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普知識長城】 為什麼山會長高,陸地會下沉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5.5

地殼在地球內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引起地殼的一些構成要素相對運動稱為地殼運動,它可以是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或地傾斜運動。因此,山會長高,陸地也會下沉。

  例如:喜馬拉雅山受到印澳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影響,每年上升的速率達1厘米。沿海城市由於抽地下水的原因,就可能下沉。 地殼形變的速度是緩慢的,測定形變的辦法是用大地測量方法建立各類監測網。監測網有水平監測網、高程監測網和重力監測網等。長期監測可發現地殼形變大小及方向。如在地殼穩定區和地殼形變區布設高程監測網,當發現穩定區和形變區間的高差不斷在增大,就說明形變區在不斷下沉。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5 22:27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一個星期有7天

7」是個很神奇的數字,是個很重要的數字。為什麼人類會以這個數字定為時間的周期?為什麼不是「10」,不是「12」。星期定為10天或定為12天都是很有道理的,10是手指的總數,12是一年中的月數,人類偏偏不將它們定為星期的天數,這還得從古人類認識自然數談起。

  古人類因不懂得進率制,對數字的認識是很困難的,每一個自然數都要有一個發音,對語言還不十分豐富的古人類,顯然無法做到。因此,他們只能認識到較小的自然數。

  古時,人類對潮水的漲落、月亮的陰晴倍感神秘。潮起潮去月圓月缺,十分有規律。對漲潮而言:由中線位置到漲至潮水最高位置,時間7天;由潮水最高位置退回中線位置,時間也是7天。對退潮而言:由中線位置到退至潮水最低位置,時間7天;由潮水最低位置漲回中線位置,時間也是7天。7天是潮水起來和退去的時間周期。

  對月亮而言:由半圓月至滿月,時間7天;由圓月至半圓月,時間又是7天。由半圓月至消失,時間7天;由消失至半圓月,又是7天。7天也是月亮盈虧的周期。

  古人不懂潮汐是由月亮引起的,但他們發覺了兩者間的規律和聯繫。潮起潮落,月圓月缺是同步的,均為四個7天。由於沒有用到十進位,古人還沒有表示28的數字,故選用了7這個數字。由於月亮的觀測屬天象的觀測,與觀察日頭、星星同類,故稱為星期,期是周期的意思。7的中文發音與起、去、期、曲同音,表示來回往返的意思,即周期。7是天象中月亮圓缺與潮水漲落的周期,與天數對應,而10隻不過與手指對應,不是天象,不能被古人理解和接受;12也並不是個周期,12的後面還有較大的尾數,此外,12超過了10,在沒有進率制前,古人類無從表達。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3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9 23:19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美國龍捲風特別多?

2006.5.9

美國平均每天有5個龍捲風發生,每年就有1000―2000個龍捲風。美國的龍捲風不僅數量多,而且強度大。美國被稱之為「龍捲之鄉」名副其實。那麼原因何在呢?這主要是和美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大氣環流特徵有關。
  
  美國東瀕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灣,大量的水汽不斷從東、西、南面流向美國大陸。水汽多,雷雨雲就容易發生。當雷雨雲積聚到一定強度后,就會產生龍捲風。
  
  美國主要處在中緯度,春夏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即使在秋冬季,也常受其邊緣影響,副高的西部邊緣,是氣流輻合上升最劇烈之處,在副高南部和西部是偏東和東南氣流最活躍的地方,它把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大量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向美國大陸輸送,這又是產生雷雨雲的充分條件。雷雨雲不斷地強烈發展,龍捲風就伴隨而來。
  
  國龍捲風最多的是中西部,約有54%發生在春季。5月份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美國,其西緣正好停留在中西部,這時,東南氣流把墨西哥灣的暖濕空氣從南向北大量輸送。空氣中有了充足的水汽,又有了強烈的垂直上升運動,雷雨雲就會強烈產生,經常發展成龍捲雲而產生龍捲。6月份大量的暖濕空氣向北移到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和衣阿華州,7月份移到加拿大,從此,美國的龍捲數量就大大減少了。
  
  據近50年來的統計,美國上空發生龍捲的次數至少增加35倍。有時沒有龍捲雲,但也會發生「龍捲」,這種特殊的龍捲稱為「無雲龍捲」,竟佔美國龍捲的一半左右。這種怪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
  
  科學家認為,這是和賓士在公路上的汽車數量增多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在美國公路幹線上經常運行的小汽車不下200萬輛,卡車60多萬輛,美國交通實行右側道行,每當高速運行的兩輛車錯車時,就會形成逆時針方向的空氣旋渦。數百萬輛汽車產生的空氣旋渦疊加起來,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旋渦。這股強大的旋渦,一旦遇到有利的天氣系統和大氣溫濕條件,也會誘發龍捲風。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4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24 15:06 | 只看該作者

海中為什麼會有淡水區域?

2006.5.24

海水是鹹的,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但在浩瀚的大洋中確實有淡水區域。在古巴東北部不遠的大西洋里,就有一片直徑約30米的淡水區域,因為它的存在,往來的船隻常常到這裡來補充淡水。
  
  為什麼大洋中會有淡水區域呢?原因是這裡的海底有一個巨大的泉眼,泉水滔滔湧出,每秒鐘的涌水量達到40立方米。這些泉水來自地層下面能透水的岩層,就像自來水管一樣通到近海,成為海底泉水冒了出來。泉水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把鹹水排開,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淡水區,使苦鹹的海水不能混雜進去。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5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24 15:08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小鐵錨能拖住大軍艦?

軍艦上的錨通常要比軍艦輕成百上千倍,但卻可以利用錨力使軍艦在水上停止不前。這是為什麼呢?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小小的鐵錨之所以能拖住身軀龐大的巨艦,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知道,軍艦拋錨后,錨拖著錨鏈沉入海底。由於錨鏈比水深要長幾十倍,使錨身在海底平躺。當軍艦在波浪的作用下緩緩移動時,在錨的自身重量及與錨桿一端連接的部分錨鏈的重量作用下,錨爪深深扎入海底沙石泥土之中,產生出抓持力;同時,錨鏈的一部分在海底會產生摩擦力;再加上錨鏈本身產生的重力。這3種力合成為錨力,使軍艦在拋錨時能在水上停止不前。一般軍艦的艦艏兩側有兩個大型錨,為錨泊軍艦的主要力源,被稱為主錨;在艦艉還有中/小型錨各一個,通常用來保證錨泊軍艦的方向。潛艇在水下拋錨,就是使潛艇在水中某一深度懸停。只要拋錨保持住浮力與重力平衡,潛艇就可以在某一深度上停止不前。

  另外,不知你注意到沒有,艦艇拋錨時都是逆水拋錨,這其中也有很大的學問。艦艇之所以要逆水拋錨,主要是由艦艇本身的形狀所決定的。為了減少艦艇在水中航行時的阻力,艦艇都被造得頭尖尾大。當它處在逆水的時候,艦艇頭朝著水流方向,水的衝力被艦艇頭分成兩股分力,從兩舷流走,艦艇頭受到的衝力就比較小。錨通常安置在艦艏。逆水拋錨時,艦艇順流倒退,使錨緊抓海底,艦艇可以保持相對穩定。如果使艦艇按順水方向拋錨,由於艦艇尾大,受到水的衝力也較大,艦艇容易出現位移,甚至旋轉,導致鐵錨翻轉,影響錨的抓力。因此,船舶都要逆水拋錨。

  需要注意的是,艦艇在海上是不能隨便拋錨的,而必須根據海底的情況,決定能否拋錨。不同的底質對錨的抓力影響大不一樣。比如:在細泥和泥沙底質上錨的抓力最大,而在石質海底,錨抓力幾乎等於零。錨抓力大的地方,船舶就可以拋錨,抓力差的地方就不能拋錨。即使拋錨,錨也抓不住海底,艦艇仍然會隨波漂移,甚至造成艦艇擱淺或觸礁。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6
huasendg 發表於 2006-5-24 17:17 | 只看該作者
【科普知識長城】
這個系列好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