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青出於藍勝於藍 新華僑進軍主流行業

[複製鏈接]

1185

主題

2795

帖子

19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9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zyzx 發表於 2006-7-4 2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一輩華僑華人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也在異國他鄉紮下了根;新華僑華人憑藉自身良好素質和已有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突破了老華僑以「三把刀」為主的傳統行業的取向,開始涉足住在國的各行各業——

    進入一個新的創業時代

    日前,2006年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創業發展洽談會(簡稱「華創會」)在武漢舉行,來自海外的200多位華僑華人專業人士、100多位華商和跨國公司代表,圍繞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環保科技、汽車工程等領域與湖北省內外相關企事業開展對口交流和項目洽談。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陳玉傑在「華創會」開幕式上說,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中60%以上來自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尤其是近年來,攜帶高新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知識,多形式回國創業或為國服務的新華僑華人越來越多。他們已成為推動中國科技、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寄予厚望。國家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專門政策,各地設立了100多個創業園,扶持新華僑華人投資創業、進行技術合作與創新。

    「華創會」在漢已成功舉辦5屆,從最初單純吸引海外高新技術人才,拓寬到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工商科技界人士、海外專家教授。從本次「華創會」來看,參會代表層次進一步提高。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大都是博士畢業3年以上,碩士畢業5年以上,並攜帶至少一項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項目或能代表海外大企業尋求國內合作夥伴的項目。

    刀,不是「新僑」的選擇

    開餐館、服裝加工、理髮、擺地攤、開小店、倒騰小買賣,曾是很多華僑華人海外創業初期的經歷。老華僑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白手起家,艱苦奮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老一輩華僑華人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也在異國他鄉紮下了根;而新華僑華人憑藉自身良好素質和已有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突破了老華僑以「三把刀」為主的傳統行業的取向,開始涉足住在國的各行各業,超越了傳統的「三把刀」行業。

    可以看到,剃頭刀多在華人社區為華人提供廉價服務,一直很難登入所在國時尚圈裡。而經營服裝和皮革的華人產業在走低端、薄利的營銷模式時,又常常遭遇所在國同行、政府及行業協會保護性貿易政策的敵視和打壓,這種狀況從西班牙埃爾切燒鞋事件、俄羅斯海關扣押事件等事件上可見一斑。

    相對於其他行業而言,中餐業投資少,風險小,專業性不是很強,中餐業是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傳統行業。在歐洲幾乎任何一個稍大的城市,都可以見到中餐館的影子。英國有80%以上華人靠餐飲業為生,全國約有中餐館9000家,佔全英各式餐館的1/4。法國的中餐館已經超過5000家,成為法國餐飲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營定位上,中餐業已經開始走出了過去低檔、廉價的誤區,裝潢考究、菜式豐富、做工精良的中餐館在逐漸增多,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檔中餐館「百花爭艷」的局面。

    但經過數十年發展,中餐業成飽和狀態,無序發展、惡性競爭,使得行業擴展餘地不大。而高技能、高水準的廚師嚴重缺乏,當地媒體對於某些中餐館臟、亂、差等負面情況的過度報道和渲染,家庭式小規模經營,子輩多認為中餐行業沒什麼發展前景,「子承父業」傳統被打破,因而很多中餐館目前已面臨後繼無人、無法發展壯大的尷尬境地。

    華人傳統行業出現終結現象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華人對自身的要求不斷提高。如老華人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希望他們能進入更有出息的行業,加之近年來,出國留學、海外投資人員的增多,海外華人的素質和形象大大提升等。

    逐漸進入當地主流行業

    美國南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盟主席王中平形象地介紹了美國華人形象的變遷:起初是「三把刀」;後來是「三師」,工程師、醫師和會計師;而今是「三家」,科學家、企業家和發明家。

    這一變遷表明,華人越來越多地進入當地社會的主流行業。

    資料顯示,最近20多年華人經濟正在加速由傳統產業群走向新興產業群,就表明了華人經濟對高技術時代的適應能力。而且在海外華人社會中,有數量廣泛的科技精英,他們是世界高技術發展的重要動力。例如在美國,有15萬多華裔、華人工程師和科學家,他們在很多領域,特別是在金融、科技和信息領域的表現令世人矚目。矽谷技術人員中有1/4左右是華人或華裔,由華人主持的科技型公司超過1000家。

    新華僑以知識分子群體為多,他們知識層次高,知識水平超過了老華僑,他們活躍在海外社會的方方面面,經濟觸角已經伸向電子、通訊、金融、物流、旅遊等領域,並做出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日本橫濱華僑總會名譽會長曾德深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從事經濟工作的新華僑,了解日本市場也了解國內市場,他們在日本學成並有了經濟基礎之後,轉而投資中國,成績不俗,這是很明智的抉擇。」

    與傳統行業的老一輩華僑相比,新僑與國內開展經濟、科技合作交流的勢頭更為強勁。

    轉變:仍然任重道遠

    儘管華人整體經濟的行業呈多元化發展,但仍以第三產業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海外華人經濟的範圍仍局限於傳統的行業,雖然規模上會比從前更大。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的從業人員雖日漸增多,但很難以行業態勢出現,很難在華僑華人經濟中佔有較高份額。

    在經濟規模上,華人整體經濟依然處於住在國國民經濟有益補充的地位。由於歐洲在財政、稅收、法律、宏觀市場調控等方面具有較為完備的體制,加之華僑華人自身整體素質仍有待提高,家族式管理模式短期內難以向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轉化,華僑華人企業將仍多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壯大較為困難。

    在經營手段上,華僑華人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擺脫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同時由於歐洲在經濟各領域中的限制性政策,華僑華人企業在投資、融資等方面具有較多障礙,資本運作很難進行,因此華僑華人企業勢必以經營性的資本積累和壯大為主。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聶傳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5: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