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陸和香港大學制度互相碰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7-29 08: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香港大學在中國內地熱烈招生一事,成了熱門話題。

  尤其是不久前,中國旅美學者薛涌發表文章,說由於香港的大學在國際交流機會、獎學金及教育機制等方面都較有優勢,如果被香港挑走中國內地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那麼清華和北大這些名校在未來也許就會被無情地掃成二流學校。此論一出,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和爭議。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理智地指出這已不是「香港大學對弈內地高校」的命題,其內涵其實已越過所謂「頂尖高校」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兩種不同大學制度的直接碰撞。與其說香港的大學是在與清華、北大角力,不如說是直接對中國大學制度發出挑戰。

  當地教育觀察家認為,去年底吉林大學45名博士生導師集體落聘,也許就是中國高校制度的一次「改革前奏」,無論這前奏是否能很快進入改革主樂章,但「博導」、「招生」、「教改」早已成為媒體在教育報道上高度關注的名詞。

  中國大學學科設置的陳舊老化、跟不上科學潮流和市場需求,已把中國教育制度最軟弱的環節表現出來,雖然少數優秀學府正向「世界一流」進軍,但總體所面臨的,仍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體制性和觀念性障礙。

  中國內地家長目前也許只看到孩子選讀香港大學的好處是基於全球化背景、求職優勢、學術氛圍、獎學金等等比較實際的優勢。但相信人們很快就會認識到這些同中國大學有著更全面、更深刻的差異,而不只是學術水平高低這個單一的層面。

  在中國內陸,報讀北大、清華或者是交大、浙大,其實都無實質性區別,國內再優秀的高校基本也是從同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是一種「全國大一統」的行政制度、學科專業設置、教育教學模式、大學城規劃及新校區設計等等。而香港學府與中國高校可說是兩個完全不同品種,其制度設計、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生管理等,都完全不同。

香港大學的開放性  

  

  香港大學所具備的開放性,中國大學至今仍遠遠不及。香港高校所實行的,是在世界各國通行的現代大學制度,那是一種已與世界主流文明接軌的、現代的、開放的、國際化的教育。他們認識到「現代大學」既非商場,也非官場,其基本價值與特徵,一是「大學自治」,也就是大學擁有具有法律地位的辦學自主權。二是學術自由,這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整套健全的制度安排。三是「教授治學」,即在教育和學術上實行學者團體的自我管理。從這些點上反觀中國內地,他們對現代大學制度仍然知之甚少,彼此間也缺乏基本共識。

  除了上述問題,更有重要一點,而此點正是中國內地學府至今仍嚴密設防的敏感區,那就是「學生自治」。香港大學生,在組織學生社團這方面,受限程度較少,而且較為合理,因此自主性十分充足,學生在與社會的溝通及協作上,都能自由發揮自己的精神價值和創造活力。

  作為一名學生的位置、責任及權力,香港的大學生也有較清晰概念。甚至對於自己身處的教育制度,如他們覺得有疑問也敢提出質疑,而學校方面也會尊重這種質疑態度。這在中國內地,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7月21日中央電視訪問港大校長徐立之,他就坦陳香港大學希望學生能具備更強健的交流能力。他希望這次招到的學生,除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外,還應樂於參與學生社團活動。他認為大學生應有更具自信的邏輯思維,因為「全人教育」就是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表達、應變等各項素質及能力,如此方能讓學生適應社會轉變需要,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才。

  這就是中國內地高校與香港學府兩種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上的差異。香港的大學生,讀書成績也許沒有「名校狀元」那樣精彩,但香港學生社團之活躍、參與學校生活之熱烈、對香港社會之深入認識、組織管理才能、社會責任感及參與能力之強,都令人刮目相看,這都是中國內地學生望塵莫及的。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寫作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