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風日產看外企中共產黨組織的作用

[複製鏈接]

91

主題

367

帖子

164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terfallsz 發表於 2006-4-11 1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日經BP社技術在線】 【作者:田原真司】 

  本文譯自本公司北京支局支局長田原 真司於3月20日面向日本讀者撰寫的文章「|L日bにる、企I內共b黨Mの生かし方」,特此備註。更多報道參見另一隻眼看中國專題。

  「制定合資企業的《行動綱領》是件好事情,但如何將其滲透到人數眾多的中國員工中去呢?」……。
 
筆者曾經寫過介紹日產汽車和中國東風汽車的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的乘用車部門(東風日產),一位朋友讀完這篇報道后發來的郵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制定中日合資企業的「基本法」

  筆者在那篇文章所寫的內容基本如下。

  成立於2003年7月的東風日產,由於來自日產的日本員工和來自東風的中國員工之間在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阻礙了公司業務的高效快速發展。2004年下半年,中國的乘用車市場突然疲軟,東風日產未能及時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產品滯銷、庫存積壓。

  作為這次慘痛的經歷帶來的反省和危機感,中方最高負責人任勇副總裁提出「要制定一部與國籍、來自何方企業無關,站在合資企業的角度來統一價值觀的『基本法』」。經過日中雙方多次推心置腹的認真討論,最終出台了一部長達50頁的《東風日產行動綱領》。

  2005年,東風日產的汽車銷量達前一年的2.6倍,出現了戲劇性的好轉。行動綱領消除了日中員工之間價值觀的隔閡,使整個公司凝聚成一體,共同努力是銷售量飛躍背後的強大支撐力。

  共產黨制定的學習體系

  其實,行動綱領中除了強調「汽車將使人們更加富裕」的企業理念、「要經常把合資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基本的行動準則以外,還相當詳細地規定了製造、銷售、採購、人事等各部門所應履行的職責等規範。

  儘管如此,如果僅僅把行動綱領編成小冊子發下去,員工的觀念和行為是決不會發生變化的。在前面提到的報道中,由於受篇幅限制未能詳細寫這方面的內容。筆者的朋友提出質疑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結果來看,行動綱領的理念雖然稱不上完美無缺,但卻深入到了每個東風日產公司員工的頭腦里。其背後並沒有什麼奇異的妙法。基本上是依靠各部門實施的行動綱領學習班,腳踏實地進行教育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事實是,企業領導提出諸如「應該學習」行動綱領那樣的要求,然後大家一起學習的方式,在中國有時會發揮出大大超出日本人想象的效果。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毛主席語錄》,到改革開放時代的《鄧小平文選》、再到最近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中國是舉國上下都要學習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思想。在中國所有的學校和國有企業中,共產黨組織深入到了每一個角落,並形成了一種將思想教育落實到每個人頭上的體系。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政治的關心程度愈發淡漠。儘管如此,傳統的思想教育體系至今仍對人們的行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為對作為個體的個人來說,在這一思想體系中能得到多高的評價將直接關係到其在學校的成績或者在國有企業的職務升遷。

  在戰後的自由主義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日本人眼裡,這一體系帶有強烈的國家強制色彩,會讓人感到與時代不相符合。在進入中國的日系企業的經營者中,也大都認為「一旦在本公司的中國法人內部開展政治活動可受不了」,所以儘可能避免與中國企業的合資,而傾向於100%的獨資方式。

  企業內存在黨組織極為普通

  但是,對中國人,尤其是對大學畢業的領導層來說,這種體系(好壞另當別論)是多年來習以為常的存在。如果是國有企業,公司內存在共產黨組織是非常自然的,通過黨的渠道下達的指令往往被作為重要指示優先接受。中層管理人員有責任將上級黨組織的指令貫徹給每個部下。而部下也會自然地接受這些指令。

  這種學習體系並不一定只限於政治思想的學習。如果應用到企業經營中,則很適合用於將領導的意圖貫徹到全體組織中去。東風日產的任勇副總裁顯然熟知這一點。只要準備好裝訂成冊的「學習對象」,並對合資企業內的黨組織網路發起總動員,就能將其一下子灌輸到占員工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的頭腦中。

  但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學習對象」的方向性發生錯誤,將會造成誤導經營的危險。另外,如果學習的內容只是些無具體性的空泛的東西,也會使效果只停留在表面的「學習」上,員工的行為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正因為如此,任勇副總裁才會制定出包含來自日產的日本員工在內的日中雙方都能接受的行動綱領,並執意將綱領細化到各個部門的具體工作的操作流程。

  混合經營的可能性

  對日系企業的日方經營者來說,對本國不存在的公司內共產黨組織,儘可能讓其成為空架子,或者無視其存在的想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自然的心態。為此堅持100%的獨資也是一種選擇。

  但是如果拋開固有觀念冷靜地觀察一下,可以發現這種乍一看似乎有點特別的中國企業的組織結構中,也有紮根於中國歷史及社會習慣的相對合理性。擔任東風日產日方最高領導的吉田衛副總裁說:「說實話,對於合資企業內的共產黨組織,日本人難以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它對統一中國員工的思想認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對公司的發展有利,就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

  當然也應該看到,在部分中國企業的組織結構中存在效率低下、透明度不夠的部分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但是儘管如此,完全排除中國式經營的負面因素,僅憑日本式的經營模式來管理企業,恐怕也不是日系企業唯一的成功之路。東風日產的情況似乎可以給我們一種提示,巧妙吸取中國模式中有用的部分、探索與日本模式中的有用部分,讓兩者產生倍增效果的「混合經營」其實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北京支局特派記者:田原真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