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習慧澤
小住紐約,某日女兒下班回來興沖沖地告訴我,鄰家有人生孩子了。公寓樓里各家往往都是獨門閉戶,問其何以得知,回曰:門口掛著個大氣球呢!受好奇心驅使趕緊去瞧瞧,果然,繪滿卡通圖案的漂亮氣球上,還寫著英文--「It's a girl!」
充滿喜悅和自豪的語氣,翻成中國話就是--我家生了個女孩呢!這習俗過去國內也有,生了男孩,稱為弄璋之喜,門口還特意掛出相應的條幅,璋是方形的好玉。生女孩則稱弄瓦之喜,瓦是什麼呢,據說寶島台灣至今民間遺有這樣的婚禮習俗,新娘不僅要吃湯糰,以期「吃甜甜,生兒子」,還要腳踩瓦片。以防「弄瓦之喜」。難怪李敖先生要在鳳凰衛視里糾正這樣認識誤區:「瓦,可不是瓦片,是古代紡機上用來卷線的軸,陶瓷的!」
其實類似的重男而輕女,在美國也不見得沒有,這次就看到過一個資料,說是在美國生一個女孩家庭的離婚率比生一個男孩的要高5%,若生到3個女孩則更比生3個男孩的要高 10%。另一些專家則認為這種統計並不科學,缺乏可比性,人們對生男生女往往日趨以平常心對待之。例如在商店,供產婦家懸掛的彩色氣球或分發的喜糖,雪茄型泡泡糖等,從來都是「It's a boy」(男孩)和「It's a girl」兼備,上櫃也是混放陳列,供顧客自行選擇。
事實上如今在美國利用細胞DNA分析,最終控制下一胎胎兒性別的技術,其精確率可高達99%,有傳媒報道花19000美元即可藉助其選擇胎兒性別,迄今已有2000多對夫婦去洛杉磯向這方面的專家求助。耐人尋味的是,據該專家披露,一般美加地區的父母喜歡女孩,中國和印度人喜歡男孩,拉美地區則一半對一半。一對加拿大夫婦專門跑來求助能生一女孩,理由是家中已有兩男一女,確定下一胎能生個女寶寶,就為平衡比例。
正因為某些觀念甚至陋習的依舊存在,據說台島目前正著手修改和制訂出新的婚喪禮儀範本,其中就包括廢除新娘踩瓦片等儀式,以倡導男性女性的平等。有意思的是,在美國,更多的家庭則以自豪地宣布「It's a girl!」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好萊塢明星湯姆克魯斯,曾就患產後憂鬱症婦女是否要服藥和另一位女明星公開爭執不休,然當其未婚妻和該女明星同一天在同一個醫院都產下女嬰時,彼此卻觀點一致--這是天底下最美麗的禮物!
不妨也來看看國內一些明星的生兒育女觀,港星吳君如剖腹產下一千金,老公陳可辛在舊金山聞之,立馬叫來外賣和公司同事共慶弄瓦之喜;張學友原生有一女,日前再生一女,旋即發書面聲明,以表「十分欣喜」之情。當然如今的不少年輕人也有了自己的「弄璋弄瓦」觀,例如某天上網,就見有如此帖子--
「今日凌晨,斑竹夫人誕下一女,重6斤5兩,母女平安,嬰兒精靈好動,暫名XX,斑竹大喜,公告天下,感謝各位高鄰的關心,同時敬告各位備好紅包,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