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友文章] 評印度「夜郎自大」的所謂兩面攻勢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5-29 0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華網 xxx.ccc  錄入時間:2006-5-28 [/COLOR]
 
  1962年中印之戰,中國把戰術落後、戰鬥力差的印軍打得一敗塗地。迫使他們實施優先國防然後經濟的發展方針。經過40年的苦心經營,印軍已「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
  
  首先擴充兵力。由60年代60萬人發展到現在150萬人。
  
  針對我軍作戰特點,專門組建山地師十個,其中九個針對我國。
  
  更新武器裝備,武器來源多樣化。俄制飛機、坦克、驅逐艦;法制飛機、導彈;瑞典火炮;英國航母等等。
  
  完善後勤保障。印軍在非法佔領「麥克馬洪線」以南我國領土上,苦心經營,公路鐵路一應俱全,新建、擴建30多個機場,60多個直升機起降場。可謂煞費苦心。
  
  改變了作戰思想和方法。針對戰區地理環境和我軍特點,採取對巴以攻為主,對我以防為主,強調攻勢防禦。其「訓練計劃」、教材明確指出:「各級指揮官應放棄消極防禦思想,進行攻勢防禦作戰」。印軍尤其重視我穿插迂迴、包圍迂迴戰術,歷次演習面面俱到,如驚弓之鳥。並學以致用,在1971年印巴戰爭中多次使用。它的教材明確寫道:「歷次戰鬥證明,正面進攻往往得不償失,而側翼進攻、迂迴包圍,可達攻其不備、易於取勝的目的。」
  
  強調獨立作戰。印軍1962年同我作戰時,一旦被我分割包圍,立即潰散潛逃,所謂「越野撤退」。但現在的作戰條令則強調「各部隊須獨立作戰,哪怕失去指揮、支援,也要獨立戰鬥。」
  
  縱觀印軍自1962年以來的變化,可以看出其戰術確有提高。但其僱用軍隊怯戰怕死,民族矛盾尖銳,作戰思想依舊保守。
  
  首先,兵力分散。印度視中、巴為主要作戰對象,以孟加拉為「潛在對手」。處於兩面、甚至三面作戰的不利態勢。
  
  依賴固定戰場,缺乏應變機動能力,進攻頑強性差。1971年印巴戰爭,印軍第95山地師,對東巴卡爾普爾鎮巴軍一個連的據點攻擊時,居然受阻三周而未克。印軍進攻能力可見一斑。
  
  印度國內民族、教族、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軍隊內部官兵之間、教族之間、兵種之間矛盾也十分突出。「低種姓」士兵地位低下,常遭軍官打罵、欺壓,為此,軍中常出現士兵殺死軍官事件,並多次發生小規模「嘩變」。軍隊內部教族之間互不信任,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之間經常發生糾紛,嚴重內耗和渙散了印軍的作戰力量。
  
  盲目崇拜西方和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及作戰理論,過分 追求時尚,先進武器,不論是否實用,一慨買來,造成後勤保障異常複雜,形成巨大浪費,反觀我軍,不論是引進、還是自製的武器都是制式化發展,技術消化吸收能力遠勝於印度。試想象,印度70―80年代引進的 米格23、27等飛機,其落後的電子設備在我國跳躍式發展的武器(J-10、J-11、FB、飛機、85、96、99式坦克)面前還有多大勝算。90年代,印軍還出現了一個「殺雞牛刀」的笑話,在克什米爾爭端中,為對付一股游擊隊,本來用火炮就能解決的問題,印軍卻時尚的學起美國打海灣戰爭,用米格―27掛上導彈轟炸,結果反被巴方用QW―1導彈擊落,成為笑柄。
  
  當然,印軍自1962年以來一直重視對我軍研究,包括請越南頭目介紹中越邊境戰情況,印度認為,「中國軍隊實力逐漸走下坡路,」「已不如50―60年代」。在西藏「軍力不足」、「機動困難」,「空中威脅能力微不足道」。於是,1986年印軍馬圖―托馬斯中將根據前蘇聯「斧頭戰術」提出「先發制人的攻勢防禦」,其核心是「先發制人的突然打擊」和「快速反擊」,1982年的「蘋果」演習,1985年的「弓箭―4」演習,無不圍繞其戰術。80年代,我軍也確實存在上述問題,在邊界衝突中也凸現窘態,然而,我軍高層指揮揚長避短,不走尋常路,立即進行中程導彈試射,一舉打破印軍一廂情願的地面戰的美夢。
  
  隨著青藏鐵路的成功鋪設,加上我軍裝備近20年來跳躍式發展,我相信我軍一定能重演62年的輝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