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朝失誤,毀中國百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3-29 2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康雍乾之世在歷史上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吧,一般的被稱為"康乾盛世",中間那個雍字一般是不提的,為什麼?它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康乾盛世,它是兩個雙音節的詞構成的一個片語,比較符合漢語的習慣,第二個原因,是雍正皇帝長期以來一直背著一個惡名,就是謀殺父皇,屠殺兄弟,篡詔奪位,因此雍正皇帝的口碑
一直不太好。

  滿清從1644年到1911年,總共是268年,10個皇帝,這個10個皇帝當中,位居第二、第三、第四的康熙、雍正、乾隆,總共是一百三十四年,整佔了整個滿清的一半,而滿清呢是咱們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的王朝,這個朝代離咱們最近,和咱們的關係最密切,咱們不管是學者也好,老百姓也好,相對來說最熟悉的,因此研究滿清的歷史教訓,經驗教訓對我們推動現在的社會主義建設,它的意義最重大。

  我並不否定康雍乾三朝的歷史功績,但是不贊成現在依舊把康雍乾時期說成是盛世,尤其不贊成對康雍乾之世做過高的評價,我認為,我們應當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就是不能是從一般歷史學的角度,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認真總結康雍乾三朝的得失,尤其是它的失,正確認識康雍乾三朝的得失,有助於加強加快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我講三個問題。

  我們研究歷史,不僅要縱向的比,就是我們現在和過去比,清代和明代,和宋代比,還要橫向比,橫向比就是把中國和世界而且還要運用三維思維方法,因為直線是一維的,平面的,是兩位的,三維的就是立體的,而且通過表面穿透性地,看到它的內在看到它的實質,我們用比較歷史學的方法,透過表面現象來在看到它的實質,這樣的話我就感到康雍乾三朝一百三十四年儘管他們做出了貢獻,但是存在著非常非常嚴重的不足,它不能被稱為是盛世,它還不夠格。傳統觀點在史學界認為漢唐是中國古代史上的最輝煌的時期,我們從西漢來說,西漢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那麼它的下限就是公元23年,離開康熙,1662年登基已經差了1600多年,開元盛世,天寶之亂是公元755年,我們就算750年那會兒算,那麼到康熙登基1662年,也已經差了900年,就是說你差一千多年,差900年,這個人口它當然是大大增加,而且它這個農業發展它當然有很大提高,就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當時富到什麼程度,河北河南這幾個國家級的糧倉裡邊儲備的糧食總共達到了9600萬石,也就是說,國家的儲備糧就夠全國每個人將近兩石糧食,這還不算大量的儲藏在老百姓手裡的糧食,當時一斗米只要五文,五個子錢,五個制錢,就是中間有那個方窟窿眼的,那叫開元通寶,就便宜到那個程度,那個米都到了爛掉的程度,而滿清,根據記載到了比乾隆晚一點兒,乾隆後邊是嘉慶,嘉慶後邊是道光,到道光年間的時候,由於人口過多,跟土地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人口很多,並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說,漢朝和唐朝的盛世,它和當時世界上其它的強國來比較,是遠遠領先的,漢朝的時候,和它相媲美的,只有橫跨歐洲北非的羅馬帝國,也就是說,如果把漢朝的中國比作美國的話,它就是歐盟,這兩個國家可以相提並論,而且有的歷史學家還認為,當時的羅馬帝國還趕不上漢朝,那麼強大,而唐朝的在世界上領先地位是獨一無二的,如果說漢朝的時候還有一個可以跟它相媲美的話,唐朝是獨一無二的,唐朝的時候疆域比現在幾乎大一倍,現在黑龍江以北一直到烏蘇里江以東,整個黑龍江的出海口,黑龍江北面廣大的土地,那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康熙皇帝的時候被割讓的,《中俄尼布楚條約》被割讓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三個法國,北邊到貝加爾湖以北,到葉尼塞河這個下游,西邊一直到波斯境內,整個現在中亞西亞那一代,我們知道李白就出生在碎葉,碎葉就是現在在哈薩克還是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唐朝那個時候的疆域比現在要幾乎大一倍,國力非常強大,所以漢唐的盛世從比較歷史學的觀點來看,它的確是夠得上是盛世,因為它在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所以有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隋唐皇朝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我說這個結論我是同意的,它不僅強大,而且先進。

  康雍乾時代和漢唐盛世它的主要差距還不僅僅在於經濟,不僅僅在於它的強大,尤其是不僅在於它的經濟,而是文化和精神,漢唐之所以一直被公認為盛世,並不僅僅由於它高居世界首位的物質生產水平,更重要的是漢朝和唐朝的精神生產,和精神面貌,我們知道,漢朝的皇帝,一般都比較注意納諫,你就像劉邦,劉邦沒多少文化,這個人比較粗魯,愛罵人,劉邦稱帝以後,那個陸賈,陸賈就跟他老講《詩經》怎麼說,《尚書》怎麼說,這個劉邦就罵他,說「乃公居馬上而得之」,乃公:你爺爺,自稱你爺爺,你爺爺居馬上而得之,我是靠馬上打天下,在馬上打天下,而得這個天下,劉邦說「安事《詩》《書》」哪用得著《詩》、《書》,陸賈就說,他說你靠馬上得天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你怎麼能夠靠武力來治這個天下,而且他說湯武,商湯和周武,商朝的湯王和周武王,逆取而順守之,逆取,他們用武力反抗暴政,但是呢,以文治天下,他說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劉邦就面愧色,好,他說那你把你說的那個都寫出來,結果陸賈寫一篇,劉邦看了以後,就拍案叫好,他連寫了12篇,那就是有名的《新語》十二篇,後來就成了劉邦的施政綱領,劉邦就是這麼個人,脾氣雖然不好,他看不起儒生,但是他能聽取意見,而且他的大臣就敢當面頂撞他,唐太宗更不要說了,魏徵有時候提意見提得很厲害,有一次把唐太宗氣得都幾乎想殺他,所以在漢唐的時候,很重要一點,它有一個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這些大臣們,都敢提意見,君主也能夠比較虛心地聽取大臣的建議,即使比較尖銳,他也能夠接納。

  杜甫有一首詩非常典型,杜甫讚美李白,咱們都耳熟能詳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裡酒家眠。在長安街上哪個酒家上喝多了,睡著了,天子呼來不上船,子稱臣是酒中仙。天子派太監來下詔了,李翰林你進宮去,皇上召見你,李白酒還沒醒,皇上召見我才不去了,我是酒中之仙,結果我的文章裡面我就舉了一個例子,我就說漢唐的時候比較寬鬆,政治環境比較寬鬆,所以杜甫就敢寫這首詩來表揚李白,我說如果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康雍乾時代,那不僅李白要滅族,連杜甫也沒跑的,誰家藏了這個詩都殺了,我們知道,李白,他不是說嘛,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年紀輕輕的時候就仗劍去國,辭家遠遊,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你看看李白是多麼自豪,多麼自信,那麼豪邁,我們在滿清兩百多年,能找出一個李白這種豪邁,這種自信的詩人來嗎?整個滿清沒有一個文人有這樣一種自信,因為什麼呢,整個民族精神都被扼殺了,我們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才在一些詩歌當中,看到了一些豪放的感情,不過那是因為一些文人看到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吐露的悲憤之情。

  總之,漢唐之所以能夠成為公認的盛世,最重要的是它有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而這些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品格和財富。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06-3-29 22:11 | 只看該作者
滿清佔領中國,它的
土地擴大了無數倍,
割讓些給沙俄,
它能在乎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95

帖子

4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43
3
南丁 發表於 2006-3-30 20:52 | 只看該作者
秦朝時有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由此可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滿清時代,中國民族對外是比較軟弱的. 這可能是因為滿清人就是外族, 為了鞏固統治, 一方面自己的皇帝十分重視培養成為領袖人物, 以至滿清皇帝(包括咸豐, 光緒這些較為失敗的人物) 都胸懷大志 (雖然不一定有成就), 這一點做的比明朝強. 但另一方面要把漢人弄成奴才, 下屬對上司就自稱 "奴才" 還把有骨氣的漢人都通過文字獄和"留髮不留頭"給殺了. 以至中國人現在還這麼崇洋媚外, 這一點實在是滿清的大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3-30 21:03 | 只看該作者
秦朝時有人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由此可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滿清時代,中國民族對外是比較軟弱的. 這可能是因為滿清人就是外族, 為了鞏固統治, 一方面自己的皇帝十分重視培養成為領袖人物, 以至滿清皇帝(包括咸豐, 光緒這些較為失敗的人物) 都胸懷大志 (雖然不一定有成就), 這一點做的比明朝強. 但另一方面要把漢人弄成奴才, 下屬對上司就自稱 "奴才" 還把有骨氣的漢人都通過文字獄和"留髮不留頭"給殺了. 以至中國人現在還這麼崇洋媚外, 這一點實在是滿清的大罪.
同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5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4-11 06:41 | 只看該作者
康雍乾三代成功地打斷了華夏民族的脊梁骨,但是中國積弱的根源不在清朝,而是唐宋以後精英統治集團的地位的確定...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4-12 09:50 | 只看該作者
康雍乾三代成功地打斷了華夏民族的脊梁骨,但是中國積弱的根源不在清朝,而是唐宋以後精英統治集團的地位的確定...
歡迎深入探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主題

1081

帖子

31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7
7
笨羅爾 發表於 2006-4-12 11:55 | 只看該作者

都念著前朝的好

聽老爸說,他小時候(也就是四五十年代的時候),戲班子的曲目主要都是明朝背景的,好象袁崇煥啊,海瑞罷官啊之類的.他說現在看來應該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以前有個文化的空窗期還沿用著民國時期的流行曲目.而民國的時候就是流行明朝的戲.
到了現在,打開電視,滿眼滿眼的清朝宮廷劇.好象哪朝哪代都是借著隔著前一個朝代的繁榮來影射上一個朝代的不堪,讓觀眾念著現今的好.
想想也滿好玩的.
Everyone is a kid.
Some are too busy to show that.
Some are too lazy to hide tha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