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所謂「倭寇」大都是中國人 被鎮壓是歷史的悲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03-30

  湖北《江漢論壇》今年第三期刊登陳抗生的文章,題為《嘉靖「倭患」探實》。認為,明中葉,特別嘉靖年間所謂「倭寇」,從領導者到基本群眾都是中國人;他們為了衝破明朝的「海禁」政策被迫拿起武器,他們的鬥爭對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進步意義,被鎮壓是歷史的悲劇。

  文章指出,明嘉靖年間「倭寇」集團的民族成份多是中國人。這並不是一個新發現,當時《嘉靖東南平倭通錄》稱:「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鄭曉在《皇明四夷考》中說:「自壬子倭奴入黃岩,迄今十年。閩、浙、江南北、廣東人,皆從倭奴。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這是數量上的大致比例。「倭寇」集團中,不僅從數量上看,絕大多數是中國人,而且從地位上看,主要首領全是中國人。如王直,「以所部舡多,乃令鄞縣人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葉宗滿等分領。裝載硝黃、絲綿違禁諸物,抵日本、暹羅、西洋諸國互市。……夷人信服,皆稱為『五峰舡主』。」他顯然是位國際商人,公認的海上霸王,「倭寇」集團的領袖。  

  文章指出,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網易歷史

  (一)歷史上,確實有過「倭患」。

  (二)王直集團的鬥爭策略。他們為寇是被迫的,希望有朝一日遇赦歸來。他們「皆習倭服飾。旗號船幟題『八幡大菩薩」五字。

  (三)明代地方官吏的需要。東南沿海人民的被迫反抗,攪得明統治者坐卧不寧,為了避免明皇降罪於地方官吏,詭稱反抗者是「倭寇」,以示「吏治清廉」。這樣,「倭寇」之誣便成了東南地方官吏塞責的擋箭牌。報刊文摘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沙發
常殺銀 發表於 2006-4-20 02:30 | 只看該作者
這篇文章要顛覆中國人的歷史書了.

一個中國人很厲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4-20 23:06 | 只看該作者

明朝王直怎樣變成倭寇?

[CENTER]兩教師夜砸王直墓 "日人修漢奸墓"再起波瀾[/CENTER]
  
[CENTER]
  [B]郭泉

  

  「芳名塔」

  

  王直墓[/B][/CENTER]
  ■新聞索引

  近日有媒體報道,日本有人為明代倭寇王直在其家鄉修建墓碑。就在網路和輿論仍對王直的功過是非激烈爭論的時候,浙江麗水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的兩名教師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1月31日晚,這兩位老師帶著自備的斧頭和榔頭來到了安徽歙縣,在找到了王直的墓后,將刻有王直名字的墓碑和刻有日本人名字的「芳名塔」砸毀。此事件使本已沸沸揚揚的「日本人為民族敗類修墓」事件再添波瀾,並在此事關聯各方中激起軒然大波。記者 王仁奎

  ■事件

  「王直」全砸了

  昨天,記者聯繫到了剛剛回到南京的郭泉。當時郭泉正在送自己的孩子到醫院掛鹽水,「出發時(到安徽歙縣),孩子就不舒服了」。

  關於砸墓,郭泉是這樣向記者描述的。「從我得知日本人在歙縣為王直立碑的消息時,我就萌生了去砸墓的想法。」郭泉直接地對記者說。1月22日,從網上得知此消息后,郭泉就開始搜集關於王直的歷史資料:「經過研究我認為王直不僅是一個倭寇還是個漢奸。這墓就算我現在不砸將來還會有人去砸!」此後郭便與好友――浙江麗水學院的老師鄔偉民聯繫砸墓一事,郭泉稱與鄔偉民聯繫是通過網路和電話,兩人相約1月31日去歙縣砸墓。1月31日上午8點30分,郭泉準備好一把小斧頭和小榔頭,從家裡出發,一開始搞錯了地址,直到下午4點40分他才輾轉到達歙縣,而此時好友鄔偉民已在當地轉悠了三個小時。郭泉稱,在砸幕之前,他仔細研究了一下,覺得斧頭和榔頭是兩種很好的砸墓工具,「我仔細比較了皖南的墓和我們江蘇的墓碑,決定帶這兩種工具」。郭泉稱,兩人買了食物之後包車趕到雄村鄉柘林村。在柘村下車之後,兩人開始尋找王直墓碑,順著當地人所指的方向,邊談邊往前走。等他們回過神來的時候,竟然已經過了柘林村有3公里,只好趕緊往回走。當王直墓最終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天已經快黑了。郭泉和鄔偉民仔細觀察了這座坐東朝西的王直墓,這座墓共有3塊碑,中間一塊寫的是「王氏祖墓」,在「王氏祖墓」左邊是一塊日文墓碑,據郭泉介紹,那是標榜王直對日本做出功績的文字。「王氏祖墓」右邊的一塊墓碑用中文記錄了福江縣與黃山市的友好交往,並註明福江市將重修該市為紀念王直所設的「明人堂」。郭泉激動地說:「中間的一個既然是人家祖墓,我們就沒有砸,左右兩個墓碑里出現了9處王直字樣,我用斧頭砸了!」在這3塊墓碑右側還有一塊碑叫「芳名塔」,碑上豎寫著「王家(王直)基整修寄付者」、「芳名塔」、「日本國長崎縣福江市」,並刻著捐資修建王直墓的12名日本人的名字,郭泉說:「這個芳名塔我也砸了,碑的一角被我砸了!」「我雖然沒有完全把王直的墓砸碎,但是想修復絕對是不可能了,除非重新立碑!」郭泉稱,麗水學院的鄔老師主要負責拍照,「砸前和砸后的墓碑,我們都留下了照片!」在砸墓10分鐘之後郭泉和鄔偉民便離開了柘林村。

■當事人態度

    郭泉:歡迎他們打官司

    郭泉前夜砸王直墓的時候,他的小女兒正發著高燒。

    在被問到為何要砸王直墓時,郭泉的答案是:王直在歷史上已經被認定為倭寇,至於他是否是漢奸還存在爭議:「但我認為只要是和外國人聯合起來侵害本國利益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漢奸。王直勾結當時的日本武士、商人對中國的東南沿海進行瘋狂的劫掠,當然算是漢奸。」「而且日本人明知道王直是在中國被判了死刑的罪人,他們這種行為就是對中國人民的蔑視,是對中國人極大的不尊重,為王直立碑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不厚道,芳名塔上的那些人都是研究王直的日本專家,他們聯合起來把一個被我國政府殺頭的人在我們國家內立碑,他們不厚道!我們能到日本國土上為了一個被日本政府殺頭的日本人立碑嗎?」對於後果,郭泉毫不猶豫:「既然已經公開出來就不怕承擔什麼後果,更何況真正應該承擔責任的是當地外事辦和民政局,就算他只是一個倭寇,不是漢奸,當地政府也不應該允許日本人把他的墓立在咱們中國的國土上!」郭泉還說,「我砸就砸了,我覺得不會有什麼後果的,如果王直的後人起訴我,我們就談談他們的這個漢奸祖宗;如果日本要起訴我,我也歡迎,我做了5年法官!」

    鄔偉民:願承擔一切後果

    記者接通鄔偉民的電話時,他還在自歙縣回麗水的班車上,在1月31日的事情結束后,他並沒有像郭泉一樣選擇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留在了歙縣。

    繼續在歙縣逗留了半天之後,鄔偉民在下午上了回麗水的班車,「我預計在凌晨才能到家」,他的聲音聽起來略顯疲憊,也帶著些許興奮。

    今年42歲的鄔偉民是浙江麗水學院的一名以計算機為研究方向的老師,與郭泉私交甚好。

    鄔偉民稱,他在起先並沒有打算要去砸毀王直的墓,「郭老師起先就打算要去砸,我的意思是先到當地了解一下情況再說。」1月31日上午,鄔偉民就已到達歙縣,他在等候郭泉的時候,買了一份當地的報紙。報紙上刊出的是安徽大學教授卞利的署名文章:《王直:倭寇的中堅》,這篇長約萬字的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表明,王直與日本倭寇勾結,在相當長時間內為害沿海居民。

    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鄔偉民以為,王直是個在歷史上尚無明確定論的人物,在他是個漢奸還是倭寇的問題上,鄔偉民與郭泉有不同意見。讀完這篇文章,兩人意見統一:既然王直是與倭寇勾結,加害百姓,罪不可恕,也就無緬懷價值,更不需要由日本人來修他的墓。郭泉將墓碑上所有刻有王直名字的部分用斧子砸毀,同時亦將刻有12個日本「寄付者」人名的「芳名塔」砸毀。鄔偉民用相機記錄了整個過程。

    鄔偉民稱自己暫時還沒有受到來自任何方面的壓力,也做好了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準備:「如果有責任的問題,我願意承擔。」

    ●鄔偉民

    1963年生,浙江麗水學院計算機教師。愛好旅遊、研究古詩詞。

    ■政府反應

    歙縣警方開始調查拒絕評價

    昨天下午,雖然黃山市歙縣外事辦公室主任吳克勤在接到記者電話時稱自己尚不知道此事,但事發地雄村鄉派出所的值班人員還是告訴記者,派出所在昨天上午就已知道此事,且已多次前往王直墓地查看。記者再次致電歙縣外事辦公室時,吳克勤已經不在,據留守的工作人員稱,他已前往現場了解情況,但還沒有信息反饋回來。這位工作人員不願對此事置評,也拒絕提供外事辦負責人員的手機:「這事目前我們不會發表任何說明或者看法。」他建議記者過幾天再去電詢問。同樣,雄村鄉派出所方所長也不願對此事發表看法,雖然有民警稱他曾去現場察看,但他在電話中否定了這個說法:「是其他同志去的現場,我不太清楚這件事。」對於王直墓的毀壞程度,他也拒絕透露。雄村鄉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則稱,他們還沒有接到此事的任何報告。

    但當地政府顯然對此事非常重視,雄村鄉派出所方所長告訴記者,縣有關部門已經著手調查此事,但主調查方並不是由警方進行,「我們只是配合有關部門調查」。

    ■律師說法

    行動過於輕率不合法

    「行動上不理智,程序上不合法。」南京蘇豪律師事務所的王志傑律師對此表示,「郭泉老師的行動太過輕率。」王律師說,如果有人認為墓碑的樹立不合適有損國格,應該通過正常合法的途徑,不應該意氣用事。王律師介紹,依相關法規,哄搶國家、集體、個人財物和故意損壞公私財物,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責任者可能會被「處警告或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單處或者並處二百元以下罰款。」

    ■專家評價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

    王直不能緬懷

    昨天晚上記者聯繫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在獲悉記者採訪意圖之後,張顯清稱,日本人為王直修建墓碑以及後來某些媒體上出現的爭論,他知道一點,但不是很了解背景,不妄做評價,而南京大學和浙江麗水學院兩位老師砸墓的事情他也不是很了解,也不便於評價,「我主要從我的立場對倭寇和王直說一下」。張顯清告訴記者,他原來在黃山書社出版了一本《嚴嵩傳》,裡面有一段專門談到倭寇和王直的問題。張顯清稱,倭寇的定性問題,在史學界有兩種觀點,作為學術觀點可以討論,「最新出來的一種觀點是肯定倭寇的,認為倭寇帶來了當時東南沿海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以及帶來東南沿海的通商,從歷史進步的觀點上進行肯定。而另外一種觀點就是否定的,這種觀點在學術界一直起著主導地位,無論是建國后的研究,還是建國前的研究,學術界對倭寇主要是持否定態度的,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觀點。」隨後,張顯清又重點強調了他本人對倭寇以及王直的學術態度。「我個人認為倭寇是一股反動力量,是具有侵略性的,王直這個人後來也倭化了,不應該肯定的!」張顯清稱,「倭寇當時在我國東南沿海進行燒殺搶掠,這本身是反動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倭寇主體和起源是日本海盜,是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海盜,在日本政府支持下的日本海盜對中國特別是東南沿海進行燒殺搶掠,給東南沿海的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倭寇性質決定了當時侵略中國東南沿海是侵略性的。而王直這個人,他原來是私商,後來他的性質變了,蛻變為通倭的海盜,並且成立了武裝集團,和倭寇勾結在一起侵略東南沿海,同樣對東南沿海的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王直由私商轉變成倭寇的首領,已經證明他倭化。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王直是不能肯定的,不能緬懷的!」復旦歷史系教授張海英

    王直算「武裝走私」

    昨天,有關史學專家稱,在王直的研究上,復旦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樊樹志有很新觀點,「樊教授在他的新著《晚明史》里,專門有一章介紹倭寇和王直」。但是記者昨天多次撥打樊教授的電話,均無人接聽,最後記者採訪了和樊教授同在復旦歷史系的張海英副教授。張海英告訴記者,復旦大學的樊教授對倭寇和王直的問題研究比較深。她對王直的評價和樊教授的觀點是一樣的,「明史的正史里對王直的定性是把他歸為日本倭寇一類,而我們的觀點認為,王直在當時是一個武裝走私的角色!」她如是解釋:「因為當時採取禁海政策,那麼沿海客觀上需要對外貿易,你這樣政府一禁止對外貿易,那些需要對外貿易的商人例如王直就只有鋌而走險了!」張海英隨後也向記者闡述了樊樹志教授新作《晚明史》里對王直的評價,「樊教授認為王直是當時的武裝走私分子,他認為站在政府政策的角度來說,是反思當時政府政策的方面來研究的,嘉靖年間倭寇最厲害的時候,也是明朝政府禁海最厲害的時候,隆慶年間明政府實行開海以後,基本上東南沿海就沒有什麼倭寇了,接下來萬曆年間東南沿海倭寇就微乎其微了,我們一般認為倭寇不再騷擾東南沿海與戚繼光抗倭有關,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實行了開海之後,不需要再走私了!」



[CENTER]明朝王直怎樣變成倭寇? [/CENTER]
日前,安徽歙縣境內由日本長崎縣福江市政府和一些日本人捐助修建的「王直墓」及其「芳名塔」,被兩名大學教師砸毀,在國內引起一片爭議。王直是什麼人,兩名教師為什麼要砸掉其墓碑,這得從明朝說起。

  明代中期,倭寇成為明政府的重要外患。前期倭寇是「真倭」,絕大部分由日本人和少數朝鮮人組成,後期大多數是「從倭」,即參與倭寇之亂的中國人。王直,就是其中的重要頭目。

  明初,朱元璋因江浙等地百姓曾協助方國珍、張士誠與其爭奪天下,嚴禁百姓出海。永樂三年(1405),市舶司恢復,海禁有所鬆弛,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明朝出現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貿易時期,人們互通有無,各取所需,海上貿易相對繁榮。

  嘉靖後期,由於賦稅過重和官吏、豪紳的盤剝,江浙一帶民不聊生,大批流民前往海外謀生。沿海海防官員故意誇大其辭,使明中央政府錯誤地認為「海上奸民武裝掠奪我轄內良民」,將出海經商的全都稱作「通番奸民」,進而加緊海禁。

  當時,日本上上下下都垂涎於從對華貿易中獲得巨額利潤,向中國大陸派遣了大批商船。由於沒有正式手續,這些商船都遭到了明朝政府的拒絕。日本人被拒絕後,有的並不急於回國,而是與在沿海漂泊的「通番奸民」勾結,佔據沿海島嶼。加之1517年葡萄牙侵佔澳門后,也開始與沿海中國居民進行貿易活動,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沿海一帶官民對峙的緊張形勢。

  王直本是安徽歙縣人,日本史料稱他為「五峰船主」,因其外祖家姓汪,也有史料稱其為「汪直」。他最早靠與同鄉徐惟學合夥販賣私鹽起家,失敗后又到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從事其他走私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王直又在廣東私造雙桅大船,從事硫磺、硝石、生絲和棉布等政府禁運物資的走私活動,頻繁來往於日本及中國東南沿海,甚至暹羅(今泰國)一帶。

  嘉靖初年,活躍在海上的閩浙商業集團主要有兩支,一支以閩人李光頭為首,另一支以徽州府歙縣許棟為首。許棟的商業集團最初與葡萄牙合作,後來又有日本私商入伙。王直與許棟是同鄉,便加入了他的商業集團。許棟和李光頭因從事海盜活動相繼被明軍剿滅后,王直迅速成為流民商業集團的首領,先率眾北上屯居定海縣偏北約50里的浙東屏障烈表山(又名烈港),后又隨一直賴在中國沿海的日本來華貢使壽光到日本躲避風頭。

  王直不斷設法與明朝的海道、衛所官員接近,利用自己的力量代其剿除其餘海盜團伙,以換取明官員的好感和支持,從而實現開市交易的目的。

  經過不斷征戰和與明朝地方官員的私下勾結,王直逐漸獲得了中日之間的海上壟斷地位,新入海通番的船隻都只有懸掛「五峰」旗號才敢在海上行駛。但王直的行為始終與明王朝中央政府的「禁海」政策相違。

  王直集團的行為引起了明中央政府的注意,政府相繼派朱紈等人清剿浙江沿海流民武裝。他們派兵兩路夾擊王直,王直只好將活動基地遷至日本。

  日本各諸侯的對外貿易政策為王直提供了客居的良好條件。王直善於拉攏、結交朋友,取得了日本人的信任,他定居日本平戶(今屬日本長崎縣),掛起「徽王」旗號,在平戶深山中建起巨大的中國式房屋,追隨其定居在平戶、福島一帶的中國人至少也有3000人左右,海港中也時常可見供300人出海的大海船。王直以此為基地吸收反明勢力,並利用日本浪人向中國沿海地區發動多次跨海攻擊。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朝政府任命胡宗憲為浙江總督。嘉靖皇帝決心一定要剿除匪患,對賊首絕不輕饒。

  當年三月初,王直派人傳話給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聽從命令,協助剿除松江各處流民,並希望以此換得明政府開放沿海貿易的許諾。胡宗憲故意製造出一種雙方議和的氣氛,將王直誘捕。

  由於當時沿海形勢緊張,胡宗憲不敢貿然殺掉王直,把他軟禁在杭州兩年多,希望流寇因為失去首領自行解散,但效果不大。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二月二十五日,王直被處死。

  《環球時報》 (2005年02月07日 第二十三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4
phtsl 發表於 2006-4-20 23:15 | 只看該作者
水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6: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