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讓孩子的腦筋「動」起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7-15 09: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孩子感覺安全自在時,父母可以施一些小技巧,讓孩子的腦筋「動」起來,迸出創造力。

  1、首先介紹「屬性列舉法」,這是由國際著名學者克勞福特所發明。他認為,一般創造品,都是從已有的物品改造而來,因此,讓孩子了解各種物品的屬性,然後提出改進屬性的辦法,可使該物品有新的用途。

  實施的步驟是:

  (1)先依物品的構造及其性能,按名詞、形容詞、動詞……特性列出。例如:茶杯。名詞方面的特性有:玻璃、塑膠、鋁、不鏽鋼……形容詞的特性為:堅固的、美觀的、光滑的……動詞的特性有:可摺疊、可伸縮……

  (2)將產品的缺點,盡量挑出。如:易破、燙手……等。

  (3)就這項物品,積極幻想,希望使它有更多的優點。不論所提意見可行或不行,都將它們列出來,因為今天認為不可行的幻想,明日可能成為「可行」的。

  2、「文字接龍」遊戲,也常用來啟發創造力。

  可采單字接龍,如「上」接「課」成為「上課」,「課」接「業」成為「課業」……也可採用「詞」的接龍,例如:前後→左右,左右→東西,東西→南北……

  也可採用「故事」接龍,講一個起頭,讓孩子憑想像,接下故事……

  「文字接龍」不僅可激發聯想力,也可增進孩子的字彙,十分有用。

  3、投注一些訓練,經過一段時間后,父母會發現孩子的創造力提高了,當孩子創造力提高時,孩子會出現以下行為特徵:

  (1)心智更為靈活,行為就更為活潑、淘氣,常有不按牌理出牌的「點子」。

  (2)待人處事比較不固執,有幽默感,會開人家玩笑。

  (3)比較能夠接受新的東西,做起事來比一般人專註,尤其對有興趣的事物,更能追根究底。譬如剛買了一個新的電動汽車,他會把它拆開研究個夠,也許根本就裝不回去。

 (4)比較不容易氣餒,可接受較艱難的挑戰。例如,栽種豆芽,一次不成,又來一次,同時會擺在不同的地點,以測出不同的結果。

  (5)好奇心更強,並且能很快地在一般事物上,找出其中的相異點。例如,能看出爸爸今天的臉色特別好,並想探知其中理由。

  (6)變通能力更強,當事情有了挫折時,會很快想出解決的方法。例如,椅子鑽出個小釘子,會勾人衣服,拔掉又十分困難時,小孩會想出用棉花包住,上面貼個小膠布,使釘尖消失。

  (7)有冒險心,勇於嘗試新方法,而不害怕可能遇到的種種阻礙。

  (8)想像力更豐富,常有新穎的辭彙,或妙趣橫生的描寫。

  創造力提高,會使孩子對事、對人都充滿興趣,同時因為思維周密而靈活,能夠接納不同意見,有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如此一來,他的心胸和眼界都將寬廣,生活會因此充實而快樂。

  創新精神體現孩子的活力,因此創造性思維體現孩子思維活動的生命力。創造不僅能產生物質財富,也能產生精神財富。一個創造性思維活躍的孩子,他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一定是豐富多採的。但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將孩子的創造性扼殺.下面是十三種常見的妨礙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教育方式:

  1、事都先把結果告訴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編好程序」,孩子失掉了體驗和探索的機會。

  看了2005年6月6日的報道,感到很心痛!不是因為中國青年足球隊2:0輸給美國隊,而是隊員們對德國籍教練的安排有意見:「讓我們收回來打,但怎麼收回來卻沒說。盧琳和陳濤往什麼位置收?中前衛怎麼補都沒布置?有球了怎麼打?打哪個點?這些都不說……」

  這是典型的在「事事都先要告知: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長輩只給他們一個大的原則,而不明確地規定他們「必須做什麼?務必怎麼做?」他們就會手足無措、亂了方寸。解除束縛,反而不自在;有了自由,反而恐慌。習慣於被別人「編程序」的孩子,何來探索?何來創造?沒有探索,就沒有創造;沒有探索精神,也就沒有創造精神。因此,在很多時候,即使家長明知是錯誤的,也要鼓勵孩子探索。)

  2、不允許失敗,以失敗為恥,剝奪孩子失敗的權利

  創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這是失敗的價值。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失敗。失敗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失敗。失敗可以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不敢面對失敗,就無法去創造。因此,孩子需要失敗;家長應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3、什麼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不允許任何一點紕漏

  完美主義往往無意識地扼殺著創造性。即使成年人的創造過程也是漫長的,需要不斷地修正和改善;孩子的創造,更可能包含著無數的幼稚和天真,家長的完美主義會把孩子的創造扼殺在搖籃里。

  4、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克隆家長

  許多家長有意無意地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愛好去改造孩子;許多孩子也有意無意地把父母當成自己克隆的偶像。孩子成為自己的「翻版」是沒有出息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勝於藍,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創造力。

  5、處處設置清規戒律,害怕孩子越軌或犯錯誤

  前怕狼,后怕虎,總是怕孩子越軌,總是怕孩子犯錯誤,到處設置障礙,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來越小,人為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間,使得孩子謹小慎微、患得患失。


  6、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間都不能有一點不同聲音

  家長的惟我獨尊,是孩子獨立思考的天敵。沒有主見、沒有獨立思考、沒有批判性思維,孩子也不可能有創造性。

  7、凡事都要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結果

  孩子的大膽想象,很多時候可能是無邊無際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強求一個結果,往往會制約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的固執

  有主見的孩子,常常都可能比較固執。孩子沒有了主見、沒有了固執,就不可能百折不撓地奔向既定目標,就可能「牆頭草」般地隨風倒。固執不一定是貶義詞。許多時候,固執就是執著。

 9、總以為先有伯樂才有千里馬

  許多家長愛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在家庭教育中,自以為是個「伯樂」,把自己的「賞識」 凌駕於孩子之上,貶低孩子的存在價值,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識。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創造性的。

  10、總是用正確的邏輯和科學的事實去壓制孩子的想象

  「插上翅膀的馬」是不符合邏輯和科學事實的,但這表現了想象力和形象思維。孩子年紀越小,想象力越豐富,用大人的邏輯去抑制孩子的想象力,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

  11、把倫理置於科學之上

  「長幼有序」等倫理觀念不應該凌駕於真理、科學、事實之上。真理就是真理,與「長幼」無關。從邏輯關係看,1+1=2,是真理,是科學,是事實,不能因為「長幼」的關係有所改變。

  12、不允許孩子對老師說「NO」

  不允許孩子挑戰「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傳統觀念。然而,不敢對老師說「NO」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當然,也不可能超越老師。

  13、總是用過去正確的經驗來引導孩子、告誡孩子

  經驗的正確性是受時間和空間的條件限制的。總是拿父輩的經驗來指引孩子,孩子就難以逾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0

主題

6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3
沙發
zytomy 發表於 2006-7-17 16:37 | 只看該作者
認可樓主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407

帖子

14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8
3
活寶 發表於 2006-7-23 12:45 | 只看該作者
非常正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