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者批判:京滬特色 隨國際風褪色

[複製鏈接]

1099

主題

2827

帖子

1577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4

積分
1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145 發表於 2006-5-4 1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城市季風」里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北京人到了巴黎,認為巴黎的建設太落後了,跟他上次來時沒什麼差別、變化。接待他的法國人甚為驚訝:「怎麼,你覺得城市需要一個不斷更換的舞台背景嗎?」

中國學者楊東平所寫「城市季風:北京與上海的變遷與對峙」,1994年在中國出版時引起熱烈迴響。該書討論京滬城市文化差異、北京人與上海人的不同,突破「國家」的籠統觀念,開啟中國研究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風潮。

12年後楊東平再推增修版,增加「十字路口的城市」與「上海新天地」兩大章。筆鋒一轉,關注點從京派、海派的角力轉為兩城面對現代化洪流的迷失。

楊東平1949年生於山東,1950年遷至上海,父親曾任上海市副市長。他文革時被流放到北大荒,爾後定居北京,在兩城各自生活二十多年。他現任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並負責策畫北京中央電視台談話節目「實話實說」、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

在中國追求西化的盲目中,對峙百年的京、海派之爭已然瓦解。楊東平認為,不論北京或上海,莫不將與紐約、巴黎或倫敦的對比視為榮耀。而當北京與上海同樣迷戀歐美風情,不約而同請來法國建築師改造王府井和南京路步行街,兩者的建築風格變得相似。兩城的特色和個性也在一次次的「國際城市風」中逐漸磨平、消失。

對香港的模仿是影響中國城市面貌的關鍵。楊東平表示,香港高樓林立的都市景象,被視為「現代化」的標準圖景而深植人心,北京、上海競相仿效。然而香港的建築高度與密度實受地理空間限制,國際上多數現代化的城市面貌並非如此。且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摩天大樓做為工業文明和資本權力的地標,文化象徵意義已然陳舊。

中國城市的高速(高度、速度)發展,被楊東平形容為「一場以新為美、以速度為正確的變臉遊戲」。他指出,全中國共有183個城市提出建設「現代國際大都市」的目標,佔全國667座城市的27%。有40個城市在研究建設CBD(中央商務區),包括不足20萬人口的小城市。中國人口在2040年左右預估為17億,然而中國城市規畫的人口容量到那時竟達33億。這些數字反映中國城市化,已從「超速」到面臨「失速」險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7: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