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影響名人一生的小事:茶客一句話成就億萬富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4-16 2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名人與普通人之間並沒有什麼絕對的距離。因為每個名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日後都可能成為一個名人。普通人與名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影響人生的一件小事。那麼,名人與我們之間究竟有怎樣不同的成長經歷呢?是什麼樣的小事能讓一個孩子日後成為名人?《影響名人一生的一件小事》告訴我們,要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有時候只需要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契機。

  傅雷

  母親的眼睛讓他終生難忘

  傅雷的童年非常不幸。他4歲時父親傅鵬蒙冤入獄,不久便離開人世。母親在父親被囚禁時,為營救丈夫四處奔走,無暇照料孩子們,傅雷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因病相繼死去,只有他僥倖活了下來。極大的悲哀幾乎從心理上摧毀了母親,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一次,傅雷不喜歡上課,逃學了。沒想到,學堂的老師找到他家並責備母親管教不嚴,母親忍氣吞聲承擔了兒子逃學的責任。傅雷回家以後,母親問他,今天學堂的功課怎麼樣,傅雷不知實情,敷衍了幾句,母親當時沒說什麼。晚上傅雷睡熟后,母親跪在丈夫的靈牌前哭了一陣,兒子的逃學讓她萬念俱灰,一個可怕的念頭出現在母親的腦海:不如我們母子都隨丈夫一起去了。她找出一塊很結實的土布,趁兒子還在熟睡,就把他的手腳捆綁起來。這時,傅雷從夢中突然驚醒,他看到了母親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這雙眼睛傅雷一生都不會忘記。

  傅雷立刻猜到母親的瘋狂念頭,他聲淚俱下地懇求母親饒了他這一回,但是母親已絕望了。母親把他拖向一個離家不遠的深水塘,他拚命地喊救命。直到幾位鄰居奔出來,把母親推倒,才救出了傅雷。

  從那以後,傅雷再也不敢逃學了。不久他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大同大學的附中。在學習期間,國內的學生運動風起雲湧,作為熱愛祖國渴望民族富強的進步學生,傅雷也參加了運動。可是迫於政府的壓力,學校決定將他交給警察機關治罪。傅雷的母親聽到消息以後,當即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把傅雷送到法國留學。

  留法期間,傅雷絲毫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總感到無論走到哪裡,母親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總是在背後盯著她。傅雷用極大的熱忱投入了多種藝術活動,集中精力探索古希臘的藝術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在文學方面,傅雷對法國出名的作家作品都進行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他從法國18世紀的文學開始一直研究到了當時正處於巔峰時期的羅曼?羅蘭。通過對其深入研究,他知道莫扎特與貝多芬,體會到了人與命運的抗爭,體會到了一個偉大心靈的悲痛與反抗。

  1931年,傅雷回到上海,受劉海粟的邀請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美術史和法文。一年後,他辭職,開始做翻譯工作。1933年他翻譯了菲利普?蘇卜的《夏洛外傳》。譯書是一件枯燥而單調的事,傅雷也曾有過懈怠,但是一想起母親的那雙眼睛,他便馬上打起精神,潛心工作。傅雷的一生幾乎是在書齋里度過的,他把羅曼羅蘭、巴爾扎克、伏爾泰、梅里美的名作介紹給了中國讀者。翻譯時,他總是把原著看過四五遍后才譯,就拿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來說,傅雷就前後譯過3次。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翻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約翰克利斯朵夫》都受到了讀者的喜愛與讚賞。

  李四光

  一塊大石頭引發了他的好奇心

  李四光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在一塊大坪上玩捉迷藏的遊戲。小朋友有的藏在草垛背後,有的藏在大樹背後,而他最喜歡藏在一塊大石頭的背後。有一天,小四光突然想到,在平整的草坪上,這塊凸起的大石頭屹立在這兒,顯得十分不相稱。李四光去問村裡見多識廣的陳二爹。「陳二爹,您說坪上那塊石頭,是從哪裡來的呢?」「噢,別人都說,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小四光更不明白了,他又去問爸爸:「爸爸,陳二爹說,坪上那塊石頭是天上掉下來的。您說是真的嗎?」「也有可能。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變成了石頭,叫『隕石』。」

  「真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我也不能確定。」李四光感到很不滿足:「它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父親回答不了他,他就下決心,一定要當個科學家,探求其中的奧秘。

  李四光從小上的是私塾,後來到武昌求學。他到武昌水陸街的湖北省務處報名,小心謹慎地從錢袋子里掏出一元錢買了張報名表。由於工作人員態度不好,弄得他很緊張,在填表時把自己的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填錯了就得新買一張報名表,對借錢來讀書的李四光來之不易。他想了想決定把原名李仲揆改了,他把「十」改成了「李」,把「四」保留了下來。「李仲揆」變成了「李四」,他覺得太俗,這時他抬頭看到大廳中央一塊橫匾上有四個大字:「光被四表」,於是就在「李四」後面加了一個「光」。

  李四光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昌高等小學堂,沒過幾年,便被保送到日本留學。在日本學的是造船專業,回國后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為當時中國根本沒有鋼材來建造船隻。於是1913年7月,李四光去了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採礦專業,他想學成歸國后把我國的鐵礦開採出煉成鋼,這樣就有造船的材料了。可是一年後,他又決定改學地質,因為他覺得,如果不知道礦藏在哪裡是不能開採的,還是不能達到目的。這樣,學地質便成了他終生的選擇。
回國后,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質考察中,李四光第一次發現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存在的遺跡。這時,李四光才意識到,故鄉那塊大石頭,也許是被冰川推移過來的一塊大漂礫。

  1933年,李四光回到故鄉,對這塊大石頭進行了仔細考察,鑒定出它是片麻岩,不是隕石。而在那一帶地區的地層外沒有這種片麻岩,說明它不是原來就有的石頭。哪裡有片麻岩呢?秦嶺!如果這是事實,究竟是什麼力量將其推移到這麼遠的地方呢?冰川!只有冰川能將它推移到這兒。進一步考察后,李四光發現這一帶廣泛分佈著冰川帶來的礫石和黏土堆積物,他專門寫了一篇《揚子江流域第四紀冰期》的論文,特別提到了他兒時捉迷藏玩的大石頭。這個「使他迷惑不解達四分之一世紀」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李嘉誠

  茶客的一句話讓他一生謹慎處事

  李嘉誠三歲時,家道中落,後來父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就此失學。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李家孤兒寡母生活艱難。李嘉誠是家中長子,不能不幫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一位茶樓老闆看他們可憐,收留16歲的小嘉誠在茶館里當燙茶的跑堂。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小嘉誠也抱怨過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槍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發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為太疲倦,他當班時一不小心把開水灑在地上,濺濕了客人的衣褲。李嘉誠很緊張,他等待著客人的巴掌、老闆的訓斥。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客人並沒有責怪他的意思,反而為他開脫,一再為他說情,讓老闆不要開除他。

  「沒關係的,我看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後要記住,做什麼事都必須謹慎,不集中精力怎麼行呢?」

  李嘉誠把這些話記在了心間,之後,他把「謹慎」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久而久之,竟使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什麼職業,性格特徵、生活習慣、為人處事,一見面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一切對他後來的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隨後,李嘉誠辭掉跑堂的工作,從塑膠廠推銷員開始,一直干到了業務經理。三年後,20歲的他做好了準備,要大幹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了一台老掉牙的壓塑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隨後,經過反覆考察,他認為塑膠花市場需求很大,於是大量生產,這為他帶來了可觀收入。30歲的李嘉誠,已成了千萬富翁。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時,李嘉誠卻敏銳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擁入這個行業,「好日子很快會過去」,如果再不調整,引起的後果不只是「濺濕衣褲」了。有人認為他太保守了,但他認為這是經商中必須具備的素質,那就是謹慎和預見性。

  隨後他找到的是房地產。60年中期,內地的局勢令香港社會人心惶惶,富翁們紛紛逃離,爭著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正在建築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當時的地產價格來算,他簡直可說是全軍覆沒了。但他沉著應變,仔細分析局勢。認為內地肯定會恢復安定,香港將進一步繁榮發展。在別人大量拋售房地產時,李嘉誠卻反其道行之,將所有資金都來收購房地產。朋友們紛紛勸他不要做傻事,他說:「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

  李嘉誠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他從中獲得了雙倍的利潤。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凈產值達到5個多億,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此後,李嘉誠節節高升,1992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他以38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列第35位,成為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聶耳

  鄰居木匠給了他音樂啟蒙

  聶耳原名聶守信,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裡境況困難。聶耳該上三年級了,學校馬上就要開學,可是哪有錢交學費買書呢?媽媽悄悄把聶耳爸爸在世時最喜歡的八音鍾賣了,學費有了著落。可書費呢?開學那天,小聶耳拉住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有書了。」他從書包里拿出兩個訂得整整齊齊的本子。媽媽翻開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聶耳用香煙盒紙工工整整地抄了兩本,一本國語,一本算術。

  貧寒的生活絲毫沒有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家有一位鄰居姓邱,是位木匠,閑暇時喜歡拿一枝短笛坐在門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時而像天上的雲彩一樣悠揚舒緩,時而像森林裡的小鳥一樣活潑跳躍。年幼的聶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學習吹笛子。聶守信很聰明,學得很快,在他的影響下,兩個哥哥也跟著一起學。後來,他們用壓歲錢買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從此他的家就樂聲不斷,常引得路人停下腳步聆聽。

  後來,聶守信又學會了拉二胡、彈三弦和月琴。在學校,他是學生音樂團出色的小指揮,在他家居住的衚衕,他又是街坊兒童小樂團的熱心組織者。中學畢業后,聶守信被雲南省立師範學校錄取。一天,他親眼看見國民黨當局殺害了三位革命者,還割下他們的頭,挖出他們的心,暴屍示眾。聶守信對此感到無比憤怒,他開始思考民族的命運,並加入了共青團。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他被當局列入黑名單,無奈離開家鄉去了上海。這一年,他剛18歲。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雲南人開的商號里當夥計。一天,他在報上看到了「明月歌劇社「招收學員的廣告,想到自己從邱木匠那裡受到啟蒙至今,一直沒有機會投身藝術,便馬上跑去報名。主考人是音樂家黎錦暉,他見這個年輕人身上洋溢著奮發向上的熱情,又有音樂基礎,立即錄取了他。在歌劇社,聶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於他的耳朵特別敏銳,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後來,他乾脆改名叫聶耳。

  「九?一八」事變后,國家危難,歌劇社的節目仍然是風花雪月,聶耳認為年輕人不應沉迷於靡靡之音,離開了歌劇社。不久,他結識了詩人田漢,參加了革命音樂組織。他開始為電影和戲劇創作主題曲和插曲,《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之歌》、《畢業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有力的歌曲從他心中湧出,衝擊著中國人麻木怯懦的心靈。

  1935年,由田漢和夏衍等人創作的電影《風雲兒女》需要一首主題歌,田漢寫好了歌詞,負責譜曲的聶耳看到歌詞后激動不已,他在自己的房間里忘我地投入了創作,時而在鋼琴上彈奏,時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時而在地板上走來走去,樓下的房東太太差點把他攆出去。譜好之後,導演許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動,不過他覺得結尾不夠有力,歌曲原來的結尾是「前進!前進!前進!」在他的建議下,聶耳把它改成「前進!前進!前進進!」變得更有氣勢了――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聶耳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鄉時,邱木匠已經去世,想起童年時邱木匠對自己的幫助,聶耳心裡非常感激。(江風)

  摘自《影響名人一生的一件小事》 江風編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2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5 14: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