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秦朝建築---王者氣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7-23 14: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帝國,第一次實現了先秦列國王侯們的理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意氣風發的秦始皇巡狩國土直至最東端的渤海之濱,在這裡修建了秦帝國的東大門——碣石門和一組雄偉的宮殿群,這裡從此成為後世帝王心目中的聖地。

  在中國的歷史上,每當國家大一統之後,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帝王就會認為,國土全是他的,這種思想很突出。我們可以看一看,秦始皇、漢武帝,甚至在三國時期仍然存在這種概念。曹操有雄心壯志想稱帝,也到海邊去看,他不只是遊山玩水,而是帶著一種信念,要追隨秦皇漢武,完成他構想中偉大的事業。

  後人為什麼總願意去碣石門?就是因為當時秦始皇把它作為一個國門擺在那裡,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的象徵。但是,傳說中的碣石門和碣石宮到底在哪裡?人們一直在找,一直想搞明白曹操到底在哪裡賦的《觀滄海》這首詩,很多人都對這個非常感興趣。

  大概是上世紀的80年代初,遼寧省的考古工作者做普查,發現了石碑遺址,這裡屬於錦西市。在海邊有一個村子,在這個地方有一塊大土包,就在海灘邊上。探測之後,發現裡面包含了一個大夯土墩,有四十米見方,經過探測,周圍是一大片遺址,試掘之後,發現了秦瓦,實際上是一個大的脊頭瓦。

  因為秦朝的延續時間很短,才十幾年,所以秦瓦當花紋變化不是太大,很難斷代,我們只能籠統地說秦漢遺址。但是我們在遼寧發現的一些遺址,和西安附近出土的瓦當相比較,我們發現兩者非常相似,對照了之後,我們比較傾向於認為這些東西是秦朝時代留下來的。這些東西一出土,我們就推測是秦朝的宮殿了。就這樣,在海邊發現一處秦的宮殿。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古建築研究的專業人士,在遼寧附近發現秦代宮殿,令楊鴻勛興奮不已,這讓他馬上想到了人們一直在苦苦尋找的碣石門。他決定立刻趕往考古現場,對遺址進行調查。

  楊鴻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著名古建築研究學者。

  楊鴻勛:我第一次去,他們給我介紹情況,說這兒有一個旅遊名勝點,叫做孟姜女的姜女石,傳說孟姜女死了化成石頭了。那麼,旁邊三塊大石頭是什麼?老百姓都說這三塊大石頭是孟姜女帶的三個大包袱,她去找丈夫,她的丈夫被秦始皇抓去修長城。

  這個故事非常吸引我的注意,但是並不是因為孟姜女的傳說,而是這個傳說和秦始皇有關係,這個就比較有意思。再一個他們介紹情況之後,說這裡有一個四十米見方的大夯土墩,就是石碑地的遺址主體這部分,對著海里那個礁石就是所謂的姜女墳。

  夯土土墩和碣石的相對關係,讓楊鴻勛異常興奮,因為在傳說中的碣石門,本應正對著一座巨大的碣石宮。那麼,兩個遺迹之間究竟能否找到相應的關係呢?

  楊鴻勛:我問他們對得準不準,他們一開始說對準了對準了。後來我不放心,因為這邊還有三塊大石頭,我急於想知道這些石頭和夯土墩之間有沒有軸線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就問了負責測量的同志,他直接用儀器看,他說對得不準。我又問,不準的話靠哪邊呢?他告訴我,中軸線是靠這個姜女墳這塊大石頭的西邊,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大石頭和三塊大石頭之間。

  歷史上的記載在《史記》裡面有,是比較可靠的。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他就覺得舊的宮殿不適應了,太小了,而且他的首都咸陽也在擴大,他要把原來各國有錢的人弄到這兒來,免得各國要復辟造反。

  很多有錢人都搬到咸陽來了,於是咸陽人很多,他的宮室人也多了,所以他就要擴大新皇宮,和他統一的大帝國相稱的新皇宮,叫新朝宮。新朝宮的範圍就是《阿房宮賦》寫的「覆壓三百餘里」這麼大的一片。其中一個前殿叫做阿房,前殿就相當於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

  一般宮殿的命名,都是用吉祥的話。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元殿、含元殿,都包含一種國運長久的吉祥意思。但是,阿房是什麼意思呢?阿的古音是一個大疙瘩的意思,大土包,土山岡。房呢?是因為它是一個大夯土台,築的像山一樣的大夯土台。所以我懷疑「阿房」是一個工程代號,還沒來得及起名字,秦十幾年就亡國了。

  後人猜想,或許由於秦朝的工程保密,如此規模龐大的阿房宮竟然沒有留下太多記載。於是,在歷代建築師的眼中,這幅設計圖成為了一個永遠嚮往而不能觸及的秘密。究竟阿房宮中隱藏著怎樣的雄偉與奇妙之處,後人至今還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遐想。

  楊鴻勛: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一張清朝人畫的一幅畫《阿房宮圖》。這張圖畫的是清朝的亭台樓閣,完全是清式的。這比阿房宮差著兩千年啊。他也是憑想象畫出來的,他想象的根據恐怕就是杜牧的《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所以它表現得高低錯落,很多宮殿的樣子全是清朝的樣子。

  後來,我根據一些經驗,繪製了一張阿房宮圖。但是,因為沒有發掘,所以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初步的設想。我們還不能叫復原圖,可以叫復原的設想或者對原狀的一個設想。它的依據就是那個時代前前後後蓋房怎麼蓋,最高級的建築怎麼蓋,以及它現在殘留的遺迹是什麼樣子,再根據文獻描述它的原狀是什麼樣子,都放在一起經過綜合研究提出的這個設想。這個時期應該是戰國的晚期了,它所用的工人工匠全部都是戰國時期六國的工匠。

  他把這些能工巧匠都集中來了,他們給各國的國王,給周天子蓋房怎麼蓋,蓋宮殿怎麼蓋,給他也要照樣子這麼蓋。頂多設計得更大,更花樣翻新罷了,但是基本式樣,基本的構思意匠是一樣的。

  因為那時候的建築制式基本就那樣,台上有建築物,有房子叫做榭。可以肯定地說,它是台榭式的建築。至於到底是幾層,幾層台,台上邊的建築群怎麼布置的,有多少座,具體位置準確在哪兒,每一座多大,因為沒有做過發掘,這些具體的情況說不出來。但是基本的印象是這樣,這是沒有疑問的。

  由於殘存資料的稀缺,後代的工匠只能通過歷史記載中的隻言片語找尋戰國時期建築的種種特點,通過尋求旁證的方法,盡量復原阿房宮的舊貌。

  楊鴻勛:我們有些旁證材料距離它的時期很近,只有幾十年,就是東周時期各國蓋的高台建築。有的已經發掘了,比如在河北省平山縣,是當時戰國一個小國家的所在地,發掘出中山國國王的陵墓。他的陵墓也是台榭式的,當時是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死,所以國王的陵墓也蓋成生前宮殿的樣子。但是具體而言,他這個國家小,財力也弱,蓋得就比較小,現在殘存的只是這麼一個土包。

  老子有句話,他講哲學,拿建築打比方,他說什麼事都是從第一步開始,即「九層之台,始於壘土」。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這就說明當時盛行高台建築,甚至有九層之台。

  當年阿房宮前殿曾經氣勢非凡,但楚霸王的一把火和兩千多年的滄桑變遷,只給今天留下了一個殘破的大土堆。

  楊鴻勛:1956年我第一次去,我到了這個土台上面后感覺非常驚訝,僅僅是這個大土台就給我一種震撼的力量。它是一個建築物,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崗子,那就不新鮮了。這個並不算大,是人工在平地上造的,但僅僅是存留了這麼一個大土疙瘩就給我一個很大的震撼力。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是一個土疙瘩就會讓我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學建築嘛,所以在我眼裡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土疙瘩,一個體積這麼大、高低錯落有致的建築物,它給人精神上的震懾力量是相當大的。像蕭何,他是西漢初漢高祖的大臣,後來當了宰相。他有一句名言,是講建築物的藝術感染力講得挺深刻,他就講天子以四海為家,他的房子因此也得「非壯麗無以重威」,就是說必須壯麗才能有威懾力量,使被統治者一看見就害怕。所以,秦朝宮殿的雄偉把幾千年後的現代人嚇到了,可以說,修建秦宮殿的目的達到了。

  作為秦帝國最重要的宮殿——阿房宮前殿規模空前,據史料中記載,這裡可坐萬人。那麼,從後人的考證來看,這座前殿真的有這麼大嗎?

  楊鴻勛:故宮太和殿現在在整個宮殿里是個最主要的建築物。這個在紫禁城裡最大的大殿東西約50米左右,也就是說它正對我們的面是50米寬。阿房宮前殿有三四百米,這就比太和殿可大多了。如果按400米算,那就相當於七八個太和殿的長度。

  當時的尺度非常之大,這體現在各個方面。建築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大載體,它反映歷史,不但反映了社會的生產力有多大,能蓋多高、多大的房子,同時也反映了歷史形態。所以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治者,他能完成這麼大的事業,統一了全中國,他的思想也因此極大膨脹。他的想法是什麼都要大,他的陵墓也大得嚇人,地宮也深得嚇人,長城的規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他這個阿房宮前殿確實是空前絕後的。

  僅僅前殿就如此龐大,竟然超過了明代的皇宮建築太和殿八倍之多,那麼,秦朝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將它修築而成的呢?

  楊鴻勛: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這個土台上面,我找不到方位,一位年紀挺大的老頭兒抽著一個大煙袋,給我講關於修阿房宮的故事。

  我問那個老頭兒,這麼大的土包,周圍這麼一大片平地,也沒大坑,這個土是哪兒來的呀?老頭兒告訴我在一個村子有一個大魚塘,那個大魚塘就是當年挖土形成的。我說這麼遠,這個土是怎麼弄過來的,用小車推,挑挑嗎?那不是的,他說通過一字長蛇陣。一個人挨著一個人地排長隊,手遞手這麼傳遞筐籃,就是人的傳送帶。這個效率要高多了,勞動強度也減少了,省得每個人走那麼長的路挑著土,而且挑不多。另外,我還問,運這個土來以後就打這個夯嗎?他說不,這個土運來不能直接用。就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事一樣,他講得那麼具體。

  我說怎麼不能用,他說這個土來了必須過一次篩子。他說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篩子,把這些土倒在篩子裡頭篩。非常細的土叫馬蘭黃土,地質學上叫馬蘭黃土,是蒙古風吹過來的,從天空吹來沉積下來的。這種黃土是很細的,其實用不著過篩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它要求高,這裡頭有時候含著少量的雜質,老百姓叫它料姜石,一塊塊像吃的姜一樣,但是比姜小,一塊塊的硬疙瘩。其實,那就是石灰質結核,黃土裡確實有這個。這些都不要,全部篩出去之後才能用。但是,他說這還不行,必須炒熟了才能打夯。

  所以,還需要支很多大鍋,工地烏煙瘴氣,大劈柴燒火,大鍋里炒,就像現在炒花生那樣炒,炒熟了以後才能運上去打夯。

  我問了老頭兒,為什麼把它炒熟?我知道過篩子是因為有疙瘩,有料姜石。但這炒熟又是為什麼?老頭兒說不知道。從他不知道這一點,就可以說明這些不是他編造出來的故事。為什麼要過篩要炒熟,我學建築我明白。炒熟的目的也是一種工程質量的保證,當時的工程做法超質量。因為黃土裡面有螞蟻,有各種昆蟲的卵,這是絕對不行的,必須把蟲卵全部炒死,草籽全部炒死。這裡若含有草籽,一旦長起來的話,這個大殿就發芽長草了,或者有蟲子,這可要殺頭的。所以我想需要通過這些手段使這個工程達到這個程度是非常可信的,這是一種工程做法,也是史無前例的。

  楊鴻勛:1956年我第一次去,我到了這個土台上面后感覺非常驚訝,僅僅是這個大土台就給我一種震撼的力量。它是一個建築物,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崗子,那就不新鮮了。這個並不算大,是人工在平地上造的,但僅僅是存留了這麼一個大土疙瘩就給我一個很大的震撼力。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是一個土疙瘩就會讓我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學建築嘛,所以在我眼裡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土疙瘩,一個體積這麼大、高低錯落有致的建築物,它給人精神上的震懾力量是相當大的。像蕭何,他是西漢初漢高祖的大臣,後來當了宰相。他有一句名言,是講建築物的藝術感染力講得挺深刻,他就講天子以四海為家,他的房子因此也得「非壯麗無以重威」,就是說必須壯麗才能有威懾力量,使被統治者一看見就害怕。所以,秦朝宮殿的雄偉把幾千年後的現代人嚇到了,可以說,修建秦宮殿的目的達到了。

  作為秦帝國最重要的宮殿——阿房宮前殿規模空前,據史料中記載,這裡可坐萬人。那麼,從後人的考證來看,這座前殿真的有這麼大嗎?

  楊鴻勛:故宮太和殿現在在整個宮殿里是個最主要的建築物。這個在紫禁城裡最大的大殿東西約50米左右,也就是說它正對我們的面是50米寬。阿房宮前殿有三四百米,這就比太和殿可大多了。如果按400米算,那就相當於七八個太和殿的長度。

  當時的尺度非常之大,這體現在各個方面。建築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的大載體,它反映歷史,不但反映了社會的生產力有多大,能蓋多高、多大的房子,同時也反映了歷史形態。所以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治者,他能完成這麼大的事業,統一了全中國,他的思想也因此極大膨脹。他的想法是什麼都要大,他的陵墓也大得嚇人,地宮也深得嚇人,長城的規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所以,他這個阿房宮前殿確實是空前絕後的。

  僅僅前殿就如此龐大,竟然超過了明代的皇宮建築太和殿八倍之多,那麼,秦朝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將它修築而成的呢?

  楊鴻勛: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這個土台上面,我找不到方位,一位年紀挺大的老頭兒抽著一個大煙袋,給我講關於修阿房宮的故事。

  我問那個老頭兒,這麼大的土包,周圍這麼一大片平地,也沒大坑,這個土是哪兒來的呀?老頭兒告訴我在一個村子有一個大魚塘,那個大魚塘就是當年挖土形成的。我說這麼遠,這個土是怎麼弄過來的,用小車推,挑挑嗎?那不是的,他說通過一字長蛇陣。一個人挨著一個人地排長隊,手遞手這麼傳遞筐籃,就是人的傳送帶。這個效率要高多了,勞動強度也減少了,省得每個人走那麼長的路挑著土,而且挑不多。另外,我還問,運這個土來以後就打這個夯嗎?他說不,這個土運來不能直接用。就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事一樣,他講得那麼具體。

  我說怎麼不能用,他說這個土來了必須過一次篩子。他說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篩子,把這些土倒在篩子裡頭篩。非常細的土叫馬蘭黃土,地質學上叫馬蘭黃土,是蒙古風吹過來的,從天空吹來沉積下來的。這種黃土是很細的,其實用不著過篩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它要求高,這裡頭有時候含著少量的雜質,老百姓叫它料姜石,一塊塊像吃的姜一樣,但是比姜小,一塊塊的硬疙瘩。其實,那就是石灰質結核,黃土裡確實有這個。這些都不要,全部篩出去之後才能用。但是,他說這還不行,必須炒熟了才能打夯。

  所以,還需要支很多大鍋,工地烏煙瘴氣,大劈柴燒火,大鍋里炒,就像現在炒花生那樣炒,炒熟了以後才能運上去打夯。

  我問了老頭兒,為什麼把它炒熟?我知道過篩子是因為有疙瘩,有料姜石。但這炒熟又是為什麼?老頭兒說不知道。從他不知道這一點,就可以說明這些不是他編造出來的故事。為什麼要過篩要炒熟,我學建築我明白。炒熟的目的也是一種工程質量的保證,當時的工程做法超質量。因為黃土裡面有螞蟻,有各種昆蟲的卵,這是絕對不行的,必須把蟲卵全部炒死,草籽全部炒死。這裡若含有草籽,一旦長起來的話,這個大殿就發芽長草了,或者有蟲子,這可要殺頭的。所以我想需要通過這些手段使這個工程達到這個程度是非常可信的,這是一種工程做法,也是史無前例的。

  兩千年來,人們對始皇帝的墓室有著種種推想,但是在陵墓大門真正打開以前,所有的一切仍然是個謎。

  楊鴻勛:很多人說,如果能夠發掘秦始皇地下陵墓的話,它的轟動效應一定會超過金字塔的發掘。因為這是一個太神秘的地方,而且裡面有太多的東西。我們現在只發掘了兵馬俑、各種陪葬坑等邊邊角角的一些東西,就讓我們震驚不已。

  如果我們單從旅遊經濟創收來說,發掘太好了。你看現在兵馬俑賺了多少錢,如果發掘了墓室的話,那會引起轟動。而且它是雅俗共賞,專家感興趣,普通老百姓也會感興趣,增長很多知識,旅遊的人會相當多。

  但是發掘的話,裡邊所有的東西,對我們今天來說都是文物,就恐怕很難保存。我舉一個例子說吧,這也好多年了,在我們「文化大革命」期間,日本發掘了高松冢,高松冢就是古風時期的一個文化遺存。這個小墳很小,墓室也是很小的一個小房間,但是它裡面有壁畫。他們發掘高松冢的時候就非常嚴格,因為他們科學技術比較發達,他們想盡辦法對其保險了再保險。他們抽掉裡面殘存不多的空氣,打進一種惰性氣體,然後發掘人員戴著防毒面具背著氧氣筒,像潛水一樣進去操作。這樣就沒有讓它氧化,壁畫顏色都非常漂亮。然後發掘完了再密封起來,做上一些密封的裝置。他們很嚴格,連國家的元首級外賓都不能隨便參觀。但是專家可以,最高級的專家,國際著名的考古學家,他們通過批准可以進去看,很難得打開一次。就是這麼嚴格都保存不了,過了幾年之後還是不好了,壁畫顏色還是有點褪變色了,所以保護很難。科學技術的水平如果跟不上,會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重要東西被破壞。西方有一句名言:我們是為了後代人看守這些東西的人。我們的責任不只是我們能看到,還要將其保存下去讓子孫後代都能夠看到。

78

主題

409

帖子

14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1
沙發
快馬清秋 發表於 2006-7-29 20:59 | 只看該作者
王者氣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