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貝爾文學獎:王蒙和魯迅的態度之比較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7-15 06: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OLOR="DarkSlateBlue"]來源:南方周末

[SIZE="3"]  最近,在暨南大學演講的作家王蒙在被問及有沒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有這樣的回答:「我能不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大概不能,可能性很小,原因已經說過很多次。但是有人推薦也不算壞事。」此前王蒙曾公開表示:「諾貝爾獎好,不如文學作品本身寫得好。我一直覺得,諾貝爾文學獎不能代表文學本身。作家寫得好而得不到,那是諾貝爾獎的悲哀;寫得不好反而得到了,那是諾貝爾獎的透支。」(見5月12日《新快報》)這應該是他一貫的思想——在2003年的深圳讀書月論壇上,王蒙就曾這麼回答過這個問題。(見中新網2003年11月19日電,下面引文多出自此篇)。

  我們可以看出:王蒙在自己究竟能不能得到諾獎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是:首先,「大概不能,可能性很小」——在很不情願地排除自己得獎的現實性的同時,卻給人一種欲說還休臨去回眸的不甘感,此中意蘊,耐人尋味。其次,在說明自己得不到這個獎的理由時,他認為不是自己作品不好不夠格,而是因為諾獎有問題——「但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人辦的,18個評委中只有一個懂中文,這個人對中國的情況還不了解。試想,這樣的評獎,大家要想想其分量」。最後,他還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這個獎項的蔑視——「諾貝爾獎好,不如文學作品本身寫得好。我一直覺得,諾貝爾文學獎不能代表文學本身」,「諾貝爾文學獎偉大,文學更偉大,得到了,那算幸運;沒有得,也沒什麼。因為我們靠的是作品,是文學,不是廣告」,「作家寫得好而得不到,那是諾貝爾獎的悲哀;寫得不好反而得到了,那是諾貝爾獎的透支」。總之,我們從王蒙對諾貝爾獎的態度中,讀出的是憤憤不平的激昂和念念不忘的酸勁。

  於是,不禁想起另一個作家魯迅對諾獎的態度來。1927年,來自諾貝爾故鄉的探測學家斯文海定到我國考察時,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以及他在中國文學上的巨大影響。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與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托魯迅的好友台靜農去信徵詢魯迅的意見。魯迅婉言謝絕了。他回通道:「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告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可笑。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魯迅對諾獎的態度也非常鮮明:首先,非常明確地認為自己不配得這項獎——不但自己不配,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作家也不配;其次,自己不配得到它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實力不夠,而不是因為瑞典人偏見——「18個評委中只有一個懂中文,這個人對中國的情況還不了解」之類;最後,魯迅還認為,諾獎是高水平的獎項,在沒有實力競爭的時候僥倖得到它,名實不符,不利於文學扎紮實實的發展,反而會掩蓋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從兩個不同時代的文壇執牛耳者對諾獎的不同態度,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之間的距離。(□孫玉祥 )

[/SIZE][/COLOR]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