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見猶憐--汪兆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6-9 2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汪兆銘,字季新,1883年出生於廣東番禹一汪姓客商家,一度任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筆,筆名「精衛」, 源自《山海經》里的那個故事,以示對革命的執著。寫一下這些無關癢痛的東西,是為了讓咬牙切齒者知道一下他的基本情況。中國人愛罵人祖宗,順便也說一下他的祖籍,汪兆銘祖籍江西婺源,后遷浙江紹興。

    100年後嫁人要嫁普京,100年前嫁人恐怕就要嫁給汪兆銘了。

    汪兆銘長得好。「民國第一美男子」。 章伯鈞談論男人的相貌,就認為汪兆銘是「當然」最漂亮的。今天去看從前的照片,汪依然是英氣逼人。胡適與徐志摩去見汪,胡就留下「我見猶憐」的感嘆。

    汪兆銘專情。章太炎當年與孫文不和,對孫當選臨時大總統耿耿於懷,認為「若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纔則宋教仁,以德則汪精衛。」汪兆銘的德性是不錯的。有個傳說,汪兆銘刺殺攝政王前夜遇到陳璧君,陳說「你要去做烈士,我也沒有什麼可以給你 ,我陪你睡一覺吧。」汪終其一生只有陳一個太太,從來沒有外遇沒有桃色新聞。解放后宋慶齡去監獄探望陳,宋受託提出一紙承認汪有罪的悔過書換自由,被陳拒絕――陳終未負四哥對她的情。

    汪兆銘有才。汪口才好,字和文章都寫得漂亮,就跟他人一樣。20出頭作為《民報》主筆,對陣梁啟超等主辦的《新民叢報》,鋒芒畢露。「余至力於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孫文遺囑就是出自汪的手筆。

    肅親王善耆曾經有兩個改變他人一生的機會,但是他沒有那樣做。一次是作為汪兆銘謀刺攝政王案的主審官。這位頗有膽識的皇室貴族以「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了汪的一死。假如一刀下去,那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汪兆銘紀念堂而不是跪像了。「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致南洋同志書》今天讀起來依然會讓人噓唏不已。另一次就是做為一個女兒的父親,善耆就不該把女兒送出去,尤其是不該送給日本人,題外話。

    汪兆銘曾經是國民黨的領袖,也是共產黨的朋友。孫文去世后,汪兆銘依然有往左走的樣子,以至於大佬吳稚暉跪在他面前哭求領袖放棄袒共立場,西山會議乾脆開除了他的黨籍,甚至於國產國際的代表魯易繞開中共把機密的《五月指示》亮給了他――因為他夠左夠可以信任。這份文件對汪兆銘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已無從考證,只知道他看到后大驚失色。合夥做生意,某一天發現夥伴有異心,分道揚鑣可能是比較符合情理的。

    在給蔣中正留下一封信后,汪兆銘離開重慶,「君為其易,我任其難」。談抗戰是容易的事情,和談卻是要被千夫所指的。汪兆銘是個不笨的人,「在我們和平運動的征途上會遭受到相當的責難,要經常不斷地被罵為賣國賊、漢奸,但我已做好挨罵的思想準備」。在汪的眼裡,抗戰也好,和談也罷,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和這片土地,殊途同歸。因此,在備受責難的時候,他依然幻想著未來,「我們在那個時候才能與抗日的青年們見面,互相笑著說明以前各自所走的不同的道路。」歷史沒有給他那樣的機會。

   「這件事也實在犯難,搞好了呢,當然對國家有益;搞不好呢,汪先生三十多年來的光榮歷史只怕讓人一筆勾銷。」 汪的浙江老鄉梅思平言中了,梅沒想到的是,跟隨汪多年,他自己連性命也讓人勾銷了。

    有時候社會需要一面旗幟或者一個靶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樹好了旗幟或者靶子,然後你自己走過去擔當了這個角色,另一種,你按自己的腳步在走,別人過來把旗幟或者靶子強加在你身上。汪兆銘也許屬於後者。

    1944年11月10日,汪兆銘在日本名古屋去世。「我要回中國……」成了他最後的的話。

    胡適在日記著中寫道,「精衛一生吃虧在他以『烈士』出名,終身不免有『烈士』情結,他總覺得『我性命尚不顧,你們還不能相信我嗎?』」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說些題外話。做歷史學問的人,兩個素質很重要,一是要有良知,這點很重要,有良知才不會曲意逢迎。二是要做足考據功夫,這點也很重要,做足考據才能更接近真相。

    良知,優良之知,孟子說,「不慮而知」,王陽明則說「不假外求」,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優良品質。它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感知,至於有否體現在行為上,則是另當別論。由行為去推知內心,結論未必可靠。誰能保證郭老先生在寫那些應景之作的時候不是違心得淚留滿面呢?皆大歡喜的結果是,有良知,而且別人感知到了。要做到,很難。良知說到底還是比較虛的東西。

   相對而言,考據就無關修為了,它是治學的態度,更多的是技術上的要求。李敖經常口不擇言,但他的考據功夫是做得很好的,《胡適評傳》甚至於小說《北京法源寺》都是下了不上考據功夫的。當然,小老頭是性情中人,總愛按喜好先下結論再考據,這就使客觀性大大打了折扣。跟汪榮組合作的《蔣介石評傳》就是一例,簡直就是復仇式的妖魔化,要命的是考據依然做得一流。對付這樣難纏的主,明智的選擇就是遠離他別惹他。大陸的茅海建,考據工作也做得很到位,《天朝的崩潰》和《戊戌變法史事考》都是花了不少心血的,陳旭麓先生的弟子裡面他應該算是最出色的了。扯遠了。

0

主題

5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
沙發
愛死德古拉拉 發表於 2006-7-19 18:33 | 只看該作者
怨只怨那世間翻雲覆雨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7-19 20:14 | 只看該作者
 民國帥哥汪精衛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6: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