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69年中蘇邊界的武裝衝突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5.17

徐 焰

1969年中蘇邊界出現的武裝衝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蘇兩國的緊張對峙,是現代國際關係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國邊防部隊在邊界上進行的還擊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一事件戰略規模之大和耗費之多,超過建國后的歷次軍事鬥爭。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努力和雙方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邊界衝突未進一步擴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蘇兩國在戰略上的嚴重對峙,對於中國和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及對外關係都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中蘇邊界爭端的由來和公開化

中蘇之間的邊界問題及出現武裝衝突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兩國邊界上的領土爭議,是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所造成的遺留問題。這一問題在六十年代後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蘇由意識形態對立到國家關係的惡化所引起的後果。
中國與原蘇聯的邊界線分東西兩段,全長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國炮製的19個不平等條約強加於中國的。1840年鴉片戰爭后,俄國利用中國清政府的腐敗和邊界守備空虛,乘英法等國侵華之機,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訛詐,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原屬中國的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
俄國十月革命后,1919年7月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曾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放棄沙皇政府從中國攫取的滿洲和其他地區」。不過,當時中俄邊界東段的俄國一側還處於日本軍隊和俄國白衛軍佔領之下,這一宣言中的許諾尚無兌現條件。1920年9月,在蘇俄紅軍到達遠東后蘇俄政府又發表了第二次對華宣言,態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對華宣言那麼慷慨。
1922年蘇俄政府開始對華交涉后,不再同意歸還給中國任何領土,甚至連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宣布歸還的中東鐵路也不肯放棄。1924年5月,以中國北京政府承認蘇聯在外蒙駐兵和繼承帝俄時期擁有的中東鐵路,蘇聯放棄帝俄在華特權和庚子賠款、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為交換條件,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但兩國的領土問題並未解決。從二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蘇聯利用中國國內的混亂,又超越不平等條約的規定佔領了部分中國領土。如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時,蘇軍佔領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面積達360平方公里的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1944年蘇聯又宣布將它早已控制,面積達7平方公里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在當時的外蒙古西北部和蘇聯交界處,蘇方稱為圖瓦地區)併入蘇聯。這樣,中蘇邊界上出現了「中俄條約線」、「蘇聯地圖線」和「實際控制線」交錯的複雜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中蘇兩國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結成了戰略同盟關係,但是中蘇兩國在出版的地圖中對於邊界的畫法一直存在不同之處。赫魯曉夫剛剛上台時,出於爭取中國共產黨支持的需要,一度以謙恭的態度對待毛澤東,在中國東北和新疆的一些經濟項目中廢除中蘇之間不合乎平等互利原則的協議,並增加對華援助項目,這曾使毛澤東過去對蘇聯和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的不滿心情一時得到舒展。1957年赫魯曉夫的地位得到鞏固,蘇聯又試驗成功洲際導彈,在對華關係上很快又表現出民族沙文主義的態度。
1958年4月和7月間,蘇聯大使奉命向毛澤東提出想在中國建立與潛艇聯絡的長波電台和「共同的潛艇艦隊」的要求。毛澤東非常氣憤,對蘇聯大使尤金指出:「怎麼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那一套又來了,為什麼幫助中國只能搞合作社,搞共同艦隊,這分明上要控制權,要租借權。」毛澤東還要尤金把這些原話報告赫魯曉夫,說赫魯曉夫同志聽了越不高興,我就越高興。
赫魯曉夫於1958年7月底趕到北京,解釋說蘇共中央未討論過長波電台一事,只是國防部長提出的,至於共同潛艇艦隊是尤金傳達錯了造成的誤會。然而,蘇聯領導人此後懷恨在心,翌年即撕毀向中國提供核技術的協議,並於1960年夏天突然召回在華的全部專家和中止數百項經濟技術合同。此後,蘇聯領導人為進一步對中國施加壓力,又在邊界上製造事端。
六十年代以前,儘管中蘇雙方對於邊界部分地段的歸屬存在分歧,雙方邊民和邊防人員仍友好相處。中蘇關係嚴重惡化后,蘇聯邊防軍開始在雙方爭議地區挑起事端。1960年8月蘇聯邊防軍在中國新疆邊界博孜艾格爾山口挑起第一次邊境事件,1962年春又利用中國經濟困難煽動新疆邊民外逃。當時中國雖然在政治上「反修」,卻不願因邊界問題進一步惡化中蘇國家關係。在中國倡議下,1964年2月至8月,中蘇兩國在北京舉行了邊界談判。
中蘇邊界談判開始后,中國方面提出,應該分清歷史是非,肯定中國清政府和俄國沙皇政府簽訂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但是中方仍以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為重,並考慮到蘇聯人民已長期在舊俄時代佔據的土地上居住的現實情況,願意以那些條約為基礎,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蘇聯代表卻拒不承認中俄過去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而且要求中國承認沙俄時代和蘇維埃時代超越中俄不平等條約侵佔和企圖佔領的中國領土也歸蘇聯。
在談判中,雙方在界河島嶼歸屬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根據《中俄北京條約》,中俄邊界東段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界河中的島嶼歸屬在條約中並未規定。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界河中的島嶼歸屬應以主航道中心線為準。在《中俄北京條約》的附圖中,俄國人曾在一張比例尺小於100萬分之一的地圖上粗略地畫了一條分界線,這條紅線在地圖上看來貼近中國江岸。其實,這張地圖非常粗糙,連江心島幾乎都沒有標出,圖上的紅線並不表明邊界線在江中的位置。可是蘇聯代表卻根據這條紅線,在其提出的地圖中竟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600多個島域劃歸己有。
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情況下,赫魯曉夫等人決定蘇方代表提出一項不分是非的島嶼交換方案,即「我們表示願意平等交換,就是說,這裡加上一塊地方,那裡減去一塊地方,加加減減――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建議。至於爭議地區,就乾脆把它一分為二」。但是對於中國方面當時堅持的原則問題,即承認過去的中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蘇聯方面堅決不肯讓步,認為這無異於承認自己是在享受過去的侵略成果。由於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的立場對立,談判無結果而終。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破裂后,蘇聯領導人在內部提出所謂中國想「奪回」過去失去的領土,並以此為理由向中蘇邊界增兵,並重新把軍隊開進蒙古人民共和國。自二十年代初以後蘇軍曾長期駐紮在蒙古,新中國成立后蒙古人民共和國曾宣布自己因在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已無保持軍隊的必要,不僅自己一度取消了常備軍,蘇軍也於五十年代分批撤出。六十年代中期蘇聯再度進駐蒙古,明顯是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1966年中國國內開始「文化大革命」后,在中蘇邊界東段界河烏蘇里江上,蘇聯邊防軍一再挑起邊界衝突,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和七里沁島,又成為邊境鬥爭的焦點。
珍寶島和七里沁島都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可是蘇聯方面卻說,在「達曼斯基島」(即珍寶島)地區邊界「直接沿烏蘇里江的中國江岸通過」,依據就是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那幅比例尺小於100萬分之一的附圖中的紅線。其實,在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正文中只寫明「兩國以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河東之地,屬俄羅斯;二河西屬中國。」這意味著以江面為界。而且在十九世紀珍寶島還是中國江岸的一部分,直至二十世紀初被洪水沖刷才形成島嶼。從1947年起,蘇聯邊防軍就將該島划入警戒線之內,中國邊民在島上進行打柴、捕魚等活動,蘇方卻未乾涉。六十年代中期以後,蘇軍開始攔阻中國邊民進入珍寶島,並製造了嚴重的邊界糾紛。
中蘇雙方在邊境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小島上出現了持續不斷又日益嚴重的糾紛,其實主要應從當時兩國關係的整體狀況來分析。這一時期中國以「反修防修」為中心任務,蘇聯領導人則對中國採取施加壓力的霸權主義政策。當時中國在「反修」鬥爭中的一些政策確有值得反思之處,然而對抗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保衛自己領土主權的鬥爭,其大方向無疑是應該肯定的。

邊界流血事件的出現和擴大

1964年夏天以後,中共中央對蘇聯的威脅雖加強了警惕,對邊界問題卻仍希望維持現狀。當時中國在南方因援越抗美而與美國處于軍事對峙之中,不願在此時在北部邊境再發生事端。然而「文革」開始后,邊界糾紛卻日益增多。從1966年起,蘇方開始禁止中國船隻從撫遠三角洲北面和東面的江面通過,並出動炮艇在江面進行阻攔。1967年夏天,蘇邊防軍及其阿穆爾河(蘇聯對黑龍江的稱呼)分艦隊的人員又一再登上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吳八老島,毆打和驅趕過去歷來在島上耕種的中國邊民。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附近駐軍和民兵的組織下,同年秋天以群眾鬥爭的方式出面,以棍棒對強行闖入吳八老島的蘇軍進行還擊,終於將蘇軍趕出島去。
1967年1月以後,蘇聯邊防軍人又一再侵入烏蘇里江,阻止中國邊防軍人上島巡邏。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東烏蘇里江上,面積僅0.74平方公里,平時無人居住,至今枯水期仍與中國江岸相連,而該島東部與蘇聯相距則達400餘米。1964年的邊界談判中,中蘇雙方就這一島嶼的歸屬問題的爭議未解決,此後雙方邊防人員都不時上島巡邏。開始雙方人員相遇時主要採取口頭爭辯,後來蘇軍推搡和毆擊中國邊防人員,又升級到以棍棒毆打。
從1967年11月底至1968年1月5日,對於中國邊民在珍寶島北面不遠的七里沁島進行的冰上捕魚等生產活動,蘇軍連續出動人員干涉,中國邊防部隊也前來保護島上的群眾。蘇軍在與中國軍民爭辯后,由推搡、拳打、棍擊發展到鳴槍威脅。中國方面也以棍棒進行了還擊,卻因力量較弱,群眾和邊防人員共被打傷100多人,蘇軍只有10人左右受傷。1968年1月5日,蘇軍還出動裝甲車在七里沁島上向完全沒有武裝的中國邊民衝撞,當場撞死、壓死中國邊民4人(后又死1人)。對此,中國政府以外交方式提出嚴重抗議。
當時在中蘇邊界東段,蘇聯軍隊的數量已有十幾個師,其裝備更明顯居於優勢。這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之中,軍隊大都在支左和制止武鬥,邊防線上只有少量守備和警戒部隊。在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蘇聯邊防軍挑起這些事件,只能被看作蘇聯領導人對動亂中的中國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
七里沁島流血事件發生后,1968年1月24日中央軍委以電報指示瀋陽軍區、北京軍區等單位,要求加強中蘇邊界東段的邊防警戒,並提出應做好軍事上配合外交鬥爭的必要準備。中央軍委還規定了邊防鬥爭的具體措施,強調:如遭到蘇方毆打,我可以還手,不要開槍;如蘇方使用裝甲車等向我衝撞時,我可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並向蘇方提出強烈抗議。蘇方用裝甲車等繼續向我衝撞,並軋死軋傷我方人員時,我可相應還擊,如炸毀其車輛,棒擊其人員,但不準開槍射擊;如蘇方向我開槍,我應當場向蘇方提出最強烈抗議,並鳴槍警告。當我兩次警告無效,打死打傷我方人員時,我邊防部隊可以開槍實行自衛還擊;採取上述任何一種自衛措施,都要掌握「先禮後兵」的精神,並把還擊行動控制在我境內。中央軍委還要求邊防部隊注意選擇政治上有利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事先做好準備,多設想幾種可能,擬定行動方案,有重點、有計劃地打擊蘇軍的挑釁,力爭做到「不鬥則已,斗則必勝」。
在中國的涉外事件中,中共中央、毛澤東一向強調大事小事都要彙報,一切對外事宜都要集中掌握。1967年間中國國內出現混亂時,一些涉外鬥爭也曾失控。在中蘇邊界的鬥爭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還是嚴格掌握了政策,統一指揮了各項行動,並嚴格規定了每一行動都要向中央請示報告的制度。
經中央軍委決定,瀋陽軍區從值班部隊中抽調了部分精幹的人員進入七里沁島附近,進行了反擊的準備。由於蘇聯方面一時收斂了越界行動,直至烏蘇里江江面於春季開冰前,雙方未發生武裝衝突。然而從1968年春夏以後,蘇軍飛機越過邊境線進行偵察挑釁的事件卻日益增多,對此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公開提出了抗議,在邊界上卻未採取射擊行動。
1968年8月蘇聯大規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隨後勃列日涅夫又公開鼓吹「有限主權論」,為武裝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製造理論根據。對此,中國方面譴責蘇聯現代修正主義已變成「社會帝國主義」。這時蘇聯又在中蘇、中蒙邊界屯集重兵,中國領導人不能不對此引起嚴重關注。加之國內「文化大革命」的主旨是「反修防修」,同時又認為國內的反修鬥爭又同國際反修鬥爭緊密相關。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毛澤東採取了防止蘇聯對中國邊界入侵的一系列警戒防禦行動。
蘇聯領導人從其入侵捷克成功后一時更嚴重滋長的霸權主義出發,也想在中蘇邊界對中國施加壓力,爭取使中國內部發生有利於蘇聯的變化。當時的這種國際氣候,造成了中蘇邊界的緊張局勢日益嚴重,兩國軍隊都出動到領土有爭議的地區,自然會使邊境衝突處於隨時可能一觸即發的狀態之中。
1968年烏蘇里江封凍后,江上有爭議的珍寶島成為雙方鬥爭的焦點。從12月27日起,蘇聯邊防軍一再出動裝甲車、卡車運載攜帶武器的軍人上島,攔截上島的中國邊防巡邏隊,並以棍棒對中國邊防軍人加以毆打。中方人員雖然以棍棒還擊,卻往往因力量不足而在鬥爭中吃虧。如在1969年1月23日的雙方毆鬥中,中國邊防軍人就有28人被打傷,部分武器被搶走。
進入2月份后,只要中國邊防人員一上珍寶島,蘇軍就迅速出動人員前來干涉,而且蘇軍一般出動上島的人員要多於中方人員2―3倍。從2月6日至25日,蘇軍追擊毆打中國邊防人員的事件在島上共發生了5起,2月7日還發生了蘇軍人員以衝鋒槍向中國巡邏隊方向發射6個點射的嚴重事件(未造成傷亡)。當時中國邊防人員保持了剋制,未開槍予以還擊。1969年春天,中國正籌備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強調「反修防修」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小小珍寶島上雙方邊防人員的鬥爭,實際上正是兩國關係的一個突出寫照。隨後發生的規模並不大的武裝衝突,其實是兩國國家矛盾長期摩擦引發的一個衝撞點。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17 23:39 | 只看該作者

大曼島-珍寶島中蘇邊境衝突(俄羅斯說法)

爭端以前的經過史

俄中邊境是按大量的法令而劃定。這些法令是1689年涅爾琴斯克條約,1727年布拉與恰克圖協定,1858年愛輝條約,1860年北京協定 和1911年條約的條文。
在國際實踐中,江上邊境應在江主航道中心線劃定。但是沙皇俄國,利用清朝的薄弱, 把烏蘇里江上的邊境沿著中國江岸來劃了。這樣整個烏蘇里江和所有的江島成為俄羅斯的。這麼非正義的情況在十月革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還是存在,但是對中蘇關係沒有影響。五十年代末蘇共,中共兩黨領導人之間發生矛盾以後,中蘇邊境狀況緊張了。
中國政府要舉行江上標界。蘇聯領導理解這個要求,同意把領土一些部分交給中國。但是兩黨思想矛盾更加緊張后,理解就沒有了。兩國關係惡化以大曼島(珍寶島)衝突表現出來了。
大曼島(珍寶島)在六十年代末屬蘇聯濱海邊區坡扎爾斯基區,本區與中國黑龍江省交界。本島距蘇岸500米,距中岸300米。本島南北長度為1500-1800米,寬度為600-700米。大小取決於季節:在春汛時江水淹沒它,在冬季它相反在冰上聳立。因此,本島從軍事或經濟方面來看沒有什麼作用。
1969年3月2日-15日的事情之前曾有大量的邊境事件。中國公民擅自侵佔蘇聯江島(這樣的行為從1965年開始了)。蘇聯邊防部隊官兵遵循固定的行動方針,把中國公民迫遷,沒用武器。

1969年3月2日的戰事(俄羅斯說法)

1969年3月1日夜間中國官兵大約300人度過了烏蘇里江,在大曼島林木濃密的西岸躺下埋伏起來了。他們沒有挖出掩體,把草席放在雪上就躺下來了。
中國軍人裝備符合冬季條件:護耳皮帽,棉襖,棉褲,暖鞋,棉布制服,棉毛內衣,厚襪子,軍式連指手套(大拇指和食指分開)。 中國戰士拿起AK47型衝鋒槍 和西莫諾夫SKS型自動步槍;指揮員拿起TT型手槍(都是中國按蘇聯許可生產的武器)。
官兵穿上了白色的偽裝衣, 把武器用白布包起來了。為了保持安靜,他們把火器的通條用石蠟澆灌了。
官兵在口袋裡沒有什麼證件或其它東西。中國軍人架設了電話線,留在島上。
為了支持島上的軍人,中國部隊在中岸上安排了無坐力炮,大口徑機槍和迫擊炮的發射陣地。中岸上的中國步兵有200到300人。
3月1日夜間在蘇聯望哨塔上有兩個邊防戰士,但他們沒發現中國軍人。江島侵佔組織不錯,中國部隊辦這件事對蘇方完全保密。
3月2日早上9:00蘇聯巡邏兵3人走過了珍寶島,但也沒發現中國部隊。中國人也沒暴露自己。
3月2日早上10:40 望哨塔上的戰士給下米哈伊洛夫卡哨所所長報告說拿武器的人大約30個從中國公司哨所往大曼島走。所長 伊凡 - 斯提列里尼擴夫上尉用警報集合戰員, 然後用電話通知邊防隊司令部。
蘇聯邊防官兵乘三輛汽車:嘎斯-69(7人,所長為指揮員),BTR 60PB裝甲運輸車(13人,姓拉博維奇的中士為指揮員)和 嘎斯-63(12人,姓巴半斯基的下士為指揮員)。
第三汽車發動機功率小,所以它路上的時間延長了。達到大曼島,所長的吉普車與裝甲運輸車停在江島南端。下車后,邊防軍人分出了兩組,往中國軍人走了(第一組在所長指揮下沿著島岸走了,第二組在島上走了)。所長由政治處的攝影家尼古拉 Ц 彼得羅夫陪同去了。彼得羅夫戰士用攝影機和照相機拍了攝影。
在11:10,所長之組靠近中國軍人。斯提列里尼擴夫所長提出了抗議,讓中國軍人離開蘇聯領土。一個中國軍官大聲喊叫了,然後槍聲傳來了兩次。中國軍人第一橫隊向兩旁閃開了,第二橫隊突然用衝鋒槍開火。所長與身邊的戰員都壯烈犧牲。中國軍人把彼得羅夫的攝影機拿走了,但是沒看見了照相機(戰士跌倒在冰上,用自己的身體蓋住了它)。
島上的中軍從埋伏地點齊射,突然襲擊第二組。拉博維奇中士叫喊「準備戰鬥!」,但是太遲了。幾個人被打死了,其他戰員處於開闊地帶。中軍一部分從埋伏出來向蘇聯邊防軍人衝鋒了。蘇聯士兵挺身迎戰了。在這時候蘇軍第三組趕到了戰場。12個戰員在第二組附近佔據陣地,用衝鋒槍的火力對付敵軍。
中國士兵達到了第二組的陣位,把受傷的邊防軍打死了。只有一個戰士救命了,他的姓名謝列布羅夫 Ц 根納季。
第三組的戰員,槍彈越來越少。指揮員巴半斯基下士發了撤退令。士兵邊打邊撤,向汽車爬回去了。在這時候中國的炮隊用炮火夾中了停車地點。兩位駕駛員乘裝甲運輸車,有意救出戰友,向江島開走了。他們想開上去大曼斯基,但島岸太高,所以裝甲運輸車不得不到蘇岸回去了。
在這個緊張的關頭鄰所的預備隊趕到了大曼島。鄰所名稱為庫列比亞金山,它位於大曼島北邊,距島17到18公里。維塔利布必寧上尉 為所長。3月2日早上他得到了戰事報告,乘裝甲運輸車,帶領20個戰士及時趕到了戰場。
在11:30 布必寧上尉和他的戰員在江島北端上岸了。聽到槍聲,邊防軍人疏開往南走了。過幾分鐘剛來的士兵和中國軍人接觸了。島上的中軍發現蘇軍新隊,攻擊它。上尉受了好幾個傷,還是繼續率領士兵作戰。他讓卡那金下士與幾個戰士留在戰場,自己乘裝甲運輸車,向中軍後方去了。上尉自己用大口徑的機槍連續射擊了。他的戰員用衝鋒槍通過射孔掃射了敵軍。
雖然島上的中軍人數好大,他們當時的處境是非常困難的。蘇軍兩組從島岸掃射他們,不斷轉移的裝甲運輸車是在他們後方。
作戰時布必寧的裝甲車受到了較大的損害,上尉本人受了新傷。他回蘇岸,用電話給司令部報告情況。然後布必寧乘斯提列里尼擴夫的裝甲運輸車回江島。在這時候他沿著中軍陣地開過去了。
在島上布必寧殲滅了中軍的指揮所。這就是3月2日戰事的轉折點。中國軍人拿著死傷戰員開始撤退。布必寧的機槍槍彈用完后,他往蘇岸去了。在結冰支流中間裝甲車被炸破了,但是官兵僥辛地避免危險。
在中午伊曼邊防隊司令列奧諾夫上校和政治處處長康斯但丁諾夫中校乘直升飛機來到了大曼島。政治處處長領導戰員去江島找死傷官兵。在中軍陣地他們發現了草席,電話機,好幾個彈倉,幾枝步槍。使用過的急救包在中軍陣地是數不清的。
過一段時間幾座哨所的預備隊達到了戰地。大曼斯基島第一個戰事結束了。

1969年3月15日的戰事(俄羅斯說法)

3月2日戰事結束后,江島每天被加強的巡邏隊守衛(至少10個戰士)。蘇軍摩托化步兵師在大曼島後方展開了(裝備有火炮和六十年代末蘇聯最現代化的冰雹型多管火箭炮)。中方也為再次的進攻積蓄了兵力。中國人民解放軍24步兵團(大約5000官兵)在江島附近準備了作戰。
3月14日15:00 伊曼邊防對司令部得到了撤退令。按這個命令蘇聯邊防軍離開了江島(本令的邏輯是莫名其妙的,發令的人也不知道是誰)。蘇聯巡邏隊回蘇岸了,中國軍人開始一群群地向島挺進去,其他開始在中岸佔據陣地。蘇聯邊防軍發現這種行動,在養聲中校領導下乘8輛裝甲運輸車向江島開走了。中軍馬上離開了大曼島。
3月14日20:00 邊防隊司令部得到了新命令,它相反讓邊防軍佔領江島。按這個命令60個官兵在養聲中校領導下在3月14日夜間乘4輛裝甲運輸車向達曼島開走了。在島上蘇軍分出了四組,佔據了陣位,挖出了散兵壕。曼擴夫斯基,波波夫,鎖洛維耶夫和克雷嘎這四位軍官作為指揮員。裝甲運輸車在島上不斷地轉移陣地。
3月15日早上9:00左右揚聲器在中岸開了,號召蘇聯邊防軍離開中國領土,反抗修正主義等等。蘇方也開了自己的揚聲器,用漢語說:「中國軍人,回心轉意吧!我們這裡都是抗日戰爭英雄的兒子們!」。過幾分鐘,寂靜籠罩了兩岸。。。
10:00左右中國火炮和迫擊炮(60到90筒)開始掃射江島。中國步兵3連攻打了蘇軍陣地。一小時的猛烈戰鬥開始了。
11:00 島上的蘇軍槍彈用完了,養聲中校乘裝甲運輸車給戰友拿到了彈藥。
列奧諾夫上校給上級領導報告情況說鄰國軍隊在兵力上佔優勢。上校要求炮火掩護,但是沒有得到了肯定地回答。
12:00左右中軍打破了第一個裝甲運輸車,過20分鐘打破了第二個。無論如何島上的蘇軍勇敢地繼續作戰。中軍在江島南端對面開始集中兵力。
400到500官兵有意向蘇軍後方衝鋒。 島上的官兵狀況緊張了,尤其重要的是裝甲車無線電天線被中國機槍火力切開了。
為了打破中軍的計劃,姓擴別慈的火箭手從蘇岸開火,但是他的努力不夠。列奧諾夫上校決定用三輛坦克車。上級領導從3月13日開始答應給他一個坦克連,但是9輛T-62型坦克車在戰事的時候才到了大曼島。
上校乘領頭的坦克車,向大曼島的南端開走了。在斯提列里尼擴夫所長死難之處中軍用火箭筒打壞了領頭坦克車。受傷的上校領帶坦克手往回走了。在蘇岸附近流彈打中了上校的心臟。
島上的官兵繼續作戰, 但是他們的力量快耗盡了。在這個情況下司令部決定用炮兵和摩托化步兵。
17:00 "冰雹"型多管火箭炮隊打擊中軍陣地, 打擊效果非常高。同時榴彈炮連開了火。炮擊持續10分鐘。
17:10 邊防軍和步兵在鎖擴羅夫中校和康斯但丁諾夫中校指揮下轉入進攻, 解放了大曼島。
19:00 一些中國火力點又次開了火。也許在這時候蘇軍要重新炮擊對手的陣地, 但是司令部決定這個是不必要的。
中軍再作嘗試佔領大曼島,但是沒有成功。然後蘇軍回去了蘇聯大陸。中軍沒有進行重新進攻。

結局

1969年10月20日中國和蘇聯總理在北京進行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兩國領導同意舉行中蘇邊境標界。1991年標界后大曼島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它的名稱為珍寶島。
根據一個俄國普遍的見解, 大曼島不管是誰的,1969年3月蘇軍一切行為是完全正確的。如果蘇聯在1969年對鄰國作出了讓步,它會提出更多要求。
根據另外一個見解,1969年3月蘇軍在烏蘇里江反抗了追求侵佔別國領土的敵對行動。

德米特里-遼布希金 翻譯:德米特里-葉爾紹夫(金馬)

康斯但丁諾夫C亞歷山大 (1969年3月為蘇聯伊曼邊防隊的政治處處長,中校)
「在1969年3月我在濱海邊區伊曼市當過兵。這個城市現在叫大利尼列陳斯科。我當過邊防隊政治處處長。1969年3月2到15日我參加大曼島戰事,守衛蘇聯邊境。我自己看過,蘇聯邊防軍人在這個困難的情況下怎麼行動。
邊防軍人毫不懷疑我們的行動是真確的。他們都急切地想作戰!士兵看過2日戰事的死傷戰員后,他們還是充滿決心。戰友毫不害怕,也沒有硬充好漢的樣子。在如何情況下他們標出冷靜和勤懇。巴半斯基下士在2 日戰事後10餘次巡邏大曼島。這就是他找到了死難的斯提列里尼擴夫所長和他的戰員。這就是巴半斯基下士在15日夜間從大曼島拿到了死難的列奧諾夫上校。他有充分的權力獲得「蘇聯英雄「的光榮稱號。
那維塔利C布必寧呢? 他毫不怕更強大的敵軍,乘一輛裝甲車打擊敵人後方。有的「書房裡的理論家「說,這種行動是真正的狂妄!不對,他的行動不是狂妄,還是一種非常冒險的,同時非常明智合理的行為。他的訓練水平很高,他相信戰員,所以他戰勝了!
別讓我分開:「那位是英雄,那位不是!「 我們邊防隊的官兵都是英雄,不管是死難烈士或者健在的人。他們都很盡職。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他們第一次對鄰國部隊應戰了。
30多年過去了。有的事已經記不得了。大曼島邊防軍現在住在俄國各地,有的人在國外。但是我們每年3月15日在莫斯科,在邊防軍中央博物館集合交流。趁著一個人健在,我們就要作這樣!
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困難。年紀大,身體不好,但是我們還活著。為了幫助老軍和烈士親人我們想組織一個慈善基金。它也要成為1969年死難戰員紀念機關。
斯卡拉德紐克 C 格里戈里(六十年代為伊曼邊防隊軍士培訓中心主任, 退休上校)
「有的時期是不可忘記的。1965-1971年伊曼邊防隊在職期間在我的生平就是這樣的時期。我參加過許多邊界事件,最重要的當然是大曼島戰事。34年已經過去了,兩國人民重新認識了許多歷史事件。但是在六十年代我們沒有辦法理解,兩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兩個偉大的民族怎麼會變成敵人?六十年代的人還記得中國人在1945年怎麼接待了解放東北的紅軍。
描寫大曼島戰事的資料已經發布了很多,這個事件的參加者和英雄都有名。但是我想說這個事件不是偶然的。從1965年我們開始感覺兩國關係變化。中國政府給蘇聯提出了領土要求,中國公民開始擅自侵佔烏蘇里江上的蘇聯江島。
我想說的是一個不大出名的事件。它在1967年12月發生了。1000餘中國公民想在我隊「庫列比亞金山「哨所附近示威性地越境。
越境之前中國人在夜間在蘇聯巡邏隊烏蘇里江冰上路線坡了冰。隊長列奧諾夫上校讓我領帶培訓中心的學員去烏蘇里江修路。 我們的工作差不多完了。忽然我看到了數不清的中國公民從中國大陸向我們過去。有的人乘汽車,馬車或拖拉機。中國公民表示生氣,大叫大喊。有的人拿著反蘇聯的標語。除了標語外,他們拿著棒子,鐵釺,方鍬和鉤竿。
我給隊長報告情況。列奧諾夫上校發令:不讓鄰國公民越境。在我指揮下我有了幾十個邊防軍人和兩輛裝甲運輸車。我們沿著邊境線一個接一個地展開了。我們沒有用武器。 中國公民猛衝了我的戰員,有意把邊防軍一個一個包圍和抓起來。順便說,在這時候中國公民包圍了巴半斯基學員。這個小夥子過一年半參加1969年3月2日的戰事,獲得了「蘇聯英雄「稱號。
看到這種事,我不得不讓駕駛員把人群用裝甲車從蘇聯領土慢慢地擠出去。我們執行了隊長的命令。好幾個戰員受傷了。可惜的是幾個中國公民被裝甲車壓住了(過幾天中國代表告訴我們5個人壓死了)。
這個行動是提前準備好的。比如說,人群猛衝我們以後,好幾個記者(包括外國的)從中岸過來了。他們用攝影機和照相機開始拍所有的事件。人群回國以後,一個揚聲器在中岸開了。鄰國的人用它罵了我們!「

列奧諾娃 C 葉連娜(列奧諾夫上校的女兒)

如果我可能選擇父母,我當然重新選擇我的! 他們是最理解的,最親愛的,最勇敢的人。在我家裡從來沒有「父兒問題「,因為我們非常和睦。父親慷慨地愛媽媽,愛我。在少有的休息日爸爸總是給我們送花,請客,安排真正的節日。
他沒有教我,他對我作為生活模範。我記得父親的一句話:「我答應了!」這就是他的最重要生活原則。他答應了為祖國服務C他履行了諾言。從1969年開始我不喜歡春天。爸爸最後一次給我們打過電話,沒有講自己,還是講他的官兵生活。那天我已經知道邊防軍在大曼島死傷不少。我請求爸爸保護他自己。他回答:「小姑娘,你說什麼? 我的士兵是你的同歲,所以他們都是我的孩子們!」
為了保護他們爸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是我的生平最大的失掉!

翻譯:德米特里C葉爾紹夫(金馬)

達曼島-珍寶島 基金會使命

國家邊界的保衛者有特殊的地位。所有國家的邊界機構都由忠於自己國家的人們組成。處境使他們的生命和命運取決於相鄰國家的政策。邊界的戰鬥是在首都的安靜的辦公室里開始和結束的。只有時間和歷史學能對各國行動的權利作出客觀的評價,因此邊防軍人必需嚴格履行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義務並且無權執持自己的意見。
邊界衝突的所有犧牲者和活下來的人們都值得悼念和尊敬,不管他們保護的是哪個國家的利益。忘記錯誤和怨恨並非通向睦鄰關係的最佳途徑。遺忘或歪曲歷史事實,互不原諒難望達到人民之間的信任。猜忌和相互責怨將永遠存留在這種關係中,影響國際關係,合作和貿易交流。
只有對話和表現在實際行動上的人民相互原諒才可能是信任泉源。基金會使命是協助這種對話,從事紀念邊界衝突的犧牲者,關懷其生還者的活動。
邊界服務條件甚至在和平時期也是艱苦和危險的。邊界安靜,但是別相信這種安靜。遺憾的是,邊防老戰士們的生命往往短促-不眠之夜,惡劣的氣候,心理的緊張,過重的體力負荷和遠離親友的環境摧殘他們的健康。基金會使命是協助和支持邊防軍隊和機構的老戰士們。
所有參與邊界服務者內心都有某種共同之處。時間洗刷空間的界限,我們的世界越來越認識到自己的脆弱性。不同國家的人們,尤其是參與保護國界的人們的友好夥伴親系使我們的世界變得較為穩定和容易預測。基金會使命是組織和支持各國邊防軍隊和機構老戰士們的國際交流和合作。

達曼島-珍寶島基金會領導致辭

親愛的的網友:
謝絕您們的關注。
檔案室的目的是建立更新,公開的信息庫,使有可能確立對1969 年三月份在烏蘇里江達曼島-珍寶島地區達到了緊張高峰的1960 年底-1970 年初蘇中邊界衝突的歷史和人文方面的客觀,獨立的觀 點。
我們的檔案室並無確定事件應歸咎於何方的目的。我們將感謝為我們檔案室提供資料或幫助其建成立與維持的俄羅斯和中國,其他國家的國家機關和有關人士。更新的庫內將排除所有帶污辱性以及具有意識形態或民族主義色彩的資料。

我們相信,只有時間和考慮到所有看法與立場的客觀歷史觀點,結合當代國家領導人的明智以及人民的相互諒解有可能確立對此事件的正確態度。忘卻或不知道自己歷史,不願相互諒解的人民必將再犯新的可悲的錯誤。

"達曼島-珍寶島"計劃

計劃目的:
協助建立俄羅斯和中國人民之間的信任氣氛。

計劃任務:
--建立專門的網際網路資料庫-"達曼島-珍寶島"人民記憶檔案室,其目的是確立俄羅斯,中國和其他國家人們對此衝突的客觀,人道的立場,幫助軍事歷史家們搜集和系統整理對此問題的資料。
--協助舉行對衝突的蘇方和中方的犧牲者的紀念活動。
--為這次衝突的蘇方和中方的犧牲者家屬以及活著的老戰士們提供社會幫助。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3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17 23:40 | 只看該作者

珍寶島反擊戰

1969年1月以後,因蘇軍在珍寶島上一再使用武力,中國方面開始考慮採取自衛反擊措施。1月25日黑龍江省軍區提出了在珍寶島地區反干涉鬥爭的方案,設想以3個連兵力參加,以一部兵力上島潛伏,如蘇方以武力強行干涉我巡邏分隊執行任務,潛伏分隊視情況給予支援。瀋陽軍區基本同意這一方案,但認為島上氣候寒冷,不宜潛伏。
進入2月份以後,珍寶島上形勢更加緊張,2月7日出現了蘇軍鳴槍的嚴重事件后,中央軍委認為下一階段會有新鬥爭,並作了進一步指示。總參謀部、外交部都同意了黑龍江省軍區的方案,並要求要嚴格遵守針鋒相對、后發制人和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既不示弱,又不主動惹事。當時邊防鬥爭仍由中共中央、毛澤東親自掌握,總的精神是進行以政治鬥爭為主的邊防鬥爭,又要準備好以重點進行自衛還擊鬥爭為後盾,還同意選擇珍寶島作為還擊的重點。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總參和瀋陽軍區都下達了指示,並抽調了精幹的小分隊,準備對付蘇軍的入侵和挑釁。黑龍江省軍區決定,在靠近珍寶島的公司邊防站(因當地的公司亮子村而得名)成立「公司臨時指揮所」。遵照中央軍委、總參指示的鬥爭原則,瀋陽軍區確定了在珍寶島地區進行邊防鬥爭的新方式。中央軍委、瀋陽軍區還規定,自衛還擊嚴格限制在主航道中心線我國一側,要行動迅速,不糾纏、不戀戰,取得勝利后立即撤至有利地區。瀋陽軍區還規定,由肖全夫副司令員率領工作組前往虎(林)饒(河)方向指導戰備工作,並成立虎饒前指,由肖全夫、李少元統一指揮。這樣,珍寶島地區抗擊蘇軍入侵的鬥爭有了中央軍委和瀋陽軍區的指揮,並有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從這一階段中國方面的邊防部隊、省軍區、大軍區、總部機關和中央軍委的指示部署看,對珍寶島地區進行自衛反擊確實進行了比較細緻的安排。但是客觀地講,這些安排還是防禦性的,如果蘇聯邊防軍人不對中國邊防人員使用武力,後來那種流血的戰鬥是不會發生的。
3月2日虎饒前指決定再次派出部隊登上珍寶島巡邏,並向珍寶島地區中國一側岸上派出2個步兵連、4個偵察排、1個無後座力炮排和1個重機槍排,秘密掩護巡邏分隊,遇到情況時即準備採取行動。
根據虎饒前指的部署,3月2日上午8時40分,公司邊防站派出30人分兩組登珍寶島巡邏。由公司邊防站站長孫玉國帶領的第一巡邏組上島之後,很快被對面蘇軍發現,僅10分鐘后蘇軍即由下米海洛夫卡、庫列比亞克依內兩個邊防哨所派出70餘人,分乘2輛裝甲車、1輛敞篷卡車、1輛指揮車向珍寶島駛來。蘇軍上島后以兩路向中國第一巡邏組進逼,並形成合圍態勢。
過去蘇軍上島干涉中國邊防人員巡邏時,一般是肩背槍,手持棍棒,大都不戴鋼盔。而3月2日上島的蘇軍人員都頭戴鋼盔,手持衝鋒槍,保持著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姿態。據後來得到的消息,遠東蘇軍指揮機構這時已下令,指示驅趕中國「越境」人員在必要時可以開槍。
蘇軍上島並擺成戰鬥隊形后,即阻止中國邊防人員巡邏,要中國邊防人員退回。中國巡邏人員則根據上級精神,要求蘇軍退出珍寶島,蘇聯邊防軍毫不理睬,繼續進逼,雙方處於荷槍實彈對峙的嚴峻氣氛之下。
在這一關頭,原先未被蘇軍發現的中國邊防分隊第二巡邏組從側翼穿插出現,擋住蘇軍迂迴分隊。蘇軍突然發現中國軍隊已有準備,便表現慌亂並在倉促間首先開槍,於是珍寶島戰鬥於9時17分打響。
蘇軍向中國邊防第一巡邏組開槍時,中國邊防人員還未展開,當即傷亡6人,其餘人員馬上予以還擊。此時第二巡邏組正與蘇軍伊萬上尉率領的7人相遇,聽到槍聲后班長周登國下令開火,擊斃了當面蘇軍7人。在珍寶島中國一側江岸上隱蔽待命的部隊,也奉命投入戰鬥。中國軍人經頑強奮戰和連續衝擊,終於消滅了在島上叢林中的大部蘇軍人員。當時蘇軍2輛裝甲車不斷向中國邊防軍人開火,虎饒前指命令岸上的炮火向蘇軍裝甲車還擊,當即擊毀裝甲車1輛、指揮車1輛和卡車1輛。在中國邊防部隊的打擊下,島上剩餘的10餘名蘇軍人員退到江面上,乘另一輛裝甲車撤回蘇境。戰鬥至10時30分結束。
在3月2日的戰鬥中,中方參戰人員估計蘇聯邊防軍死傷共60餘人(據蘇聯官方公布的數字蘇軍死亡31人)。中國軍人陣亡17人,負傷35人,並有1名通訊員失蹤。中國邊防部隊在戰鬥結束后即帶著傷亡人員從島上撤回,蘇聯邊防軍隨後派人登島,將蘇方傷亡人員運回己方一側。
3月2日的珍寶島戰鬥,是中蘇兩國之間的第一次邊境戰鬥。蘇聯方面在同年3月29日的政府聲明和後來發布的消息中,都把中國方面的反擊歪曲為已有準備的「突然開火」和伏擊,這不合乎事實。從純軍事的角度看,這次衝突對中方來說只是一次雖已有準備卻不由自己掌握主動的遭遇戰鬥。
從中蘇兩國關係的大局看,這次流血武裝衝突的出現,大大傷害了原先十分友好的兩個國家的感情。蘇聯領導人從其長期對鄰國所持的傲慢的沙文主義態度出發,決定以軍事力量來擴大事端,使兩國邊界的武裝衝突又繼續擴大。
3月2日珍寶島戰鬥結束后,蘇聯軍隊在遠東方向進入了臨戰戒備狀態。蘇軍多次派出配備有裝甲車的武裝部隊越過烏蘇里江上封凍的冰面,於3月4日、5日、7日、10日、11日、12日和14日登上珍寶島。中央軍委在珍寶島戰鬥結束后要求當地部隊以不示弱的態度繼續上島巡邏,中方部隊幾次上島都未與蘇軍遭遇,所以沒有發生衝突。這一時期中國方面根據情況判斷,對面蘇軍已調來1個摩托化步兵團和大批炮兵。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瀋陽軍區決定加強邊防部隊的力量,特別著重準備在珍寶島和七里沁島進行反擊入侵的準備。軍區前指的作戰計劃是,若蘇軍向一島進犯則一島打,若向兩島進犯則兩島一齊打。
當時在兩國發生衝突的珍寶島地區,雙方兵力相差不多,然而中國軍隊只有徒步的步兵和部分炮、工兵,既無坦克、裝甲車也無空軍支援;蘇軍步兵則全部摩托化,不僅有佔優勢的炮兵,還有大量坦克、裝甲車及空軍飛機和直升機可直接用於支援作戰,因而在技術裝備、火力上居於絕對優勢。儘管中國方面的軍力在邊境衝突地區處於劣勢,但是中共中央、毛澤東進行邊防鬥爭的決心卻堅定不移。當時「九大」即將召開,根據中共中央的安排,全國開展了聲討「蘇修」入侵的群眾性示威活動,參加者據當時宣稱有1.5億人以上。中蘇邊境、中蒙邊界附近的人民解放軍部隊和民兵,也進入了戰備狀態。
鑒於蘇軍裝甲車輛不斷進入珍寶島活動,3月14日深夜中國軍隊派出1個步兵班進入珍寶島警戒,掩護工兵在烏蘇里江的江叉上埋設反坦克地雷。3月15日4時,蘇軍裝甲車6輛乘天亮前的黑暗掩護步兵60餘人進入珍寶島北端,潛伏在叢林中,有偷襲中國登島部隊的跡象。這一情況被中國部隊發現后,經上級決定,中國邊防部隊再次進行了自衛反擊,雙方就此於3月15日進行了一場更為激烈的戰鬥。
3月15日早晨,虎饒前指命令第23軍第73師217團1營營長冷鵬飛率領一個排、邊防站站長孫玉國率領一個班於7時40分登上珍寶島。部隊上島后,即於8時2分與島上的蘇軍潛伏人員發生火力接觸。激戰一個多小時后,蘇軍的裝甲車和步兵撤回對岸,第一次戰鬥結束。
當天9時46分,蘇聯空軍以3架飛機向珍寶島地區俯衝,進行威脅,隨即蘇軍又以坦克6輛、裝甲車5輛分兩路向珍寶島上的中國軍隊實施攻擊,並以4輛坦克沿著冰面向珍寶島南側江叉運動,企圖從後方迂迴攻擊島上的中國軍隊。這時中國軍隊的一個無後座力炮班剛剛登島,迅即在江邊架炮向蘇軍坦克射擊。蘇軍坦克遭射擊后隊形混亂,1輛坦克駛入雷區被炸毀,其餘3輛慌忙逃回對岸。11時以後,中國守島分隊在岸上掩護分隊的火力支援下,頑強抗擊蘇軍的衝擊。然而中國軍隊使用的75毫米無後座力炮和40毫米火箭筒都系四十年代設計,破甲能力低,因而只擊毀裝甲車2輛,未能擊毀坦克。戰鬥中營長冷鵬飛負傷,孫玉國接替指揮。蘇軍在遭到頑強抵抗后,於中午12時以後撤回己岸,第二次戰鬥就此結束。
當天下午12時50分,蘇軍又以大口徑火炮、坦克炮向珍寶島及江岸中國一側的防禦陣地、公司邊防站和後方橋樑猛烈射擊,火力正面達10公里,縱深達7公里。在持續2小時的炮擊后,15時13分,蘇軍又出動坦克10輛、裝甲車14輛和步兵約100人,向珍寶島上發起第三次攻擊。島上的中國邊防分隊以近戰開火的方式,用無後座力炮、火箭筒在幾十米、十幾米的距離上開火,一再打退了蘇軍的衝擊。15時30分以後,在中國江岸一側的中國炮兵群加入戰鬥,以火力急襲給島上蘇軍和蘇方岸上的指揮機構以突然打擊,擊斃了蘇軍指揮官上校邊防總隊長列昂諾夫。下午17時以後,天色轉黑,蘇軍從珍寶島上全部撤出,第三次戰鬥也就此結束。
1969年3月15日珍寶島上的戰鬥,是中蘇邊界衝突中最激烈的一次戰鬥。當天蘇軍共出動坦克、裝甲車50輛以上,向中國領土發炮1萬多發,並出動了飛機36架次(未投彈)。中國方面僅以步兵和炮兵協同,以頑強的戰鬥精神,打退了蘇軍三次攻擊,共擊毀坦克2輛、裝甲車7輛,估計蘇軍死傷在140人左右(其中死亡約60人)。中國方面在當天的戰鬥中表現出較高的戰鬥技巧,傷亡僅有39人(亡12人,傷27人)。
3月16日蘇軍出動人員和車輛登上珍寶島,拖回前一天戰鬥中遺棄在島上的屍體和被擊毀的車輛。17日,蘇聯邊防軍再次出動坦克5輛、步兵70餘人,在炮火掩護下又進入珍寶島,在島上大量埋設防步兵地雷,並企圖將珍寶島和中國江岸之間江叉上被地雷炸毀的T62坦克拖回。中國江岸一側的炮兵群猛烈開火后,蘇軍急忙從島上撤走。後來,蘇軍向這輛坦克發射大量炮彈,企圖將其炸毀。然而蘇軍的炮彈落到這輛坦克周圍后,即將冰面炸裂,坦克沉入江中。5月2日中國海軍潛水員和黑龍江省有關部門在民兵配合下將這輛坦克撈出,以後送往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通過3月2日、3月15日和3月17日的戰鬥,中國邊防部隊擊毀蘇軍坦克、裝甲車共17輛,估計斃傷蘇軍人員約250人(據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報道的數字,蘇軍在邊界衝突中死58人,傷94人)。蘇軍因其進攻被打退,加上島上已大量佈雷,即不再進入珍寶島。中國軍隊為保證日後上岸巡邏的安全,派出工兵上島進行了排雷作業。因珍寶島面積很小,全島又都在中蘇雙方高地的目視範圍之內,夏季洪水季節島上多數地區又有積水,從軍事角度看難以在島上駐兵。因此,中國邊防部隊此後也只是間或派人前往該島巡邏。
珍寶島戰鬥結束后,由於當時的政治氣候,對於這次作戰的某些總結仍偏重於「突出政治」。邊防站站長孫玉國臨時被加補為中共九大代表,並在大會上作為解放軍代表做了發言。毛澤東在4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時,對珍寶島戰鬥一事說:這次仗是孫玉國指揮的。沒有打過仗,也可以打仗。我們一沒有用飛機,二沒有用坦克、裝甲車,三沒有指揮車,打了9個小時,敵人三次衝鋒,都被我們打垮了。我們不是不要飛機、坦克、裝甲車,但主要靠勇敢。要破除迷信,這次珍寶島就破除了迷信。
珍寶島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提出了嚴正抗議,蘇聯政府也向中方抗議。不過中國方面的堅決鬥爭,也使過去慣於對鄰國和「兄弟國家」使用高壓政策的蘇聯領導人感到處境不利,於是開始試探採取一些緩和措施。3月2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向中國方面提出,希望能和中國領導人通電話。3月22日中國政府立即用外交備忘錄回答說:「從當前中蘇兩國關係來說,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聯繫,已不適用。如果蘇聯政府有什麼話要說,請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向中國政府提出。」3月29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一方面聲稱,中國侵犯了蘇聯的「達曼斯基島」並已被「擊退」,一面又表示願意同中國恢復「協商」。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際,中共中央、毛澤東在對蘇政策方面未考慮做新的調整,因而對蘇聯的談判建議較長時間未予以答覆。與此同時,蘇聯大量增派軍隊到遠東方向,並對中國進行戰爭威脅,中共中央、毛澤東也不願意在武力威脅之下接受談判。
對於珍寶島上的武裝衝突,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蘇聯軍方的《紅星報》上居然公開炫耀其核武器的威力,聲稱要以核武器給「現代冒險家」以摧毀性打擊。據曾任蘇聯派駐聯合國任副秘書長的高級外交官舍甫琴科後來在回憶錄中記述:「參加政治局討論的一位外交部的同事告訴我,國防部長安德烈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4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17 23:42 | 只看該作者

原蘇聯邊防軍上校談珍寶島事件

王亞洲編譯,原載《軍事文摘》1999年第七期

今年是珍寶島事件30周年。珍寶島是烏蘇里江里的一個小島,俄羅斯稱其為達曼斯基島,長約1700米,寬約500米,島上有一些灌木,有幾條河流從中國一側流入該島,像手掌一樣。當年圍繞該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俄羅斯人如何看待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傳媒透露了這一事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達曼斯基島疑團

1969年3月,在遠東烏蘇里江的這次戰鬥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邊境最大的戰鬥行動。對此,多年來在俄羅斯存在種種猜測,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當時蘇聯人並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要佔領該島,井問道:「當中國人進入該島時,我們的邊防軍人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採取措施制止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人說「當時中國人太多,邊防軍根本就無法對付他們,不得不動用正規軍」。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在30年前那種環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說清楚。後來蘇聯政府也有意讓人們淡忘此事,也只是將這次衝突描述為《1969年3月的烏蘇里江事件》。
90年代初,在俄羅斯的版圖上再也找不到「達曼斯基島」了,於是俄羅斯人又開始猜測,開始議論當年的「秘密坦克」、議論關於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說「該島已不復存在,為了讓誰也得不到它,我們已將它炸毀」。達曼斯基島事件仍是一片疑團。曾當過伊曼邊防總隊隊長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諾夫,在事隔30年後做了詳盡的描述。

摩擦由小到大

據康斯坦丁諾夫回憶:1968年秋,我們感到中國人在這個冬天可能會發起挑釁行動。我、列昂諾夫和當時的邊防總隊參謀長巴甫洛夫一致認為,這將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實質性的衝突。我們得到的口頭和書面命令是:運用現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讓挑釁者進入我國領土,但不準動用武器;並嚴禁官兵們傳播這裡發生的事情、爭鬥。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國內其他人,甚至連想都想不到,正當黨的領導人宣講共產主義思想的時候,在漫長的中蘇邊界,沿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幾年來兩個大國的士兵經常發生打鬥。1968年只在伊曼邊防段雙方就發生過40次打鬥。1968年11月的一天,邊防總隊指揮部曾向軍區報告說:有可能發生武裝挑釁,請求具體的書面指示,並加強力量。
一周后,邊防總隊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並對他們說:如果發生武裝挑釁,那就還擊。但只是口頭意見,不能作為依據。
在相鄰的基爾金島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達曼斯基島、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經常發生衝突,雙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槍托來互相打擊。在一次打鬥中,我們從中國人那裡搶來15支槍,並發現槍膛里有子彈,我們非常吃驚,這使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及其副手確信,危險正在來臨,如果說要發生什麼事情的話,那一定會發生在這裡。
達曼斯基島和相鄰邊防隊有可能受到威脅的哨所值勤人員都加強到了50人,並增加了裝甲運兵車,同時,只要中國人一出現,我們的邊防人員就向他們射擊,將這些不速之客趕走。
我們的邊防軍人並不知道,還在2月底的時候,在烏蘇里江左岸(中國一側)就秘密集結了幾千人的部隊、大量的兵器,展開了通信站和指揮所。3月2日夜,約300名中國軍人進人達曼斯基島,並在那裡修建了火力發射陣地和掩體。
從最近的觀察哨到達曼斯基島才80米,為什麼邊防偵察分隊沒有發現這些情況呢?主要是當時沒有夜視設備,而中國人的行動是在夜間進行的,並且邊防分隊早晨沿達曼斯基島巡邏時也沒有發現可疑跡象,我們就從中國人的鼻子底下過去,他們也沒有驚動我們,也許是不想過早地暴露自己。

3月2日行動

康斯坦丁諾夫說: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事首長足智多謀、訓練有素、十分狡猾,選擇3月2日並非偶然。在當時的宣傳報道中並沒有提到這一天有什麼意義,實際上這一天非同尋常。
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著小雪,周圍白茫茫一片,這使中國人可以悄悄地佔領達曼斯基島,雪可以掩蓋他們行進的痕迹。
第二,3月2日是北濱海區送別冬天的節日――謝肉節。中國人估計可能會有人請邊防總隊指揮部的人去吃飯或聯歡,造成和指揮所的聯繫「不暢」。的確如此,邊防總隊的領導去了維也堅斯卡亞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參加聯歡會,而是去參加演習。30年來沒有人提起過演習的事。
實際上,事發前3天,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有兩個師參加,軍區指示由邊防總隊扮演「敵軍」。難道2個師抽不出來2個連扮演「敵軍」,而非要邊防總隊去扮演「敵軍」嗎?可能當時軍區司令部的意圖是好的,主要是在面臨威脅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士氣。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們的邊防軍航空兵不飛行。
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官可能正是根據上述因素,才選定在這一天開始行動的。另外,我們在演習中也出現了一點問題:一個坦克團未能及時到達指定位置,宣布進行戰術停頓。中午12點以後,康斯坦丁諾夫返回指揮所,演習指揮部里響起了「焦急」的電話鈴聲,遠東軍區司令部打電話來說: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進行戰鬥,有人員傷亡。列昂諾夫馬上下令給巴甫洛夫,讓參加演習的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馬上撤下,向達曼斯基島出發。
事情就是這樣,當達曼斯基島兩個哨所發生流血衝突時,整個預備隊,即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卻在離該島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5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17 23:43 | 只看該作者

硝煙籠罩達曼斯基島

根據康斯坦丁諾夫的回憶,1969年3月2日技術觀察站報告,發現有兩個小隊、約30名中國人已經進入蘇聯邊界。上午11時左右,邊防哨所的伊萬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413

帖子

10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2
6
hello1125 發表於 2006-5-18 2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309

帖子

13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8
7
tangseng 發表於 2006-5-19 02:19 | 只看該作者

同一個事實,孑然不同的描述

所謂歷史,不過就那麼回事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