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資中筠:美國富人為何如此熱衷慈善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6-6-28 1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期:2006-06-27

來源:廣州日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資中筠教授

    在美國社會有大大小小上萬個民間公益基金會,它們獨立於政府。政府通過稅收制度予以鼓勵,同時用相關的法律予以監督。專門做美國研究的資中筠認為美國基金會之所以如此龐大,「更重要的是思想傳統和社會價值」。

  資中筠介紹,美國現代公益事業與傳統的慈善活動不同,主要有三個特徵:一是其目標是「治本」,美國不少基金會的口號是「向貧困的根源開戰」;二是有組織、科學地用錢,其有健全的組織架構,每筆錢的用途都會加以嚴格評估;三是「授人以漁」,不是「授人以魚」,其主要是幫助人自立以擺脫貧困,很注意避免養「懶漢」。因此,美國的基金會所開展的項目雖然林林總總,但教育和健康領域始終是最集中的關注點,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健康的體魄,就有公平的競爭機會。而從上世紀末開始,這些基金會更加側重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一些大基金會與聯合國有關機構聯手合作,這也成為現代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方面。

  在資中筠的觀察中,美國人普遍認為,發財是自己有能力,但發了財就應該回報社會,每個公民、包括每個企業都應該對社會有責任感。公益捐助在美國不但被看作是一項義務,而且是捐贈人的權利和精神寄託,從全社會的價值觀而言,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要人們為社會盡義務。


    20世紀初,美國國內貧富兩極分化的尖銳社會矛盾催生公益慈善事業

  美國的制度本身令貧富兩極分化的動力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聽其自然的話,將會越來越兩極分化,那麼矛盾尖銳到一定程度就會堅持不下去,任何一個社會都是這樣。所以在十九世紀,就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年代,歐洲在貧富差距上的社會承受力已經到了一個極限程度,所以出現種種改良主義的思潮。

  而美國則是較晚一些,它是在南北戰爭以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方面生產力大大發展,財富的積累速度是空前的,任何一個社會無法比擬,而且財富主要集中在私人手中,但與此同時社會矛盾也尖銳化,而且政治也有腐敗的趨勢。它的政治腐化都是些諸如大資本家與國會議員勾結,在國會中通過有利於他們的法令,還有一種就是分贓。在此形勢下,在社會中必然出現各種力量或者反抗,或者平衡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

  美國當時是如何緩解這種尖銳的貧富矛盾呢?第一是加強社會監督與媒體監督;第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福利政策。此外,就是大力推行私人的慈善公益事業,這對緩解當時美國的社會矛盾起了顯著作用。


  重點捐助教育與醫療

  公益事業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就是慈善事業,只要有貧富懸殊的地方就有慈善事業,特別是在歐洲國家的教會,它的責任之一就是搞慈善事業。一般說來,一個社區的富人有責任捐錢捐物給社會,由教會再分發,這是最古老的形式,後來由法律將其確定下來。法令規定,教區的富人必須為窮人捐錢物。這是一種傳統。但是說到美國,之所以稱現代基金事業是一個新事物,就是它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它是有組織的,它自稱是治本不是治標的,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基金會的捐贈是有組織的,它的資金的管理使用的是現代的管理辦法,在給出方面又是有目的,有理念的,主要是以對社會的根本問題進行救助為觀念。

  洛克菲勒等美國早期慈善家認為,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較低,越窮越上不起學,所以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同時營養不良導致健康狀況不佳,就無法與別人競爭。這樣一來,它就失去了競爭能力,所以早期的一批公益家的關注點在於教育,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醫療衛生。當然他們各有自己的重點,像洛克菲勒就是大量捐贈醫療衛生,像那時的青霉素等很多發明都是他資助的。所以在早期,美國的各種形形色色的教育中,各種社會基金會起了很大作用。

  我一直喜歡舉這樣一些數字,就是在卡耐基基金會建立初期它捐贈給教育的經費是560萬美元,而當年美國聯邦政府的教育經費是500萬美元,它一家就超過了美國聯邦政府一年的教育經費。不管怎麼樣,它的富可敵國還是很重要的。這個傳統一直傳下來,包括比爾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6-28 13:24 | 只看該作者
"公益捐助在美國不但被看作是一項義務,而且是捐贈人的權利和精神寄託,從全社會的價值觀而言,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要人們為社會盡義務。"

喜歡做自願者的美國人也很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