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6-15 1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的審美現實引發了關於「文學理論的邊界」的論爭,這場論爭是難以避免的。傳統的文藝學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而當今盛行的「文化研究」能否擔當起文藝學的功能,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在我看來,文藝學如果固守原來的疆界和研究對象,當然會遭遇現實的否定,而如欲以「文化研究」來取消文學理論的存在,也是很難行之久遠的。傳統的文藝學以文學作為研究對象,而現在大眾傳媒的發達以及對文學創作及閱讀的衝擊,必然在理論上構成這樣的衝突。發表在《文學評論》2001年1期的米勒的文章《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以其驚世駭俗的題目引發了理論界的震動,而其在文中引用的德里達的話雖然聳人聽聞,卻不能不使我們深思:「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哲學、精神分析學都在劫難逃,甚至連情書也不能倖免……」那麼,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當今這個以大眾傳媒作為主要的審美樣式的時代,在「審美日常生活化」的背景下,文學和文學理論真的會「退出歷史舞台」了嗎?
     我認為,這也許正是文藝學學科進行重新建構的大好契機。文藝學這個名稱恰恰能夠體現出當今時代包含了文學和大眾傳媒聯姻的審美現實。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應該包括著文學本身及以文學為基礎的視覺文化的審美現象。文化研究切中了當今時代文化轉型的社會現實,但它並不能取代文學理論的研究。
     視覺文化及其審美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無所不在的,電視成為人們不可離開的伴侶,廣告、動畫等各種動態的、非動態的圖像包圍著我們,構成了今天的視覺化生存。這也便是我們這個時代被稱為「讀圖時代」的原由。這是用不著更多地論證的現實。「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的提出,也是基於這種現實。以文字閱讀作為審美的主要方式已退居其後。因此,文學及文學理論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事實上,很多的文藝學學者都轉向了文化研究。
     但是,文學和文學理論果真失去了它們存在的價值了嗎?有了大量的圖像作為我們的審美對象,文學就成為「多餘」的嗎?以電視為主的圖像文化難道就與文學是不相干的嗎?這些問題雖然粗淺,卻和文藝學的理論建構是密切相關的。
     圖像雖然在我們今天的審美生活中佔有了相當大的比重,但它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成為所有人、所有時間的審美方式。文學作品的主要樣式,如小說、散文、紀實文學乃至詩歌的閱讀,仍然是現時期人們的重要審美方式。審美需要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之一,而創造想象和消費想象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文學而非其他。
     視覺文化的審美因子,不是排斥文學的,反倒是要依靠於文學為其基礎的。或者說,視覺文化(以電視藝術為例)能否具有雋永的意味、精美的形式以及吸引人心的魅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倚重於文學的。作為電視藝術的主要樣式,電視劇可以說是最具「觀眾緣」的,「收視率」非常高。電視劇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是它的故事性或者說是敘事品格。而這種敘事品格則無疑是歸屬於文學的。以中國人的欣賞習慣而論,情節的曲折和人物命運的未知性,最能夠吸引人們的審美興趣。而這是與中國的小說傳統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關係的,並非純粹的視覺所能擔負。
     就中國人的審美興趣而言,圖像之美與其意境感有非常重要的關係。無論是電影、電視的畫面,還是廣告畫面,抑或是刊物上的彩頁,畫面的意境感都是其藝術魅力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與中國古典詩歌有著深刻的內在因緣。中國古典詩歌以其意境美為其最重要的特點,唐詩在這方面是最為經典的。宋人嚴羽論唐詩的名言說:「盛唐諸人唯在興趣,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詩辨篇)這是對詩歌意境的最經典的描述。最能代表中國詩歌的氣質的,便是這種意境感。圖像美感的強弱高下,是與這種詩歌思維有內在聯繫的。
     視像的創造和欣賞,雖然是當下的、直觀的,卻不可能與語言文字完全脫離,反之卻是密切結合的。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廣告,或者電視綜藝晚會,語言都以聽覺的形式與圖像配合,這決不僅僅是聽覺之美,更在於內涵的深度與精度。與圖像相配合的語言,其文學性是至關重要的,文學性缺失或匱乏,直接影響著圖像美感的傳達。
     文學與視像不是互相排斥的,文學也用不著在視覺文化面前自卑或氣餒。視覺文化從其積極的方面看,應該是更多的吸取文學的乳汁。我們在面對無所不在的視像時,當然不必要取一種抵制或排斥的心理,而應該將其納入到文藝學的研究格局之中。文學之於視像也非是消極的、異己的,而恰恰是具有重要的建設性作用。文學本身有著內在的顯像功能。文學作品以文字為其藝術語言,其文字與其它用途的文字並無二致,不同的是,文學是以文字來構織一幅幅圖像,欣賞者也是通過文字閱讀在頭腦中形成畫面。這種內在的視像,是文學的特殊性質。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的《神思》篇中所說:「窺意象而運斤」,說的就是在作家心中以文字構成的圖像。敘事性作品正是以文字描繪出一幅幅接連不斷的圖像。從二度創造的角度看,文學作品有著巨大的生髮性,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不能想象沒有好的文學劇本或以經典為依託,就能夠創造出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影視作品。
     從對視覺作品的欣賞角度看,人們習慣於從整體上進行把握,也即是許多圖像連結為一個結構。同時,人們也樂於期待後面的變化,以其不可預知的驚奇感作為審美的快感。創作者依循這種規律,用許多的畫面來完成這個整體結構,而這必須是用文學思維才能創造出來。沒有這種文學思維,是無法勝任這種工作的。
     大量的視像包圍著我們,構成了現在的這個所謂「讀圖時代」。但是,我們也不免要追問一下: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像世界,給人們帶來的都是好的東西嗎?恐怕未必。對於沉湎於視覺快感的人來說,理性思維能力的弱化是難以避免的。而且,到處都充斥眼帘的圖像,大多數是在一種表層的,凌亂的狀態下存在著的,缺少一種整體感。事實上,圖像的強化和文學的隱匿造成了深度感的缺失。而深度感的召回,要靠文學性的作為視像底蘊來實現。
     時代的變遷對於理論來說,必然帶來後者的變革。傳統的文藝學理論所固守的疆土越來越少,並不等於說文學就無可作為了。其實,大眾傳媒中作為審美的因子的圖像,恰恰與文學有著不可剝離的內在關係,而且也非其他的藝術理論所能說清楚的。文藝學的邊界與其被動地被打破,不如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姿態打通文學和視覺文化之間的障壁,將大眾傳媒中的審美要素納入文藝學的格局之中。其實,文學創作本身就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作家在寫小說時就已經用更富於視覺性的文字來寫作,或者將電視劇又改編為小說。另外,電視節目的解說詞是否應該作為文學作品來加以研究?電子時代的文藝學是大有可為的,文學自身的規則與特性在圖像審美中應有的作用,這是一般的文化研究所無法代替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