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770萬家個體戶是怎麼消失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7-31 1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07-28 09:30:33  中國青年報網路版 李仕春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去年全國倒閉了30萬家企業,1994~2004年十年間,770萬家個體戶消失。(《市場報》7月26日)

  近年來公眾對壟斷部門的關注,往往還停留在「福利腐敗」等分配製度層面上,而對他們在源頭層面上擠占公平創富途徑,導致「起跑線」不平衡的現象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佔據行政壟斷有利地位的大型國企相比,讓我們來看看更多普通中小企業遭受的「禮遇」吧。

  一是「潑冷水」。去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世界銀行的4位教授對85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業環境作了系統調查,結果表明,從註冊一家公司到開業平均所必經的審批步驟數,加拿大最少,只需兩天,中國內地則需要走過7道關,需111天。美國、英國、加拿大的註冊審批費用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國內地,各種審批費用佔據了人均年薪的11%。興沖沖的投資熱情,卻分明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制度性冷漠」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二是「澆熱水」。資料顯示,國內中小企業創業准入門檻都比較高,甚至像擦皮鞋這樣的勞動型創業在國外不需要登記註冊,而在國內必須註冊,否則就是非法經營。在繳納了稅費之後,中小企業不但難以得到相應的服務,往往還會遭遇意料之外的成本和障礙。據一位知情者透露,每年北京有大量與中小企業相關的創業基金和項目基金,但由於基層執行力度不夠,往往到不了真正的創業者手中。更讓人吃驚的是,就在中小企業因資金緊缺「卡脖子」的同時,國家提供的創業無抵押小額貸款,在北京市一個區5年以來只放了不到10筆。有多少中小企業,要麼被剛進門檻時的「熱水燙死」,要麼是在嗷嗷待哺中「無水渴死」呢?

  三是「榨油水」。政府各部門的收費、罰款不勝枚舉,誠如周天勇所強調的好幾個「特別多」,什麼工商管理費、市場管理費、年檢費和質量檢驗費等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導致很多個體戶和企業不堪重負。

  一邊是大量小企業和個體戶倒閉、掙扎,一邊是壟斷企業利潤、福利蒸蒸日上。「壟斷猛於虎」,它不僅僅讓曾經「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更富,而且他們排斥競爭,通過無情擠占原本就不寬裕的市場資源,享受著更多的政策、資金、資源優勢,在「暢快地喝水」的同時,卻使原本就勢單力孤的中小企業不得不面臨「四面楚歌」的悲劇境地,要麼黯然離去,要麼只有「烏江自刎」。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這種權力壟斷更進一步導致了就業市場的雪上加霜。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日前發布的《2006亞洲太平洋地區人的發展報告》指出,整個東亞都在經歷「無就業增長」時期,中國的情況尤其嚴重。這種無就業增長的內在根由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倡導的是政府主導、出口導向、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既是可以在短期內實現地方政府政績最大化的增長模式,又是一種創造就業崗位能力極端低下的模式(它的需求僅僅定位在為數極少的「白骨精」即「白領、骨幹、精英」層面上)。這是一種帶有明顯權力干預的增長模式,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門為了短期經濟效益,維持甚至強化某些企業的壟斷地位,而禁止民營企業進入,另一方面,那些所謂不能實現地方政府政績最大化的部門,比如民營企業、普通服務業,就受到有意無意的抑制。1999年~2004年,私人投資在整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一直在15%以下,而國有投資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及重化工業領域,這些部門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卻是非常低下。其結果就是,能夠創造就業崗位的部門投資遠遠低於那些排斥勞動力的部門。儘管近年來,投資屢屢過熱,但其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卻沒有多少增長。

  (《中國新聞周刊》7月24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