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主的帽子沒那麼大

[複製鏈接]

958

主題

2251

帖子

142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4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q55 發表於 2006-5-2 14: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把選舉看成民主的必要條件,大致不錯,但是絕不能認定那就是充分條件。換言之,選舉乃是民主實踐中不能沒有的動作,卻不表示有了選舉,民主就成熟了。

民主的實踐,還包括符合實質正義的政治體制(包括組黨結社自由、選舉制度公正)、獨立公正的司法(尤其在對待政治事件上)、中立而依法辦事的文官和軍事體制,以及言論和表達自由等等。
   
民主在許多國家都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即使在冷戰時期,多數威權或極權國家也還把「民主」二字放在憲法或口號里,卻聲稱實際運作的是一種更符合其「國情」的民主。這種揩民主的油的現象在今天看來,固然更像黑色幽默,但這其實說明,一些國家雖不認同一般意義上的「民主」,甚至連基本的選舉都闕如,但「民主」確實成了這時代世人普遍接受也最具正當性的名詞。

弔詭的是,也正因諸如此類的理由,民主遂常被指為具有多重性格,意義分歧,很難一體適用於不同國家,甚至衍生出「集中式民主」、「威權式民主」、「指導式民主」之類的名詞。

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理由都有成立的依據,然而也正是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使一些政府經常根據自己行政或政黨的需要或目的,從事實質上違反民主精神或價值的事情。這種現象在先進或落後國都存在,而在民主素養或基礎薄弱的國家,它成功的機會較大,弱勢的百姓也就更無奈。

民主最常被指責的理由之一,就是造成社會動蕩、效率不彰、衝擊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涉及民主以外的因素

然而從歷史經驗來看,把民主和效率或經濟發展掛鉤,已經證明是一大錯誤。雖然有些相對而言政治封閉的經濟體,經濟發展成績可觀,但陷入困境的也所在多有。相反的,西方發達的經濟體幾乎全是民主化國家。印度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對這點已有廣泛而深刻的論述。

事實上,經濟發展的成功與否,有許多民主體制以外的原因,更為經濟學界認同的應該是由私有產權所誘發的個人生產力,其中牽涉人性的自私面;其他像商業機制的完備、經商環境的透明與開放等等,都有直接關係。當然也有社會學家把集體文化價值觀,諸如基督教倫理或儒家思想解釋為經濟發展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自圓其說。

效率是與行政體系的成熟度和服務文化有關,社會安定或動蕩則與社會的公平正義、政治文化與國民素養分不開,這些現象也都同時可以在民主和非民主國家找到例子,並不足以證明民主弊多利少。

根據自由主義思想家殷海光的分析,在過去,對民主的抗拒有來自左右兩方面,左面自然是極權和專制政權,右面是政治上的保守勢力,往往訴諸道德規範,認為民主會導致道德淪喪等。

今天除了少數共產和宗教化政權,其他相對自由的國家對實質民主的抗拒,大致也可以分為內外兩層次,在內的權力中心往往以上述經濟和發展的借口,或社會穩定甚至族群平等的理由,製造違背民主的現象;在外,民眾對民主政治的理解受制於物質成就,以致出現「永遠只要溫飽」的「農民心態」。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不能說錯,但若未能透析民主「殘障」所可能帶來的深刻影響,也是一種危險。

其實,為民主冠上各種解決問題或製造問題的大帽子,是對民主的誤解和抬舉,民主只要求政權在民意付託下定期依法產生,並在任期內遵循合法而合理的制度達成民意的要求――這裡存在一個假設是民意應該與國家利益重疊。除此而外,國家如何發展,是政府與人民的共同責任,它涉及政治人物的能力、道德與責任感、社會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分配、選民的心態、人民對政治的要求和對公共事務輕重緩急的抉擇等等,與民主制度中政府的產生方式、行政中立、司法獨立、對權力的制衡機制和言論自由等基本元素,關係不大,因為任何制度都可以產生庸才或精英,任何制度也都可能出現腐敗或廉潔。

示威遊行等看似混沌的表象在西方世界幾乎無日無之,但並不動搖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因為民主體制對個性與自由的尊重、對權力的制衡等內涵,國家社會也能產生較大的免疫力,能對腐敗和庸才有對治的和平途徑,不民主的社會則往往一籌莫展,要以流血收場或讓人民長期遭殃。

政治家的要務是啟迪明智

民主制度要上軌道,人民的素養,尤其是對民主的認識,和經濟基礎一樣重要。當代的亞洲經驗是經濟先行,中產階級興起后,民主化要求隨之而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經濟體在民主化之後,並不一定就造成經濟後退,例如韓國、日本、香港和台灣等。

務實的態度對國家發展很重要,它是政治作為一種世俗化事務在面對經世濟民時,不可或缺的可靠心態。然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繁榮發展,「務實」如果始終只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則是庸俗化了政治事務中理想性的一面。

理想的政治不但能使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家的重要任務之一更在於啟迪民智,使社會成員的潛能與天賦得以充分發揮並給予尊重,因此教育資源的釋放、表達空間的尊重(包括政治評論,因為社會成員只有在充分的溝通過程中,才能提高對政治事務的了解和共識)、權力結構有沒有足夠的制衡等等,都成為檢驗政治是否成熟、社會是否趨向完善的標準。

較諸工作職位、物價、居住環境,民主乍聽之下顯得空泛,然而了解民主與經濟發展其實可以并行不悖,可以對治腐敗、濫權、貪婪、白色恐怖等政治病毒,使長期的國家發展更加健康,所以它顯然很值得進一步思考和要求。

作者:陳迎竹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

1

主題

355

帖子

17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0
沙發
solx86 發表於 2006-5-2 15:02 | 只看該作者
每次看到精英們喋喋不休...擺出一副要拯救中國農民靈魂的樣子...偶就覺得膩味...

只知溫飽的農民怎麼著你啦...您那民主要真是讓農民受用...先收起那副[...你們農民心態...]的嘴臉...

您這點東西...隨便找個小白臉都會寫...煩人!...村裡的那台破留聲機就這DIAO樣...
LET ME CUT THE GORDIAN KNOT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