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國又能憑藉什麼呢?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刊登一篇題為《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文章,該文指出:美國一位家庭主婦想進行一次嘗試,在一年中堅持不買中國商品,看看生活將會怎樣。結果她失敗了,經過一年沒有中國商品的日子后,她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中國商品的生活一團糟」。消息傳到國內,輿論大喜,《人民日報》登載了徐步青先生的文章,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言語之中,似乎中國的商品供應可以左右得了整個地球。但是,這種非原材料的初級商品供應優勢,系基於勞動力廉價,以及制度性補貼(如稅收、土地等)形成的,而這一切並不具有天然氣和石油那樣的不可替代性。亞洲其他國家,如印度、越南,勞動力價格越來越低於中國,而且可以提供比中國更優惠的投資條件,形成沖向底部(run to bottom)的競爭。在這種競爭中,中國的供應優勢可能越來越不明顯。或者說,這種低端產品的供應,本來就構不成震撼世界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