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僅僅0.6%,就打斷了中國的脊樑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5-11 2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蟲蟲_7612] 發表於2006-03-12 18:25

為什麼毛周爭取到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我們丟掉了?

為什麼以前造出大飛機,現在不行了?

為什麼80年代以前中國那麼貧窮?

為什麼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人才過剩嗎?

一切因為這0.6%,GDP成份論。
  
  單純比較GDP多少是沒有意義的。做1億條褲子和造1架飛機的GDP是一樣的。但是造飛機的是富國,做褲子是窮國。就是造100億條褲子也比不上1架飛機。國家的窮富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成分。要論GDP,大清國是小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國的GDP是茶葉、瓷器和褲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輪船。甲午戰爭,日本的大炮GDP一下就把大清國的褲子GDP打回原形。
  
  所以要看看清楚,這GDP是做褲子呢還是造飛機。如果是做褲子,不管你多有錢,你永遠是個窮國。如果GDP是造飛機的,那麼也許你現在很窮,但是你很快就富了。二戰剛結束,日本被美國炸平了,一無所有,還得賠錢,GDP是負數。那時候日本窮得很,物資缺乏,搞配給制,發肥皂票什麼的。但是日本會造飛機。所以「改革」了20幾年,很快就富了。
  
  解放后,領導層認準了造飛機的路子,脫了褲子噹噹,派1萬8千多留學生去蘇聯東歐留學,學習造飛機,所以國家很窮。不過到1980年,中國終於會造100多噸的大飛機,比日本的還大。如果繼續發展造飛機,像戰後日本一樣,很快也會富,但是中國放棄了飛機,選擇墨西哥、阿根廷那些拉美國家的路子,給美國人做褲子。而且鐵了心做褲子,科技投入從改革前的1.3%急劇下降到0.6%。
  
  我國的科技投入在0.6%的水平上一直徘徊了20年。可以說一心一意做褲子。結果韓國在這20年突飛猛進,科技超越了我國。而我國眼見要陷入拉美化的深淵,工人們工資低,大學生沒工作。為什麼大學生都找不著工作,因為國家不做飛機,做褲子。造飛機才要大學生,做褲子只要小學生就夠了。
  
  很多人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素質差沒有競爭力。其實不然。如果我國不造火箭,錢學森也沒有競爭力。反之,我國造原子彈的時候,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沒經驗,一邊干一邊學,都成人才。大學生的需求量是由經濟結構決定的。在一個「打工換外匯」、「市場換技術」理論盛行的國家裡,大學生過剩是必然結果。
  
  1980年我們可以造100多噸的噴氣客機。改革開放后,因科研經費壓縮(1.3%到0.6%),飛機下馬。造飛機引擎的廠改產,飛機研究所也不新招大學生了,人員流失,從1000多人到了200多人,出國者有之,下崗者有之,只剩下動不了的老頭老太。25年過去,我們再也造不出那麼大的飛機,我們就會做褲子,全世界都是中國造的褲子。
  
  飛機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幾乎所有工業門類,諸如冶金、玻璃、橡膠、電子、儀器儀錶等等。會造大飛機,說明我國的工業體系已經完成。而這一切,都是在「閉關自守」、「動蕩不安」、「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的情況下完成的。設計者是「知識分子被迫害」,製造者「工人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可是從設計到製造只花了10年時間。真是怪呀。
  
  能夠製造100噸以上大飛機的只有4個半國家:美、俄、英、法。中國以前會,現在不會,算半個。剛好是聯合國五大常。可見只會做褲子是當不了常任理事國的。
  
  運十飛機是周總理親自建議上馬的項目,總設計師是馬鳳山,40歲,算是年輕人。1970年8月,批准立項,所以代號為708工程。
  
  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
  1976年9月,制出了供靜力試驗用的飛機。
  1980年9月,由機長王金大駕機首飛成功。
  1984年1月,運十飛機從成都飛拉薩成功。
  1986年,因3000萬油費無法籌集,運十停飛。
 
此後國家開始花費巨億資金,大規模引進麥道飛機、波音飛機。。
  
  1990年總設計師馬鳳山鬱鬱而終,年僅61歲。不知道馬先生逝世時,是否會想起那個火紅的不可思議的激情歲月。「科技的春天」,「尊重人才」。嗚呼。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這是運10總設計師馬鳳山先生在運10飛機前的留影。照片中馬先生身著「土氣」的中山裝。很多人抨擊那個時代帶給照片中馬先生的清貧,卻忽略了他身後大飛機的輝煌。現在知識分子西服褲子無疑精緻很多,但是身後的大飛機卻沒有了。錢投在飛機上,褲子自然土一點;錢投在褲子上,飛機卻沒有了。回顧近20年我國的科技發展,不由讓人深思,這0.6%,是給知識分子買褲子好,還是讓知識分子去造飛機好。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科教興國」、「尊重人才」。
  
  到70代中期,我國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完成。那個時候,中國的科技全面開花,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70年代我們開始輸出機車、戰鬥機和高產水稻。堅持科技投入,我國的工業產品會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加上當時我國和非洲拉美的良好關係。接下來,按照計劃,中國援建的鐵路和火車源源不斷地運來非洲拉美的資源,再把中國的工業製成品源源不斷地銷往非洲拉美。
  
  一個國家現代化所需的三個經濟條件,工業生產、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此時都已經具備。可以說當時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是科技、文化處於一個大爆炸的前夜,非常類似於二戰剛剛結束時后的日本。日本戰後用30年時間建成經濟強國,而75年周總理也提出要用25年時間,也就是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可惜,毛周一去,繼任者就放棄了這種路線。科研經費劇減一半,從 1.3%降到0.65%,科研平台放棄,科研隊伍解散。
  
  設想一下,如果改革開放后,堅持毛周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科研平台不放棄,75年周總理提出的在20世紀末完成四個現代化絕對不是不可完成,至少我們會多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看一下毛周時代的工業遺產,航天堅持自主,結果現在接近世界水平;反之航空和美國合作,結果航空工業灰飛煙滅。卡車堅持外援為輔,現在中國卡車競爭力超強;反之轎車搞外援為主,結果淪為生產車間,連小小韓國都不如。輪船搞外援為輔,結果現在競爭力緊逼日韓。
  
  科技和工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樑。文革結束,雖然我們有點窮,但是科技發展的不錯,就像一個成長期的少年,有點面黃肌瘦,但是骨骼發育很好,需要的是加強一點營養。歐美經濟黃金時期,各國的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 。也就是說,改革開放,應該在科技上加大投入,加上0.6%,變成2.0%。可惜,我們選擇的是減去0.6%。
  
  嗚呼,加上這0.6%,我們就是走一條工業化的GDP道路。減去這0.6%,我們就是走一條去工業化的GDP道路。中國,就是被這0.6%打斷了發展的脊樑(此句該不該加?)。
  
  80年代90年代我國的科技投入一直在0.6%徘徊。由於連年投入不足,我國科技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98年以後連續6年空缺,科技界到了青黃不接的窘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到1999年。因為99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轟炸了我國的大使館。然後江主席說了一句最中聽的話,「歷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江主席主持了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了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不管什麼主義、什麼經濟,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最近汽油漲價,可見資源單靠國內是不夠的。毛周去后,總有人抱怨對亞非拉的外交援助太多,其實這和我國放棄四個現代化路線有關。按照周總理的規劃,實現工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源,從美國蘇聯那兒買資源是不可能的,所以亞非拉這些朋友是非交不可的。再次引用江主席的話,「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資源也是。蘇聯在石油管道問題上向我們漫天要價。你說亞非拉這些朋友要不要呢。
  
  飛機代指科技。很多人舉出反例說,科技並不那麼重要,法國的褲子幾千美元一條,做褲子也可以賺錢云云。這是沒有說服力的。中國這樣的大國,褲子產量太大,一下子生產成百億條,全世界每人好幾條,價格無論如何是賣不到那麼高的。就算是法國,褲子雖然賺錢,法國總統來中國也是推銷空中客車的飛機,而不是幾千美元一條的褲子。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沙發
elmo898 發表於 2006-5-12 14:58 | 只看該作者
[B]我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馬鳳山同志  
轟6試製與「馬鳳山筆記」[/B]
[I]● 鄭作棣 / 文[/I]
  

[CENTER]我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馬鳳山同志 圖片:《航空檔案》月刊[/CENTER]

[I]編者按:馬鳳山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曾任轟6飛機主管設計師和大型客機運10總設計師。他1929年5月8日生於江蘇無錫,1949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1952年畢業后奔赴東北投身航空工業建設,先後參加「松花江1號」小旅客機、「和平401號」短程噴氣客機的設計及「和平402號」渦槳客機的方案設計。1959年5月,赴蘇聯考察圖-16飛機靜力試驗、強度規範和工廠設計科工作,並寫出3篇技術報告。回國后參加轟6飛機試製,做出了卓越貢獻。
今年是馬鳳山逝世15周年。本刊特發表馬鳳山生前友好、同事、飛機設計師鄭作棣先生的文章,以追念馬鳳山先生對航空工業的重大貢獻。[/I]

[I][B]馬鳳山總設計師對航空工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B][/COLOR][/I]
一講到馬鳳山,人們往往就聯繫到大型客機,聯繫到運10。其實,1958年5月,馬鳳山在哈飛任氣動組組長時,就負責了「松花江1號」小型旅客機、「和平401號」短程噴氣旅客機和「和平402號」渦槳支線飛機的氣動布局、參數選擇、性能計算、操縱性穩定性計算等氣動設計和分析工作,編製了「松花江1號」試飛大綱直至該機試飛成功。馬鳳山在轟炸機、軍用運輸機上也都有傑出的貢獻。

[I]絕密的「馬鳳山筆記」[/I]
在20世紀60年代,對西安飛機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講,「馬鳳山」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一提起來,無論是設計員還是工藝人員大家就知道,但是絕大多數人那時都還沒有機會見到他,我就是其中的一個,那時我們正在西飛從事轟6(蘇聯圖-16)飛機的試製。

轟6飛機一開始是在哈爾濱飛機廠試製的,哈飛已經發完了全機試製圖紙、進行了第一架進口大部件的總裝。1958年在西安閻良新建的西安飛機廠,於1959年起也承擔了轟6的試製。那時,在哈飛和西飛都駐有蘇聯專家指導生產。按照蘇聯的規則,為抓住設計權並保持生產技術的協調一致,蘇聯工廠是主制廠,中國是複製廠,而在中國,則哈飛是主制廠,西飛是複製廠。哈飛要派主制廠代表到西飛,西飛設計科對轟6圖紙的每一項一類或二類更改,都要經過哈飛駐廠設計代表簽字同意。三類以上的更改則在哈飛廠同意以後,還必須經蘇聯專家認可。當時,轟6圖紙經過蘇聯和哈飛的生產實踐,三類以上的更改是很少的,絕大多數的更改都是一、二類的,所以,西飛的設計人員與哈飛代表工作上的接觸十分頻繁。當時哈飛駐西飛設計代表盧開仁同志(已故,曾任運12總設計師)一天就處理各個專業的技術問題幾十起,效率之高、辦事之利索大家都很稱道,更令我們這些出校門不久的新設計員很是敬佩。與駐廠代表閑談中知道,他只是哈飛設計科中的一員,而領導他們近百號人的是馬鳳山,馬鳳山參加過輕型轟炸機轟5的試製,1959年9月就被任命為哈飛轟6研製的主管設計師,駐廠代表的簽字都是馬鳳山授權或同意的。馬鳳山是怎樣了得的一位人物呢?

飛機的氣動性能資料,飛機的外載荷、結構強度計算報告、靜力試驗大綱和靜力試驗任務書,這些都是試製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資料。在仿製殲擊機時,這些資料都是由蘇聯提供的,在蘇聯向我國提交的應發送的圖-16飛機俄文資料清單中也列有這些資料名稱。

1959年5月,我國派出馬鳳山等同志去蘇聯喀山圖-16飛機生產廠考察飛機強度計算及靜力試驗情況,蘇聯專家在作講座報告時一再強調說,課堂上講的這些你們不用記,這些資料會全本發往中國,絕大多數同志也就專心聽講了。聽課的人回到國內后,西飛工廠左等右等,蘇聯答應給的資料就是不來。通過我駐蘇大使館的正式外交交涉,答覆是這些資料是蘇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編寫的,不是工廠生產資料,不屬於圖-16飛機合同中該提供的生產資料。

原來,由於在當時圖-16飛機的技術先進,飛機的總體氣動設計工作除圖波列夫設計局以外,有很多是由蘇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負責的。喀山工廠在蘇聯也只是圖-16的一個複製廠,沒有飛機的設計權。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背信棄義,中止合同,撤走專家,我們必須自力更生解決好轟6飛機的試製,但是轟6飛機卻只拿到蘇聯給的一本強度綜合數據,是全機所有情況的綜合,只有答案而沒有計算過程和計算報告。轟6飛機要做結構靜力試驗、要做試飛準備,要處理日常生產,以後還要改進改型,西飛就必須自己將這些蘇聯不提供的技術文件補編出來,去蘇聯聽講的人大都只說得出一般的情況,所以只得不遠千里請來了「馬鳳山筆記」。

在西飛設計科中大家都知道馬鳳山獨有這本「馬鳳山筆記」,是深藏在厂部保密室中的一份絕密級文件,一開始設計員要經過政審,層層審批,才能一睹芳容,不準在辦公室過夜,也不準摘錄。它是用蘇聯出產的一種很厚的軟皮學生練習本記錄的。字跡秀美整潔,其中含有大量圖-16飛機的總體、強度、試飛等各類關鍵信息。這是1959年馬鳳山與其他同志去蘇聯實習時記錄下來的。他奉命去蘇聯考察前,認真準備,自學俄語,刻苦鑽研。馬鳳山深厚的技術功底,使他能慧眼識珠、抓住關鍵,象海綿一樣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將有用的重要數據幾乎全部記錄了下來。不要說當時我國還沒有條件作轟6這麼大飛機的高速風洞試驗,時間也來不及,即使我們作了風洞試驗,也很難保證其結果就會與蘇聯的一致,轟6靜力試驗施加的載荷如果與蘇聯試驗時的載荷差別很大,也會引起許多問題。這就會極大地影響本來就已經很緊的試製進度。此外,圖-16飛機是在1953年蘇聯強度規範頒布前設計的,但卻不完全遵循1947年強度規範,實際上正是由於圖-16飛機的設計實踐,使蘇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能夠將所遇到的新問題修編進了1953年強度規範,所以解決轟6飛機的技術難度是很大的。

「馬鳳山筆記」含有《圖-16飛機的靜力試驗考察報告》、《圖-16飛機強度計算原始數據總結報告》及《從圖-16改為圖-104的結構考察報告》,具有很大的技術權威性,為我國轟6飛機進行強度計算,確定原始數據及編製靜力試驗任務書提供了依據,為起步研製我國大型噴氣客機也提供了參考。這本珍貴的筆記為我們解除了許多技術上的疑難與困惑,幫我們填補了圖-16飛機很多原始數據的不足,轟6飛機的零升阻力係數、最大升力係數等等,都取自「馬鳳山筆記」。直到20世紀70年代,確定轟6飛機的機體首翻期時,採用「馬鳳山筆記」中的數據作為參考依據,得到高級領導機關的認可。馬鳳山對成功試製轟6飛機是立下了不朽功績的。

[I]從哈飛到西飛[/I]
在「兩彈一星」戰略任務中,西飛承擔了將轟6飛機改裝為投擲飛機的工作,這是周恩來總理掛帥抓的項目。上級指示,任務必須完成,「有什麼條件可以提」。在向上級提出的各項條件中,西飛領導及時地提出了關鍵是向哈飛請調一個人――馬鳳山,理由是,一個筆記本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人來了作用就更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哈飛從全局出發,忍痛割愛,馬鳳山就於1964年調來西飛,擔任設計科長,成了我的上級和同事。馬鳳山是為「兩彈一星」而調來的,他到西飛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精力於轟6甲飛機專用技術的研製上, 1967年馬鳳山參加國防科委組織的轟6飛機帶原子彈、氫彈投放時衝擊波、光輻射對飛機的影響分析專題研究,進行衝擊波對飛機操穩和載荷的影響、光輻射對飛機強度影響的分析計算,寫出技術報告,確定轟6飛機可以攜帶、投放氫彈的最大噸位。投放試驗證明,這些分析和計算完全正確,他為「兩彈一星」做出了貢獻。

西飛設計科一成立,就在駐廠蘇聯設計專家指導下工作,又有一批老廠來的技術骨幹,對工作秩序、人員技術素養都有很大裨益。但是,作為蘇聯飛機的仿製廠,一開始又是哈飛的複製廠,蘇聯專家強調,西飛工廠設計科主要任務是消化圖紙,搞好跟產。當時流行的一句名言是:「工廠設計科不搞設計」,作為新畢業大學生進廠教育的內容,要他們搞好跟產這種看似平凡的工作。工廠設計科不設總體、氣動專業組,飛機重量放在標準件專業組裡,剛分配來的幾個北航氣動專業大學生都經過說服,改作強度等工作。

馬鳳山到西飛設計科后,馬上糾正了這個做法。明確指出,飛機設計科就是要搞設計,不但要搞改型,將來還要搞新機,總體氣動工作是龍頭,他親自抓,也支持我組織人員開展結構載荷、強度和疲勞工作。他以實際行動表明中國人自己完全能夠把飛機設計的擔子挑起來。西飛設計所走上對轟6飛機進行改進改型的路子,在後來作出了很多成就,飲水思源,馬鳳山功不可沒。

20世紀60年代後期,國家向西飛下達運7、運8試製任務。西安飛機設計所已經開始了運7飛機的測繪設計,西飛設計科就將運8測繪設計任務接了下來,馬鳳山的技術水平和素養是西飛設計科勇於承擔任務的堅強支柱。馬鳳山擔任運8測繪設計總負責人,組織了有各廠所參加的近600人的隊伍,開展了有序的工作。飛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飛機設計是一門綜合優化的技術。飛機總設計師作為設計的統帥,要能通觀全局,權衡利弊,有遠見地從各種錯綜複雜的的多種方案中,做出正確的抉擇。總設計師當然是一個或幾個專業方面的專家,但他同時必須知曉各主要專業的關鍵所在,思路開闊,不落成套,敢於創新。馬鳳山就是這樣的飛機總設計師。

[I]「708工程」的英雄[/I]
1970年中,上海要搞飛機的精神傳達后,西飛接到指令,要迅速為上海提出飛機方案。馬鳳山在西飛組織總體班子研究提出用轟6改的方案,能夠利用一部分轟6的部件。他多次指出,雖然用轟6作基礎,但一定要避開圖-104飛機雜訊大、效率低等各種弊病,切忌照抄照搬。馬鳳山的轟6改飛機方案得到了上海市和上級的贊同,成為「708工程」的啟動方案。

轟6改的方案在深入工作后發現有不少不易克服的缺陷,滿足不了使用要求,馬鳳山不失時機地果斷決定改用翼下弔掛發動機的類似波音707的方案。這個方案的醞釀是在1971年初,1971年4月19日向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作了彙報后,就正式放棄轟6改方案,按翼吊方案開展研製,並著手進行高低速風洞試驗。根據中央軍委辦公會議的指示,1972年8月5日至22日,上海市和三機部聯合在上海延安飯店召開了大型客機(代號「708工程」)總體設計方案會審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飛機總體設計指導思想是基本正確的,總體設計方案是基本可行的。

1971年12月19日,巴基斯坦航空公司波音707客機在新疆失事,其飛機殘骸對運10設計當然是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的。我要著重強調的是,馬鳳山追求真理的勇氣和膽略。他義無反顧地放棄原來自己提出的方案,採用現在的運10翼吊方案,是在沒有什麼資料和參考樣機之下作出的決定。馬鳳山是有好運的,對運10來講,新疆殘骸的確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們。

1980年8月我作為三機部運10飛機首飛檢查組的成員到上海工作。馬鳳山總師在勝利在望的高揚熱情中,能夠科學客觀地面對飛機存在的不足。他如實地指出,受到進口的限制,機上所用的某些國產高強材料的性能還不理想,飛機的機體疲勞分析和試驗限於客觀條件,還有待時日。馬鳳山對運10飛機充滿信心,他多次對組織表態,運10首飛絕對是安全的,他可以立軍令狀,他可以以生命擔保,願意在首飛時隨機組上天。

運10飛機首飛后的遭遇,是日夜為之奮戰的馬鳳山所始料而未及的。為運10飛機的出路,馬鳳山盡了很大的努力,做過多次呼籲,想了許多辦法。使他感到茫然的是,國家對這麼大的一個項目,為什麼沒有長遠的全面考慮,如果早就不要的話,為什麼不早點叫停?為什麼要等到飛機出來沒有試飛油錢了再來想辦法。在上海市和國家決定引進麥道MD-82組裝生產線時,馬鳳山一再強調自行研製這條線不能丟。這也迫使麥道公司在與我國簽合作生產合同時,不得不加上聯合開發新機的條款。

馬鳳山一生不顧名利。運10飛機在技術上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是因為沒有設計定型,未能進入評定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行列。馬鳳山總師已經與我們永別了,他的事迹將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

[I]本文作者簡介: 原西飛設計所副所長,在轟6試製中主管總體、結構強度,後來主持轟6改型設計,他還主持了遠8飛機測繪設計,是「飛豹」副總設計師。曾任航空工業部民機局副局長。現為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I]

   
  [CENTER]製造轟-6型轟炸機的車間    圖片:《航空檔案》月刊
  
  轟-6型轟炸機的炸彈艙    圖片:《航空檔案》月刊
  
  裝備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的轟-6型轟炸機    圖片:《航空檔案》月刊
  
  馬鳳山在運-10型飛機前留影    圖片:《航空檔案》月刊[/CENTER]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