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房地產拉動的GDP最後到底忽悠了誰?

[複製鏈接]

32

主題

55

帖子

6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ngenial 發表於 2006-4-11 16: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房地產拉動的GDP最後到底忽悠了誰?
地產商是指那些以地產及其地上建築物為經營對象並藉以獲取利潤的商業形態,包括地產金融服務、地產創意策劃、地產開發、地產銷售、產權交易代理、地產價值評估、地產律師服務、電子商務、房屋租賃管理、物業管理等一系列商業單位。 這些商業單位共同構成了房地產業,簡稱地產業。
我國的土地市場為政府壟斷下的地產市場,是一個非健全的市場化條件不成熟的地產市場,非理性非市場化的房地產市場一定是一個病態的地產市場。
這個病態市場的起因是90年代經濟增長的緩慢與內需市場的不足,在GDP的增長決定中央與地方工作業績的年代,經濟學家給政府開出的治理藥方是促進房地產業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公眾手上的儲蓄變成賣房資金,通過房地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90年代前期隨著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了東部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市政建設迅速在一些發展較快的城市展開,市政建設中房產資金缺乏成了城市市政建設的瓶頸,如何在市政建設中解決資金瓶頸問題產為市政建設好壞的關鍵,因此藉助地產商發展市政房產成為當時的決策者的思路之一,90年代初的城市房產發展基本是政府為主體地產商協助,房地產價格合理,政府在城市改造中解決了大量的住房困難問題,在解決住房問題上政府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1990年代中期之後,地方政府手中的金融權力被悉數上收。地方政府賴以主動推動經濟增長並能夠獨立支配的只有土地這一項核心資源了。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在房地產中的角色迅速的轉換,從公眾住房利益的保護者的角色,轉變成公眾住房利益的損害者與收益者。地方政府角色轉變的一開始的動力是政績意識,城市的形象意識與地方利益意識。
在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商合作之初,地產商的資金是有來源困難的,資金的來源是銀行貸款,地方政府為貸款提供了方便,地方政府與銀行的支持使得地廠商獲得第一桶金。銀行的錢是公眾的儲蓄,銀行聚沙成塔支持了房地產業,可房地產業並沒有回報公眾,根據各個細分市場合理的取得利潤,卻同地方政府一起合謀中國的房地產。
地方政府之所以合謀地產業,是因為現在存在征地、儲地、出讓的巨大利益機制,激勵了地方政府為賣而買的征地行為。城市經營理念為地方政府的房地產業行為提供理論與行動指導動力 。在土地權國有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為名義,以城市規劃為工具,用比較低的價格徵用包括商業用地在內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並對所徵用的土地進行商業賣出處理,在過去的2001年到2003年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為9100億元,與1998年的67億相比增長近140倍。而作為土地被徵用的一方,農村土地由於其所有權的虛置和對政府權利的依附性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了政府剝奪農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 據估計,從改革開放開始到2003年底,這種剪刀差已經累計高達2.5萬億元。 在整個房地產建設、交易的過程中,政府稅、費收入佔到了房地產價格的將近30%~40%左右。「這些滾滾而來的財富大都流進了地方政府以及房地產關聯部門的口袋。」  
這意味著,房地產膨脹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在房地產業病態的發展中土地資源進一步減少,政府進行土地儲備, 實際上土地儲備階段往往是土地升值的過程,升值的土地提高了地區的房價, 採取差別地價加劇了地區的不平衡, 土地出讓的不公正加大了政府招標與拍賣腐敗因素, 給地方政府與房地廠商的合謀創造了條件並提供了個人動力。
在住房問題上地方政府偏離了服務公眾的原則,為了地方政府的利益損傷公眾利益,使中央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極大的損壞。 事實上,房地產價格過快增長,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產值在地方GDP中所佔比重過高,還會給城市整體經濟帶來其他更深層次的風險,從而損害城市的長遠發展前景與競爭力。
房地產價格越高對地方的GDP的貢獻越大,對地方的建設作用也越大,成為一種地方管理者的共識,可病態的房地產卻是飲鳩止渴,對中國經濟長遠的發展起了根本性的阻礙作用!房地產商與地方政府一起忽悠了中央政府與公眾!
中國的房地產是一個經濟發展陷阱,是殺雞取蛋式的虛假繁榮!首先是增加了金融與財政風險,建房需要資金可70%的建房資金的來源在銀行,房市得塌台導致的是銀行的壞賬的增多,銀行經營不善直接影響的是公眾的財富,公眾財富的受損可導致社會的動蕩。銀行出台政策提供公眾買房的貸款,公眾買房支持房市,房貸加重公眾的財政困難同時地方政府面臨財政風險。近年來,不少城市從出售土地中得到大筆財政收入,急劇擴大的房地產市場也給政府帶來大量新增稅收收入。 一旦房地產業進入收縮期,地方政府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尷尬。房地產業目前是國內銀行系統性風險的最大威脅。 地方政府因為從房地產業擴張中獲利甚巨,因而對此風險不大在乎,但這個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
     經濟的結構性風險與決策失誤風險加大。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帶有某種爆發性,帶來了地方經濟的假性繁榮,並使得整個經濟對房地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依賴增大,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不足,經濟增長的動力中相當大部分來自房地產及相關產業。可以設想,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收縮,則城市整體經濟將受到極大衝擊。靠房地產業帶來的短期GDP的增加與經濟繁榮加大決策者對房地產業的偏愛,對擴大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的調整缺乏動力與認識,增大了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困難並增加了決策失誤風險!
   對經濟的長期發展照成影響,經濟的長期發展有耐於國內消費市場的啟動,對於13億人口的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內需,內需的經濟是安全的經濟,是真正的富民強國的經濟。國外消費市場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旅遊消費,我國的旅遊消費不足是因為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高,住房資金佔有比例大,另外教育衛生養老是居民資金滯留的主要問題。旅遊經濟是自然人文經濟,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通常是自然資源較好的地區,如貴州省,山高水險的地方不適合南方式的經濟發展,但是適合旅遊,旅遊無煙經濟的發展可提高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只有提高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才能促進內需消費,高房市阻礙了內需市場的發展從而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影響!
高房市同樣帶來社會風險,使社會與地區的發展不均衡,社會二元結構的消滅照成困難,公眾的不滿意增加,政府的群眾滿意度下降,政府因對的社會風險加大!
    當然,這些風險目前看來是潛在的,任期有限的政府官員就「很可能」選擇不去管它,甚至縱容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 房地產商脅迫政府挺房市將政府綁上房地產的戰車 。暴富的房地產商在掠奪了公眾的財富之後,將所有引發的問題交給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為地方利益無法支持中央政府的調控,責任成本和收益的極端不對稱性,受極端本位主義的驅使,使他們開發這一稀有資源幾乎達到了毫無節制的程度, 在取得利益之後將土地減少,銀行壞賬,民眾不滿,地區差別,社會不穩的問題交給了中央政府。
中國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不是過去的計劃經濟也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中國的地產經濟應該是計劃引導下的市場經濟,中國的房地產根據中國的國情應該是高端市場5%中端市場15%均端市場40%低端市場30%廉租市場10%。高端與中端市場由市場決定,完全市場化,郊區化高檔化高利化,均端市場規劃化少利化,低端市場微利化,廉租市場強制化成本化,大量的均低廉的房子會從根本上平議房價,一個城市如果真正按照這個比例發展房地產業,地方政府減少或放棄利益所的就不會出現房價與需求偏離的住房貴與住房難的問題。
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服務於人民是地方政府實踐以人為本的關鍵,對人民負責對中央負責,用科學的發展觀全面可持續發展經濟是清除GDP政績思想的關鍵!
只有堅持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才能防止一個又一個忽悠!
扁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