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掩藏在寒山寺鐘聲中的日本驚天大陰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5.11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興起蘇州,清軍在潰敗時縱火焚燒閶門一帶,火勢綿延至寒山寺,一夕之間寺舍化為灰燼 。1906年,江蘇巡撫陳菱龍決心重修寒山寺,消息傳到東瀛后,日本各界紛紛募捐,由小林誠義等鑄造了兩口姊妹鍾,一口贈送寒山寺,一口送給日本館山寺。並請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撰銘:

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鐘聲空於張繼詩中傳耳。嘗聞寺鐘轉入我邦,今失所在,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將新鑄一鍾,齎往懸之,來請余銘。寒山有詩,次韻以代銘: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法燈滅又明。明治三十八年四月,大日本侯爵伊藤博文撰。子爵杉重華書。大工:小林誠羲,施主:十方檀那。

直至今日,這口大鐘仍被作為「中日友誼」的象徵,被高高懸在寒山寺的大雄寶殿內。然而,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其中的破綻也就不難發現:

(1 ) 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盛行,主宰民眾思想的是神道教,佛教普遍受到排擠與打壓。可是,一口普通佛鐘居然如此引起首相的高度重視與參與,這是頗耐人尋味的。相據山田正平美術館整理之《山田寒山年譜》記載:1905年春,伊藤博文、山田寒山發願重鑄新梵鍾,伊藤博文為檀中總代,山田寒山為願主。四月,寒山請伊藤博文寫新梵鍾鍾銘,同時頒布再鑄夜半鐘的宗旨告示。
不難看出,真正的幕後操「鍾」者就是首相本人。當時日本國力強盛,要鑄造一口佛種簡直是小菜一碟,他們舉國上下如此興師動眾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2) 從鍾銘了解到,是日本僧人山田寒山(本名山田潤,因仰慕寒山寺,后改名山田寒山),遍訪日本列島,搜尋寒山寺唐鍾,最後沒有找到,所以就要造一口鐘送給中國。但是,日方為什麼不送口真的仿唐鍾呢?他們贈送的這口青銅乳頭仿唐鍾,高約0.82米,口徑約0.62米,其尺寸大小與寒山寺歷史上的唐鐘相去甚遠,真正的唐鍾「鍊冶超精,雲雷奇古,波磔飛動,捫之有」至少要比他大一倍以上。山田寒山是個僧人,也曾經去過寒山寺,這點常識他不可能不知道,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3) 據《山田寒山年譜》記載:1910年夏天,新梵鍾鑄成,1914年6月底,新梵鍾從神戶港經上海港送到蘇州寒山寺。這就讓人看不懂了,這口佛鐘從 1905年開始竟然造了5年時間,比當時日本造一艘軍艦的時間還要長,更奇怪的是,鑄成后它又在日本躺卧了整整4年才送到寒山寺。而我們的那口比他們要大一倍的大鐘,在1906年僅僅花費了2個月時間就搞定了。我們無須懷疑日本當時的鑄造技術,他們的這口鐘應該與我們是差不多同期完成的!他們顯然在等待某個重要的時機出現,才能將這口鐘送來。他們要想等的是什麼時機呢?

(4) 江蘇巡撫陳菱龍發布要重修寒山寺的消息是在1906年初,日本人也是在那一年春才得到此消息的。但他們卻在鍾銘上刻上了――明治三十八年四月 ,也就是 1905年4月,而此時陳菱龍正任河南巡撫,他不可能在河南將消息提前透露。那日本人為什麼要將鑄鐘日期提前到1905年呢?

我們要對疑點(1)、(2)、(4)展開調查已是無能為力了,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將疑點(3)作為突破口。因為日方的耐心等待勢必與寒山寺本身的發展存在著某種的聯繫,只要尋找出在1906--1914年在寒山寺發生過什麼大事,那麼,這個事件或許就是日本人等待的真正原因。

在這一時期,寒山寺只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大雄寶殿」的重建。陳夔龍在1906年建成鍾房后,並未去完成大殿的修復,直到宣統二年(1910),程德全任江蘇巡撫后才開始著手此事,並其於1911年完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雄寶殿正是建於那時。日本人一直在等待的送鍾時時機會不會就是寒山寺大雄寶殿的竣工日期呢?這非常可能!那日本人為什麼沒有立即在1911年送來呢?莫非那年在蘇州曾發生了什麼大事?

是的,那年辛亥革命全面爆發,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復,成立滬軍都督府,隨即派兵往蘇州,迫江蘇宣布獨立!日本人顯然不願在這種動蕩的局勢下將佛鐘送來,1912年4月,袁世凱竊得政權后,逐漸向日本政府靠攏,日方在觀察局勢稍作平穩后,終於在1914年6月將佛鐘送低寒山寺。

有些網友會問了,日本人為何要不鑄造一口像寒山寺鐘樓里那樣的大種呢?這樣似乎更能體現中日友誼,還能實現他們進一步的陰謀。我們還得從寺院的梵鍾說起。

寺院叢林的梵鍾可分三種:(1)大鐘 ,主要用於早晚報時,一般擺放在寺院最外邊;(2)僧堂鍾,擺放食堂外,它被敲響意味著吃飯時間到了;(3),殿鍾。擺放在大雄寶殿里,是出家人早晚課時以及舉行各類法會的必備法器。

張繼在詩中所聽到「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那口種指的就是「大鐘」。歐陽修在其所著《六一詩話》中談到,認為「句則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鐘時。」懷疑張詩夜半鐘聲的真實性,由是引起紛爭。

其實,歐陽修是從佛教的觀點予以質疑的。佛教把夜晚分為前夜、中夜和后夜,前夜后夜要精進,中夜才能睡覺。在《彌勒菩薩所問經》中講,「初夜后夜,遠離睡眠」所以,一個佛教徒,一天休息的時間,嚴格說來就是在中夜,也就是晚上10點到次日凌晨2點,如此看來,這似乎就與僧人「夜半去敲鐘」有點相悖。在《百丈清規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1: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