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大學生比民工還慘?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4-11 1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4月11日07:59   光明網    作者:吳向宏


隨著暑期畢業的臨近,「大學生就業難」再次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而今年大學生就業之難,顯然超過以往任何一年。這種趨勢如果發展下去,將帶來一系列深重的社會問題。


最直接的一個就是加劇社會階層的貧富分化。


一直以來,送子女上大學幾乎是貧困家庭的唯一希望所在。很多貧困家庭為此含辛茹苦,甚至有報道過姐姐賣淫、哥哥賣血供弟弟上大學的悲傷實例。然而,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最終完成學業后卻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勉強在溫飽線上掙扎,無法幫助自己的家庭。如果連送孩子上了大學這條出路也變得黯淡無光,貧困階層豈不只能世世代代貧窮下去了嗎?更讓我擔憂的是:迄今為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仍然很少有人有準確的認識。人們仍在重複「大學生供大於求」、「大學生所學不適應社會需求」、「大學生心態不正,不願選擇中西部地區」等等陳詞濫調。這些觀點,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顯然無法解釋如此大規模、普遍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說大學生供大於求,但是我國萬人中大學生數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1995年我國每10萬人中有在校大學生461人,而世界每10萬人中在校大學生1434人,發達國家平均為4110人,中國只是發達國家的10%),我看到有文章稱目前仍低於印度,而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如我國。中國大學生並不是過剩,而是不夠。至於說大學生不願選擇中西部地區,也沒有任何數據支持。我看到的一則報道說「近年北京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每年至少吸納了全國高校一半的大學畢業生」,猛一看似乎很多,稍微一想,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佔中國GDP的比重何止一半?從經濟發展相對水平看,發達地區並沒有吸收更多的大學生,而在中西部就業的大學生也並不少。


在我看來,大學生就業難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資源錯配」。簡單地說,就是經濟資源在一些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知識型服務業則處於低迷。特別是2001年之後,在低利率、低匯率政策扶持下,重型產業加速發展,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近3/4來自重製造業。說通俗點,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在明顯地走向「粗笨化」。這種產業結構失衡反映在勞動力需求結構上,就是知識型服務業崗位――基本上屬於所謂「白領」崗位――需求相對不足,對藍領型崗位卻產生了旺盛的需求。因此,才會出現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等新的「腦體倒掛」現象。


中國經濟的「資源錯配」有許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在我看來,就是中國金融體系的僵化和錯位。事實上,資源錯配這個概念,我最早是聽到國務院發展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博士提出的。巴博士用它來指代我國低匯率政策導致的一種現象:低匯率造成中國產品成本被低估,造成出口「賺錢」的假象。這使得中國人把有限的資本投入到外向型產業中去,這些外向型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出口換來的外匯又只能大量用來投資於海外資本市場,促進了海外金融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因此,我的第一個結論就是:中國目前實現的人為低匯率政策,促使經濟資源片面流向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產業,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造成大學生身價不如農民工的一個重要原因。


匯率政策造成了不利於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在此前提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壟斷和過度管制,造成的金融產業的不發育,則是抑制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內部因素。首先,金融產業本身就是極為龐大的知識型服務業,可以創造數以千萬計的白領就業崗位。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放開企業債券市場,按照企業債券數量達到美國(400萬種)的十分之一、每種債券發行可創造10個就業崗位計算,這就是400萬個白領就業崗位。反過來說,對企業債券市場的過分管制,就相當於扼殺了這麼多的白領就業崗位。


其次,金融產業的不發育,導致我國的金融體系不能正確地按照市場需求來決定資本流向。政策性因素對金融體系干預極大,這進一步導致資源錯配。例如,不少地方政府為了地方財政的需要,為了能順利收回土地出讓金,用各種手段鼓勵銀行向房地產業貸款,這當然會讓經濟資源過多流向房地產業而不是其它更能創造知識型就業崗位的行業,也當然會使得包工頭和售樓小姐們即使只有初中文化,也能輕易拿到比大學生甚至博士生更高的收入。


總之,我認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主要癥結決不是在供給方面,而是在需求方面,是經濟資源錯配和產業結構失衡導致的就業崗位需求錯位。不看到這一點,不痛下決心改善經濟發展的質量,單單採取一些局部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是無濟於事的。今年熬過去了,明年同樣的問題還會出現,還會更加嚴重。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4-11 13:42 | 只看該作者
知識貶值,
國家的悲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195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3
院長 發表於 2006-4-11 14:33 |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由供求關係來決定。如果都到大城市裡找工作,就會貶值。如果大學生在單位里創造不出價值,就會貶值。。。就像現在的海歸一樣。

大學生為什麼一定比民工要「有價值」?在發達國家是這樣嗎?不是。有沒有價值,由創造的社會財富來決定。民工每天勤勞地工作著,幾十個民工幾個月就可建起大樓,這就是他們的價值。

民工夠慘的了,如果有比民工還慘的大學生,那一定是大學生的問題。

「包工頭和售樓小姐們即使只有初中文化,也能輕易拿到比大學生甚至博士生更高的收入。」---這有什麼不正常嗎?一個包工頭包工的時候,所需要的社會知識和技能一點不
少,而且承擔的風險業遠遠大於一個博士。售樓小姐的銷售水平更是一種能力,任何國家裡搞售樓的人,收入都是很高的。

當大學生們知道自己畢業后從工人農民做起的時候,在中國就不會有什麼飽和不飽和的問題了。

中國的教育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培養有心理優勢的精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4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4-11 18:09 | 只看該作者
同意你的分析,
但應該加個條件:
那就是在當民工的或臨時工的裡邊
都有很多的大學生的情況下。

中國現在還是很缺人才的,可是
為什麼90%以上的清華畢業生都要出國留學?

國內不重視人才,
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人才,
使知識分子沒有用武之地,
是主要原因。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