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可滅航母編隊的祖國潛艇編隊綜述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6.8

【艦載武器】潛艇根據動力類型分為常規和核動力兩種。常規動力潛艇以柴油機和蓄電池組為動力,噪音較小,隱蔽性較高,但水下潛伏時間較短;核潛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可長期潛伏水下活動,具有比常規動力潛艇更優越的作戰性能和更廣闊的活動範圍。在作戰使用上,潛艇可分為戰略導彈潛艇和戰術攻擊潛艇。前者以彈道導彈為武器,主要用以打擊敵方的戰略後方目標;後者以魚雷和巡航導彈為武器,主要實施海上反潛、反艦作戰,也可攻擊沿岸的陸上目標。

受蘇聯海軍的影響,中國從建國起就極為重視潛艇部隊的建設。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海軍剛組建就制訂了「以海軍航空兵、潛艇部隊和快艇部隊為主,相應發展其他兵種部隊」的建設方針。60年代,中國又確定海軍武器裝備「以導彈為主,以潛艇為重點,同時發展中小型水面艦艇」的建設方針。從50年代至今,中國海軍先後裝備了11種型號約140多艘潛艇。

從發展歷程看,中國潛艇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仿造蘇式潛艇階段、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自建第一代潛艇階段、以及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的第二代潛艇研製生產階段。從50年代開始,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中國先後建造出W級、R級和G級常規動力潛艇。其中G級導彈潛艇的仿造對中國以後自行發展導彈核潛艇的幫助非常大。在仿製的基礎上,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潛艇有三個型號,即「明」級常規魚雷潛艇、「漢」級魚雷核潛艇和「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漢」級魚雷核潛艇和「夏」級導彈核潛艇是中國自行研製而成的第一代核潛艇,研製時間長達二十多年。但中國能在薄弱的工業和科技基礎上造出核潛艇,實現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其積極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在當今世界上,中國海軍所擁有的潛艇部隊實力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海軍,排世界第三位,在亞洲則最強大。不過,中國的大部分潛艇已嫌老舊,由於潛艇製造技術落後和亞太各國反潛作戰能力的提高,中國規模龐大的潛艇部隊已逐漸失去威力。為此,中國一方面耗費巨資從俄羅斯購買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另一方面,中國又展開了第二代潛艇的研製。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正在進行四種第二代潛艇的研製,即西方稱為「宋」級的常規動力潛艇、稱為「元」級的常規動力潛艇、新一代攻擊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與此同時,中國還耗費巨資從俄羅斯購買「基洛」級877EKM和636型潛艇以及其他潛艇技術。

「漢」級攻擊型核潛艇

「漢」級核潛艇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種魚雷攻擊核潛艇。1958年,中國在第一座原子反應堆投入試驗運行后就決心研製核潛艇。1960年,中國制訂了「以核反應堆為綱,船、機、電、彈跟上」的核潛艇研製方針,並由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展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各項預研工作。196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核潛艇的研製全面展開,由艦艇研究院核潛艇研究所負責總體設計。總設計師黃旭華根據兩張模糊照片和從香港購買的美核潛艇模型開始設計,力排眾議,採用了當時世界一流的水滴艇型而並非常規潛艇加核動力。同時,中國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調近三千名職工,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建成核潛艇製造廠。1968年,第一艘核潛艇開始動工建造,1970年底建成下水,1974年8月1日服役,命名「長征一號」。但是,為核潛艇配套的深水反潛魚雷卻遲遲沒有研製出來,有關領導要求海軍儘快解決核潛艇「有艇無雷」的問題。直到1984年,魚雷才研製成功。1988年,「漢」級核潛艇通過了大深度潛水、水下全速航行、深水魚雷發射等方面的試驗,最後完成研製全過程。該艇曾創下相當於繞赤道一周的90天長航世界紀錄。

「漢」級核潛艇採用水滴形艇體,外形短粗,艇長100米,寬11米,高8.5米,水下排水量5000噸,裝有一台15000軸馬力的壓水式核反應堆,航速水面25節,水下30節,最大潛深300米,戰鬥定員75人。武器配備有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使用「魚三」型電動聲導反潛魚雷。該型魚雷可在大深度水下發射,能自動捕獲和跟蹤目標,一次過靶失掉目標后,還能實施再度搜索和攻擊。目前多數國際軍事觀察家認為,中國海軍先後共建造了多艘「漢」級核潛艇,後續艇均能在水下從魚雷管中發射潛艦C-803導彈,反潛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包括新型線導和尾流制導魚雷在內的18枚各式魚雷,如不攜帶魚雷還可配備36枚水雷。

但是,「漢」級核潛艇早期型的最大不足在於雜訊高達160分貝,隱蔽性不強。在反潛技術手段日益完善的信息化時代,隱蔽性不強就意味著被消滅,作戰能力也就無法有效發揮。對此,美國人甚至評價:「中國的核潛艇從廣州出港,在越南的西貢都可以聽到」。

為此,在解決了核潛艇的有沒有問題以後,中國研製生產部門開始對其進行多方面的後續改進,使其性能不斷地與時俱進。如今的「漢」級核潛艇早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隱身性能達到了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水平。

「漢」級核潛艇是我軍目前的主力核潛艇,多次完成重大任務,是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明星」。1994年10月27日,美軍「小鷹」號航母在日本九州以西海域450千米處發現水中我一艘「漢」級改型艇。「小鷹」號航母在黃海公然挑釁,多次對我艇進行模擬攻擊。但這種美軍嘲笑的高噪音潛艇竟三次擺脫美海空搜索並收集大量美艦機數據后凱旋而歸,事後被授予「水下先鋒艇」稱號。2004年11月10日,進入日本領海的也是一艘「漢」級艇,該艇多次擺脫日本反潛力量的立體搜索。相信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採用,「漢」級核潛艇的隱身水平會進一步提高

根據國內外各種資料分析,我國先後對「漢」級核潛艇的技術升級改造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最新研製成功的新型高溫氣冷堆替換原來的壓水堆,熱功率增加了一倍多,減少了一個換熱迴路,體積基本不變。「高溫氣冷核反應堆」技術對冶金建材的要求極為苛刻,世界上鮮有成功的例子。但是由於這種動力裝置具有重量輕、體積小、噪音低、功率大等優點,目前歐美俄正全力發展,爭相將其作為下一代核潛艇動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1996年6月,《人民日報》報道,中國自80年代中期啟動的「863高科技計劃」中被稱為「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課題已取得重大突破。1998年3月,《文匯報》報道,我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一代「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在某大學的協作下已經投入試運行,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標誌著我國在該學科的科研能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00年,高溫氣冷核反應堆裝備到我國的核潛艇上。這一高新技術已在2001年863計劃15周年展覽中展出,介紹文字中特意提及它主要用于軍事。據稱,這一技術也運用到中國新一代核潛艇上。

(2)拆除減速機和輔助發電機系統,由反應堆直接驅動直流發電機。反應堆與發電機組合成一個整體,安裝在一個「減震浮筏」上,與外部的所有管道採用柔性減震連接,大大降低了動力系統的噪音,僅此項技術就降低了將近20分貝的噪音。

(3)用巨大的低速大扭矩直流電機直接驅動一個七葉大彎角螺旋槳,可大大提高潛航速度。在推進軸上串列了一台經濟航速電機,單獨推進時,潛航速度較低,是國際上繼美國「海狼」之後第二型使用核-電推進方式的核潛艇。

(4)安裝了數萬千克重的電池組,它甚至可以吸收反應堆-發電機系統的全部發電量。不管推進電機以多大功率運行,反應堆-發電機系統始終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而穩定的運行還進一步降低了噪音。電池組充滿電能后,可以關閉反應堆,以降低噪音。電池組足以讓潛艇全速潛航10小時,如果以經濟航速潛航,更可以潛航數百小時。
(5)使用「人造鯊魚皮」技術,以降低噪音,減小潛航阻力。利用大白鯊高速遊動時、貼著表皮的海水順著表皮小刺片形成層流而大大降低水下阻力這一仿生學原理,通過試驗,確定在潛艇表面粘附一種「人造鯊魚皮」的化學製品,明顯提高了水下潛航性能。

(6)破譯了1985年引進的法制DUUX -5偵察距聲納軟體,自行建立新的信號處理方法。先進低頻大幕陣數字化相控陣多波段綜合聲納的搜索、測向精度大增,能邊搜索邊跟蹤,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性能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除24枚原有的「魚一」改、「魚三」乙自導魚雷外,還能採用最新「魚六」型魚雷。後續艇還配備了水下發射的C-802反艦導彈,而更新的C-803超音速反艦導彈也可以發射。

降噪方面首先換裝七葉大斜螺旋槳、新型隔音材料、低噪音壓水渦輪泵、艇體外敷消聲瓦,噪音降至115分貝,使被發現距離下降一半之多。

根據國外媒體報道,在250米水下的「漢」級某艇(並未達到300米的最大潛深)航速超過了原來的25節最高速度,以前在這個速度時驅逐艦測出的噪音高達155分貝,現在僅115分貝都不到。速度穩定在33節時,「現代」級驅逐艦已經難以精確地測出其噪音值。反潛直升機的聲納測定其噪音是115分貝,低於美國「洛杉磯」攻擊核潛艇的120分貝,達到了俄羅斯最新型的「阿庫拉」級核潛艇的水平。為了確定準確的噪音值,該艇曾高速通過預先布置好的水下聲納陣列,核定了這個數據。該艇在25節的中速時(其實已經是以前的最高速了)關閉了反應堆,此時在「現代」級驅逐艦和反潛直升機的聲納屏幕上已幾乎辨認不出其航跡。當該艇按指令實施了一個機動,關閉主電機並以經濟航速電機推進以致速度降到11節時,聲納屏幕上已找不到它的蹤跡。此時測定的噪音直逼95分貝,達到與美國最新型「海狼」級攻擊核潛艇相近的95分貝的水平,已經接近海洋的背景噪音了。

這一報道大體上是可信的。因為,(1)中國在有關技術領域,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具備了相當技術實力。(2)在蘇聯解體以後,多達幾千人的蘇聯國防科技專家被中國接收,把蘇聯包括核潛艇技術在內的一些世界頂尖技術帶到我國的相關科研當中,對我國有關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助推劑」作用。而且,俄羅斯為緩解經濟困難,向我轉讓出售了一些關鍵性技術,對我方突破技術「瓶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從1986年開始到現在,國家相繼實施了以追蹤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的「863計劃」和「超863高科技計劃」,選擇了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有重大影響的7大技術領域進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重點趕超。其中,核潛艇的有關技術就屬於重點項目。(4)國家對核潛艇寄予厚望,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大力傾斜,著力鍛造共和國的鎮國「殺手鐧」。自海灣戰爭以後,尤其是1995年李登輝訪問美國引發「台海危機」以來,中央提出「做好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1996年,我軍演習期間,美國派遣兩艘航母開赴台海,我軍核潛艇緊急出動,美軍航母緊急後撤200海里。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台灣島內的獨立傾向越來越明顯,兩岸關係始終無法真正緩和。國際上,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反華力量也始終對中國的完全統一指手畫腳,甚至有可能武裝協防颱灣。這些都要求我們手中必須掌握幾樣具有足夠威懾力的「殺手鐧」。(5)目前,有關的核潛艇雜訊數據都沒有說明是在什麼具體條件下測定的,各國無不對此諱莫如深,畢竟這個數值直接關係到鎮海神蛟的安危。所以,在某些條件下中國運用多種先進技術改進的核潛艇的雜訊完全可能達到很低的數值。(6)中國有嚴格而全面的保密制度,核潛艇更是重點保密對象,以致外界對具體情況知之甚少。西方國家對中國實際技術水平往往存在低估的情況。

「夏」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中國建造的第一種戰略導彈核潛艇稱為「夏」級核潛艇。第一艘「漢」級核潛艇建成后,中國海軍隨即展開了導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由於在研製什麼樣的導彈核潛艇上意見爭論較大,最後決定採用兩步方案,即在魚雷核潛艇的基礎上研製導彈核潛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高;然後在第一艘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研製性能更好的第二艘潛艇。也就是先解決「有」的問題,再考慮「好」的問題。由於是在已成功的「漢」級魚雷核潛艇基礎上建造導彈核潛艇,因此當時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潛地導彈的發射和水下導航定位技術。

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潛地導彈發射最後採用了燃氣動力結合的「冷」發射方案。1972年展開試驗,直到1988年才完全掌握了潛地導彈的水下發射技術。導航定位系統對導彈核潛艇極為重要,它一要引導潛艇水下航行,二要保證潛射導彈的命中精度。經多年努力,最後研製出慣性導航、星光導航和衛星導航三結合的導航系統。1970年,導彈核潛艇開工建造,1981年初下水,一九八三年交付中國海軍。在中國到底建造了幾艘「夏」級導彈核潛艇的問題上,西方一直沒有定論。《簡氏海軍年鑒》認為,中國建造了兩艘;美國能源部出版的《世界核武器資料》也認為,中國海軍現有兩艘「夏」級導彈核潛艇;但還有消息稱,中國有三艘舷號相同的「夏」級導彈核潛艇。

中國第一艘「夏」級核潛艇長120米,寬10米,高8米,水下排水量8000噸,裝有15000軸馬力壓水式核反應堆一台,航速水面16節,水下22節,最大潛深300米,戰鬥定員104人。艇上裝有12個導彈垂直發射筒,配備潛射彈道導彈。自衛武器則為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魚三」型深水反潛魚雷。

據外國媒體透露,從1995年起,「夏」級曾進行了四次改裝。最近一次大規模改裝是在2002年2月。改裝后的「夏」級外觀看上去與俄羅斯的DIV級戰略核潛艇十分相似,背部的隆起部分顯得更加圓凸,說明它搭載的潛射彈道導彈已經換成了改進型。此外,改裝工作還包括拆除原單軸雙葉螺旋槳並安裝新研製的三葉雙軸共進式螺旋槳,航速提高到水下28節,增鋪艇體消聲瓦,更換導彈制導火控雷達以及相關電子儀器,反應堆換成了新研製的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等。外加採取新的減震措施,噪音水平由165分貝減至115至120分貝。如此大規模的改裝,一般認為是為了新一代戰略核潛艇的研製試驗。

據香港《太陽報》2001年7月2日報道,6月28日清晨5時,中國海軍舉行了代號為「現代一號」的高科技實彈考核演習。據透露,三艘「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分別在南海、東海和黃海同時發射改進型潛射彈道導彈,精確擊中5000千米外塔克拉瑪干沙漠上的目標。這種改型潛射彈道導彈能安裝6至8枚分導式重返大氣層彈頭,體積小,威力大,圓概率誤差僅15米,領先於美國同類導彈的精確度。

簡氏防務集團的中國軍事問題專家佛萊爾認為,儘管中國海軍沒有透露此次參演的三艘核潛艇的具體情況,但根據媒體報道的導彈型號和射程來看,應該是中國海軍的「夏」級改進型戰略核潛艇和最新一代的戰略核潛艇,所發射的彈道導彈最大射程可達8000至12000千米,在大陸沿海即可覆蓋歐亞大陸和澳大利亞全境。「夏」級戰略核潛艇經過多次「老樹開新花」的技術改造,其雜訊已經降低到俄羅斯「阿庫拉」級核潛艇的水平,這對提高生存能力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但由於自身的特點,改進后的「夏」級戰略核潛艇雜訊仍略高於改進后的「漢」級核潛艇。

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

中國海軍已裝備了多艘「漢」級魚雷攻擊核潛艇,但數量上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而且其性能總體上比較落後,可靠性不高。據《人民日報》報道,在1995年10月的黃海演習中,曾有兩艘核潛艇發生故障。

按照生產(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原則,在生產建造「漢」級核潛艇的同時,後續改進和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研製工作也提上日程。根據公開的資料,中國的「漢」級核潛艇截止1990年已經全部建成下水。因此,在「漢」級核潛艇生產和改進的同時,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開發也逐步展開。

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研製設想早在1980年就已出台。當時,鄧小平在視察海軍潛艇部隊時尤其提到要大力發展核潛艇,並且要求「核潛艇這個東西要走在其他軍艦的前面」。海軍於是在1980年11月下達了研製新型核潛艇的計劃,要求達到前蘇聯第三代核潛艇的技術性能指標。經過三年的反覆論證和立項,新一代核潛艇於1983年7月正式上馬。

最初的研製進展非常緩慢,主要原因是無法解決新型武器和新型核反應堆的研發。1989年,海軍方面認為原先要求的有關性能已經不先進,有關部門即作出了調整。1993年,研製指標再次進行了調整,採用了俄羅斯等國的許多先進技術。當時美國新一代「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研製進展非常順利,有關技術性能領先當時的我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至少兩代以上。

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預產準備工作最早於1994年被美國的偵察衛星偵測到。自此,美國的監視記錄每天都會由衛星源源不斷地傳回五角大樓。美國對中國這一在建的「殺手鐧」異常關注,採取了各種手段企圖窺測其中的奧秘。在監視中,美軍事專家對中國新型核潛艇的研製速度感到驚訝,各種已成形的模組式部件陸續運抵工地現場,隨後被上百的工程技術人員熟練而有序地整合起來。從物件進出的程序和建造結構的先後次序來看,新一代艇有明顯的俄式風格,美國研判,施工人員當中不乏外籍(俄羅斯)人員在場監督、指導。1995年出版的《簡氏海軍年鑒》透露,中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首艇可在1998下水,2001年加入海軍現役。《簡氏海軍年鑒》還說,著名的俄羅斯魯濱船艦設計局的專家可能也參與了中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的研製工作。自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以來,中國以優厚的待遇大量引進原蘇聯武器專家來華工作,看來這些專家已幫助中國解決了不少重大的技術難關,使攻擊核潛艇得以提前開始建造。

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魚雷攻擊潛艇,而是在艇中部載有反艦導彈垂直發射筒的巡航導彈核潛艇。中國海軍認為,用昂貴的高性能核動力潛艇擔當傳統的魚雷潛艇的任務是典型的大材小用,其使命應該主要是以導彈為武器實施反艦(包括反航母)。為了勝任這一艱巨使命,該艇擁有良好的線型、新式高效反應堆和噴射推進裝置。

據外電報道,這種新一代核潛艇以俄制「勝利-Ⅲ」級為設計藍圖,並部分融合了「阿庫拉」級較先進的生產工藝。「勝利」級是前蘇聯和俄羅斯的主要攻擊核潛艇,從1978到1992年共製造了26艘,到90年代末仍有18艘在役。「勝利」級是冷戰時期蘇聯對付美國航母艦隊及其水下護衛核潛艇的剋星。由於「勝利」級偏向反潛,因此,西方估計中國可能選擇了「阿庫拉」的部分降噪技術和工藝,強化接近美軍航母的寧靜度。

新一代潛艇除了噪音值達到了美「洛杉磯」級核潛艇早期型的水平外,在攻擊能力上基本達到了蘇聯核潛艇的水平,這主要是由其多種仿俄制重型魚雷決定的。《漢和情報評論》2002年3月19日報道,哈薩克國家軍事裝備進出口總局1998年首次向中國出口了40枚SHKVAL-E重型魚雷,主要裝備在核潛艇上。有分析認為,中國在1998年同時從哈薩克進口SHKAVAL-E魚雷、從白俄羅斯進口遠程聲納通訊系統的動向表明,中國新一代核潛艇的生產已經進行了相當一段時間。

據稱,中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在速度上將達到50節,如果屬實,它將是世界上最快的攻擊型核潛艇,而且其雜訊也相當低。關鍵在於配套的高壓氣冷反應堆順利誕生。原先的中國核潛艇均採用壓水堆方案,但由於性能無法繼續明顯提升,從國外引進又不可能,導致核潛艇的研製受阻。為此,中國於80年代後期起另闢蹊徑,開始開發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高溫氣冷核反應堆技術。這一概念設想最早見於蘇聯核專家烏里揚諾夫1964年3月的論文中。蘇聯在60年代後期曾經專門就此技術展開討論,結論是「與其花大代價研製新型的有很大風險的高溫氣冷堆還不如繼續研製壓水堆」。蘇聯當時雖然沒有上馬,但是每年都專門撥款進行相關預研。80年代,相關技術條件具備后,蘇聯將研製高溫氣冷核反應堆正式列入計劃。1986年,蘇聯第一台高溫氣冷堆模型出台。但是,就在其準備正式上馬研製的時候,蘇聯解體,研製高溫氣冷堆遂被擱置。而美國直到1981年才提出研究這一項目的計劃,但對這種技術並不十分關心,美國海軍認為,以「洛杉磯」和「海狼」的先進程度,並不需要再在反應堆上花大力氣。

中國為追蹤世界先進水平而制定的「863計劃」中就有研製國產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要求。1996年,研製取得突破性進展,困擾多年的堆內溫控問題基本解決。1997年底,第一台高溫氣冷核反應堆樣堆研製成功,並成功試運轉。此後,中國先後數次撥專款加快研製,大約在2000年上半年,首座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吊裝潛艇成功。

另據美國《海軍情報論壇》報道,中國新型攻擊核潛艇已完成海試,水下航速達到40節以上,並攜帶潛射巡航導彈和新式魚雷,使中國的海上威懾能力達到新的水平。據悉,新一代核潛艇的反應堆、消音瓦、推進系統的技術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其中,使用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至少十年內將只有中國一家。

中國建造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一改過去先建首艇,經過反覆調試再投入小批量生產的慣例。其後續艇幾乎與首艇同時開工,只是在吊裝反應堆時進度落後。中國此舉一則迫於周邊形勢,二則是因為技術比較成熟。新艇艇體結構為中國獨立設計,並且在部分常規潛艇上作了試驗。

分析評價核潛艇的突防能力最重要的是看三個方面:雜訊大小;下潛深度和航行速度;火力的射程、精度和強度。中國新一代核潛艇在以上三點上都取得巨大的進步。在降低雜訊方面,新一代艇的噪音水平大約在105-110分貝之間,後續型號可能會有所改進。據說艇殼上鋪設的是國產消音瓦,靜音效果相當優秀,其總體效果至少達到俄羅斯「阿庫拉」級核潛艇的水平。在下潛深度和航行速度方面,據稱最大潛深高達500米,水下正常航速可達35-45節,最大航速有可能突破50節,將打破前蘇聯潛艇47.1節的水下航速記錄。但該型艇耗能較快,估計續航力僅在5-10萬海里之間。在火力的射程、精度和強度方面,其主要設計使命是反潛並為彈道導彈核潛艇保駕護航,次要任務為反水面艦艇/地面目標,可搭載發射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攻地導彈,可精準布雷(GPS導航),實施電子對抗。該型艇的主要武器包括巡航導彈,規格近似於美國的「戰斧」,還有多個533毫米魚雷管和650毫米魚雷管,可以水下發射超音速反艦導彈,攻擊威力相當可觀,萬噸級的軍艦被命中一枚導彈就足以致命,即使十萬噸的航母挨上一枚也會遭到重創。將來有可能配備從俄羅斯引進的射程超過500千米的潛射反艦導彈。

據台灣方面推測,第一艘新一代核攻擊潛艇已於1998年秋季交付海軍,第二艘是在第一艘基礎上的改進型,於2000年8月底下水。第二艘艇的動力裝置是中國獨創的高溫循環核反應爐,技術領先美俄兩國,目前美、俄尚造不出相同水準之反應爐。目前,後續艇的建造仍在加緊進行,其電子反潛設備可以達到美「洛杉磯」級的水準。

中國海軍對於新一代核潛艇非常滿意,認為其綜合實力已經足以對抗「洛杉磯」改進型,其高航速和高潛深已經領先於美國核潛艇,但在噪音、攻擊範圍和自動化方面仍然較「海狼」和「弗吉尼亞」級落後不少。

第二代戰略核潛艇

中國當初在研製「夏」級導彈核潛艇時,優先考慮的是解決「有」與「無」的問題,對潛艇性能要求並不高,建成的「夏」級導彈核潛艇也因而存在許多不足。除航行噪音大、核輻射強度高等問題外,潛艇所裝備的導彈只能攜帶一枚彈頭,突防能力有限,而且導彈的射程有限,須迫近敵方海域才能實施攻擊,極易受敵反潛力量的制約。這也是中國至今沒有批量建造「夏」級核潛艇的原因所在。五角大樓在2001年的一份報告中稱,「夏」級核潛艇其實不具備實戰能力,其所裝備的導彈也是射程只有970千米的老式導彈。

為建立強大的水下戰略核威懾力量,中國必須發展全新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因此,中國在改良「夏」級導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又開始發展第二代戰略導彈核潛艇。據《簡氏海軍年鑒》判斷,中國的第二代導彈核潛艇首艇在1996年開工建造,估計在2000年左右完工。

《華盛頓時報》2004年7月16日報道,美國情報機構在距離北京東北數百千米的地方發現了中國的新一代核潛艇。美聯社記者約翰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2

主題

2382

帖子

49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99
沙發
wssandy 發表於 2006-6-10 08:51 | 只看該作者
1.低於美國「洛杉磯」攻擊核潛艇的120分貝,達到了俄羅斯最新型的「阿庫拉」級核潛艇的水平
2.噪音直逼95分貝,達到與美國最新型「海狼」級攻擊核潛艇相近的95分貝的水平,已經接近海洋的背景噪音了
3.這種改型潛射彈道導彈能安裝6至8枚分導式重返大氣層彈頭,體積小,威力大,圓概率誤差僅15米,領先於美國同類導彈的精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高興,但不全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975

帖子

23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雙料碩士(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7
3
huaxin671 發表於 2006-6-11 13:37 | 只看該作者
深切懷念361艇的烈士們,希望悲劇不要重演!
憤恨王守業之流的蛀蟲,禍國殃民!
潛艇主要是防禦型的武器,要保衛中國在海外的利益,航空母艦還是不可缺少的!
鏵鑫

耕耘中華出興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8: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