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印邊界乃堆拉:四十四年後謹慎通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7-13 1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7月13日16:23 [COLOR="Sienna"]中國新聞周刊[/COLOR]

  [B]從戰爭——冷戰——互喊朋友——通關,雖然謹慎緩慢,但地處中印邊界的乃堆拉,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寂寞山口,在充當了44年的軍事禁區后,重新迎來久違的商人。山口的貿易重建,初步打通了青藏鐵路至南亞的通道,也更有利於把包括南亞和中亞在內的地區,帶入更長久的和平[/B]

  ★ 本刊記者/陳曉(發自西藏亞東)

  1928年,英國地質學家伊斯頓曾著《穿過錫金和西藏到珠穆朗瑪峰的一條少人問津的大道》,書中寫到了中國通向印度的邊界關口,那裡冰雪覆蓋,須有一頭帶路驢在前開道,才能知道路在哪兒。旅行者「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氣希望最後一個山峰已經過,卻看到前面總是出現另外一個……山外有山,溝外有溝,黃色禿頂的山脈延伸……它們後面,湧現出一座萬丈高的雄偉尖椎、衝刺藍色的天空,多麼難以形容的、終年積雪的珠穆朗瑪——群山的聖母」。

  伊斯頓描寫的關口就是乃堆拉。它曾是拉薩與印度加爾各答之間的捷徑,有著中國通往南亞的絲綢古路的美稱。向西有公路和鐵路通往550公裡外的加爾各答,向東有公路通往450公裡外的拉薩。1962年,這條通道因政治原因關閉,商人只能改走德里—加德滿都—拉薩通道,或者取道海上——目前西藏外貿的絕大部分經由天津港中轉,兩地相距數千公里。

  2006年7月6日,根據中印兩國的協議,乃堆拉山口恢復邊貿通道,本刊記者前往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此後,拉薩經亞東至加爾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離就可縮短至約1200公里。「這將有利於促進從中國西藏和內地通往南亞陸路大通道的形成。」西藏自治區副主席郝鵬說。

  [B]7月的乃堆拉:雲霧初開[/B]

  2006年7月5日,口岸開放的前一天,當記者乘坐的「沙漠王子」沿著山麓蜿蜒而上時,也感受到了上世紀初期那位歐洲人對藏地山峰的景仰。雖然從山下到山口的路程僅約30公里,海拔卻由2800米陡增至4545米,行車需要一個多小時,大部分是僅容單車經過的土路。由於44年來一直是軍事禁區,車輛流量很少,接近山頂的路段路基非常鬆軟。即使是「沙漠王子」也時不時會陷入泥土裡打滑。

  接近山頂,汽車像突然陷入了一個奇異的世界。一分鐘前還陽光燦爛,倚著車窗足可以看清萬丈山崖下的房舍、溪流;一分鐘后卻大雨欲至,身前身後一團濃霧,幾米外一片白茫茫。

  從1962年起,這裡一直是軍事禁區。雖然山口彩旗招展,掛上了兩種文字的慶祝標語,但雙方駐守山口的士兵還是嚴守崗位,對記者的詢問都保持著一些警惕和漠然。中方的巡查記錄顯示:這一天的巡查次數是以前的幾倍。

  在距離印度哨所僅27.5米的中方哨所,向印度方向俯瞰,首先看到的是印度在雙方軍事對峙時期樹起的黑色戰士雕塑,再遠一點是綴滿黃花的綠草地,再遠一點,則是蜿蜒的柏油路,從山谷盤旋而上。印度當年為了保證戰備運輸而修建了這條公路,但從幾年前,隨著雙邊關係的升溫,這條公路成為印度遊客瞻仰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關口的便捷通道。

  乃堆拉山口是2個月前才破開的。約十幾米的山口橫切面,分為兩段,分屬中印兩國。中國轄區內的山體,用水泥砌成的格狀堡坎包裹,乾淨整齊。印度轄區內的山體,則用帆布搭上。

  [B]民間貿易的黃金時代[/B]

  7月6日,乃堆拉山口旌旗招展,政要雲集,慶祝仁青崗邊貿市場開通。

  83歲的查珍和一群藏族姐妹在山腳的草坪上,摩挲著念珠坐了大半天。「等著看印度人經過。」老人的笑聲透著孩童般的天真。對很多亞東縣的老人來說,童年記憶和曾經繁盛的邊貿是分不開的。

  亞東縣下司馬鄉的次仁旺堆48年前就在這條黃金道上和印度人做買賣,那時他才12歲。「那時亞東到乃堆拉山口還沒有通公路,我和父親靠馬隊馱著奶茶和白菜,走一天一夜才能趕到山口,在這裡我們把奶茶、白菜賣給印度邊民,然後再從他們手上買大米、鹽、菜油。那時場面很熱鬧,印度人還賣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手錶。」次仁旺堆說。

  亞東縣副縣長曲珍剛出生的時候,母親用一條印度披肩來包裹她。這條披肩就是當年中印邊境通道的見證。曲珍還一直留著這條印度披肩,「質地好,非常光滑。」

  除了小型的邊貿商品,乃堆拉還見過些「大場面」。

  一名44年前在這一帶從事貿易的印度商人回憶,以前從乃堆拉山口運到西藏最吃香的商品之一是印度制的大使(Ambassador)牌轎車。轎車先由加爾各答的廠房開到甘托克,然後拆開裝箱,由驢馬馱到西藏亞東,然後再組裝成汽車,在西藏公路上行駛。

  如果往前回溯,地轄乃堆拉的亞東縣城,是清政府最早的對外開放口岸之一。20世紀初,經過此口岸的商品額,曾占整個大清帝國貨物吞吐量的80%以上,摺合銀元上億。

  山口見證的不僅是兩國民眾的商貿往來,還有時代的政治風雲。清政府開放亞東口岸之時,英軍藉此繞過了世界上最高不可攀的天險,從背後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如今在亞東通往拉薩的路上,還可以看到,廣袤荒蕪的平原上,樹立著一塊牌坊,紀念藏族人民抗擊英軍入侵的歷史。牌坊后還保留著一小段土坯牆,上面布滿大大小小的窟窿,那是當年英軍和藏族人民在這裡決一死戰的戰爭遺跡。

  1930年,當時的民國政府派密使謝國梁去拉薩,也是借道印度,通過乃堆拉山口。中印交流的名宿譚雲山還曾陪同他由乃堆拉山口進藏。當時,印度並未擺脫英國統治。為避免被英軍發覺,謝譚兩人化裝混在入藏的商隊中偷渡過境,結果竟輕易成功,「可以想象當時商隊熱鬧的情景。」譚雲山的兒子譚中若干年後回憶道。

  1962年中印斷交,借道乃堆拉的中印絲綢之路也被封閉。但民間的邊民貿易並未就此禁錮。一位研究中印邊貿的印度學者曾經說過,邊貿像水一樣,這邊堵住了就往那邊流。亞東邊民很快開闢了另外的一條貿易路徑。從亞東縣城往拉薩方向,大約100公里的帕里鎮,成為民間貿易的集散地。帕里距不丹邊境約5公里,每年約有5000多人次,360多萬元的民間互市商品,經由這個小鎮流通。不丹商人的馬隊,有時候也會跋涉到亞東縣城。亞東縣名店——天興隆中藥材商店的老闆馬世祥告訴記者,不丹的貿易名品有販自中東的藏紅花、產自瑞士的梅花表。印度的工藝品、仿製的名牌香水也經由這個中間商,曲線進入中國。而中國比較受南亞歡迎的商品多為絲綢、百貨和蟲草等藥材。

  [B]地緣經濟決定地緣政治[/B]

  2006年6月初,印度國防部長穆克吉訪華,在拉薩開完會後,印度商業部輔助秘書費爾南德斯沒有像以往那樣從拉薩轉機返回新德里,而是選擇跨越中印陸路之間的捷徑乃堆拉山口返國。6月20日從乃堆拉山口跨入印度境內時,他已經成為自1962年以來首位從這條古絲綢之路入境的印度官員而被永久地載入中印關係史冊。

  1990年代世界進入「后冷戰時期」,乃堆拉山口的政治氣溫也開始上升。1993年,印度前總理勞巫訪華時簽署《關於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1996年,江澤民訪印時簽署《關於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中印邊境對峙氣氛漸消。

  在這一年,乃堆拉山口就已經傳出了解凍的訊息。地處甘肅的著名商號天興隆,也聞訊來到亞東縣城,並帶來了大量絲綢,準備關口一開,直販印度。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乃堆拉山口的中國駐守部隊開始和對面哨所的印度士兵互喊「朋友」。對印度士兵來講,政治空氣的緩和不僅僅是讓他們可以和對面軍人做禮貌問候,還可以從物質相對豐富的中國軍人這裡,得到一些國內難以供應的物什,比如香煙。

  「他們喜歡紅盒子包裝,認為這就是好貨。」一位中國軍官對記者說。

  在這十年間,印度錫金段通向山口的柏油路修成。幾年前,印度方面已經將該山口向遊客開放。

  但好事多磨,關口重開又花費了十年。在亞東的天興隆店,只能緊鄰部隊這近水樓台的便利做點生意,最後盤給了馬世祥。在乃堆拉開放前,亞東縣雖然地處邊界,但邊貿甚少,縣城內的商品貿易,大多為軍人服務。當初準備通關后直販印度的絲綢,也都轉到了最近的邊貿集散地——帕里鎮。

  乃堆拉山口重開,對拓寬當地的貿易出口,無疑是個福音。但這次開放的只是邊貿而不是通貿,前者只限於邊民之間互通有無,後者卻是讓乃堆拉山口變成國際貿易的走廊與國際貨物集散地。現在只有持錫金身份證的人才能申請到印度政府發給的邊貿許可證。而在中國方面,仁青崗目前只設置了28個商品貿易房間,每個房間3個攤位,「兩個外地商戶帶一個本地邊民。」亞東縣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趙雲告訴記者。

  這樣的商業容量顯然遠遠不夠。7月6日下午,在縣城至山口的邊防檢查站點,已經排起了長長的車隊。來者大多是四川和浙江的商人,想上山一探中印邊貿潛力。但由於當天上山的證件控制極嚴,他們只能在山下等候。相對於山口開放的巨大政治意義來說,現在僅有28個貿易房間的邊貿市場,現實的商業利益仍然有限。

  中印雙方就重開邊貿達成兩點協議:一是貿易免稅,二是貿易物品種類有所限制。從乃堆拉出口的印度產品共29種,包括茶葉、大米、大麥、紅糖、藥材、香料等,而從乃堆拉進口的西藏貨物僅15種,主要是皮革、地毯和農產品。中國最有優勢的彩電等家電產品,未能進入出口名單。亞東林場在仁青崗租下了一整個房間,月租金為2萬。其他小攤位的月租僅為5000元。這個最大的攤位上,凌亂地擺放著藏式小毯子、床單、內地產的白酒、藥材、奶渣,藏族的工藝小鞋等物品。封閉44年,不知道和印度做邊貿什麼東西最吃香,「所以就什麼都擺一點。」林場的夥計阿次說。

  根據中印兩國官員上月18日在拉薩簽署的會談紀要,邊貿市場的開放時間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間每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升、降國旗作為開放和關閉乃堆拉通道的標誌。

  從戰爭——冷戰——互喊朋友——通關,雖然謹慎緩慢,但乃堆拉,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口,終於在44年的禁錮和寂寞后,重新迎來久違的商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馬加力說,地緣經濟會影響地緣政治。

  一位旅居美國的印度學者如此評論乃堆拉山口開放所重建的地緣經濟:「正是這一發展,才能避免在地緣政治範式下推行的『文明衝突論』,(將我們)推向恐怖毀滅的深淵。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真應該好好慶祝青藏鐵路通車和乃堆拉山口重新開放。」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6: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