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與外國人進行有效交流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5-8-7 1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一位美國留學生的忠告)

  北美學習、生活的幾年,既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因中西方文化衝突,長了不少教訓。現在貢獻出來,與國內的朋友們分享。希望各位今後在和外國人(英語是母語)交往中更富有成效;也使那些為學好英語而苦惱的朋友少走一些彎路,更快、更好的學好、用好英語。

  中國人在學習英語上花的時間最長,效果也最差。這和學習和應用英語方面存在重大誤區有關,一是長期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認為學英語是為了考試,其英語實際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誤認為英語不過是由「發音、語法、句子和辭彙」組成的。認為只要學習「發音、語法、句子和辭彙」就能學好英語。事實上,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比英語的發音、語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國內學習和使用英語的人忽略的是:表達語言所應用的、符合英語文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容。

  首先,讓我們一同探討目的問題。沒有目標的船隻永遠在海上漂流。學習英語的目的多種多樣,但學口語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能與Native English speakers進行「有效的交流」,即工作中能與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發展良好的工作關係;或生活中結交幾個native speaker 的朋友,能夠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勵和幫助。

  而不是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為了能和「老外」說上幾句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兒園英語而轉身離去,搞的「老外」一頭露水,找不著北。(國內很多學英語的朋友,就好像一個苦苦練了10年武功的大俠,「十年磨一劍,雙刃未曾試」,終於有一天有機會面對敵人時,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為了「為了說英語」而浪費時間的、沒話找話的和老外閑聊---分手幾分鐘后,別人就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記不住你是何方神聖了。

  在中國,可憐的老外們,大多飽經那些被問了上千遍雷同的、無聊的、毫無創意的、有時Chinglish 式的問題的摧殘和蹂躪,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類的。我發現,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說:我英語口語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幾句天兒。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語學到這程度,那由中國式的、複雜的句子結構、嚴謹的語法和龐大的辭彙構成的英語能力,只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 ,因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這麼多時間學習英語口語。

  新加坡的一個人,前一段時間出了本書,叫「亞洲會思考嗎」,說亞洲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在內,除了會模仿,不具有創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難真正意義上和歐美競爭。但願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國留學前,自認為英文水平還可以:畢竟學了那麼多年,自己也下了許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訓班---從普通的到最高檔次的,里裡外外花費了上萬元。應付各種考試包括留學考試,也算是一路過關斬將。但是,到了美國后,刻骨銘心地學到了一個詞「Chinglish」 ---中國式的英語」:用英語和自己同胞交流時還可以應付,但是和"英語是母語"的同學、教授和其他人士進行交流時,一涉及到實質問題,雙方誰也聽不懂誰!至少有半年的時間痛苦異常!霎時間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毀了。

  他們What's up?What's new?的說法到能應付,談談天氣什麼的也沒問題。但是,就是覺得很難和他們去溝通,哪怕只是認認真真地談談。在國內,我很容易和大多數人成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為你誠心地對待別人,別人通常也已會真心的待你,否則你下次對他「敬而遠之」就是了。可在美國開始的時候,怎麼就那麼費勁?!誠心不起作用了?

  是自己的語音、語調問題嗎?不是!如果你有機會領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語,你或許還會為中國人的發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個印度同學叫Abe,直到畢業我才聽懂他大部分話的意思! 但是,印度人「可怕的」發音,絲毫不影響他們和美國人流利、有效的交流!

  是語法和句子的原因嗎?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國的大學里,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才華橫溢的美國籍教授,年近40歲時因為傑出的數學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國。發音就別提了,他講英文時,你還能輕而易舉地挑出很多語法和句子錯誤,但這絲毫也沒阻礙他在美國生活近二十年,用英語給美國人上數學和工商管理課,並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在國外生活幾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英語的發音、語法、句子絕對沒有國內的各種人士強調的那麼重要,而被國內學英語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達語言所應用的、符合英語文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容。

  語言是其文化和習俗的載體、沉澱,雖然人類的各種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著與中華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積極進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態度,和中國人「謙虛、藝術」的處事、說話原則,經常發生「衝突」,構成對有效交流的妨礙。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衝突、差異」。

  因此,那種用本國文化和習俗去套用英文的學習方法和應用方法,加之學了太多得「沒用的、很多講母語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聽說過的詞,和過時的詞、句,聽不懂真正的英語和不能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針對以上弊端,來自加拿大的Linda以她多年的教授中國學生的ESL教學經驗、 我(Henry)以我留學美國的親身經歷,在北京的幾個公園內,舉辦每次只有2至4人參加的、超小範圍的培訓和講座(為便於做英語口語實際練習),講授簡明實用的英語學習和應用技巧,提高人們運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使你把握好自己學習和努力的方向,節省自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我們的專題是:如何與「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通過揭示"中西方文化差異、衝突"在語言應用上的體現,針對中國人經常出現的致命錯誤而進行的貼近現實生活的英語應用培訓。提高人們與「英語是母語的人士(native speakers)」的交流能力。我們將告訴你:該說什麼、如何說和如何做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的目的」。

  通過我們的培訓,你同樣也可以和老外進行有效的交流,即使你的英語並不是那麼好,因為我們講授長期被忽略了的、交流中最重要的技能。在北京的、有興趣學習英語的朋友,可以發給我 (hez2@alum.rpi.edu) 或Linda (lindaschueler@alumni.uwaterloo.ca) 和講座的詳細介紹和具體安排,以及我們總結的、針對中國人提高英語水平的學習方法。

  我們認為,所有學習英語的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需要你自己安下心來,花費時間去反覆記憶 ---記憶那些自己和別人總結、歸納的知識。這部分工作,沒有人能替代你,無論是怎樣的天才!(因為吃魚有利於智力和記憶力,有人求教馬克×吐溫,問吃多少管用。馬克×吐溫答道:看來您至少要吃兩頭鯨魚!)但是,如果只是埋頭苦學,就能學好英語的話,那中國人的英語水平,理論上應當是頂尖的了,事實卻正好相反。(在國外學習,深深感到:大概是因為長期訓練的結果,記憶和背誦能力,尤其是記憶、背誦那些不理解的東西,是咱們中國人的強項;但實際應用和創新能力,總體來講是我們的弱項。)

  因此,另一類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有效的運用英語以達到交流目的」的經驗和技巧。中國人勇於理論而遜於實踐(為讀書而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尊」)。因為應用技巧很強,這部分技能被國內學英語的人士長期忽略。或是因為接觸Native speakers有限,難以得到「真經」,或是因為學英語追求「高、大、全式」英語的嗜好和國人好面子的心理, 使大多數人樂於採用傳統的、也是最安全的的學習方法:對句子、語法和辭彙的執著偏愛,甚於使用英語和Native speakers交流。其實,語言只是一種工具,除非你以此作為職業,否則它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用處,如果它不能為「交流目的」而服務的話。

  讀書和自學對提高英語有幫助。但書的缺點,和自學一樣,沒有反饋,沒有雙向的交流。理論上知道的事,實際做起來是不一樣的。尤其是語言,遵循「用進廢退」的原理。掌握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創造條件和機會,同英語為母語或在國外生活過的人學習和交流。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研究表明,人在交談時,80%的信息來自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語音(intonation)and 語調(tone)。此外,對交流有效性的影響,還包括雙方交流的意向、談話的內容、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有效運用等諸多因素,而絕不僅僅是句子、語法和辭彙。

  因此,常常能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只有五、六千辭彙的秘書、助理,能用英語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號稱三、五萬辭彙量的、手持六級英語證書的碩士、博士,學了十年、二十幾年的英語,面對英語為母語的人,除了最簡單的幾句不痛不癢的所謂的對話,有多少人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說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達自己的思想了。

  Chinglish則是指: 用漢語文化、思維和習慣等去套用「英語文化」,其結果是所學到的、所謂的「流利的英語」僅限於和同胞交流,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時,雙方因「文化差異」在語言表達上的體現,無法相互理解和溝通!

  不去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在交流、溝通運用上的體現,而只是套用本國的文化和習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原因。其後果和損害,遠遠大於因為發音、語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損害。因為發音、語法和句子暫時不好,每個人都會表示理解,因為畢竟英語不是你的母語,可以慢慢提高。但因為「文化衝突」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誤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達到的目的相反的結果,毀掉了寶貴的發展機會!在一個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慮到年齡、職業發展軌跡、客觀環境和條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屬於你的機會只有二、三次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明文化衝突:西方人在交談中講究「eye contact」,交談的雙方要注視對方的雙眼,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兩眼直視對方的兩眼」的看法多半是:這樣"直勾勾地"盯著別人不太禮貌。但西方人士卻認為:說話的一方「兩眼直視」表示自己的誠意和坦白的胸懷,聽話的一方「兩眼直視」表示了自己對話題的興趣和對於對方的尊重。

  因此,西方人在見面時,配合著「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無論內心中怎麼想)、有力的握手(禮節性的碰碰手,英語中稱為「死魚」 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positive thinking)的談話,會使人產生和你繼續交往的意願。相反,如果是躲躲閃閃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為想英文詞句,而抓耳撓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稱:喜怒不行於色)和消極的談話內容,無論你的語法、發音和句子多麼純正和優秀,也只能讓別人"敬而遠之"。察己知人,你願意和一個同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嗎?!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載體和沉澱,也是她傳統的積累。而傳統力量是如此的強大,本民族的文化的影響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於到我(hez2@alum.rpi.edu)到美國兩年以後,在和老外聊天時,常常幾乎忍不住還要問一些早已知道不該問的「禁忌問題」。

  比如,How old are? 在國內多麼平常的問題,尤其是熟悉了以後,問問年齡,彼此稱兄道弟,或姐妹相稱,再自然不過了;喊句「老張、老李」什麼的,儘管不老,被喊者心裡也高興。

  中華文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懷舊情結,沉迷於過去---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太出色、太優秀了的緣故吧。「歷史悠久、百年老店」之類的,都是吸引人的亮點。我們崇尚「老」,老,似乎是大智大慧、權威的代名詞。

  但在北美,卻有著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輕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徵(symbol),人們崇尚年輕(worship youth);老的、舊的是死亡、落伍的象徵。所以,年齡在北美是個非常忌諱(taboo)的問題,即使是朋友之間。如果你想讓「英語為母語的人士」討厭你,尤其是女士討厭的,請大膽地問她年齡好了(They say: You are a pain in the neck.)。北美的很多人,特別怕過40歲生日。似乎過了40歲,就到了將要被社會拋棄的年齡。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 是北美常用俚語。

  所以,在和「老外」交往中,千萬別暗示她/他的年齡,即使你不小心知道了。西方人有句幽默,稱「永葆青春的唯一秘訣是:謊報年齡!」(老外提倡幽默,稱為Positive thinking、positive attitude ,我在其它文章中有論述。但用英語和老外開玩笑,一定要小心,畢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

  其實,平心而論,年齡又有什麼關係呢?很多人,號稱活了幾十年,不過是庸庸碌碌、苟延殘喘、活了一天而重複了幾萬次而已。君不聞:有的人20歲就死了,可到了70歲才被埋藏!年齡真的那麼重要嗎?

  在北美,無論加拿大還是美國,根據其勞動法(Labor Law)規定:僱主在招聘中,不允許問及應聘者的年齡、婚姻狀況、性別、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上述原因也不得成為不予僱用的理由,否則就構成違法。輕則失去來自政府的採購合同,重則訴諸法律。

  所以,如果別人問你:How old are you?你可以這樣回答:I'm too young to retire, but I'm old enough to know better than to answer a question like that. 這就是老美所說的:Be tough!

  國內的招聘廣告上常見:「要求25歲以下,未婚」。諸位恕我愚鈍,但我就是弄不明白:除了招聘尼姑、和尚及老道,什麼工作和「婚否」有關?又有什麼工作非要25、30歲以下不可!

  西方的那些真正的好東西,咱們怎麼就學不到呢?!很多理念,包括她對個體的尊重、對自由、財富和幸福的嚮往和不懈的追求,確實值得我們思考。你也會發現,這些理念,都會在英語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我們的培訓自然也會涉及到這些。

  所以,想提高英語的朋友,除了多聽原版、多看現代原著,能找個老外練練口語最好(還能交流思想。語言只是一種工具,它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否則,上一個好一點的培訓班也不錯。交流的需要,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只顧一味的自己埋頭學,或是永遠「苦海無邊」,或是學到的只是啞巴英語和Chinglish。多和Native speakers,或在國外學習生活過的人士交流,對提高英語,尤其是口語幫助很大。否則,你費時、費力和費錢所學到的「屠龍之術」,只是限於用於和同胞進行「中國式英語」交流。很多中國人學習英語,所付出的冤枉代價和所走的冤枉路,你一定要去重複嗎?!

2

主題

81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0
沙發
fan_00f 發表於 2005-8-7 11:03 | 只看該作者
呵呵, linda 是waterloo 畢業的, 頂一個

hmm ... 加一件, 多學人家的文化, 交流時才有事可嘆, 很多中國人並不是英語差, 只是沒有機會和本地人深談, 要深談必要懂得他們的文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不知何時才能到120貼@_@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81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0
3
fan_00f 發表於 2005-8-8 03:41 | 只看該作者
I totally agree with gernic.
I can only say that the writer is being optimistic and trying to encourage people and   gernic is telling the truth. But truth hurts.

I was often quite amazed by the fact that most Indians can carry out the perfect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conversation. We shouldn't have bias on their accent.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at our accent isnt much better.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think over this sentence from genic.
"However, without good pronouncdation, no good vocabulary, you will have no chance for promotion.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不知何時才能到120貼@_@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361

帖子

9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93
4
titag 發表於 2005-8-11 05:59 | 只看該作者
所言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6

帖子

3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0
5
呂竹 發表於 2005-8-11 06:10 | 只看該作者

Language

I know a young fellow from China in his 20's, immigrated to the U.S. with his parents when he was 15, never went to a college in the U.S., works in a non-Chinese restaurant for the past 5 years, speaks perfect English.

I know several tenured professors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 who are of Chinese origin, who don't speak English nearly as fluently as the young fellow.

When you are insecure, when you feel you "should" be better than others, when you feel you are smarter than others, you worry about your language ability.  I call it the Chinese Resentment:  I've got to be better than thou, in everyway.

By the way corporate glass ceiling is not there because you don't command perfect English vocabulary or grammar.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r language ability as long as you can express yourself.  It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who you are.  Yes, you being from China is something that may prevent you from advancing to the position of V.P. Marketing North America, but it doesn't prevent a Chinese girl I know from being advanced to V.P Marketing Asia.

Do envy Indians who speak perfect English but they speak English from childhood on - with an accent.  Do you know Americans are amazed you can use chopsticks so expertly.  The difference is you "envy" but they are just simply "amazed".

Chinese are too inclined to be the best, the one who is perfect.  Let some ego go.  Let us be amazed at how Americans can speak perfect English.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2376

帖子

69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5
6
snail_house 發表於 2006-7-30 06:46 | 只看該作者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thought in your brain.
Second, the way you express your minds is also crucial.
It could be dreary if you have no sense of humor.

Not only the pronouncation or English ability can determine how attractive your words sound. If they are interesting and deser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y will try to understand you.

Of course if you have all of them, then it will be perfect.[:43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2376

帖子

69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5
7
snail_house 發表於 2006-7-30 06:51 | 只看該作者
天啊,怎麼是活在美國罈子里的啊……
傻啦,就我這點爛英語還跑這裡拽……不好意思……就當沒看見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主題

1081

帖子

31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7
8
笨羅爾 發表於 2006-7-30 07:45 | 只看該作者
前些天有個電視訪問是李昌鈺的,他剛好也有說到語言的問題.他說如果一個外國人只能在語言問題上找一個中國人的麻煩,那不也說明其他方面他都已經做得很好了么.
所以,不要太緊張這些東西,如果事業上或工作上做得好,正常的工作夥伴都會努力來配合你的.
在華人密集的技術領域,一時的伶牙俐齒或許能短期內拉近與同事的距離,但如果真的把一份工作做為事業來努力的話,判斷,分析,和遠見至少跟表達能力一樣重要.而且如果口語不夠自信的話,重要的事情盡量用文件來處理.技術性文件不一定要寫得很繁文縟節,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反而讓人有更高的閱讀熱情. 比較長的文件因此需要做好檢索目錄. 技術人員一般懶讀懶寫文件,所以稍微用心做得好,就能看得出效果和與同事的不同,以後就算出了什麼問題也有理有據,不至於空口無憑.如果抱著不要別人太容易明白自己的工作而迴避文字累說明,等有問題的時候才會老來找我解決,所以公司更不可能炒我的小算盤,遲早誤人誤己.
Everyone is a kid.
Some are too busy to show that.
Some are too lazy to hide tha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50

帖子

9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2

積分
99
9
shooden 發表於 2006-7-30 10:40 | 只看該作者
工作中, 我能明白大陸人,香港人, 新加坡人,歐洲人的英語,就是不太明白美國人的英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470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10
nick_martin 發表於 2006-7-30 12:08 | 只看該作者
我還好,差不多都看的懂,但是要叫我說的話,我是肯定說不出來的,我個人覺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11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6-7-31 02:35 | 只看該作者
[QUOTE=snail_house]天啊,怎麼是活在美國罈子里的啊……
傻啦,就我這點爛英語還跑這裡拽……不好意思……就當沒看見吧[/QUOTE]

Haha...finally...

Solute to all of you, airing your opinion in this thread. That is what I like to read in an oversea Chinese forum.

Learn the culture too, not just the language, if I have something to ad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2376

帖子

69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5
12
snail_house 發表於 2006-7-31 04:49 | 只看該作者
讓您見笑了,昨天本來在英語園地里轉悠,不知道怎麼點出來這篇的,有感而發,發完了才發現第一次在可親拽英文,還是在這麼個高手雲集、不合時宜的地方,實在是不好意思

嗯,單說語言,我現在把我周圍的人訓練得聽力都特別好,經常我說一半,人家就明白我的意思了,所有有的時候會恍惚的以為自己的口語很好呢。自己沒有太強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至少要有那麼一點點影響能力好歹也能活下去一陣子,哈哈^_^
而且自打我要求如果我說得不對就馬上告訴我以後,他們現在說話又開始有一毛病,我說什麼他老愛重複一遍,都有點快成習慣了……我總覺自己是在山谷里聽回聲呢……

CULTURE,我的朋友們現在因為我的影響和中國的日漸重要的地位,所以對中國文化無比感興趣,主動要求跟我學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也算是文化侵略的成功開始啦,不能老讓鬼子單向侵略咱們吧,哈
我的條件就是,給我講些文化上的東西,比如典型的文學作品、詩歌、重要的歷史、意識流派什麼的,就像咱們在中國小的時候必須背的經典名篇什麼的
現在,主要歷史輪廓部分已經科普完畢,已經進入詩歌文學部分,正在背誦簡單而深刻的歌德的詩,以備關鍵時候拽一拽炫耀一下騙騙人,嘻嘻。唉,其實他們對外國人有文化的程度要求真的很低,蜻蜓點水點說起什麼至少都聽說過就很滿意了,尤其是在理工科領域的圈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311

帖子

27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0
13
Mythologist 發表於 2006-8-3 20:28 | 只看該作者

Hi Loushang,

Way to go!!!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6: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