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謠言變「新聞」  以訛傳訛製造「狂蟒之災」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7-21 2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網路謠言聳人聽聞

   謠言一:「工商打死剛考上清華的學生」

  近日,網際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個帖子:高州工商局的人因幾元的費用踢打死了高州二中一個剛考完高考的男生,事情的起因只是這男仔幫他媽辯解……這個考生家裡很窮,媽媽每天只有去賣點菜幫補家計,來供這個考生讀書……前不久高考成績出來了,這個考生以優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現在高州多所高校師生遊行示威都無補於事,他們想拿80萬元私了……

  上述帖子和類似的、不同版本的帖子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在茂名、高州一帶更是傳得沸沸揚揚。

  7月5日,記者專赴高州市了解情況。經調查發現,6月21日,高州市城西市場物業管理人員與一攤主母子陳某、藍某發生衝突,事件中有5人受輕微傷,其中物業方4人輕微傷,傳言中的「被打死的」、「剛考上清華的學生」――高州二中的藍某也受輕微傷。昨天,藍某在高州市人民醫院向記者證實,他今年的高考成績為524分,並非「高考狀元」,也談不上被清華大學錄取。

  高州市委官員透露,傳言驚動中辦和教育部。高州市成立了由市委辦、公安局等單位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調查此事,隨後,高州市向省委辦公廳和茂名市委通報了調查結果:「高州工商人員打死高考學生」純屬謠言。

  7月7日晚,警方將居住在高州市區的嫌疑人李某、鄭某抓獲,二人交代了在網際網路上散播謠言的事實。

  據李某供述,6月22日,他在聽到群眾議論市場物業管理人員與藍某母子的摩擦事件后,就將聽來的情況,加上自己編造的內容,在網際網路論壇上發表帖子。鄭某則是在6月23日聽到傳言,稱高州城西市場有一名殘疾年輕人被6名保安打死,隨後在該則傳言的基礎上,編造了「該年輕人送到醫院時,醫生說內臟被打爛,就連睾丸都被打爆了」的虛假情節,在網際網路留言板上發布。

  7月8日,高州市公安局依法對李、鄭二人作出治安處罰。

  謠言二:安徽含山農婦被蟒蛇生吞

  7月6日上午,中華網和百靈網等網站發布了一條十分恐怖和令人震驚的消息,文中稱:安徽省含山縣駱集山村農婦駱某到位於山腰的自家棉花地里幹活,中午吃飯時,駱某丈夫仍不見妻子回家,便來到棉花地里找,只見地里的棉花東倒西歪,同時地上還有一塊塊血跡,他立時預感不妙。 當他找到距棉地10多米遠的一塊凹地時,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一條約一丈長的大蛇匍匐在那裡,一動不動,肚子脹得老粗。駱某丈夫轉身邊跑邊哭喊:「蛇吃人啦!蛇吃人啦!」手拿獵槍的一個村民朝大蛇頭部和身上連開數槍,大蛇很快斃命。人們拿來刀子把蛇從腹部剖開,死者整個身軀露出來,頭部已部分被蛇的胃液溶蝕。不僅如此,該網頁還配了6張圖片,看了讓人毛骨悚然。

  近日,含山縣委宣傳部在接受採訪時稱,子虛烏有,兩年前,省內就有媒體未經深入採訪,報道了含山縣發生一起蟒蛇吃人的消息,沒想到,兩年後竟有網站作同樣的虛假報道,這和兩年前的內容如出一轍。同時,宣傳部新聞室的同志說,從網上圖片來看,也有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前面的圖片,被生吞的女人穿的是長褲,而後一張圖片卻是穿短褲。因此,含山縣委宣傳部稱,這完全是一篇杜撰的假新聞。

搖身變成「新聞」 網路謠言成為公害

  網路假信息→媒體假新聞→網路轉載,假新聞就是這樣出爐的。

  就在各大網站紛紛表示要文明辦網、受眾對虛假信息口誅筆伐之際,有一條關於央視主持人周濤的虛假新聞從網路一路傳播到傳統媒體――報紙上,網路對報上刊登的這條假新聞又紛紛轉載,使其越傳播越廣。

  事情起源於一篇博客文章。有人以周濤大學同學的身份,在自己的博客上大曝央視名主持周濤的「校園往事」和「兩段婚史」等隱私。4月11日,武漢晨報發表了《名嘴周濤:再婚是我最正確的選擇》的文章,各大網站紛紛轉載。4月12日,周濤委託新浪娛樂發表聲明:「前段時間某博客上發表的所謂揭露我個人隱私的文章,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並有全國多家媒體轉載……隨後,又有多家網站轉載某報文章《名嘴周濤:再婚是我最正確的選擇》,文章內容更是與實際情況漸行漸遠,故鄭重聲明:一某博客文章以揭露我個人隱私為名,有多處失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條規定,該文章侵害了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二此前我從未委託任何媒體發表過任何形式的聲明及說明。三目前多家網站轉載的某報文章《名嘴周濤:再婚是我最正確的選擇》未經採訪我本人,未經本人授權刊載,任意編造,屬虛假文章。」她還稱對於以上侵權行為,將保留法律手段的權利。

  在周濤的聲明發布之後,有些沒有採訪權的網站又「在第一時間致電周濤」,此時身心疲憊的周濤表示自己已不想再說什麼,她對整個事件的起因以及此間的一些報道感到很無聊……

  專家認為,謠言藉助各種先進的傳播手段進行快速、廣泛的傳播,已成為今天新聞傳播領域中的一大公害。

  網際網路技術造就了信息傳播自由的特點,信息發布和傳輸沒有嚴格的檢查和核實系統,操作的方式(如個人網站、論壇、聊天室、新聞組、即時通訊等)也越來越簡便越來越多樣化,這為別有用心的個人或機構通過網際網路散布謠言提供了方便。

  自從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商業運作以來,伴隨其高速發展,數億用戶(至2002年底,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已達6.5億)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方便自由地進入網際網路,於是就造成了網路謠言大肆泛濫的局面。

  任何網路造謠者的目的是要快速而廣泛地傳謠最終是受眾信謠,因此使用一般手法造謠並靠個人網站或通過論壇、聊天室、新聞組、即時通訊等功能傳謠,範圍和效果仍是很有限的。從發展看,今天網路謠言達到「高明」程度有兩大特點:一是在製作環節,網路謠言炮製者採用新聞報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盜用媒體的名義;二是在傳播環節,令網路媒體乃至傳統新聞媒體「中招」,通過它們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傳播平台以新聞形態進行再傳播,以證實其「可信度」。

  2006年三八婦女節前夕,境外某媒體和國內某網站同時刊登了一條爆炸性新聞:湖南78歲老太第9次懷孕。

  從境外媒體的報道來看,通篇都在營構一種真實可靠的語境:首先是標題言之鑿鑿——《湖南78歲老婦第九次懷孕》;再看導語,一開頭就是「可喜可賀!湖南省漣源市一名78歲的老婦朱玉梅第9次懷孕了」。該報道還配了大幅照片,文字說明為:「同齡78歲的謝老伯高興地摸著老婆懷孕的肚子」。不僅如此,這篇報道還透露:老婦人有妊娠反應,「已懷孕」這一「事實」,已經當地醫院婦產科「初步確診」,同時也獲得了其子女的認可,「當地計生委」已經在考慮「此次懷孕是否違反計劃生育法」云云。

  而國內某網站的報道《漣源78歲老太出現懷孕反應,自信是老來得子》,雖然在標題上不那麼肯定,但報道中同樣在極力營構真實可靠的語境。它交代了老太「懷孕」的癥狀、「懷孕」的原因(與丈夫年前曾經同過房)、當事人的經驗(已有過8次懷孕生育的歷史)判斷等等。不僅如此,這則報道特彆強調了一個重要元素,即神的意志:「這是菩薩賜與我的兒子啊!應該是個皇帝命!」這樣,報道從唯物論與唯心論兩個方面都認證了「事實」的可能性與可靠性。

  一時間,這一離奇的「新聞」被眾多媒體競相轉載、追蹤報道,並受到廣大受眾的關注。

  78歲的老太太真的懷孕了嗎?3月8日,湖南《瀟湘晨報》刊發了《78歲懷孕?假的!醫生:肚子鼓脹只是脂肪堆積》,報道說:「記者邀請長沙市婦幼保健院VIP國際婦產中心主任丁虹來到周玉梅家一探究竟,經過查證,所謂懷孕原來是滋補品作怪,周的肚子鼓脹只是脂肪堆積所致。」識偽全不費功夫!

網路謠言傳播教訓由來已久

  早在網際網路蓬勃興起的20世紀90年代末,網路謠言就已非常盛行,有的謠言甚至對全球眾多新聞媒體和正在起步的網路媒體「涮」了一把。

  1998年7月,一對美國青年男女宣稱將在網上直播他們第一次做愛的騙局,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一對18歲的美國青年男女「邁克」和「黛安」通過建立名為「我們的第一次」網站,宣稱將在美國東部時間8月4日晚9時在網上直播他們的首次性行為。據稱這是黛安的主意,她說大眾應有言論與行動自由,而靈感則來自上個月網上直播了40歲孕婦伊利莎白的分娩過程。當時網頁將這對男女的臉部進行了塗黑處理,也不透露二人的全名和居所。介紹中稱邁克和黛安當年中學畢業,秋天就要升入大學,兩人都是處子之身。當時有網路用戶便質疑這是個騙局,因為網頁照片上兩人的身材太健美,看起來也不像18歲。

  但這一信息太刺激,對新聞媒體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爆炸性新聞。各國眾多新聞媒體及新興網路媒體爭先恐後發布(包括公布網址)后,頓時造成了「全球效應」,情景正如當時一則報紙標題《爭睹情侶初試雲雨 數千萬人趨之若鶩》。這一消息甚至引起有關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緊張,如泰國教育部緊急下令學校及時促請家長,不要讓孩子上網觀看這對美國男女初試雲雨的經過。後來一些新聞媒體如《華盛頓郵報》開始質疑整個計劃是個騙局,而且預言網站最終的目的是拿色情吸引人,它只不過善於抓住時機和公眾心理利用新聞媒體作免費宣傳而已。8月4日當天直播畫面,男女主角除了穿著內褲、內衣擁抱接吻之外,並沒有做出其他「越軌」的事。事情結束后,這對有著真實名字和身份的男女舉行了記者招待會,而幕後策劃者也出面稱,這是一場「網上肥皂劇」,目的是「通過這一特殊、大膽和經過精心策劃的性教育事件,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威力來傳達訊息和教育世界」。

網路謠言影響惡劣 凈化網上環境需要多方努力

   從網際網路信息傳播角度看,網路謠言很難杜絕。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謠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其「強大生命力」的最新版本就是「廣東省高州市工商打死剛考上清華學生」。該傳言被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之後,被炒得沸沸揚揚,一時間在高州甚至是廣東省外的不少地方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驚動了由中央到省的相關領導。
  作為一種畸形輿論,謠言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當謠言借用網路這一工具,比起口傳謠言來,危害更為嚴重。這種是非不明、善惡不辨的惡意行為,不僅嚴重干擾了人們的網上活動,敗壞了網路的信譽,而且也嚴重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謠言之所以產生,並不斷蔓延擴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往往是,權威、真實的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事件的處理本身存在不透明和模糊、灰色的空間。於是,謠言得以滋生、蔓延,不脛而走,並從局部的現實社會延伸到無限的虛擬空間。而網路的快速傳播,又反過來助長了謠言,使謠言越傳越盛,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此,如何適應和應對網路時代信息快速傳播的挑戰,提高執政能力,是各級政府部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之一。

  對廣大網民來說,也應汲取教訓。作為一名網民,在享受網路傳播的快捷便利和網路言論的相對自由之同時,也要時刻牢記其公民責任。首要的一點是,對於一些未經證實或者難以證實,同時又可能引起巨大影響的信息,要多問個為什麼,要保持自己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獨立思考,不要瞎起鬨,不要見風就是雨。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謠言止於智者,謠言也止於責任。更重要的是,在現代法治社會,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虛擬網路,負責任的公民都要有法制意識。雖然網路是虛擬的,但責任如影隨形且實實在在。現實有現實的法律,網路有網路的規矩,只要違反了都須承擔責任。這是網民們必須緊繃的一根「弦」,否則將付出法律懲罰的代價。

  作為網站,要認真遵守憲法和網際網路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謠言等有害信息的管理。我們提倡商業自由,並不意味著默許對商業自由的濫用。

  作為監管部門,要繼續嚴肅紀律,完善和強化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建立起嚴格地問責追責制度,對違規的責任人堅決進行嚴厲處罰。


人民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7-21 20:16 | 只看該作者

網上炮製「考生被打死」謠言 網路造謠者被抓獲

  新華網廣州7月9日電(茂公宣、賴少芬)近日,網際網路上廣泛流傳一則消息,稱廣東高州市工商局人員在進行市場管理時打死一名剛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經查,網上反映的信息嚴重失實,兩名網路造謠者日前已被警方抓獲。

  近日,網際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個帖子:高州工商局的人因幾元的管理費打死了高州二中一個剛考完高考的男生,前不久高考成績出來了,這個考生以優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上述帖子和類似的、不同版本的帖子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在茂名、高州一帶更是傳得沸沸揚揚。

  經警方調查,網上所指的高考學生名叫藍海波,是高州市第二中學高三年級學生。6月21日,藍海波與其母親在高州市城西市場路邊擺賣蔬菜,與市場物業管理人員發生衝突,藍海波受輕微傷。經藍海波本人證實,他今年的高考成績為524分,並沒有被清華大學錄取。

  網上流傳的「工商打死剛考上清華的學生」純屬謠言。7月7日晚,警方將居住在高州市區的嫌疑人李某、鄭某抓獲,二人交代了在網際網路上散播謠言的事實。

  據李某供述,6月22日,他在聽到群眾議論市場物業管理人員與藍海波母子的摩擦事件后,就將聽來的情況,加上自己編造的內容,在網際網路論壇上發表帖子。鄭某則是在6月23日聽到傳言,稱高州城西市場有一名殘疾年輕人被6名保安打死,隨後在該則傳言的基礎上,編造了「該年輕人送到醫院時,醫生說內臟被打爛,就連睾丸都被打爆了」的虛假情節,在網際網路留言板上發布。

  7月8日,高州市公安局依法對李、鄭二人作出治安處罰。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3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7-21 20:18 | 只看該作者

網際網路世界:假新聞的「土壤」和「放大器」

網路假信息→媒體假新聞→網路轉載 假新聞就是這樣出爐的

  網路,假新聞的「土壤」和「放大器」

  就在各大網站紛紛表示要文明辦網、受眾對虛假信息口誅筆伐之際,又有一條關於央視主持人周濤的虛假新聞從網路一路傳播到傳統媒體――報紙上,網路對報上刊登的這條假新聞又紛紛轉載,使其越傳播越廣。

  事情起源於一篇博客文章。上個月,有人以周濤大學同學的身份,在自己的博客上大曝央視名主持周濤的「校園往事」和「兩段婚史」等隱私。4月11日,武漢晨報發表了《名嘴周濤:再婚是我最正確的選擇》的文章,各大網站紛紛轉載。4月12日,周濤委託新浪娛樂發表聲明:「前段時間某博客上發表的所謂揭露我個人隱私的文章,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並有全國多家媒體轉載……近期又有多家網站轉載某報文章《名嘴周濤:再婚是我最正確的選擇》,文章內容更是與實際情況漸行漸遠,故鄭重聲明:一某博客文章以揭露我個人隱私為名,有多處失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四十條規定,該文章侵害了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二此前我從未委託任何媒體發表過任何形式的聲明及說明。三目前多家網站轉載的某報文章《名嘴周濤:再婚是我最正確的選擇》未經採訪我本人,未經本人授權刊載,任意編造,屬虛假文章。」她還稱對於以上侵權行為,將保留法律手段的權利。

  在周濤的聲明發布之後,有些沒有採訪權的網站又「在第一時間致電周濤」,此時身心疲憊的周濤表示自己已不想再說什麼,她對整個事件的起因以及此間的一些報道感到很無聊……

  打假,讓陽光照遍網路每個角落

  關於周濤的假新聞是目前網友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現在文明辦網的春風正吹遍各個網站,網民紛紛以電話、郵件等各種形式對於網路內容進行監督舉報,但是通過調查記者了解到,關於虛假新聞的舉報非常少。新聞是網路媒體傳播的信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僅北京市的網站,每天就登載新聞信息4萬條左右,論壇帖文和新聞跟帖更新量達70萬條,頁面總瀏覽量超過10億頁次,瀏覽者逾億人次。因此,一旦出現虛假信息,危害往往也更大。

  「新浪網每天都有一些很低級的錯誤,往往很多人從高端的方面找原因,但實際上99%都是做新聞的編輯處理不當造成的,我們今後的很長期的工作就是不斷提高編輯的素質,這對於商業網站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在第五屆網路媒體論壇上的一番表述。他認為,新聞網站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品牌和公信力。

  但是,目前網路新聞最缺少的也就是品牌和公信力。中華網新聞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他們接到的關於不良信息的舉報方方面面都有涉及,虛假信息主要是在社區論壇、BBS中存在,相關編輯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網站的規定對網友發布的信息有一個判斷,如果拿不準再上報,但是網上信息量很大,對於一些細微的內容他們無法做到一一核實。當記者問有無虛假新聞的舉報時,他肯定地說沒有,「我們都是採用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地方各個報社的新聞,傳統媒體上刊登的新聞比較有公信力。」當記者問,轉載這些新聞網站還核實嗎,他回答說不會再去核實了。

  可喜的是,千龍網、新浪網等北京市43家知名網站,4月13日率先在全國推行網路新聞信息評議制度。其主要規則是,北京網路媒體協會的網站成員訂立共同約定,由協會成立評議會,定期或不定期對網站成員網路新聞信息服務中的違約行為進行評議,褒優罰劣,對評議認定的損害網民和網路媒體公信力的行為給予批評、警告、要求道歉、同業譴責直至提請政府管理部門依法查處等處置。評議會由專家學者、網民、網站代表、政府管理部門代表組成,評議內容來自網民舉報、網站間相互監督以及政府管理部門在監管中發現后提交的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采編周刊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7-21 20:20 | 只看該作者

網上言論自由絕非造謠惑眾的自由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謠言從來就沒有根絕過。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謠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其「強大生命力」的最新版本就是「廣東省高州市工商打死剛考上清華學生」。該傳言被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之後,被炒得沸沸揚揚,一時間在高州甚至是廣東省外的不少地方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驚動了由中央到省的相關領導。

  難道確有此事?廣東多家媒體經過深入採訪,證明此事的真相與網路上的傳言相差甚遠--這是一則謠言!製造謠言,肯定是居心不良的,要麼報復社會,要麼達到某種物質目的,要麼達到某種扭曲的心理目的。此次「高州事件」造謠者具體是何居心,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不外乎以上目的。

  作為一種畸形輿論,謠言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當謠言借用網路這一工具,比起口傳謠言來,危害更為嚴重。這種是非不明、善惡不辨的惡意行為,不僅嚴重干擾了人們的網上活動,敗壞了網路的信譽,而且也嚴重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網路改變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最大程度的自由。政府的態度也很明確,重視和鼓勵人民群眾通過網路這種方便的途徑表達民意,保護正當的網路言論自由。在今年「兩會」結束之際的新聞發布會上,溫家寶總理已經明確表達了我國政府對網際網路的開明態度。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重視網路民意的佳話也已經廣為人知。

  但網上言論自由是說人話、講道理的自由,不是造謠惑眾的自由。網路無邊不等於自由無度。在網路世界里,人們同樣要像在現實世界一樣,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用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分析、判斷問題,自覺校正自己的網上言行,文明上網。

  網路不是真空地帶,不是無法無天的地方。針對網際網路上的一些消極現象,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網際網路管理的法律。網際網路上的謠言惑眾等不端行為如果觸犯了法律,同樣要被懲處。最近幾個月,上海部分網路論壇中出現內容為「有人在鬧市區用帶有艾滋病病毒的針頭襲擊行人」的帖子和簡訊。經當地公安機關查證,該傳言純屬子虛烏有。因此,按照有關規定,兩名涉嫌擾亂社會秩序的不法人員吳某和桂某分別依法受到治安處罰。對於此次「高州事件」,廣東省公安廳相關部門負責人稱,一旦查實為造謠傳謠,造謠者將逃不脫法律法規的處罰。

  在凈化網路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網民作為一種日益強大的因素越來越不可忽視。樹立網路新風,加強自律,文明上網,將會更有利於廣大網民行使網路民主和言論自由的權利。

  來源:南方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7-21 20:37 | 只看該作者
成熟的網民應該有這樣的一種習慣——不可全信其有,也不可全信其無;不人云亦云,用自己的腦子看問題和想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