 只看該作者
建國五十一年史完全版!
高祖武帝開國元年 49
二月,王師入京,吏民欣喜。北土悉平。帝遣六軍征南朝,號百萬。
四月,六軍涉江,滅南朝。南酋蔣氏遁,入海,據澎湖以抗聖化。遷九鼎於京。江南諸道初定。
十月,帝登基於天安門,曰:「華夏諸民今日立也!」 入太廟,誓,立政,改元「開國」,色尚赤。周文正公相。封六輔政親王。
十一月,大將軍劉,西路招撫使鄧統王師十萬入蜀,前朝餘孽星散,蜀滇黔傳徼而定。鄧平公封西南節度使,坐鎮西南以圖吐蕃。 是年,帝下《別了,司徒雷登》等三詔,用賜西夷美利堅使,夷使慚去。史稱「三詔去西夷」。
高祖武帝開國二年 50
二月,北狄俄羅斯遣使來朝,盟,世世代代約為兄弟之邦。
六月,高麗內亂。帝詔命停戰,不聽。
九月,高麗北朝勝。同月,西夷美利堅糾合西夷數十部落侵朝鮮,號「聯合國軍」。
十月,高麗北朝潰,美夷之師次於鴨綠水。帝以大將軍彭桓公為東征元帥,加太子少保,太子岸英為監軍,統精銳二十萬入高麗,戰於長津,美夷敗績,精銳白虎鐵騎覆滅,遺屍數萬,山林溪澗邊,虜血幾灑遍。
征西將軍王武公統兵入西域。有胡兒夜啼,聞「王胡爺爺來也」,立噤。設西域都護府,立生產建設兵團。西域歸王化。
是年,耕者有其田。三農叩頌天恩。有地、富受指為橫行鄉里者,悉不問,殺之於畎畝,無敢為裹席者。
高祖武帝開國三年 51
十一月,行「三反」。
是年,王師美夷戰於朝鮮。美夷懼,求和,帝不許。吐蕃歸王化。自是,天下幾一統。
太子戰死沙場,天下悲慟。帝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彭桓公西向負荊,廬山之禍伏焉。
高祖武帝開國四年 52
一月,行「五反」。
八月,帝下「削藩令」,令東北節度使高崗王(開國輔政六親王之一),華東節度使饒石公,西南節度使鄧平公,中南節度使鄧恢公,西北節度使習勛公進京。時人謂之:「五馬進京,一馬當先。」
是年,王師美夷再戰於朝鮮。王師據上甘嶺,敵糾兵數萬以攻,終潰。
高祖武帝開國五年 53
一月,行「新三反」。
三月,俄狄王史達林死。(註:狄王死不曰崩。)
五月,與俄狄盟。
六月,始料民,口六億又一百九十又三萬八千又三十又五。為前所未有之盛世。
九月,彭桓公平美夷於高麗。高麗中分。北者為朝鮮,南者為韓國。
高祖武帝開國六年 54
帝使使日內瓦,南越中分。
五月,故東北節度使高崗自縊於京師,天下震驚。謚「幽」,「動祭亂常曰幽」。
八月,江淮大水,平地洶湧不見寸土。
九月,行布票。天下幣製革新由是而始。
十二月,御史劾故東北王高,華東王饒懷不臣之心陰謀亂上。帝令有司查辦。
是年,倡雅言、簡化字。
高祖武帝開國七年 55
五月,帝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詔,使周文正公盟諸王於萬隆。
七月,行「肅反」。帝下《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詔。南越來朝,賜貝八億朋。越王叩謝
十月,帝下《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階級鬥爭》詔。
是年,大封開國諸將,計元帥十,大將十,上將若干。滿朝文武,人才濟濟。
高祖武帝開國八年 56
四月,帝曰:「不能說蘇聯的屁都是香的。」
五月,帝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右黨擾亂朝綱自是起。
七月,帝曰:「美帝國主義是個紙老虎。」
是年,埃及來賓,匈奴來盟。八方萬國,皆慕我中華聖化。
高祖武帝開國九年 高祖反右元年 57
帝再論「雙百」,曰:「引蛇出洞耳。儒子焉知陽謀。」
正月,帝論社稷,曰:「國家是階級鬥爭的工具。」
五月,帝逐右黨。改元:反右。先是,帝幸滬上,論迅叟,曰:「…如在,或許在牢里繼續寫,或許…」。
十月,帝曰:「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
十一月,帝西巡俄狄,曰:「東風壓倒西風。」
右黨洶洶,乃以文字治之。大學士舒自沉於未名湖。狂生儲(安平)畏罪自絕,不見屍。
儲,無君父者,於前朝累犯蔣氏,曰:「國朝不取言路。改朝必絕言路。」漢陽縣鄉校討右,滿場警肅,塾師某負內急,放屁,先有竊笑者,然後有掩臭者,悉殺之。系獄者近百。是為「漢陽右黨案件」。野人笑曰:「屁大的命。」
高祖武帝反右二年 58
二月,誥告天下,命滅「四害」。「四害」者,蚊、蠅、鼠、雀也。
四月,帝在夏口,大話西遊,曰:「孫行者無法無天,豬八戒老想退伍,唐僧相當於伯恩斯坦。」
五月,八大,帝論鎮反,曰:「秦始皇算什麼?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
六月,左丞相薄作《兩年超過英國》上疏,帝大悅,嘉之。
七月,俄狄王赫魯曉夫來朝。
九月,桂人來告田可畝產十三萬餘斤者。
十一月,滇民有飢色。
是年「大躍進」,萬民鍊鋼,衛星紛飛,翁媼對食於公廚。東征大軍自高麗還。
高祖武帝反右三年 59
吐蕃叛,帝命征之。王師勢如破竹,吐藩達賴走天竺。吐藩乃定。
一月,帝下《「反瞞產私分」》詔,令天下百姓不得隱瞞糧食。
二月,諸侯朝王於鄭。
七月,帝大會諸侯於廬山。詔曰:「有屎拉出來,有屁放出來。」彭桓公因上《萬言書》,以軍人干政事。帝怒。桓公亦怒,忤曰:「你操了我…我操你…不行?!」
八月,帝益怒,下彭桓公於獄,曰:「這一操,就被攪亂了,工作受到影響。」
天下遍刻右黨碑。帝曰:「…主要是反右。」周公唯唯。
是年,民有飢色。帝曰:「忙時多吃,閑時少吃。」
高祖武帝反右四年 60
民大飢,赤地千里,野有餓孚,信陽人相食。賑饑民。
劉白公、鄧平公有異志,周文正公、陳溫公暗從之。
四月,帝不食肉,持半年。
六月,帝幸松江府。
七月,俄狄背盟。
十一月,詔令六軍將士「兩憶三查」。「兩憶三查」者,「憶階級苦、憶民族苦、查立場、?槎分
盡⒉楣ぷ鰲幣病?
高祖武帝反右五年 61
大飢,賑饑民。全民皆兵。
二月,帝為女民兵題照。
五月,帝以「天道不常」傳位於劉皇儲,曰:「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是為哀宗。 哀宗始攝政,未改元。
九月,高祖賜詩李進同志。太後有諸呂、武氏之志,上皇察而不預。
十月,兩宮圖像並顯於邸報,野有「一國二公」之議。
是年,高祖再會諸侯於廬山,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林庄公曰:「餓死幾個人算什麼。」高祖嘉之。
哀帝反右六年 62
春,高帝會天下藩、吏七千於京師,下詔罪己。
四月,伊犁饑民亂。
六月,彭桓公諫以「八萬言書」,高帝怒。
七月,諸侯朝高祖於北戴河,高祖曰:「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十月,天竺寇邊。王師伐之,虜血膏鋒,擒賊首。已而班師,賜還戈甲,四夷咸服。天竺王尼赫魯嘔血死。
是年,天意始歸,史稱「三年自然災害」。御史曰,喪丁口十之一,禁其說。先是,哀帝、平公謀黜高祖,曰:「七分人禍。」
溷工某(時)叩於階下,帝命平身,撫其手曰:「食肉、掏糞,都是為人民服務。」上皇蹙額。
哀帝反右七年 63
二月,在京。高祖曰:「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三月,高祖大誥天下曰:「向雷鋒同志學習」。
九月,錫蘭來朝。
十二月,周文正公出巡亞非拉十四國,遍施金帛。天下萬國,競相慕我中華物產。
高祖詩詞始結集頒行。高祖博學好古,尤精儒術,弱冠既曰:「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又雅擅詩、書,皆橫絕六合而不泥於律法。
是年,我朝石油自給。
哀帝反右八年 64
三月,高祖論士、民,曰:「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沒有知識的。」
五月,高祖論國民經濟,曰:「國防工業是拳頭,農業是屁股。」是月,《高祖語錄》始頒行。
六月,高祖論兵事,曰:「原子彈打下來,有什麼了不起,無非是死。」
七月,故倭寇謝罪殿前,高祖慰之,曰:「沒有你們……就奪取不了政權。」
十月,原子彈爆。
十二月,高祖再論兵事,曰:「打仗靠流氓。」是月,行「四清」,高祖詫曰:「為什麼******住的那個老貧農家喂條狗?」屠「趙家的狗」。高祖好迅叟,尊為文聖。
是年,行「樣板戲」。京津滬,民有奇裝異服者,系風化司處。
哀帝反右九年 65
一月,高祖頒《二十三條》。
七月,前朝代宗李宗仁自海外歸降。高祖攜帝慰之。
十月,高祖曰:「不要怕造反。」
九月,結晶牛胰島素成。
十一月,大學士姚作《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文革」初始。
哀帝反右十年 高祖文革元年 66
改元:文革。
元旦,邸報社論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三月,邢台地震。
五月,「文革」始行。罷科舉。
七月,高祖南巡,泅水於江,賦《水調》,有神女、雲雨之思。遂至於京師。
八月,百萬紅衛朝王於天安門。軍民咸與革命。
九月,「五類分子」作亂,行「連根拔」。京畿大興縣某鄉族22戶,口325。帝嘉紅衣衛。五類分子者,地、富、反、壞、右也。
十月,高祖會執宰於內,論平公,曰:「鄧小平耳朵聾。」
拉美酋長切(葛華拉)來朝。既歸,奉旨弘法,游擊於雨林,印地安食人部落莫不震怖。
是年,查「哀宗叛徒集團」、「西域叛徒集團」。眾臣蟬噤,周公瞽。
高祖大話「出身」,民謠曰:「龍生龍,鳳生鳳,妖精他媽生怪種。」
大興文字。狂生遇(羅克)妖書惑眾,忤出身之學,斬之,時年二十七。
高祖武帝文革二年 67
一月,上皇廢哀宗,哀宗請骸骨,上不許。高祖重秉政,頒《公安六條》、《六軍支左》。
二月,「二月逆流」。西夷達契亞來朝,帝論選舉,曰:「選舉我是不相信的。」
三月,禁哀宗《論士大夫的修養》。
五月,天下始行「忠字舞」、「早請示,晚彙報」、「語錄歌」、「語錄操」。是月,立「哀宗專案組」,帝加康靖公錦衣。
八月,英夷使館火。
是年,頒《高祖語錄》八千六百餘萬。軍民齊戴高祖徽章。有井水處皆奉法像。
江后受諭論哀宗,曰:「…是一個五毒俱全的大反革命、大內奸、大叛徒、大特務。」剪哀宗羽翼二萬八千餘。有不平者,族。
萬國衣冠爭拜冕鎏,頌曰:「…是世界人民心中的紅太陽。」
高祖武帝文革三年 68
黜哀宗劉、右丞相鄧。
五月,天下盡效紅衛。西夷法蘭西有披頭之士擎赤旗、奉帝法像裸奔於市。夷酋戴高樂大懼,有諫莫敢不從。夷有李儂、酷本之徒仰帝望,慕曰:「六億神州盡朋克。」
七月,帝論武鬥,曰:「一聽打仗我就高興。」
是年,吐蕃、西域革委會成立。廣西巾幗有食人之勇。
天下遍立帝生祠。萬民齊誦《國際歌》、《東方紅》,曰:「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後學」贊曰:「解構之諦,打砸搶也,高祖得之。」遵高帝為我朝後現代鼻祖。
/*江漢漁父曰:「葉公之龍,人間天上。隔洋觀火,上元燈放。」*/
高祖武帝文革四年 69
林庄公贊曰:「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要靠毛澤東思想!」
三月,王師敗俄狄於珍寶洲。詔曰:「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
四月,九大,封林庄公為親王,加九錫,賜林親王天子旌旗,出入免跪拜。萬民壽曰:「偉大的…萬壽無疆!敬愛的…永遠健康!」
十一月,殺哀帝於開封。其卒不赴告。幽哀宗后。有民女張志新者,哭哀帝,東廠執之,剜目割舌,棄於野。
高祖武帝文革五年 70
四月,衛星上天,紅旗未落地。
八月,帝、後會諸侯於廬山,林庄親王欲上帝尊號。江后賢淑,諫曰不可。庄親王曰:「要防止有人利用今上的謙虛…」帝怒,曰:「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
十二月,帝會夷人斯諾,行「乒乓外交」。
高祖武帝文革六年 71
林庄親王窺重器,謀弒君自立。
一月,陳懿公薨,帝著睡袍悼之,曰:「陳毅是位好同志。」加封王,謚「懿」,法曰:「溫柔賢善曰懿」。
八月,「五七一工程」事泄。帝南巡,授諸藩密旨。九月引還,次華亭。公子立果謀襲鑾輿,帝覺,星夜至於京。林庄親王大懼,遁,道死漠北。謚「庄」,謚法曰:「死於原野曰庄」。臣而作亂,貶爵號為伯,厥死不言薨。先是,帝聞庄親王欲投俄狄,揮巨手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野有雲庄親王死於京師者。
高祖武帝文革七年 72
是年,四夷叩請王使入主聯合國。遂驅蔣氏。
美夷來盟。倭奴謝罪,請獻金帛,帝忌蔣酋,撣煙際盡免之。四夷競頌天恩、聖智。
周丞相有疾。江後傳旨曰:「小恙耳。」群醫束手。
帝贊韓非子,下詔弘法。小兒歌曰:「孔老二,開倒車。」
高祖武帝文革八年 73
周公再薦鄧平公。
一月,南越平。
三月,重起用鄧平公為右丞相。
七月,皇孫遠新封張鐵生「白卷英雄」。
十二月,帝令六軍各提督對調。
江后奉旨「批林批孔批周公」。
帝命存天理、滅人慾,曰:「狠斗私字一閃念!」
高祖武帝文革九年 74
二月,尚比亞國王來朝。帝坐地尋天,論宇宙、層次,提出三個世界之劃分。
十一月,大元帥,彭桓公薨。謚「桓」,謚法曰:「闢土服遠曰桓。」。
是年,發秦始皇陵。
高祖武帝文革十年 75
四月,前朝思帝死於東海「行在」。謚法曰:「追悔前過曰思」。王而失國,厥死不言崩。邸報曰:「中國人民的公敵…死了!」
十一月,康靖公薨。帝大慟,曰:「朕失靖公,雖萬人何贖!」謚法曰:「安民清黨曰靖」。帝曰:「死不改悔的走資派***、***…」。再黜鄧平公,未削俸、爵。
高祖武帝文革十一年 恭帝凡是元年 76
帝有痔,帝失眠,帝忌醫,帝不愈,道揚末命於公子華,曰:「你辦事,我放心。」公子華嗣訓。
元旦,邸報頌御制《念奴嬌.鳥兒問答》,有「不須放屁」之語。時周公病篤,咀芻其句,哦於病榻者久之。是月,公薨。謚「文正」。法曰:「慈惠愛民曰文」,「剛直不阿曰正」。國人悲之,執手泣別於道。禁內聞爆竹聲。先是,康靖公曰:「伍豪是個特務。」
四月,國人益悲,集於天安門。皇孫遠新奉旨率錦衣衛清場。
七月,地大震,喪丁二十八萬餘口。帝大漸,藥石罔效。江後日出入宮禁,笞張妃。是月,大元帥朱武公薨。
九月,帝崩。天崩地坼,萬民震慟,如喪考妣。謚「偉大光榮正確英明神武」,是為武帝,
不論謚法。武帝嘗言:「我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公子華立,是為恭帝。恭帝命「兩個凡是」;太后曰:「按既定方針辦。」 改元:凡是。
十月,四凶作亂,葉定公執之。初,恭帝慰殿前點檢汪,朝,定公隱甲士於幕,遂執四人。
太后失儀,驢滾慟號曰:「大行皇帝萬歲!」是月,興武帝陵於大前門。
恭帝凡是二年 77
八月,「文革」罷。重開科舉取士。南斯拉夫王鐵托來朝。
秋,武帝陵竣,國人爭謁蠟像。
是年,鄧平公攝政。帝畏之,詔曰:「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恭帝凡是三年 78
一月,南越背盟。
五月,帝再命「凡是」。胡德公使《王民日報》、《御林軍報》曰:「實踐者,天理所賴也!」
十一月,鄧平公游美夷。
十二月,帝不朝,鄧平公主持御前會議,史稱「十一朝三中全會」。
是年,撥亂反正,削、復王爵。帝不悅。
葉定公曰:「文革年間,喪丁口兩千萬,不足與下人道也。」
恭帝凡是四年 79
南越背我,鄧平公命六師討之,曰:「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大元帥許武穆獻捷於諒山,遂班師。
四月,始行「計劃生育」。
十月,審四凶及林庄親王餘黨。幽太後於秦城。
恭帝凡是五年 宣宗改革元年 80
五月,葬劉哀帝。謚法曰:「恭仁短折曰哀」。鄧平公悼曰:「偉大的無產階級…永垂不朽。」
十一月,鄧平公與諸大臣共廢恭帝。鄧平公立,是為宣帝。既立,詔曰:「文革的事,不要多說。」
是年,改革開放。
明皇宣宗改革二年 81
五月,開國女親王宋薨。
下《關於國朝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詔。
維新立王,率巡大卞,用變和天下。
狂生魏(京生)議高祖宮闈事,系之。
民始有奇裝異服者,皆里閭輕薄兒,行則貼隅。眾口唾之。
明皇宣宗改革三年 真宗肆化元年 82
七月,料民,口十億。
帝曰:「要保持朝政的連續性,不要頻繁地改元。」
帝法堯舜,曰:「要破除帝王將相的終身制。」乃禪位於胡德公,是為真宗。改元:肆化。
真宗肆化二年 83
是年,設六師行署於京師。帝好宣化,渡三千倭兒來朝,詔曰:「一衣帶水,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九月,王師試火弩,鋒簇達於南太平洋。
真宗肆化三年 84
王師肆伐南越。
十月,大閱六軍於**********。國人爭仰太上,頌曰:「小平您好。」民口之防自是有隙。
真宗肆化四年 85
是年,裁甲士四分一。
五月,球匪作亂,史稱「519事件」。
國門有隙,西風東漸,太學生多有尼柴、薩陀、傅魯懿脫之徒。時人憂之。
真宗肆化五年 86
兩宮議去高祖圖像於廟廊,諸耆以事關國本,擁叩階前,號呼泣血,其議遂罷。
葉定公薨。謚法曰:「安民大慮曰定」。
十二月,眾翰林大學士上書斥污吏,旋集於國門,請變法,帝不理。錦衣衛乃奉上皇旨清場,學潮平。
是年,核舟潛。
真宗肆化六年 仁宗小康元年 87
一月,上史系宗,以為德親王。立親王趙,是為仁宗。改元:小康。
仁宗小康二年 88
是年,交子局大開印務。物價飛漲。
四月,舟師破南越於南海。
十二月,南朝蔣「二世」死於東海瀛洲。李酋立,重統獨名分,輕實利,不恤生民安危。向傳李本倭兒,本名「岩里政男」。
仁宗小康三年 [孝宗]整頓元年 89
二月,美夷來賓。
三月,吐藩亂。俄狄王戈巴契夫來朝,叩問太上起居,帝曰:「離不開他的經驗和智慧。」洞霄宮旋傳,帝泄天機,當廢。
四月,德親王耀邦薨,謚法曰:「綏柔士民曰德」。京師大亂,暴民起於蕭牆,波及天下。有「全盤西餐」之徒誣「滿漢全席」,自詡「精英」,上《君主立憲》疏。仁宗謀黜太上,諭亂民曰:「我們都老了…」。唯兩江總督江淳公鎮滬上,安民伐亂,一時東南平定,萬民悅服。
五月,召江淳公入京,封親王。丞相府竊議:「江行上表致仕矣。」初,淳親王巡上海交通書院,諸生誣太上,親王正色斥之,指曰:「你!是什麼人?!」亂民由是大懼。
六月乙酉,國人暴動。李丞相奉上皇旨平京師亂,夷旌、帳。野有「車甲煙火」之議。上皇召駐京將帥,曰:「這場風波…」。廢仁宗。壬辰,江親王登基。改元:整頓。(註:未崩不揣廟號。)
九月,上皇始退而不朝。是月,「秋後算賬」。新科太學生習武自是年始。
十二月,西夷達契亞焚赤旗。
美夷以下人幹上,議帝王家事,王使於聯合國嚴辭斥之,夷叩首謝罪。免諸西夷歲貢。
/*江漢漁父避釣叢蘆。*/
[孝帝]整頓二年 90
十月,亞運會,諸蠻獻技於京師斗獸場。帝觀之,大悅,賜金、銀、銅板遣之。
是年,立道統,廢法統。詔告天下曰:「開國以降,為人主者凡三代。」
明皇論國祚,曰:「一百年不動搖。」
有天使途次維揚,聞童謠云:「三代官天下,五代家天下。尚期二代私,百年未易假。」使莫之解,歸奏闕下,帝曰:「朕唯吾主義,何懼身後洪水。」
太上偶感風寒,帝淳孝,日侍湯藥。小兒輩有「阿斗」之議。
[孝帝]整頓三年 91
吐蕃班禪薨。(註:蕃王死而言薨者,統戰和戎故耳。)
八月,俄狄易幟,惟我紅旗永不倒。
十月,設證監衙門,圈地於深滬,立皇家牧場,雜飼熊、牛。
帝頌皇考,曰:「宣宗理論,是對赤帝主義、高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皇考慈愛,曰:「帝龍行虎步,太平天子之相也。」囑萬民齊誦「Only You」,尊帝為「核
心」。
[孝帝]整頓四年 [孝宗]市場元年 92
二月,帝肅太上側。太上舜巡,百越南海諸民迎之,吏民歡欣,太上喜,下南巡旨。改元:市場。
秋,南朝末帝遣使來朝。南朝宣撫使汪涵公奉旨宴南使於海基衙門,共識曰:「一個中國,競相表述。」涵公,故松江府尹,天子師也,並尊赤帝、孔聖,略無偏廢。
太皇太后自縊於冷宮。
[孝宗]市場二年 93
十二月,帝詔告天下大奠高祖,上皇不悅。
是年,王舟浮南溟,設南極驛。
[孝宗]市場三年 94
九月,股崩。
駐藏大臣指班禪靈童於後藏。達賴誣我,番民啐之。
是年,諸西夷來朝謝罪,復貢歲幣。
[孝宗]市場四年 95
陳溫公薨,謚法曰:「怨而不怒曰溫」。太上悲之。野有「長壽競賽」之議。
革順天府尹陳,九門提督王,王自縊以謝罪,陳交部議處。國人喜而奔走。
《宣宗文選》是年頒行天下,萬民課之。
[孝宗]市場五年 96
二月,帝北狩。觀霧淞於滿洲,得「人間萬事出艱辛」之句,世人爭誦之。帝雅擅七絕,四聲不拘今古、方雅,更喜跨部葉韻,大氣不讓高祖。每有作,諸耆必有為之度曲者。
五月,「519行情」。
九月,帝觀兵於台灣海峽。百萬將士山呼萬歲,足為一時之觀。有西夷兵臨東海窺之,帝鎮
定不為動,夷乃去。
十二月,奸商屯積券紙,帝命報丁解牛,大盤崩。
故星洲府尹李光耀入對,上疏陳儒家資本主義、台澎形勢。帝嘉之。
是年,帝詔諭南朝,凡八點;南朝上書請降,計六條。禁妖書《高祖御醫的回憶錄》。行寶書《天朝可以說不》。 太上曰:「赤帝招我。」
/*錦衣使採風於江漢間,得詩曰:「野鬼三千萬,封塵二十年。都忘文革事,掩淚過人前。
」*/
[孝宗]市場六年 97
二月,太上崩,天下舉哀七日。謚法曰:「聖善周聞曰宣」,「目渺神清曰明」。帝掩淚悼曰:「…我們的哀思!」乃遣銀鸞移仙駕歸於瀛海。股市拉長陽。
七月,逐英夷於九龍。
[孝宗]市場七年 98
三月,以容基為丞相。朱公始相,大裁天下公匠,誓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坊里聞之,莫不出涕。
六月,美國國王柯林頓來朝。帝准《UN人權公約》奏兩條。
夏,洪甚,湖廣、兩江受其害,嘉魚平地水深一丈。番禺、應天、歷城各府均出兵數萬解萬民於倒懸。軍民魚水,堪為千古佳話。各地大開官倉賑災。
下詔免災地三年錢糧。是歲,倉廩實,民生無礙。
秋,亞洲經濟泡沫爆,我自巋然。解國庫賑之,八方萬國,莫不叩沐聖朝雨露。
江漢間暨南土風俗不古,士、庶皆輕薄以平民自甘,州府治所兒女尤多逾矩而無厘者。太學生余精英倨高啐之,人稱「迅二世」,仁宗朝遺士頗有和者,兩廠秘誡之。亦有遺少轉與西氓傅槁、爹理打、李油達、柏林之流遊戲人間,笑而解之曰:「嗟夫餘子!此非霸權話語邪?人、士俱死,主體安在哉?歷史何有哉?」/*江漢漁父莫知所終。或見之於稻糠之畝,恐
非也。*/
[孝宗]市場八年 99
帝憂禮樂,求對於朝野。大學士季請復孔聖牌位,帝諾。季,大儒也,學貫中西而克守體用大防,嘗有言:「新儒主新紀。」帝嘉其言。是年,帝下「三講」詔,行止日有高祖之風。
二月,「情人節」,武昌鐵橋爆炸。(註:三字事關風化、夷夏,必識之以引號。)
五月,美夷自封「泥丸村地保」,飛彈炸我駐南使館。帝斥之,夷惶恐,獻布帛錢糧若干。太學生群起於宮門。帝鑒拳匪之亂,縱而復抑。仁宗朝「精英」失語。
九月,帝、后巡美夷,帝泅水於哈威夷。
十月,鑾輿閱六軍於國門,萬民爭仰三代風儀,群臣叩請封岱。
十一月,大江截流。
十二月,逐葡夷於濠江。自是逐盡洋夷,唯前朝餘孽尚據澎湖以抗聖化。
是年,再裁甲士50萬。
/*春夏之交,葺修門,有瓦匠拍磚,灰墮,見詩曰:「車馬故清宮,花叢血暗紅。十年遺少在,灌水笑仁宗。」*/
[孝宗]市場九年 (:道君皇帝:)祛法元年 00
三月,南朝扁氏立,自稱「獨祖」。詐降,北向叩首者再,曰:「不改國號。」上曰:「聽言、觀行。」
四月,有邪教自稱韓非子附體,譖論宇宙、層次,信眾齊念三字訣。帝味其言,大驚,以為蠟人炸屍。
五月,萬國競沐聖朝雨露,上奏叩請王使入主WTO,帝准奏。
七月,下詔滅佛。改元:祛法。
九月,克隆豬誕。
是年,帝銳意吏治,誅廣西巡撫,加大學士成克傑,江西布政使胡長清。廈門大賈賴昌星賄
亂朝綱,閩浙官員,多有暗通者。值御史劾之,乃命有司稽查。賴懼,遁於西戎。黨羽多被
查辦。吏治為之一振。
(:道君皇帝祛法二年 德治元年 大正祥環元年 01
正月,帝再登蘭吞,下詔,以德為治國之本,改元:德治。再祛偽法。亂民曰:「生亦何哀
,死亦何悲。」乃****於宮門。
二月,對內行B股,夷商喜,國庫實。京師西五十里地震,大風沙。
三月,帝巡加勒比,御制《賜卡斯特羅同志》。
四月,美夷遣兵窺境,悉擒之。乃昭諭夷使,嚴詞責備,夷酋布希大懼,頓首泣血而為書,
謝罪殿前。上寬仁,念彼夷兵家小亦有倚門之苦,皆予開釋,令其團聚。八方萬國,由是遍
贊中華上邦之厚德。「精英」再失語。
五月,京師再地震。國子監亦不免。太學生惶惶。
七月,右丞相李奉旨載金帛、籠瑞獸赴沙俄展示我朝禮儀民物,迎五環歸,舉國歡顏。改元:大正祥環。先是,祥瑞疊現,滬深K線累呈騰龍之形;帝登黃山,得「日破雲濤萬里紅」之
奇景;又夢大同至聖先師串銅錢五枚掛於金鑾北拱;比及迎奧事成,帝曰:「朕有五環,何懼獨輪!」因改元。
八月,帝遣欽差查南丹礦難。審洛陽茶肆火案。揪深市惡庄。皆大圓滿。
九月,六中全會,立親王胡、曾,議「孝宗論述」。美夷遭襲,國人喜極而泣,擊築號歌於
市;「精英」夜秉燭,哭「人性」,向不問天方婦孺。夷使叩首搶地,請今上做主,帝詔曰:「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十月,火樹銀花不夜天,帝封禪於閘北,萬國來朝。贊曰:聖人出,蘇州河清。股崩。






紅朝史記  馬家爵列傳

君加爵者,桂之賓陽人也。年及弱冠,形貌古異,環眼蒜鼻,發盡上指。為人罕言語,工技擊,多膂力。年二十,入滇之官學。
              
   甲申歲仲春,聚鄰舍四生賭,局未覆,馬君彩之者三,邵生窘,疑其出千,乃出惡語逅之,其餘三生皆群起而謾之。馬君雖不言,實陰銜恨之。暮,貨大鐵椎,袖而歸。既同寢,伺邵生眠,奮而椎之,顱裂。明日,誘楊生以賭,亦斃之。如是者更擊殺二生。既殺四生,悔,乃以布封其屍數匝,函而藏之櫃中,重鎖而遁。
    
   數日,同舍某生語於舍吏:「吾室若鮑魚之肆,其臭不絕,何也?」吏以為腐鼠,患之乃所鎖發櫃,卒見屍,股慄欲墮,旋白衙吏。吏不敢隱,急聞刑部。刑部重之,乃案馬君行容而為圖,懸巨萬之賞,大搜於四海之內。天下遂震動,小兒聞馬君之名,不敢夜啼。然竭刑吏之餘智,竟失其所往。天下益懼之,或雲其藏金陵,或雲其竄藏邊,莫衷一是。
    
   越旬日,瓊之氓游於道,窺見一丐,頗似榜圖。乃試與之語,丐色變,佯瘋而走。氓乃躡其蹤,急稟瓊衙。瓊之吏空衙而出,遍而捕之,乃夜獲丐於市中。問之,乃曰:「某是也。」吏喜可知也。馬君從容笑曰:「天下洶洶半月者,以某之故也。今自度必死,天下人可安枕席矣。且吾以弱冠致名天下,死固其宜也。」遂就擒。
    
   初,馬君游於野寺。卦師見而異之,趨曰:「君鶴准而獅鼻,鷹視而狼顧,此武威之相也,君當以勇力而聞,且身致千金。」馬君哂之,曰:「誠如尊言,取富貴如探囊耳,當與君共之!」徑笑而去。卦師顧其去,良久乃曰:「骨相雖奇,命數實奇。惜哉,必不壽。」
          
   贊曰:鼓博浪之勇,秦皇變色;奮奪軍之威,朱亥無光。一朝逞技而天下洶洶者,馬君之謂也。然其匿不能深,遁不能遠。匹夫銜跡而頸系組,身辱刑吏之手者,是其智不能兼勇力也。小兒聞馬君之名,不敢夜啼。
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 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現來,見乾坤最妙文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7-10 18:30 | 只看該作者
氣死司馬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
4
馬恨坡 發表於 2006-7-12 10:36 | 只看該作者
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5
Hanxin 發表於 2006-7-15 19:08 | 只看該作者
古文言今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44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0
6
zwgsxyq 發表於 2006-7-16 10:07 | 只看該作者
高,實在是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55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1
7
小卒子 發表於 2006-7-17 16:49 | 只看該作者
高人哪,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55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1
8
小卒子 發表於 2006-7-17 16:49 | 只看該作者
高人哪,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主題

46

帖子

19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9
9
所相非相 發表於 2006-7-24 00:44 | 只看該作者
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主題

3739

帖子

90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04
10
阿弟 發表於 2006-7-24 10:20 | 只看該作者
[QUOTE=wsnb2000]回家重學中文,別在這丟人現眼[/QUOTE]
兄台何出此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11
丁巳 發表於 2006-7-28 05:48 | 只看該作者
G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
12
武增新 發表於 2006-8-4 15:37 | 只看該作者
感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
13
武增新 發表於 2006-8-4 15:38 | 只看該作者
感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87

帖子

19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19
14
handson 發表於 2006-8-8 17:52 | 只看該作者
頂、頂、再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8: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