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報披露二炮戰地陣地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圖]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6-4-17 2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ENTER]博士生導師劉光斌在部隊調研。劉明松攝[/CENTER]

  編輯部:

  在很多人眼裡,第二炮兵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訓練部部長劉光斌是一個難解的「謎」。

  他,近10來年接二連三取得一連串高等級科研成果: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了20多項重大課題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10項,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軍隊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還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榮立一等功。

  屈指一算,他平均一年多就有一項重大科研成果問世,平均兩年就取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平均每個季度就有一篇重要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

  科學發展到今天,任何一點進步和突破都來之不易。劉光斌為何闖關奪隘頻頻告捷?為何摘金奪銀如同探囊取物?

  近日,我們來到第二炮兵工程學院採訪,感到劉光斌的故事對於科技工作者,特別是渴望儘快成才的青年科技人員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讓我們一起走近劉光斌,探索他成功的奧秘。

  劉光斌喜歡這樣一句諺語:雄鷹的翅膀拴上了黃金,就再也飛不上天空了。

  如今,他已經飛得很高。但是,曾幾何時,他也曾遇到過很多同齡人都面臨的一道考題。

  1989年,劉光斌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博士,主攻當時最熱門的生物醫學專業,專門從事尖端醫療器械的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人還沒有畢業,就有10多項科研成果問世,獲得西安交大「陳大燮獎學金」一等獎。

  於是,許多單位盯上了他:北京某大公司副總裁親自到西安交大與他「談判」,許以寶馬車一輛、年薪30萬、負責公司產品開發另帶分成;深圳一家醫療器械開發公司許以公司副總裁的職務、50萬元的年薪、外帶別墅、車子等許多優厚條件……

  一時間,劉光斌的「身價」引起不少同學的羨慕,很多老師也為他感到驕傲。可是,劉光斌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他婉拒了一波一波的「說客」,毅然回到母校第二炮兵工程學院,走上三尺講台,成為一名普通教員。

  很多人百思不解:「在地方公司幹事業,同樣是為國家做貢獻,但是地方公司的待遇部隊難以比擬。讓自己生活的條件優越一些,幹事業的條件好一些,有什麼不好?」

  但是,劉光斌另有看重。吸引他的是啥?說來簡單――自己是母校第一個學成歸來的博士,母校對自己不但有培養之恩,還有沉甸甸的厚望。

  一晃10多年過去了。當年與劉光斌在西安交大一同獲得「陳大燮獎學金」一等獎的5個同學,除他外,其他4人都在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定居,拿到了「綠卡」,分別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了富翁。唯獨劉光斌不但留在了祖國,而且留在了軍校。

  在同窗好友看來,這是劉光斌一段寂寞的日子;但在劉光斌看來,這是一段充實的日子。

  10多年來,劉光斌當教員、當博導、當訓練部部長,每年都出色完成教學工作量。無論是博士、碩士,還是本科、專科的課,他都千方百計地保質保量完成。此外,他還自編教材,給全院本科生開設了《創造學概論》這門新課程。

  這10多年,正值軍隊裝備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科研課題接連不斷。劉光斌憑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良好的創新素質,頻頻接手重大課題,聲譽鵲起。

  這下子,有人「恍然大悟」,似乎破解了劉光斌當初選擇留在部隊的不解之謎。但是,留在部隊的遠不止劉光斌一個人,為什麼他在科研上能夠比別人跑得更快?走得更遠?收穫更多?

  這就要談到劉光斌的科研態度。搞科研,有些人不願意搞基礎研究、周期長的項目,只願意搞見效快、有利可圖的項目。但是,劉光斌從不挑三揀四,只要對國防建設有利,只要對戰鬥力建設有用,就會殫精竭慮地去拼搏、去攻關,坐得住「冷板凳」。

  前幾年,上級科研部門給學院下達了一項關於第二炮兵陣地建設的科研課題。這個課題屬於基礎性研究,耗時長、風險大,許多人不願去接這個「燙手的山芋」。但是,劉光斌帶著課題組,一干就是4年。

  這4年,別人佳音頻傳,成果不斷,劉光斌和他的課題組在實驗室默默無聞,埋頭苦幹。4年之後,這項課題有了突破性進展,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也被第二炮兵列裝。

  驚喜還在後頭。由於研究紮實,劉光斌這4年,不但率領課題組突破了主攻課題,還在一系列相關領域取得了新的發現和發明。

  揪起一根藤,牽出一串瓜。於是,大獎接踵而至。在劉光斌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他說:「這就像農民耕地,犁頭插得越深,翻起的泥土越多。」

  近些年,科研領域浮誇之風屢禁不絕,一些人把「克隆」、「嫁接」視為捷徑。對此,劉光斌不以為然。他說:「這樣的近路抄不得,只有創新,科學才會有進步,否則只能原地轉圈。」

  2003年底,他主持的一個科研項目即將鑒定,一名研究生上報材料時,為了增加創新的技術含量,把一項並非他們開發的技術也寫進了報告中。劉光斌火了:「你怎麼可以這麼做?」研究生解釋說:「我是一番好心,有些工作我們以後可以做嘛!」聞聽此言,劉光斌拍起了桌子:「我不需要這樣的好心,如果不想做我的研究生,你就另請高明。搞科研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知識不夠可以學,人格沒了就會爛根!」

  後來,這名研究生刪去了報告中的不實內容,還寫出了書面檢查,劉光斌這才罷休。

  正因為如此,劉光斌主持的科研創新的「含金量」總是高人一籌,成果不參評則已,參評必獲大獎。

  去年1月,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給劉光斌記一等功。在鮮花和掌聲面前,劉光斌對他喜愛的那句諺語認識更加深刻,他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當今時代充滿機遇,也充滿誘惑,束縛雄鷹翅膀的,絕不僅僅是黃金。只有不斷地超越,才能飛得更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20: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