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一家語言學網站 language-museum.com 的負責人,經常閱讀一些語言學方面的文章。我發現,一些尚未完全開化的民族,例如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叢林中的食人部落,或者巴西亞馬遜(Amazon)河流上的土著居民等,他們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只有狹義辭彙,沒有廣義辭彙。 有一篇文章說,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Tasmania)島上的一種土著語言中,有當地各種樹的名稱,例如A樹、B樹、C樹、D樹、等等等等,惟獨沒有這些樹的統稱「樹」(tree)。如果要寫一篇文章,介紹當地的植物,講英語的人就容易多了,用兩個單詞 all trees 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樹,而當地土著人寫,光是各種樹的名稱,就得寫滿滿兩頁紙,否則無法表達出 all trees 這個意思。 所以在語言學界,研究一個民族時,不用看其他方面,只要看它的語言,就可以基本判斷出它的文明、開化程度。現在讓我們回過頭看看日語。在近代,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到荷蘭語的影響,日本人創造了「動物、植物、生物」等廣義辭彙,但是在古代,日語中並沒有這些廣義辭彙。所以我個人認為,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日語在本質上屬於野蠻人的語言。 看到這裡,「哈日族」朋友可能指責我「反日」。我絕對沒有那個意思。我本人一貫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倡導「中日友好」,我只是從語言學方面,談談我對日語的一點看法,千萬不要往其他方面聯繫,特別不要跟「南京大屠殺」等戰爭暴行聯繫,拜託了。
讓日本人出洋相的一個損招
曾對一位有多年交情的日本朋友開玩笑說:就是豬講英語,也比你們日本人講英語好聽。他聽了,臉刷的一下子就紅了。因為這句話雖然難聽,但說到了點子上了,日本人講英語,實在太難聽啦。今天上午,我在網上閑逛時,還偶然看到了一個關於日本人講英語的笑話,絕對經典,值得珍藏。 話說,日本前首相森喜郎,有一次要會見來訪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森喜郎讓他的翻譯教他兩句二人見面時常用的英語,翻譯說:一見面,您首先說 How are you?(你好嗎?),柯林頓就會回答說 Fine, thank you. And you?(我很好,謝謝。你呢?),這時您再說 Me too(我也是,即我也很好),就行了。沒想到森喜郎一見柯林頓,有點緊張,把 How are you? 說成了 Who are you?(你是誰?),柯林頓大吃了一驚,這傢伙怎麼連我都不認識啦,大概是跟我開玩笑吧,於是也開玩笑地說 I'm husband of Hillary(我是希拉里的丈夫),森喜郎當然聽不懂啦,他只知道說了第一句之後,現在該說第二句了,於是他就說 Me too(我也是)。 日本人講英語非常蹩腳的原因,與種族、智力等無關,完全是日語本身造成的。大家都知道,日語的每個音節(也就是每個假名),通常是由一個輔音加一個母音構成的,比如「か」,它是由輔音 k 和母音 a 構成的。而在英語中,一個音節由多個輔音構成,是很常見的,比如 script 這個單詞(中文意思是腳本),它的國際音標是 [skript],也就是由5個輔音和1個母音構成,但算做一個音節。 這個道理,咱們中國人,你只要學過英語,就能夠理解。學過英語的日本人,嘴上也說能理解,其實內心深處還是不能理解,他非要把一個好端端的音節,活生生拆散,拆成五個音節,即スクリプト,才覺得合理,才覺得順嘴。您說可笑不可笑?! 你要想看一個日本人在這方面出洋相,我告訴您一個損招:帶他去卡拉 OK 廳,點一首英文歌曲。咱們假設那首英文歌曲,總共有100個音節,但那個日本人至少能拆成300個音節,所以當歌曲結束,音樂停止時,那個傢伙剛剛唱了三分之一。
反對!
日語不是孤立語,日語是粘滯語,漢語才是孤立語,西方語言叫屈折語。
他們的區分方法是看動詞。
漢語動詞是沒有時態區分的,祈使句是沒有指向性的,如:看黑板。
西方語言的特點是動詞的時態區分,祈使句是有指向性的,如:Look at the blackboard.
日本語也是有時態區分的,只不過他的區分方式和西方語言不同,他是在動詞之後加上一個表示時態的符號,如:漢語用「寫」,日語用「書>」表示。
孤立語是目前進化的最好的形態,粘滯語次之,屈折語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