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官場」:權力的魔杖之下

[複製鏈接]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6-4 1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I]2006/06/03 [/I]   

  隨著經濟改革步步深入,官制改革愈受社會關注。經濟與政治,一個經濟基礎,一個上層建築,彼此千絲萬縷,血脈相通。因此,如果讓我們換個角度,即從經濟學的視角看中國官場,或許能幫助我們理出一些有價值的思路。

  少數人選人與多數人跑官

  國人崇尚做官,素有傳統。中央雖反覆強調: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可現實卻是,從政今天依然是許多人的首選。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人們為何對做官情有獨鍾,一定要往「官道」上擠呢?

  人們樂於在政界摸爬滾打,主要受三樣東西驅使:贏得尊敬、獲取收入和權力。其中,權力最為關鍵。有了它,不僅前兩樣東西唾手可得,有時,權力甚至有通天的本事,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英雄拜倒在權力的魔杖之下。是的,掌握權力,就意味著控制了公共資源。對封建帝王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他的,所以皇權至高無上。從封疆大吏到七品縣令,官印在手,管天管地管空氣,說一不二,因此百姓稱他們為「父母官」。

  當然,共產黨的幹部絕不是封建官吏,但人民給予的權力,同樣是對公共資源的控制。計劃經濟時期,官員大筆一揮,可調撥物資,分配指標,下達任務,可謂字字千金。時至今日,越是市場經濟欠發達、國有經濟比重高的地方,人們的從政熱情越高。在這些地方,機構精簡難,公務員考試火,千軍萬馬擠官道,大多都是沖著官員手中的權力來的。

  問題在於,要想當官,就得「跑官」。按公共選擇理論的說法,官場也是「市場」,信息也是不對稱的。就像你去商場購物,一定要先弄清該物品的有關信息(比如質地、價格等)后,你才肯付賬。握有選票的人,假如不了解你,你不跑,不向他們傳遞你的信息,他們怎會選你?所以,跑官本身並沒有錯。不論哪朝哪代,中國外國,做官都是需要「跑」的,不過體制不同,跑官的路徑也有不同。有的往上跑,有的則往下跑。時下人們口誅筆伐的跑官,恐怕是那種只往上跑,不往下跑的現象。

  其實,跑官往上跑還是往下跑,就看官帽子握在誰手裡。如果是上級任命下級,一言九鼎,老百姓人微言輕,說了不算,那麼想當官就得往上跑。「官位」本來就是稀缺資源,求者若鶩,你不往上跑,不進入上級領導的視野,領導又沒有千里眼,那知你是何方神聖?一旦調兵遣將起來,自然就沒你的事。

  經濟學家常說,制度高於一切。過去一位中央領導也講過:反覆出現的問題,要從規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現的問題,要從制度上找原因。向上跑官,所以會遭人們抨擊,說明此類現象已不在少數,追其原因,一定是現行選官制度有缺失。設想一下,倘若某人能不能陞官,不是由上面定,而是靠老百姓投票選,規矩一變,你說他會往哪裡跑?多年來,我們總是埋怨官員不聯繫群眾,說到底,這種由上至下的選官體制,難辭其咎。

  若從經濟學角度看,「往上跑」也符合收益最大化原理。姑且以縣級為例,幹部提拔一般要過三關:組織部、書記辦公會、常委會。起關鍵作用的,主要是縣委書記、黨群書記、組織部長。即便把常委會成員,包括列席會議的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全都算在裡邊,總共不過10多人。只要盯住這幾個人,經常跑一跑,如果有半數以上被「擺平」,就算大功告成。而一旦官位到手,日後自然會有更多的人往他那裡跑。屈指一算,跑官的諸種成本,與提升后的遠期收益比,只怕是九牛一毛,當事人即使不懂經濟學,也能算得過這筆帳。

  西方發達國家,做官也得跑。不過,人家市場經濟搞了幾百年,跑官的路徑與我們有所不同。市場經濟崇尚的是競爭,對稀缺資源,誰出價高,誰就有權使用。當然這裡的出價,不是讓你掏腰包,而是要看你為民造福的本事,此間情形,就有點象工程招標,要看你的資質,看你的韜略。可是,老百姓對你素昧平生,怎知道你有多大能耐?於是,從政者要四處遊說,要搞競選,也就是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跑官,與計劃經濟體制正相反,不是往上跑,而是往下跑,要爭取讓公眾多投票。

  西方社會的選舉制度,自有它的毛病,且國情不同,絕不可照搬,也不必搬。但僅就多數人選人與少數人選人,我們一眼便可分出優劣。解決向上跑官問題,其實並不難,要害是變少數人選人為多數人選人,也就是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擴大民主,增強透明度。面對億萬百姓,原來吃請送禮、拉關係找門子的勾當,就會因成本高昂不禁自止。

  要做官,跑百姓;要提升,看民意。同樣還是「跑官」,一上一下,路徑變了,官民關係也就有了天地之別,原來的密切聯繫領導,則會變為密切聯繫群眾。如此一來,當官者自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也就有了制度保證。

  數字出官與官出數字

  官方統計數字常常靠不住,這早已眾所周知。中央曾三令五申,統計數字要打假。可如今的假數字,仍是比比皆是。往往同一個指標,能整出幾套數字來,真實的數字究竟是多少,誰也說不清。為什麼統計數字要摻假?答案只有一個:「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數字和做官,乍一看風馬牛不相及,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回事。可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互動關係,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但在經濟學看來,此中道理一點即破。現行的幹部任用體制,是一種典型的金字塔結構。握有幹部升遷大權的人,處在金字塔上層,幹部要想進步,必須取悅上級,唯上是從。上面任用幹部,當然要看政績。政績怎麼看?其實數字最有說服力。如果有人搞出一套考評標準,大而化之,籠統抽象而不能量化,讓人不僅看不出縱向的變化,也難作橫向比較。這樣的考評標準,即使有也等於無。因此,考察幹部聽彙報、看數字,在現行體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至少是一種成本較低的制度安排。

  基層幹部工作在下面,上面的大領導不能天天跟著,對真實的數字信息,了解很不充分,於是,這就使基層幹部總是處在有利的一方,虛報數字,易如反掌。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在數字上做文章,時間一長,總會露出馬腳,搞不好甚至會捅到上面去,可金字塔型的幹部考核體制,卻為違規者架起一道防火牆。數字報高了,對上面領導的提升,也是利多弊少,兩相權衡,上級領導也乾脆睜隻眼閉隻眼,能放一碼是一碼。由於越往金字塔頂,信息就越不對稱,因此,只要數字造假別太出格,比如驚動了中央,烏紗帽是斷不會丟掉的。於是乎,「村騙鄉,鄉騙縣,一路騙到國務院」,弄虛作假之風愈演愈烈。

  古人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對現行的幹部考核辦法,若不作徹底改變,數字和官的「跳背」遊戲,肯定還會繼續做下去。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就不能再看數字呢?當然不是。數字出官,只要數字沒有水分,真正反映政績,出官也就無可厚非。現在問題在於,由誰來出數字。若是官出數字,官員為了升遷,難保他不參水分,如果改由民出數字,情況就大有不同。幹部在下面工作,幹得好不好,群眾的眼睛最亮,也最有發言權。只要把幹部的考察權交給群眾,讓老百姓給官員打分,這樣打出來的數字,就不會造假。而基層幹部,也沒有必要再去造假數字騙人。所以考察政績,一定要以老百姓出的數字為依歸。

  讓老百姓出數字,說白了就是要用「民意」測度政績。並且政績的測度,既要看屆中表現,又要聽一聽「卸任回聲」,如對任內的幹部,定期進行民意測驗,對新任的幹部,到原單位「追評」,這些做法,都不妨一試。也許,有人會擔心,那些工作潑辣,敢於得罪人的好乾部,會不會因此吃虧。一個明顯的道理是:做好事會得罪壞人,做壞事會得罪好人,不做事的什麼人也不得罪。經濟學並不迴避這種民主失靈問題,但仔細分析,得罪壞人其實無關大雅,壞人畢竟是少數;再有,假如讓選民明白,選舉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他們又怎麼會選那些無所作為的庸人呢?即便這種情況真的出現,那也只是特例。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行得端,站得正,群眾心裡那桿秤,總會抬舉得很高的。

  「好人假定」與貪官現象

  改革開放20多年,幹部隊伍就象大浪淘沙,有的幹部挺立潮頭,引領風騷;有的則經不起考驗,腐化墮落。對於後者,人們滿可以從其思想上找根源,但做經濟學分析,則更應注重從體制上找原因,因為存在決定意識,思想的根源,歸根到底還是在體制。

  俗話說,制度好,壞人變好人;制度不好,好人變壞人。那麼,如何才能有一個好制度呢?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說,制度設計關鍵在於假定,從「好人」的假定出發,必定設計出壞制度,導出壞結果;從「壞人」的假定出發,則能設計出好制度,得到好結果。所以經濟學里,必須把人假定為「經濟人」,把人都看作是自私的。如若沒有這樣的假定,經濟學就無從建立,經濟政策也一無用處。

  在這方面,西方人倒是比較務實,他們認為,官員也是自私的,小到科員,大到部長,都想吃飽穿暖,都有七情六慾,都希望能在不損害別人的前提下,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們在設計激勵機制時,會充分考慮物質利益的作用。比如對政府,實行高薪養廉;對企業,實行年薪制等。可我們的體制,卻假定官員們都是大公無私、毫不利己的公僕,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所以長期以來,我們搞的就是低工資,大鍋飯這一套。對幹部的激勵,也是重精神,輕物質。應當說,物質激勵不到位,是目前官員經濟犯罪的重要體制性原因。

  其實,一個人做不做官,自私的本性都變不了。即使當上了部長,仍然有口腹之慾,也會患得患失。如果他的合理需求滿足不了,便極有可能以權謀私。從總體上看,古今中外,政府官員都是社會的精英,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他們付出的勞動,等於自乘的或倍加的簡單勞動。忽視物質激勵,不僅不能使他們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反而會誘使、仍至逼迫他們犯經濟錯誤。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對官員鐵面無私,要求嚴苛。朱元璋處理腐敗分子,竟然能用「剝皮實草」之刑,措施不謂不重。但腐敗卻屢禁不止,原因何在?原來當時官員的俸祿,不足糊口養家,難以支撐用度,官員大權在握,卻處境寒酸,怎能不催生腐敗?近年來,幹部中出現的「59現象」,也值得我們反省,「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其中折射出的,是激勵機制的缺失。從這一點來看,對精兵簡政和高薪養廉問題,應該合二為一,認真作些研究。

  西方政治學里,也有一個很有名的假定:政治家無賴假定。即是說,官員若無監督,必定變成無賴。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此話雖有偏頗,卻也不無道理。所以西方國家,搞的是「三權分立」,哪怕是官至總統,也要照受監督。西方的「三權分立」我們無疑不能照搬,但對權力的制衡,卻不能沒有。因為無論外人國人,人都是自私的,這種自私的本性,反映到政治領域,便是「創租」,即官員會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不正當利益。所以有腐敗分子剖白心跡說,「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我們對此種心態,不必大驚小怪。現在要緊的,是要找到看住官員的辦法,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讓這些人有貪心,沒貪膽,想貪而尋不著機會貪。

  這些年,我們對官員的監督,確實做了不少事,抓了不少人,也判了不少刑。但如果對現行的監督體製作一考察,就會發現它仍有兩大硬傷:一是錯位;一是缺位。由於我們把官員認定是好人,並把職務和覺悟划等號,以為職務越高越正確,所以我們的監督機制,是自上而下的,上級監督下級,幹部監督群眾。群眾啥權力都沒有,大家都來監督;而那些權力大的,相反卻少有監督,這就是監督的錯位。事實上,大官之中,貪污腐敗的,也不乏其人,成克傑官位不謂不高吧,可他腐敗起來,照樣不是觸目驚心?再有,就是地方、部門的一把手,至今仍處在監督的真空和斷層,公檢法都在同級黨委領導之下,如何監督得了一把手?所以對一把手,我們的監督是缺位的。

  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改變對「官員無私」的假定,實行高激勵、嚴約束。前幾年朱總理就提出過要看住國企的班子,有人曾對此議論紛紛,說朱總理不信任國企的幹部。其實監督制度的設計,是必須從「壞人」的假定出發的。如果我們把幹部都當好人,還需要監督機制何用?改變了對官員的假定,接下來監督機制就得跟著變。要變上級監督下級,為下級監督上級;變領導監督群眾,為群眾監督領導,變少數人監督多數人,為多數人監督少數人。這樣一來,老百姓有了監督權,腰桿也就硬了,說話有人聽了,我們的幹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反腐倡廉,才能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作者:王東京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1074

主題

2690

帖子

173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730
沙發
marsdent 發表於 2006-6-4 13:40 | 只看該作者
防官如防盜。成就感和貪慾都是人的本性,如果把貪的結果直接當作成就,就更加可怕了。
自由自在,享受生活每一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9: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