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了考試,中國學生學了多少無用的「知識」?

[複製鏈接]

711

主題

768

帖子

1036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4

積分
103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gshong 發表於 2006-8-1 0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教育就是為了一個字,那就是「考」。教師為了考而教,以考為法寶,威逼學生學習,並以學生得高分而沾沾自喜,熬白了頭髮;學生為考而學習,以考分為命根,強制自己學習,耗盡青春年華,熬壞了眼睛。熬壞了身體。
誰會懷疑學這麼多知識的用處呢?只知道學習就是為了升學,為了將來有一份理想的職業。如果要問,學習的這些五花八門的東西,對你一生的職業有用嗎?回答也許是沒有想過。然而,我們的老師正在為這個「沒有想過」而進行著無效勞動,學生正在為這個「沒有想過」而耗費青春。中國教育的最大浪費就是時間和精力,無休止的無效勞動。
大學歷來是出人才、出思想、出科研成果的地方,歷屆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有不少就來自大學。中國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聚集了數量眾多的基礎科研人才,但是我們的科研水平究竟如何呢?為什麼就出不了諾貝爾獎得主呢?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效勞動上了,沒有去精心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還是去參加央視的「開心詞典」或者「幸運52」吧,那裡既開心,又可以押寶,還可以得大獎呢!諾貝爾不是中國人玩的遊戲。
  我國著名的鋼琴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曲作者陳鋼,曾在諸多西方音樂大師面前作過這樣的對比(大意):我們的藝術教育製造了不少可愛的「盆景」,西方則培育出了幾棵更具魅力的「大樹」。
的確,我們炒作起高考狀元來沸沸揚揚,殊不知那只是高總分的花瓶,他們似乎門門精通,實際上一門也不精通。好像那萬金油,能夠治百病,而一樣病也治不好。而把時間和精力全部花費在這沒用的總分上了。
中考的科目越來越多,學生負擔越減越重。據說是因為專家和學科教師堅持的結果。地理專家和教師說學生連日本的首都都不知道,不考不行;歷史專家和教師說學生連世界大戰爆發的年代不知道,不考不行;生物專家說好些動植物學生都不知道,不考不行……以致中考科目十幾門,考得學生焦頭爛額,叫苦不迭。人無完人,才無全才,誰敢說這些專家和學科教師就什麼都知道呢?還不是對本專業的知識知曉多一點罷了!何必要求學生全而又全呢?
學有專攻。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無窮無盡的。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掌握無限的知識。我們所說的淵博,也只是比較而言,比別人學得多些深些,並非全能。我們所指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不是指學科門門優秀。我們的科學家或專家得益於一個專字。我們常常提到從小抓起,但並非樣樣都抓在一個個體身上。比如足球運動員,從小就訓練其身體和踢球的技能,而對其它方面就不能求全,更不能去精通。蓋茨從小就偏科,只喜歡計算機,因為計算機連大學都沒有讀完。我有個同學比較貪玩,我們為分數煎熬時,他卻逍遙地吹笛子,他竟然在吹笛子上小有名氣,成了專家,比我們有出息多了。凡成功者無不是有專攻的人。
由於求全責備,要求學生十全十美,卻往往適得其反,事與願違,學生越來越笨拙,越來越跟不上班,成為書獃子,或者考試的機器。學生越來越懼學顏學甚至輟學。學得不專不精。殘疾人指揮家給我們啟示,一輩子什麼都不學,只專一門,總會有出息。即使不上學,從小學剃頭,或學裁縫,或學木匠,也許成人後就是理髮師、服裝師或魯班。
  研究型大學生,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專業性人才。今年獲諾貝爾獎的8名科學家中,有6名來自美國。從1901年諾貝爾獎創立,美國已有279名獲獎者。諾貝爾獎所以青睞美國人,除了基礎研究投入大之外,就是注重學生獨立思考。據美國一項權威的跟蹤調查,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美國學生的理科統一考試成績普遍不優秀,在世界各國的排名歷年處於第30位左右。到大學階段這種狀況發生了逆轉,一些考試成績不頂尖而善於獨立思考的學生後來居上,在科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剛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研究所阿克塞爾教授道出他科研成功的秘訣:細緻、耐心、合作。顯然,獨立思考與科學發現之間無疑有著一種內在的聯繫。
  我國的中小學,注重基礎知識教育是必要的,但應試教育摧殘著下一代,導致不少學習有潛力和創造力的學生遭遇冷落。應該看到,人類的知識需要繼承,但更需要發展創新。僅僅注重應試教育,不過是年復一年地培養出大量的高考狀元,複印著前人的知識,那隻不過是一個複印機而已,只有素質教育才能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
  創新的前提常常在於有個性,需要興趣、追求、探索和靈感,需要勤奮、毅力、專註和韌性。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福家一直主張,中國的大學要延攬「大師」,更要有「大愛」,即寬容的學術環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教授9年沒有發表一篇論文而能在學校立足,最後證明了費馬大定理。任何一項重大意義的科學發現和重大突破都不是通過規劃產生的,它既取決於一個研究群體或個人「十年磨一劍」的長期積累,在耐得住寂寞中不去想拿什麼大獎,因為拿獎總是一種「無心插柳」、「水到渠成」的事,又取決於管理者允許他們在較長一段時間裡默默無聞。
世界上沒有一人是不偏科的,我不知道偏科有什麼不好。我們之所以出了不了諾貝爾獎得主,主要是在教育界那些主張不準偏科而求全責備的人及觀念佔了上風,而迫使學生一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為了考試,為了高總分,大量吞噬那些與自己將來無關無用的所謂知識,貽害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