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論文引用率看我國科技創新力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021 發表於 2006-6-24 2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祝漢民 柴之芳  科技日報  


        近10餘年來,我國學者發表的論文數量一直在增加。據統計,1992年不足2萬篇,2001年上升到64526篇,10年中翻了兩番還多。按這樣趨勢,估計到2005年,我國學者每年發表的論文總量將超過義大利和加拿大,進入世界前6位。然而,國人在國際上發表的科學論文,被別人引用的次數普遍較低   

  自從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的產出標誌之一―――科學論文的數量,近10餘年來一直呈上升的趨勢。   

  根據國際3大權威檢索系統,即科學引文索引(SCI)及其擴展版(SCIE),工程文獻索引(EI)和國際科技會議論文索引(ISTP)的統計,3大檢索系統收錄的我國學者發表的論文數量,近10餘年來一直在增加,已從1992年不足2萬篇,上升到2001年的64526篇。10年中翻了兩番還多。按這樣趨勢,估計到2005年,我國學者每年發表的論文總量將超過義大利和加拿大,進入世界前6位。   

  [B]科學論文數量增多引用次數普遍較低  [/B]  

  儘管近10餘年來,我國的科學論文數量增加較快,但與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科學論文的產出量相比,我國的產出量佔世界科學知識生產數量的比重仍比較小。更嚴重的是,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的科學論文,被別人引用的次數普遍較低,與英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相當大。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中,亦排在中下水平。另一個檢測科學論文質量優劣的重要標尺,即科學論文最後參考文獻(後面稱引文)的引用量也可發現,我國學者所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文獻量普遍較低。僅相當於國際期刊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水平,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我國學者發表的科學論文普遍學術水平不高。   

  目前國際上在判斷1篇科學論文的內在價值時,通常用該論文發表后的被引用次數來評價。論文的被引用次數越多,說明該論文的科學知識生產質量越高,含原始創新的成分越多。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大體被引用次數均在1000次以上。   

  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簡稱ISI)的產品,基本科學指標(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最近統計和分析了來自全世界151個國家和地區,自1992年1月至2002年6月30日(10年6個月),ISI所收錄的所有自然科學領域中,所發表的所有論文總量,總被引用的次數以及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的前20位排名國家和地區,詳細見表1和表2。   

  從表1和表2我們可以看到,10餘年來,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科學論文總量,已排在所統計的151個國家和地區的前10名;按所有論文的總被引用次數排名,則排到20;若按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排名,則不如韓國的3.39和印度的2.80以及俄羅斯的2.60。印度的2.80是排在119位,所以我國肯定排在120位以後。   

  表1和表2還可以看到下述情況,有些國家發表的科學論文總量不多,像瑞士,荷蘭,丹麥,瑞典和芬蘭等國,但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很高,均在9以上。尤其是瑞士篇均被引用次數高達12.22,超過美國的11.75。這些國家是真正的科技強國。   

  至於俄羅斯,數據非常令人深思。前蘇聯是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科學技術是相當發達的。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明顯不如以前,加上科技投入急劇減少,優秀人才外流,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10餘年來發表的科學論文,其學術水平明顯下降,每篇論文的平均引用次數下降到2.60,從超級大國淪為發展中國家,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科學論文最後所引用的文獻,在論文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都知道,1個課題在開始進行研究前,必須對前人做過的工作進行系統的調研和追索,應該對整個課題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有一個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調研結果應當表明自己所選的課題一定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或者是沒有做完的,而且是有意義的課題。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孤陋寡聞而重複人家做過的工作。同時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必須不斷追蹤和課題相關的同行的進展,以修改或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切入點,一句話從事科研工作必須明白閱讀是深入研究的基礎「這一十分淺顯的道理」。   

  當自己的研究工作完成一個階段,或課題結題撰寫論文時,在論文中引用別人的數據或觀點,以示區別作者自己的觀點,並在論文最後把參考文獻引上,這既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科學道德的體現,也是科學研究工作本身繼承性的需要,完全符合國際學術規範,實際上引文是科學論文的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可是我國學者發表的科研論文最後的引文量普遍不高,同國際期刊的論文均篇引文量相比差距較大。表3列出的是國內期刊和國際期刊在不同年份和年代,科研論文每篇平均引文量的比較,表4統計了2002年國內外頂級相類似期刊的年篇均引文量的比較。表3國內期刊數據來自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國際期刊來源於ISI的SCI統計。從表3和表4可以看到,我國國內期刊和國際期刊相比,引文量普遍不高,絕大多數期刊的平均引文是處於上世紀60年代前的水平。即使是國內頂級學術刊物和相對應的國際期刊相比,差距也較大。   

  另外從國際期刊引文近40多年的變化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即隨著科學的深入發展以及各學科之間交叉點的增多,科技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量一直在增加,平均已從上世紀60年代的平均12篇上升到本世紀初的平均28篇,顯示重大創新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叉領域,也說明若想有所創新,沒有大量閱讀文獻資料是不可能的。   

  [B]論文引文量不高的原因 [/B]   

  國內學者發表的論文引文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1.沒有大量閱讀文獻,對國內外動態了解不夠,缺少創新;2.為了增加論文數量,將一篇論文拆成2篇甚至更多;3.對參考文獻引用輕視或不重視;4.無意或有意不引用國內同行的文獻;5.引用二手參考文獻,自己沒有閱讀原文,故引用文獻準確性差。   

  另外也反映了我國目前科研評價體制不完善,由此導致了科研人員片面追求SCI論文。這種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不區分不同學科的特點,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和地質等學科,忽略了各學科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導致任何一位只要會做簡單加法的外行人,都可以方便地評價任何一門學科的水平,因為只要把論文數加一加,把每篇論文的影響因子加一加即可。   

  綜上所述,儘管10餘年來,我國的科技工作者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發表的論文越來越多,但是高質量的少,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模仿跟蹤多,創新突破少,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有原始創新的成果更少,國家應大力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要知道基礎研究的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源泉。   

  目前科技界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狀況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則是科技創新的大敵。在評價單位和個人學術水平時,應以論文的質量為主,不宜看重數量。尤其應提倡科學論文內在價值的判斷。由同行專家評價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和顯示度。   

  國家應大力培育科研創新的體制,這是一項難度極大的系統工程。應當徹底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科研管理,最大限度地優化有限的資源配置。對於基礎研究,應該有更寬容和彈性的管理模式。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決不可能靠計劃培養出來的。   

  國家應當撥出一定比例的經費培養一批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扶植若干基礎研究課題組和實驗室。聽任有事業心、創造心,甚至有怪見解的科研人員,堅持不懈地在科研園地長期耕耘,採用「不講回報」「無為而治」的方針。有心栽花花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科學史上已不乏這類實例,少搞「重點扶植」,少搞「尖子工程」,少搞「不切實際」、不科學的評估。只有在寬鬆的科研環境,先進的實驗設施和廣泛的學術交流中才有可能結出諾貝爾獎之花。   


  (祝漢民: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研究員;柴之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核技術應用部,研究員,博導)   



      ■專家觀點   

  我國目前科研評價體制不完善,由此導致了科研人員片面追求SCI論文。這種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不區分不同學科的特點,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和地質等學科,忽略了各學科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導致任何一位只要會做簡單加法的外行人,都可以方便地評價任何一門學科的水平,因為只要把論文數加一加,把每篇論文的影響因子加一加即可。   

  目前科技界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狀況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則是科技創新的大敵。在評價單位和個人學術水平時,應以論文的質量為主,不宜看重數量。尤其應提倡科學論文內在價值的判斷。由同行專家評價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和顯示度。   

  國家應大力培育科研創新的體制,這是一項難度極大的系統工程。應當徹底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科研管理,最大限度地優化有限的資源配置。對於基礎研究,應該有更寬容和彈性的管理模式。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決不可能靠計劃培養出來的。   

來源:http://www.biotech.org.cn/swj/news/show.php?id=2797

4

主題

159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34
沙發
daking 發表於 2006-7-1 12:33 | 只看該作者
normally, Chinese Universities never care the citations. They only care about the paper count, no matter the papers are rubbish or no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9: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