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共場合 如何展示你的禮儀

[複製鏈接]

1270

主題

4422

帖子

27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4

積分
27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紫衣 發表於 2006-4-21 18: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主持人的話 如果走在路上你碰到一位白髮老人向你打招呼問好,而實際上你並不認識他,你會作何反應?是自然地回禮問聲好,還是奇怪地看他兩眼,徑自走開?在上海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十年來每天晨練路上都會逢人便問好,老人解釋:這樣做是為了推廣禮儀,特別是給孩子們做個榜樣。有人覺得老人的多禮值得學習,而有人覺得老人的禮儀有些唐突。老人的多禮,你欣賞嗎?在公共場合,你會如何展示你的禮儀?
  溫情不期待回報

  □galmail

  我很欣賞這位老人的勇敢,如果路上真遇到他與我打招呼,我第一反應肯定是一愣,然後再會回應。但是讓我像他那樣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我一時還做不到,因為我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應,那樣,我會覺得很尷尬。

  我一個從國外回來的朋友跟我說過這樣的事情:在國外,他習慣每天早晨到公園健身,從家裡一路小跑到公園會碰到很多人――認識的或不認識的。無論是誰,他都會打招呼,路人相互問候在那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是回國以後,早晨到公園健身的習慣仍然保存著,相互問候的習慣卻丟了,因為他發現在國內對一個陌生人問好未必是一件討好的事。他向人問好,有人很羞澀地點點頭作為回應;有人裝作沒聽見擦身而過;有人則回頭瞪著眼:無聊!於是回國后他的這個習慣開始改變了。

  看了這位老人的報道,我覺得,我和那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在禮儀方面都做得不夠,我們都太在乎收支平衡了。

  在路上向陌生人道聲「你好!」應該是不求回報的溫情贈與。即使沒有回報也無需懊惱,所謂「贈與」是因為意願要如此,並非期待別人的回報。如果你總是期待贈與會有回報,別人不理你便自怨自艾:我不該跟那種人問好的――這無疑是自尋煩惱。當我們不求回報時,也許會擁有更多,比如,平和的心境;比如,和諧的人際關係。

  開口前眼神先交流

  □Clare

  我覺得老人的禮儀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在國外的生活養成了我與路人問好的習慣。特別是周末在學生公寓附近的社區散步,有時候可以看見老人在花園裡鋤草,年輕的小伙在院子里劈柴,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打招呼,甚至寒暄幾句。比如誇獎老人種的花草,問一下小夥子如何過冬。都是很自然和親切的,彼此的感覺都會很好。問候是隨時隨地的,下車時和司機說再見,走路時誇獎童車裡的孩童,年輕人在校園裡更是會和不相識的人說「你好」。這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當然,通常你會發現每個人的眼神都透著歡快和熱情,這樣的話,在做了眼神交流之後再開口打招呼會更加的自然和親切,不會有任何尷尬。

  現在,每天都會主動和我大聲打招呼的是小區外收購廢品的老太太。每次看見我總是興高采烈的樣子,還拉著他兒子、丈夫一起向我問候,真是很不錯的感覺。

      我的「禮」變成了別人的「煩」

  □ 周女士 55歲 退休

  看得出老人是個熱心人,一心向禮,但是任何禮儀都需要分場合而為之。入鄉隨俗,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套用西方的禮儀,我們出去遊玩也應該遵守別人的習俗。如果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一味用「我的禮」來對待別人,可能就會造成好心辦壞事的結果。我自己就嘗過用錯禮的苦。

  剛搬進我們樓里,我對周圍的鄰居特別熱情。樓道裡面碰到稍微有點印象的面孔我就跟人家打招呼,別人提了重物上樓我都會幫人家搭一把,我自己買了什麼東西,做了什麼好吃的都會敲響鄰居家門,期望跟他們一起分享。這都是我住在老里弄時的睦鄰之道,但搬到新社區了,我的熱情似乎並不如我想象中那麼受歡迎。我的太過熱情反而被鄰居誤認為是住家保姆,有人對我愛理不理故意與我拉開距離。後來女兒解釋給我聽,老房子住的都是看著你穿開襠褲長大的鄰居,知根知底親一點沒關係,新社區里住的多是年輕人,他們需要尊重隱私的鄰居。我在樓道里碰到別人就問家長里短的事情,有事沒事老去敲人家的房門,鄰居感受到的「煩」遠勝於感受到的「禮」。

  老人家對大街上的每一個人都問好,而且是在早上――路人行色匆匆趕著上班的時段,一聲「好」反而會讓人覺得有點怪。老人家的一片心意,恐怕也沒有辦法在擦肩而過的瞬間傳達給路人。禮儀是好東西,但是放錯了時間地點的禮儀,只會給別人添麻煩。

  職場禮儀搬進社區

  □ Paul 45歲 IT高級經理

  也許是我長期在酒店等服務性行業工作的緣故,即便八小時后回到家裡,在單位受到過系統培訓的社交禮儀,也時常會「有慣性」地表現出來。例如每天早出晚歸在寓所等候電梯時,多半會微笑地同左鄰右舍的老伯大媽寒暄招呼,哪怕是面對只有一面之交的郵遞員或訪客同樣如此;接聽家裡的電話時,也會用標準的禮儀用語問候對方;在地鐵和汽車等公共場合,與隨行的同伴交談時盡量會壓低嗓門,不用「噪音」干擾周圍的其他乘客;外出遇到上下樓梯時,也盡量按照「右上左下」的規矩行事。

  看到我如此「職業化」的做法,起初太太和家人都覺得我有些「過」,老嘎嘎的女兒還曾拿腔拿調地模仿我的樣子和語調「譏諷」一番。可時間久了,她們也就見「怪」不怪了。長期的海外生活曾留給我不少啟示,我心裡十分清楚,我的一些言行舉止都是符合生活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的普通市民所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雖然看起來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個人文明習慣,但如做家長的不從一言一行好好帶個頭,又怎樣教育和感染孩子呢?或許是受到我多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女兒在上個學期,也光榮地被評上了學校的「禮儀小標兵」。

  如今看到報道中有這樣可愛的老人,利用晨練的途中不忘給孩子們示範和推廣禮儀,心裡難免有一陣感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也要向他學習,在日常的公共交往中多做一些文明的「凡人小事」。這不,我正趕緊在社區網的BBS上發帖宣傳該老人的精神,相信會有不少熱心人踴躍跟帖!

    教孩子多禮,我有些尷尬

  □ Cherly 30歲 公司職員

  出於家長對孩子的擔心,我肯定會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但是出於基本禮貌的學習,我教給孩子的是問好要回禮的禮儀。如果陌生的老先生迎面走來,向我和孩子問好,會讓我覺得有些尷尬。

  兒子尚小,缺乏對事物的判斷力,沒有辦法判斷陌生人的問好是惡意或是善意,有了第一步問好,或許還會有第二步搭訕,然後接下來的事情就很難說了。作為家長,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儘管老伯面善,但在不確定他的來意之前,我很難放鬆而自然地回禮,並教孩子回禮。老伯的行動或許能給孩子樹立禮儀的榜樣,但是沒有給孩子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欠妥。我覺得老伯可以在小區裡面,或者「熟悉的陌生人」間推廣問好的禮儀比較妥當,傳達給孩子適當的禮儀,而不是泛泛的禮儀。

  到了公眾場所,每一個鮮活的場景都是學習禮儀的生動教材。看到有人鞋帶鬆了提醒人家,坐自動扶梯左行右站,我用自己的行動教孩子注意禮儀細節。(文/陳屹)
可親的朋友你們好嗎?懷念那段日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1: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