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弱者屢遭「制度性羞辱」的邏輯

[複製鏈接]

958

主題

2251

帖子

142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4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q55 發表於 2006-4-9 16: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1-3月,重慶江北區南橋寺約30對夫妻辦了離婚手續,其中最小者50歲,最大者近80歲;但按他們的說法,是「離婚不離床,離床不離房」;離婚者均屬於「低保邊緣人」。(見最新一期《南方周末》)

  「離婚不離床,離床不離房」的原因何在?如果夫妻雙方不分手,每月的195元將與他們擦肩而過――家庭人均收入不得低於最低保障水平以及當地「七不準」的規定限制了他們進入低保人群;對這種行為,當地官員同情而無奈。當然,這種現象不單重慶有,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發生。那麼可以想象,面臨這種遭遇的弱勢者是在何等的情況下作出的這一無奈的選擇?

  曾經看過某地一個「離婚」的典型:一個年逾92歲的雙眼失明老太太,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連續三次被自己的孫女婿背到婚姻登記所「結婚」或者「離婚」,而那個和她結婚或者離婚的男人,需要她的孫女婿問上半天才能確認。也還記著,原華北油田短短4天功夫,就有70對夫妻「分道揚鑣」。原因無他,而是為了謀求「飯碗」―――華北油田日前出台政策,離婚後的下崗職工可重新上崗。政策導向下的「離婚潮」是何等的辛酸,鮮明的嘲諷意味讓人無法釋然。

  追問這種現象背後的邏輯是有意義的。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對於個人來說,物質傷害遠遠比精神傷害重要,因為生存是第一位的。在這種邏輯下,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如果你想改變生活,如果你想維持起碼的生存條件,那麼你付出精神傷害的代價也是合理的,如果你拒絕這種代價,那麼你就沒有改變生活的權利。在這種邏輯之中,人的尊嚴蕩然無存,帶給個體的僅僅是生存的滿足和情感的屈辱。「離婚不離床,離床不離房」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有關人士介紹說,政府承認許多市民確實存在困難,一來有些困難是相對的,二來政府不可能解決所有人的困難。但是,在不可能解決所有困難的情況下,是不是就可以傷害公民的尊嚴呢?

  學者馬格利特在《正派社會》一書中提出了「在文明社會裡,社會成員相互不羞辱,在正派社會裡,制度不羞辱人」的這樣一種社會倫理規範。正派社會的第一原則不是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不讓社會制度羞辱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這是正派社會的第一原則。可以看出,「離婚不離床,離床不離房」是制度性羞辱的生動註釋。如果一個社會長期生活在羞辱人的制度下,失去人性價值的把持,而代之以金錢的價值,金錢本身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羞辱力量。筆者以為,只有明白制度性羞辱產生的邏輯,才能避免弱者再次遭遇制度性羞辱。換句話說,只有明白了任何人的生存都不能以尊嚴的喪失為代價,或者說不能用尊嚴的喪失來作為維持生存的條件,才能避免制度性羞辱的在先。

  目前,國家正在構築一個以基本生活為基礎,以醫療、教育、就業、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相銜接、配套、社會扶助為輔助的救助體系。期待制度性羞辱早日從我們身邊離開,代之的是公民尊嚴的滋長!

(作者:朱四倍)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
沙發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4-9 17:04 | 只看該作者
如果一個社會長期生活在羞辱人的制度下,失去人性價值的把持,而代之以金錢的價值,金錢本身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羞辱力量。

我看,弱者不僅僅遭受「制度性羞辱」,深刻一點說就是「制度性強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329

帖子

7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2

積分
73
3
jtqi 發表於 2006-4-10 09:04 | 只看該作者
同意 樓上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159

帖子

4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42
4
chenxh520 發表於 2006-4-10 19:30 | 只看該作者
準確地說是"持續的制度性輪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