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俄媒評俄中軍事技術合作現狀問題與前景(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7-13 08: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7月13日 07:13 《國際展望》雜誌


[CENTER]中國空軍裝備的從俄引進的蘇-27SK型制空戰鬥機[/CENTER]

  俄羅斯《遠東問題》雜誌論中國對外軍事技術交流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什倫多夫認為,軍事技術合作在俄中關係結構中佔據重要的一席。這是由俄中兩國對發展這一領域的緊密聯繫傾注了極大興趣所決定的。對於俄羅斯軍工綜合體來說,擴大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發展的需要,以保證在國家撥款和國家定貨急劇減少的條件下能夠繼續為新型武器的科研設計工作投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資金。對華武器出口約佔俄出口總額的1/5,2003年俄武器出口總額為50多億美元。個別年份這一比例曾達到俄武器和軍事技術出口總額的40%至50%。據估計,中國購買了大約120億美元的俄羅斯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可見,中國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已成為俄羅斯的戰略夥伴。
  俄中軍事技術合作具有多面性,包括以下方面直接提供俄羅斯武器與軍事技術裝備的成品、在武器的使用和維修方面提供技術協作、幫助建立維修基地、培訓相應的專家、許可中國軍工企業生產個別配件及成套武器裝備、幫助中國人民解放軍對俄產及中國自產的武器裝備進行現代化改造,以及聯合設計某些型號的武器用以裝備中國軍隊或出口到第三國。
  無疑,在中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看來,成套購買俄羅斯現成的武器系統只是臨時的措施,其目的是為了填補因其本國相應類型武器正處於研發階段而形成的一些缺口。與此同時,中國詳細研究從俄羅斯購買的武器,了解構造特點,以便開發出生產工藝,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滿足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具體的現代化、富有前景的武器裝備的需求。
  眾所周知,北京為高新武器依賴進口而感到苦惱。中國把國家的形象同是否有能力自主生產必需數量的各種現代化武器聯繫起來,認為依靠進口裝備的本國軍隊尚屬第三世界國家的水平。中國領導人還意識到,用昂貴的外國武器裝備世界上最龐大的一支軍隊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相違背,是國家預算的重大浪費。此外,中國軍事專家(其中有許多人已進入黨和國家的領導機構)認為,依靠現有的人力和物力打贏某個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彌補損失或從動員擴充軍事力量以適應戰時人員需求考慮,必須大規模批量生產武器及軍事技術裝備。
  而且,北京認為,依賴外國供應零部件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外交和軍事政策的活動自由。因為,首先,不能採取可能被視為不友好或違背武器供應國利益的行為。其次,不得不時刻顧及國際社會上其他國家的態度,以免為實施國際制裁提供口實。中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不願長期停留於現代化武器進口國地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經濟原因。
  最近8至10年,也就是在中國專家掌握新技術,同時進行自己的科研和試驗設計,以便以從俄購買的武器為基礎開發自己的武器系統,中國將繼續仿製俄羅斯的高技術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系統,以增強自己武裝力量的海軍和空軍,同時增強人民解放軍的防空(反導)能力。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中國新型殲擊機殲10的許多戰術、技術指標和武器的戰鬥性能都不如「4+」飛機,即俄羅斯和美國的蘇-27、蘇一30、F—15鷹、F—16、F—18等。此外,這種新型殲擊機僅處於試用階段,所以難以全面用於實戰。
  為了保持台灣海峽目前的力量對比,中國看來準備從俄再購買70架蘇一30MKK殲擊機。中國感到有必要擁有第4代輕型前線殲擊機,在用自己研製的殲一10裝備部隊的同時,不排除購買一批米格-29CMT飛機的可能性。這種多功能飛機可以贏得空中主動權,能夠打擊地面和海上目標,有3個副油箱,航程3500公里,按性價比看,對中國是十分合適的。除了已經改良到4代半的輕型多功能殲擊機外,中國還在研究購買米格一29教練機的可行性,它既可以用於培養空軍飛行員,又可以用來完成遠離戰線的縱深地區的特殊任務。中國可能從俄進口30—40架這樣的飛機。俄科學院遠東所的專家卡申認為,最近幾年為中國再提供100-150架戰機是完全現實的。戰略技術中心主任普霍夫認為對中國出口48架飛機是可能的。推測,中國可能購買可以裝備10個炮兵營的C一300ⅡMYl防空導彈系統。
  俄羅斯的某些專家認為,在中期的未來,中國將增加購買俄羅斯艦載導彈防空系統。2002年簽定的用於中國自建艦艇的價值6億美元的防空導彈系統C一300為此奠定了開端。 中國希望提高進口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科技和工藝水平以及增加對華供應的俄羅斯軍事技術,即在中國的軍工綜合企業用俄的專利生產武器的某些部件以及武器系統。俄羅斯按照自己的能力來滿足中國夥伴這樣的願望是明智的。目前,兩國軍事技術合作中的技術合作份額已經達到30%。根據「自力更生」的戰略,北京努力將技術合作的份額提高到70%,而用於購買武器的錢不會超過軍技合作總撥款的30%。
  戰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普霍夫認為,為了保住俄羅斯在中國軍火市場上的陣地,該是為中國提供用相控陣天線或者槽式天線雷達裝備的蘇-30及米格-31截擊機的時候了。同時應當允許為中國提供新型航空武器,首先是射程更遠的PBB-AE導彈,以及性能與日俱增的機載反艦導彈。應當取消對華出|1以956Y驅逐艦為基礎的多功能艦艇的限制。這種艦艇裝備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多功能垂直發射裝置,它具有更強的反艦能力。
  談到增加俄軍事技術出口時,必須指出,把生產「日炙」反艦導彈的專利賣給中國是合理的。這種反艦導彈將裝備到計劃於2004—2005對華出口的956 3M俄制驅逐艦以及中國自己製造的052B驅逐艦上。
  我認為,可以考慮對中國出口某些空對空導彈的生產技術,首先是為裝備為中國提供的蘇-30殲擊機的導彈技術。俄羅斯不僅應當更加積極地迎合中國的需要,擴大提供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品種和技術水平,同時提出新的更有前途的合作方式。譬如兩國技術專家聯合研製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參與投資。今後也可在生產領域進行合作。某些部件和設備可以在中國企業生產。此外,「研製一生產」的模式也必須考慮到對第三國聯合出口的可能,並獲得相應的利潤。俄羅斯可以讓中國參加研製第五代殲擊機——輕型前線殲擊機的工程。也可以吸引中國參與研製有前途的無人飛機。
  在美國退出1972年反導條約,同時加緊研製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以及計劃同日本一起研製戰區反導系統的情況下,俄羅斯和中國一起研製帶有反導成份的防空系統也是明智的。包括可以討論聯合研製非戰略反導系統的想法。兩國還可以考慮制定出建立這種系統的構想,提出系統的戰術技術參數以及能否同本國的導彈進攻預警系統相匹配,確定研究人員的名單和撥款方式。
  雖然中國參加了建立歐洲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的製造,但仍可以向北京提出聯合作用更加精確並可用于軍事目的俄羅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議。俄羅斯計劃到2010年完全恢復這一系統的軌道衛星群。而且,這一系統已經建立並且投入使用,而歐洲的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
  保住俄羅斯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武器出口規模並且擴大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出口國,對俄羅斯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說有著決定性意義。我們在保住並擴大武器市場陣地的同時,只要文明而謹慎地安排出口,就可以逐漸擴大自己在高科技密集型產品市場上——從雙重用途的技術到純民用技術——的陣地。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相信中國,因為中國在製造有競爭力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並把它們推向市場方面具有成功的經驗。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無疑有自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戰略目標與任務,其中有的同俄羅斯是不相吻合的。但是,中國現領導的做法,包括對台灣的做法表明,直接使用武裝力量來實現這些目標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否則更可能傾向於動用非軍事手段,首先是經濟手段。
  即使對俄中關係的長期發展作出有悖於現代潮流的悲觀預測,俄羅斯專家馬基延科的下面一席話也是有道理的:「不管俄羅斯是不是繼續為中國供應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中國已經在偉規力量方面對俄佔有絕對優勢。人口、地理、交通、經濟、心理以及純軍事因素都對中國有利,這足以抵消中國在軍隊裝備的技術水平方面落後於俄的劣勢。」他說:「一旦中國人對俄羅斯的邁東或西伯利亞發動進攻,莫斯科用常規武器是遏制不了中國的。要想遏制中國只能用核武器,而且不是戰術核武器而是戰略核武器。」這個結論是5年前提出的,現在依然有效,甚至還更具現實性,因為今天就可以說,中國主要的常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質量指標同俄的差距已大大縮小。
  在衡量為中國提供最新的現代化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可能對俄造成的安全威脅時,應當看到,俄羅斯賣給中國的是專門用於出口的武器,它們的戰術和技術性能要落後於俄最先進的武器,這多少可以令人感到欣慰。還應看到,談判、使提供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符合訂貨方的要求、在訂貨方安裝設備、培訓專家都需要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賣方的技術會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進入一個科技和技術進步的新階段。
  說到俄中軍技合作的航空部分,必須指出,為中國提供的飛機以及在用俄許可證在中國企業生產的飛機都是上世紀70年代研製、80年代開始裝備軍隊的。考慮到飛機和武器系統的不斷完善,它們作為4代和4代半飛機的競爭力只能保持到2010-2012年。到那時,美國以及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先進國家,只要發展順利並且對軍事科研和試驗設計工作給予應有的重視,就會研製出第5代和5代半飛機,因此,即使中國到時已經能夠製造自己的第4代和4代半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中國同上述國家的差距也會有整整一代。
  必須注意到,差不多水平的武器和軍事技術也對其他許多國家出口,也在其他國家生產。俄羅斯現在已經感到美國以及法國、英國、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競爭的壓力。一旦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令取消,中國就有可能從多種渠道獲得武器,在一定條件下改為從其他國家進口武器。如果法國開始的修改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條件做法獲得成功,法國的幻影一2000、陣風式以及國營飛機發動機研製公司為陣風式戰鬥機製造的M一88發動機都會同俄羅斯形成激烈的競爭。如此一來,俄羅斯在這個最有利可圖市場上的份額將大大縮小,導致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收入的減少和衰退,因為對這個部門來說,國防產品出口是生存的主要手段。
  由此可見,一方面俄中軍事技術合作無疑會增強中國的軍事技術實力和軍事實力,有助於中國實現成為強大的世界大國的目標,有效地捍衛自己在世界上的權益和利益,包括加強中國對俄關係中的立場。另一方面,同中國發展軍事科技合作可以加速俄中合作的步伐,提高雙邊關係的互相信任程度,同時為加強俄軍工綜合體提供充足的資金。而軍工綜合體則可為俄的科學密集生產創造基礎,使民用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提高到進入世界市場的水平,並且佔有相應的地位。而這將有助於增加俄羅斯綜合國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俄的穩定發展和繁榮,最終成為保障俄羅斯聯邦整體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7-13 08:34 | 只看該作者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什倫多夫認為,軍事技術合作在俄中關係結構中佔據重要的一席。這是由俄中兩國對發展這一領域的緊密聯繫傾注了極大興趣所決定的。對於俄羅斯軍工綜合體來說,擴大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發展的需要,以保證在國家撥款和國家定貨急劇減少的條件下能夠繼續為新型武器的科研設計工作投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資金。對華武器出口約佔俄出口總額的1/5,2003年俄武器出口總額為50多億美元。個別年份這一比例曾達到俄武器和軍事技術出口總額的40%至50%。據估計,中國購買了大約120億美元的俄羅斯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可見,中國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已成為俄羅斯的戰略夥伴。

[CENTER]

解放軍蘇-27UBK戰鬥教練機訓練歸來



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蘇-30MKK2型戰鬥轟炸機



中國海軍136杭州號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中國海軍137福州號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中國海軍最新接收的138號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購俄羅斯的基洛636型常規潛艇



中國陸軍裝備的道爾M1型野戰防空系統



中國防空部隊列裝的俄制S-300PMU1型防空導彈



中國空軍地勤人員為戰機加裝R-27楊樹中程空空導彈[/CENTE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