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點評台海軍第一大左營軍港戰時保障能力(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艦船知識 2006.7.12  


台灣海軍兵力部署情況


  台灣本島海岸線較平直,雖共有各類港口200多個,但天然良港不多。目前,台灣海軍共擁有5個港口,分別為左營、馬公、高雄、基隆和蘇澳。其中前兩者為海軍專用港口,而後三者為軍、商兩用港口,多數是人工挖成,這些港口是作戰中的主要後方港口,可作為海軍艦艇機動、疏散、修理和整補基地,進駐作戰艦艇,以提高海軍機動作戰能力和靈活性,平時可作為後勤補給基地,擔負對外島的運補任務。左營和高雄分佈在台灣西南海岸,馬公在澎湖島西南部,基隆和蘇澳分佈在台灣東北部。台灣海軍根據兵力部署原則和作戰指導思想,按其劃分的海上作戰警戒巡邏區域,將主要作戰部隊集中部署上述5個港口,同時花蓮等商港也有海軍艦艇駐泊。

  台灣各軍港的設備比較齊全,港內有各種碼頭和錨地,供各類艦船停泊、補充給養和修理。5個軍港共有各種碼頭200餘座,可停泊5000噸以下艦船數百艘。碼頭上還有各種裝卸設備,如起重機、浮吊、拖船、油船等為泊港艦船裝卸貨物和加油。每個港13都設造船廠或修理廠,負責艦船的大修、整修和保養,各港口還設有發電廠、糧油倉庫、淡化設備和淡水供應站。港口內還停泊有拖船、油船和給水船等輔助船隻。特別是幾乎每個軍港都建設有一座修船廠,可以完成艦艇的大修任務。

  左營基地是台灣第一大軍港,位於台灣西南海岸,高雄市濱海地區以北9千米處,北緯22度42』16」,東經120度16』48」。該港位於高雄港北部的左營區沿海,南有壽山為天然屏障,港13面向台灣海峽,形勢險要,港區寬闊。台灣海軍的彈藥總庫、油庫等也設在這裡。台灣海軍所擁有的各類大、中型艦船均可自由進出,因此是台灣海軍最重要的艦艇基地,使台灣海軍在戰時可奪取和掌握台灣南部海域制海權,控制台灣海峽、巴士海峽,並支援外島作戰。

  左營港為人工築成的軍港,由大港和小港兩部分組成,南部為大港,北部為小港,港寬370米,大港水深10米,小港水深5米。全港共擁有碼頭22座,以岸壁式碼頭為主,突堤式碼頭為輔,其中大型碼頭8座,總長約7干米;岸壁式碼頭9座,總長5千米,船塢4座,全港平均水深5~10米。此外還有油庫數十座,總儲油量14萬噸,彈藥庫儲量1.37萬噸;機場1個,跑道長940米。

  港口設備及駐泊能力

  1、碼頭:港內有大港的東碼頭、南碼頭和西碼頭,小港碼頭和水星碼頭共5處22座,船塢4座,可停泊5000噸以下艦船。東碼頭為主要艦艇

  駐泊區,1~8號碼頭一般停靠驅逐艦和護衛艦等,西碼頭1~5號主要停靠坦克登陸艦,南碼頭1~5號主要停靠為外島運輸補給的艦艇,南6號碼頭停靠快艇。小港碼頭是左營港內最小也是最淺的碼頭,一邊停靠的是掃佈雷艇,另一邊則為登陸艇。水星碼頭是根據當年台灣為接收潛艇制定的水星計劃建造而成的,主要用於停靠潛艇,吃水較深,東碼頭吃水也較深,但比水星碼頭要淺一些。

  2、防波堤:港口南北兩端均有防波堤,呈弧形從東南向西北伸展。防波堤為「風箱」結構,兩旁堆以水泥砌塊和塊石,退潮時露出水面,兩座防波堤的頂端各有1座燈樁。

  3、錨地和系泊:港外有錨地數個,可停靠大、中型艦船。此外,港外還建有水鼓若干,可系錨泊一股艦船。

  儲存,補給設備及保障能力

  1、油料儲備:港口的油庫多數為地下或半地下庫,儲油品種包括重油、柴油、汽油和潤滑油等,儲油量豐富。建有鐵皮圓形半地下油庫3座,以貯存重油及柴油為主,總存油量54000-72000噸,油庫有3條直徑30.5厘米地下油管,直通左營半屏山煉油廠(高雄煉油廠);地下油庫3處,主要貯存重油及柴油,總存油量45000噸;地面油庫1座,主要貯存輕柴油,存油量900噸;還有8處油桶洞庫,存油6000餘桶。總儲油量達14萬噸。各碼頭大都設有重油和柴油管,能進行24小時加油作業。

  2、供水、供油設施:艦船加油主要在東2號碼頭,碼頭上設有重油和柴油管3~4個,每小時可輸油150~200噸,驅逐艦加油一股一次不超過4小時。淡水補給唯一水源為大貝湖,各碼頭都可補給淡水,艦船加水一次不超過2/小時,另有給水船4艘。

  3、彈藥補給:壽山內有海軍彈藥總庫,彈藥庫儲量1.3萬噸,倉庫大多為隧道、山洞式掩體,裡面全為24小時溫濕度空調、警戒,出入人車管制極嚴,需經三道關卡才能接觸到彈藥。

  4、維修場所:左營港內設有左營造船廠,系目前台海軍艦艇最大的維修基地,也是台灣海車目前擁有的整體維修能力最完備的造船廠。擁有干船塢3座,修船渠1條,浮船塢2座,岸壁式修船碼頭3座,技術設備良好,每年能大修各型2000艘以上艦艇8~12艘,其中作戰艦5~7艘、兩棲艦2~3艘和後勤艦l~2艘;維修及定期保養12~20艘;同時可以對4~8艘驅逐艦實施專項工程或重點整備,包括加裝和改裝艦炮、導彈發射裝置等艦載武備系統及通信、電子、指揮控制系統等。造船廠分為水面艦艇修理區、潛艇修理區、兵器修理區,修船渠是水面艦艇修理區中最重要的修理設施,主要用於對「陽」字型大小驅逐艦、護衛艦等大型艦進行大修及現代化改裝。干船塢主要用於對潛艇進行大修及定期保養等,其兵器修理區是台灣海軍最大的艦載武器裝備修護中心。還設有海軍修理廠1座,並有魚雷、彈藥、深水炸彈和小艇工廠等。

  機構駐紮及艦隻停泊

  左營港常泊作戰艦艇約佔台海軍作戰艦艇總數的一半以上,可同時停泊5000噸級以下的艦船44艘,是台海軍主要兵力集結地和後勤保障基地,是台灣海軍作戰訓練、後勤補給,艦艇修造和支援外島作戰的主要基地,也是台灣最大的海軍基地和海軍艦隊司令部的大本營。目前基地駐紮有台灣海軍艦隊司令部、陸戰隊司令部、兩棲部隊司令部、第1軍區司令部和62特遣部隊指揮部等主要指揮機構,並駐有124驅逐艦隊,192水雷艦隊,151兩棲艦隊、潛艇部隊和導彈快艇大隊(海蛟大隊)一部。

  台灣海軍艦隊司令部,隸屬海軍「總司令部」,是由台灣海軍原「艦艇訓練司令部」擴編,在1953年7月成立,原稱為「海軍艦隊指揮部」,下轄第一、二、三、四、後勤各艦隊及登陸艦隊。1954年4月在該部下轄,再成立「艦艇訓練司令部」及「兩棲部隊司令部」;第二年2月整編,下轄「驅逐艦隊」、 「護衛艦隊」、 「掃佈雷艦隊」、「巡邏艦隊」、「後勤艦隊」、「艦隊訓練司令部」及「兩棲艦隊司令部」,時至1968年9月更名為「海軍艦隊司令部」,是艦艇部隊的最高行政指揮機關,主要負責艦艇部隊行政管理、教育訓練、技術保障等工作,戰時遂行海上作戰。

  目前,台海軍艦隊司令部依據台軍所謂「有效成懾、防衛固守」政策,以制海任務為導向,並以「艦隊武器導彈化、指揮管制自動化、反潛作戰立體化」為建軍目標,採取質與量並重,以高價值、高戰力、低經濟的高、低混合形態編組,建立防衛性的制海武力。平時蓄積戰力,確保海上交通線安全,以爭取制海權;戰時則實施有效反制,以及聯合友軍進行海上封鎖或阻敵侵犯、爭取海上優勢。此外,以防空、制海、反潛、水雷作戰及兩棲作戰為重點,建立起「有效威懾、快速反應」的防衛力量。

  台軍自稱擁有世界第三大海軍陸戰隊,並具有越洋攻擊能力。

  但是經過「精實案」和正在進行的「精進案」軍隊變革,人員逐步裁減,如今的海軍陸戰隊是台軍「參謀本部」直屬的「戰略預備隊」,稱為台灣的「軍中之軍」、 「精英之軍」。台海軍陸戰隊戰鬥部隊包含3個旅級單位及各直屬戰鬥單位,戰鬥支援部包含登陸戰車等4個單位,勤務支援部隊有補運大隊等若干行政單位,教育訓練機構計有陸戰學校等3個單位。陸戰隊目前所擔負的任務為:平時負責海軍基地及主要港口防衛,籌建快反部隊遂行應急作戰,並維持旅級兩棲兵力。戰時負責作戰區、固守指定外島及擔任「國防部」、 「參謀本部」戰略預備隊,在未來台澎防衛作戰中,除遂行一般地面作戰外,能充分發揮宜海、宜陸特有編裝的能力,迅速反應,立即出動,快速增援外島及各作戰區的防衛作戰,並確保海軍基地要港的安全,實現海軍陸戰隊瀕海作戰、海上快速反應和基地防衛的三大任務,突破對方抗登陸防禦,奪占戰術登陸場,為隨後陸地作戰創造條件。海軍陸戰隊直接受「參謀本部」指揮,其作為「海岸巡防專責部隊」,專門擔負陸上、海上快速反應作戰任務,被視為「攻勢作戰」屬性兵種,是「台灣軍方」抗登陸作戰中用於支持、反擊的主要力量,作戰兵力約3.5萬人(「精實案」后,有所裁減)。

  62特遣部隊是台灣海軍為平時及戰時執行作戰勤務而常設的戰術指揮機構,受台軍「參謀本部」下屬「聯合作戰司令部」和海軍「總司令部」雙重領導,並受艦隊司令部協調。62特遣部隊根據任務區分,下轄8個常設支隊、2個非常設支隊,主要執行海上偵巡、查證與監控、外島運補與護航、搜救、掃雷、遠航等戰備任務。各支隊指揮官由相應的艦隊正、副主官輪流擔任,區隊長由各艦隊戰隊長擔任。作戰時,台灣海軍將根據作戰分組情況部署艦艇,配備拉斐特級護衛艦、諾克斯級護衛艦、輔助艦艇以及補給艦艇等。

  左營基地還擁有台灣唯一的潛艇基地。駐台灣海軍潛艇戰隊,成立於1973年8月,直屬艦隊司令部指揮。根據台灣「以潛制潛」的反潛作戰方針,主要任務是反潛作戰和與其它兵力協同攻擊水面目標。目前該戰隊擁有潛艇4艘(「海獅」、 「海豹」、「海龍」、「海虎」)。其中「海獅」、 「海豹」2艘潛艇為美國40年代的裝備,1974年4月底抵台交付台灣海軍使用,原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美國「援台」時將發射管封死,不能發射魚雷,主要作為訓練艇,用於配合反潛訓練,這兩艘潛艇艇齡長、性能差,基本沒有作戰能力。

  「海龍」、「海虎」瑚叟潛艇,為荷蘭海象級潛艇,1986年在荷蘭下水,1987年與1988年抵台納入海軍序列。艇體採用水滴形設計,標準排水量為1 900噸,滿載排水量為2370噸,水面巡航速度12~1 3節,水下巡航速度1 0~1 2節,最大20節;續航力為1 0000海里/9節。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可發射線導魚雷,射程為1.3~1.5萬米。雷達、聲吶及導航設備較為先進,其中聲吶可同時追蹤8批目標,而同時追蹤5批目標時,能直接引導3枚線導魚雷進行攻擊。 台灣島周圍由於海水溫度相對較高,微生物活躍,雜質多,台灣海峽水較淺,不便潛艇活動。此外,左營基地地理位置不佳,外海水深不夠,一旦戰事爆發,潛艇會容易暴露在對方的監視之下,隨時可能被擊毀。

  第124驅逐艦隊下轄8艘成功級護衛艦,為美國海軍改良佩里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4000多噸,分別為「成功」號、「鄭和」號、「繼光」號、「岳飛」號、「子儀」號、「班超」號、「張騫」號和「田單」號。成功級護衛艦是台海軍第一種二代戰艦,由中船公司依授權生產。和佩里級最大的不同,就是反艦飛彈不採用美製「捕鯨叉」導彈,而改用「雄風」II型,另加裝兩門40毫米快炮。該艦還配備有40枚「標準」SM一1MR防空導彈,是台灣海軍防空主力。

  擔負台軍掃雷任務的192水雷艦隊,於1974年成立,目前是台灣海軍唯一的水雷艦隊,是台海軍擔任近海掃布雷任務的作戰主力。目前主要兵力為12艘掃雷艦。其中永福級近岸掃雷艦4艘,永豐級近岸獵雷艦4艘,永陽級遠洋掃雷艦4艘。其中,永陽級於上世紀50年代建造,1995年2月抵台前進行了大幅度改裝,配備了美國比較先進的艦載武器,主要有:SPS一53L對海搜索雷達、AN/SQQ一14變深聲吶、AN/SLQ一37複合感應(磁+聲)掃雷系統、SLQ一38雷索切割裝具、通信設備等,是目前台灣海軍唯一具有遠洋掃雷能力的艦艇。

  第151兩棲艦隊下轄第20 1、202、203、204、205戰隊及登陸艦隊,由1艘通信指揮艦、2艘卡比多級(中正級)船塢登陸艦、1艘新港級(中和級)坦克登陸艦、11艘中字型大小坦克登陸艦、4艘美字型大小登陸艦、10餘艘合字型大小各型通用登陸艇組成。兩棲艦隊是台灣海軍執行部隊輸送任務的主要兵力,除了支持海軍陸戰隊的兩棲任務,也負責運送補給至各個外島守軍。

  「海蛟」大隊是台灣當局80年代初為對抗我海軍而組建的,是台灣海軍實施近海作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海軍的快速反應部隊,主要任務有:一是擔負近海巡邏和先期打擊任務;二是戰時以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為依託,對敵進行突然襲擊,破壞海上封鎖和登島作戰;三是利用導彈快艇體積小、速度快、打擊力強的特點,與驅逐艦、護衛艦組成「驅導編隊」或「護導編隊」,採取「以大護小」、「以小搏大」的戰術,對敵艦船實施突擊;四是配合驅、護艦艇進行攻防訓練,提高台灣大型艦船與我導彈快艇作戰的能力。該大隊下轄5個導彈快艇中隊和1個支援中隊,擁有導彈快艇和導彈巡邏艇約60艘,是台海軍一支重要的艦艇部隊,直屬台海軍艦隊司令部管轄。目前,其下屬6個中隊則分別部署在台灣本島各個重要港口,擔當各個海區的巡邏及防衛任務。

  「海蛟」大隊現有的骨幹艦艇是海鷗級導彈快艇,其總數在55艘以上。該快艇由台灣高雄造船公司建造,滿載排水量約50噸,巡航速度20節,主要武器是2枚「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的「雄風」I型反艦導彈,另有2挺自衛用的12.7毫米機槍及2具雙聯裝AV一2型干擾火箭。除海鷗級外,「海蛟」大隊還編有2艘較大的龍江級導彈巡邏艇和2艘毒蜂級導彈快挺。前者滿載排水量275噸,分別命名為「龍江」號和「綏江」號;後者系從以色列引進,至今仍在服役,其技術性能與海鷗級大致相同。

  同時,台灣新近從美國購買的4艘基德艦中的前兩艘已經抵台,但由於該艦吃水較深,目前台灣所有的軍港均無適當碼頭可泊靠。為此,台灣海軍正在左營新建軍用深水碼頭,作為其主要基地。在該碼頭建造完成前,則租用蘇澳港商用深水碼頭作為母港。

  基地防衛

  基地部署有海軍陸戰隊基地警衛旅一部,台軍認為海軍基地是戰略要地,也是被攻擊的主要軍事目標。因此,將固守包括左營在內的各海軍基地,該部隊主要擔任基地港區的警衛、防空及火力支援任務,並編配了港防作戰及地面警衛兵力,以增強其基地防空、反空降、反滲透及反突擊等防衛作戰能力。 此外,高雄壽山駐紮有海軍陸戰隊的特勤與「天弓」導彈海鋒中隊(神箭基地),裝備有「雄風」II型反艦導彈,導彈發射車6部,編製100人。

  被台軍稱為是「兼具陸上及海上作戰桔能的作戰部隊」的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也駐紮於此,主要負責執行陸上搜索、警戒、游擊和海上兩棲突擊、海灘水文偵察等任務。台稱這支大隊「所有官兵體魄健壯、訓練嚴格,在堅韌、膽識、獨立作戰能力方面具有特性,能在任何氣候、地形、時間與艱難的情況下完成偵搜作戰任務」。兩棲偵搜大隊配備有橡皮艇和玻璃鋼快艇,其中玻璃鋼快艇裝有美製12.7毫米機槍。

  左營基地設有「兩大」、 「四小」的門崗, 「兩大」是南區的「中正門」與東北角的「中海門」, 「四小」是東側的「四海門」、 「將軍門」、西南側的「文康哨」與「桃子哨」,均由憲兵或陸戰隊員站哨,每個檢查哨均為雙哨衛兵。負責基地警衛任務的人員多達4個連400多人負責,給人的感覺是門崗及安全檢查都較嚴。

  但就是這樣一個戒備森嚴、有多處哨所重重把關、被台軍方自詡「連一隻蒼蠅都飛不進去」的左營基地甚至還發生過罕見的銀行搶劫案,當時歹徒連通兩道關卡,直驅「營區中的營區」後勤指揮部所在地實施搶劫。

  事後調查發現,要進入左營基地實際上很容易,基地的圍牆多處破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塌方,從那裡很容易進入基地的生活區。雖然該區四周布滿了鐵絲圍牆,但鐵絲圍牆處處可見殘缺破損,有的地方竟然不到一人高,要穿過防線進入核心區並不困難,足見左營軍事基地存在漏洞。

  近幾年,為了防止所謂我軍針對台灣指揮中心進行斬首,癱瘓海、空軍重要基地設施,左營基地加強了防空、反潛及水雷戰的能力,以提高艦艇的存活率。作者:沈巍崗 李玉榮



駐泊在左營基地的124驅逐艦隊下轄8艘成功級護衛艦




舷號532的武夷號戰鬥支援艦與隸屬第124驅逐艦隊的成功級「成功」號護衛艦停泊在左營基地。



停泊碼頭的台海軍康定號與繼光號護衛艦




左營基地還擁有台灣唯一的潛艇基地,圖為在基地船廠進行維修的海龍級潛艇




駐左營基地的台海軍成功級繼光號護衛艦




台軍自稱擁有世界第三大海軍陸戰隊,並具有越洋攻擊能力。




左營海軍基地內一景




左營海軍基地內的船錨雕塑




左營海軍基地辦公樓


  台灣本島海岸線較平直,雖共有各類港口200多個,但天然良港不多。目前,台灣海軍共擁有5個港口,分別為左營、馬公、高雄、基隆和蘇澳。其中前兩者為海軍專用港口,而後三者為軍、商兩用港口,多數是人工挖成,這些港口是作戰中的主要後方港口,可作為海軍艦艇機動、疏散、修理和整補基地,進駐作戰艦艇,以提高海軍機動作戰能力和靈活性,平時可作為後勤補給基地,擔負對外島的運補任務。左營和高雄分佈在台灣西南海岸,馬公在澎湖島西南部,基隆和蘇澳分佈在台灣東北部。台灣海軍根據兵力部署原則和作戰指導思想,按其劃分的海上作戰警戒巡邏區域,將主要作戰部隊集中部署上述5個港口,同時花蓮等商港也有海軍艦艇駐泊。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