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濟學者應當是為蒼生、為百姓而言的

[複製鏈接]

1061

主題

3031

帖子

24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nwoke 發表於 2006-7-7 1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7月07日 08:32 新京報

  近來,北師大一青年經濟學者一篇文章中有關「經濟學者不一定要為老百姓說話」的觀點石破天驚。

在當代中國的經濟學界,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學及其研究的現代化過程與西方研究的接軌,另一方面,在科學的名義下,幾千年的人生智慧被忽視,「經世濟民」的治理經驗被當成落伍和障礙。這二者的失衡,使得當代經濟學者中的一些人沒有擔負起真正的經濟學重任,因此才會有到底有幾個真正的經濟學家的爭論。

從研究中看,很多經濟學者只是在「製造」一些模型,羅列一些抽象的數據,並沒有與中國本土經濟領域的問題結合,因而也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和說明。當前經濟學研究的繁榮,頗似一棵讓人充滿憧憬卻無根的經濟學大樹。人們看到的只是表象的繁榮,然而這棵大樹卻沒有「根」,而且缺少的是經濟學的「命根」。

經濟學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本是「經世濟民」,《論語》記載帝堯告誡舜的言論:「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即老百姓生活窮困時,政權就要喪失。這一論斷,已被後世每一王朝更替的事實所證實。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認為,經濟保障人民生活,即經濟活動的產品如食貨等,可「遂其養」、「民生可厚」,滿足人民不斷豐富的生活需要。

自然,經濟學者應當是為蒼生、為百姓而言的。

經過眾多事件的洗禮,一些經濟學者骨子裡已經遠離經濟學的「根」。這個過程還伴隨著另一條線索:一些學者不自覺地在艱難痛苦地尋找著掩蓋自己價值蒼白的「遮羞布」。在掌握現代人類文明社會所包含的社會「科學」的同時,經濟學者如果沒有與其使命、道義、良知相結合,就不會有所節制,就會出言不遜。尤其是一些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的所謂經濟學「專家」、「教授」,他們也許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人格方面已經不再堅守傳統的經濟學者底線。關於房地產、銀行卡收費之爭使民眾對經濟學界出現的一些論調錶現出震驚,對部分學人的個體人品表現出強烈的失望。經濟學及其學者該不該關注民生?該不該反映民意?該不該替老百姓說話?這些問題都引發了一系列追問。

在堅持與蛻變之中,在經濟學者轉型大背景之中,經濟學者何去何從,眼前是重重迷霧,仍有很多問題沒有釐清。

但路在腳下,我們必須前行,必須思考,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經濟學者?經濟學者該不該替老百姓說話?如果不替老百姓說話,那麼該當替誰說話,能否不替任何人說話?

□祁敬宇(北京學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