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美國人笑咱沒文化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6-5-30 1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研

《環球時報》 ( 2006-05-25 第11版 )  

  ●當前,庸俗、膚淺的流行文化在中國興風作浪,讓人懷疑中國是否在重蹈著當初美國嬉皮士文化的覆轍

  ●如今,西方世界再次對古老的中華文明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一旦他們滿懷期待地來到中國想要體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時,卻看到庸俗文化的翻版,他們又會作何感想

  ●中國文化未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怎樣提高國人本身的文化修養,這需要從學校和社會兩方面著手

  中國正在流行孔子儒家文化嗎

  在芝加哥,我有位很愛中國文化的美國朋友。前幾天,他問我,孔子儒家文化在現在的中國真的很流行嗎?我剛想答「是」,可話到喉嚨又咽下去了。這幾年,孔子學院在不少國家建成,禮恭謙讓的品德也受中國政府的鼓勵,國內知識界也有不少人提倡讀經,但是,孔子真的很流行嗎?我實在沒有勇氣對我的美國朋友說「是」。

  前些時候,一部叫「后舍男孩」的短片在美國各大學流傳。兩個男孩對著英文歌的口型,裝著演唱,表情做作而誇張。聽說兩個男孩原本為消遣寂寞,錄著好玩,最後竟莫名其妙地在中國互聯網上一夜成名。除此之外,現在中國還流行著什麼呢?挑逗而低俗的「芙蓉姐姐」照片、醜態百出的「超級女聲」海選,自曝性愛的木子美博客,加之前兩年演唱會門票被炒到上萬元的F4和《流星花園》,被青年人背得滾瓜爛熟、原著卻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大話西遊》台詞。除了這些,中國又何時流行過孔子呢?

  當初被中國人所不屑的美國文化,當前卻成了熱潮

  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總愛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西方社會裡的文化現象。每每看到美國文化里充斥著的暴力、色情和個人享樂主義,我們總是嗤之以鼻地說:「這種文化沒有深度,哪裡比得上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可是近年來中國流行的這些東西,又怎能不讓人懷疑中國文化難道正重蹈著我們當初不屑的美國文化的覆轍呢?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庸俗、膚淺的流行文化正在興風作浪,受到眾人追捧,並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幾十年前,一大批美國中產階級過慣了「車子,房子,信用卡」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物質追求得到滿足,精神生活卻感到空虛,於是,玩世不恭的嬉皮士文化一度流行,他們玩搖滾、性開放、吸毒品,整個社會陷入空前危機。如今,美國社會趨於保守,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是對當初文化狀態的反對和批判。

  可是,我們很多人對美國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當初,並毫無取捨地不斷模仿。中國人或許很少意識到,美國文化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有內涵。比如,奧斯卡獲獎的影片不再是清一色的好萊塢商業大片,而是像《百萬美元寶貝》、《撞車》等題材深刻、注重體現人性價值觀的影片,即使連《黑客帝國》等商業大片,也有些深刻而獨特的哲學觀點;美國時下很流行的真人電視秀如「生還者(Survivor)」和「極速前進(Amazing Race)」等等,雖仍有濃厚的商業味道,但卻是通過參賽者在逆境中互相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體現出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就算是「超級女聲」的模仿對象「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也並沒有讓美國人瘋狂地迷戀。這的確是一種諷刺,當初我們如此無情地批評美國文化的庸俗與膚淺,如今那麼多人卻還在盲目地追隨那種沒有文化的文化。更要命的是,模仿的大多是美國文化中的糟粕,連美國人自己恐怕都會皺眉頭。到頭來,難道不會讓美國人嘲笑中國文化沒有內涵了嗎?

  當前,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地位的提高,西方世界再次對古老的中華文明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我身邊許多美國同學都在學中文,美國許多大學都開設了多門關於中國歷史、繪畫、文學等的課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懂得欣賞中國書法行雲流水般的韻味、山水畫若隱若現的含蓄之美、《梁祝》那凄美但不遜色於莫扎特交響曲的旋律。

  拜好萊塢所賜,一般美國民眾對於中國文化的感性認識大都源自中國的武俠和動作影片。很多人說,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可能是片面的。然而,這卻是一種慶幸!因為他們所見到的是精華的一面。即使有人說《卧虎藏龍》等影片根本不算是中國文化的代言人,但至少這部影片展現給美國觀眾的是賞心悅目的中國竹林、小巧玲瓏的中國庭院和富有古典韻味的中國音樂。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亮點,都是中華文化優秀的一面。很難想象,如果這些傳統文化被低俗的商業文化所完全取代,我們拿什麼向世人展示?如果美國的民眾滿懷期待地來到中國想要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然而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庸俗的嬉皮士文化的翻版,他們又會作何感想?

  中國文化不應該走半個世紀前美國嬉皮士文化的老路

  雖說美國文化常常被認為是商業化和膚淺的代名詞,然而美國人本身對高雅藝術的追求決不遜於任何國家。以芝加哥為例,除了享譽世界的芝加哥交響樂團,這座城市裡還有大大小小數十家的歌劇院。此外,芝加哥也是爵士樂的故鄉,每到周末晚上,無論你走進哪家酒吧,都能聽到地道的爵士樂演奏。位於芝加哥市中心的美術館收藏了上千幅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其規模之大絕不亞於巴黎盧浮宮。美國人似乎並不情願讓別人把美國文化誤解為只是「饒舌歌+牛仔服+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混合體。從政府到普通國民,大家都在追求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即使美國本身的歷史不長,沒有像中國那樣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但美國人樂意接受各種不同文化,再加上是移民國家的緣故,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藝術家來此定居,從而大大提升了美國文化的格調。

  反觀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除那股來勢洶洶的嬉皮士文化潮流外,國人本身對於傳統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冷漠。尤其是年輕一代,喜歡京劇、國畫、書法等傳統國粹的屈指可數。空暇時間裡,大多數年輕人寧願在電腦前消磨時光,而不是去博物館或音樂會陶冶情操。這有諸多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的存在,那就是中國目前提供給國人的健康文化活動遠遠低於需求。中國每年舉辦音樂會、美術展覽或其他文藝活動的次數都少於西方國家。好不容易有國外的歌劇或著名樂團的演出,那昂貴的門票卻令許多普通老百姓望而卻步。相比之下,我卻只花20美元就能在芝加哥最出名的歌劇院欣賞到莫扎特的「魔笛」,原因是政府會對歌劇院給予一定補貼。

  中國大多數學校里開設的藝術類課程少得可憐,更多地卻為應試教育服務。記得我在國內受了十多年教育,受到的藝術熏陶也就是在美術課上畫幾幅簡單的素描,在音樂課上識些五線譜。剛到美國時,陪幾個美國朋友去畫廊,他們中有人指著一副中國山水畫向我請教。我卻一竅不通,只能敷衍了事,事後想想,一個中國人竟然不能在外國人面前講述中國山水畫的美妙韻味,實在是令人汗顏。 相反,在美國的中學甚至大學里,藝術類的課程相當受到重視。美國學生會接受音樂、美術、戲劇和文學等多方面系統的教育,所以他們可以如數家珍地告訴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藝術作品,莎士比亞戲劇對於後來文學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來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正是這些教育差別,中美兩國民眾在文化藝術修養上的差距很大。

  中國文化的未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怎樣提高國人本身的文化修養,使更多的人投身於高雅藝術,而自覺抵制那些庸俗的流行文化。我想,可以從學校和社會兩方面著手。首先,學校里可多開設一些藝術類課程,培養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在美國,即使到了大學,音樂和美術仍是必修課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大學似乎也可以效仿。

  另外,政府應當多支持健康的文化活動,並給予必要的經濟上的扶持,定期公演一些中國傳統戲劇如《白毛女》,或是引進國外的經典歌劇,並提供大眾都能負擔得起的票價。博物館也可考慮實行特定時間免費開放。在芝加哥,每逢周二和周四,市內主要的博物館都會免費向公眾開放。許多人都會藉此機會去博物館一飽眼福。中國如能效仿這一做法,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國人會在休閑時間裡選擇去博物館而非網吧。

  中國文化的未來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在越來越多外國民眾的矚目下,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將中國文化最美麗的一面展現出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擺脫那些庸俗流行文化的糾纏,恢復傳統藝術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文化不應該走半個世紀前美國嬉皮士文化的老路,也絕不能陷入低俗、商業化的泥潭。這不僅是中國本身需要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世界的目光也正注視著中國文化將要何去何從。▲

  (作者是旅居美國芝加哥的撰稿人。)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5-30 23:10 | 只看該作者
"尤其是年輕一代,喜歡京劇、國畫、書法等傳統國粹的屈指可數。空暇時間裡,大多數年輕人寧願在電腦前消磨時光,而不是去博物館或音樂會陶冶情操。"

這些,也令成人們深思。

如今,讀書的人是不是也越來越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3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5-30 23:11 | 只看該作者
"美國學生會接受音樂、美術、戲劇和文學等多方面系統的教育,所以他們可以如數家珍地告訴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藝術作品,莎士比亞戲劇對於後來文學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來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正是這些教育差別,中美兩國民眾在文化藝術修養上的差距很大。"

有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4
丁巳 發表於 2006-6-30 07:11 | 只看該作者
No!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