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BCS理論則是在波矢空間(K-空間)里描述超導形態。就我個人的愛好,我喜歡座標空間的工作,「seeing is believeing」,而BCS理論用K-空間運算元方法卻是繼承了自粒子物理以來的場論方法(這種方法對讀者很不友好,經常是在把讀者繞暈以後給出結論)。金茨伯格-朗道理論出現於1950年,而BCS理論出現於1957年。從超導現象問世到BCS理論的問世,已有四十多年。我們一方面看到理論進展的緩慢與艱辛,同時也可看到每一個理論提出時,作者對實驗現象有著相當的認識,所以一個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有著相當明確的目標。與後來高溫超導出現后的理論文章數相比,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恐怕有成百倍的差別。早期的科學家
也重發表文章,但更重視的是文章的內容和質量,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發表文章是為了宣布一個經得起檢驗的成果。而現在許多的研究者以發文章為第一要素,文章的質量在其次乃至末次。這種現象固然是因為科研隊伍擴大了,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另一方面也是現在的科研教學體制在鼓勵大家朝這方面走,誰不跟上,就要遭淘汰。科學研究工作本來就是一群人在不清楚的領域,用不清楚的方法探索不清楚的自然奧秘,原無一定之規。迷信制度,迷信個人都是行不通的,SCI不可不要,不可只要,我以為那種對高產作者晉陞高級職
稱時由其自行挑選四五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來參加評審在目前不失為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