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岸外交必爭之地:南太平洋勢成北京囊中物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6-4-2 1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亞洲時報Tamara Renee Shie撰文/南太平洋地區之前一度是歐洲,隨後是美國的戰略要地,該地區現正逐漸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及其盟國自90年代初就關閉大使館並減少援助,逐步淡出該地區,中國則積極增加其在區內影響。目前,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設有9個外交機構(包括在吉里巴斯的看管團),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

  去年12月,中國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干及其代表團在前往南美中途對塔希提島(Tahiti)進行了為期2天的訪問,在訪問前一天中國正式宣布今年將在塔希提首府帕皮提(Papeete)開設總領事館和文化中心。同時,中國又與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達成了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目的地國家協定(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增加在南太平洋地區影響力的跡象。

  南太平洋地區向來就是北京與台灣的外交必爭之地。現在,太平洋島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不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14個成員中有8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台灣的有6個。這些島國有時會在所謂「支票外交」(checkbook diplomacy)的誘惑下改變立場,例如吉里巴斯(Kiribati),之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卻轉而投入台灣的懷抱。

  中國大陸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腰杆子越發直了,漸漸得到更多南太平島國的「垂青」。那些承認北京當局的國家都得到支持重要基建和援助專案的大筆資金,包括吉里巴斯耗資550萬美元的體育館,斐濟(Fiji)耗資400萬美元的體育設施,還有捐贈給萬那杜(Vanuatu)的價值940萬美元的2艘貨船。

  2000年,中國幫助設立了太平洋島駐北京貿易辦事處,但這個恩惠是在太平洋島論壇同意將主席國由承認台灣的帛琉(Palau)改為當時承認北京政府的吉里巴斯之後才提供的。去年10月,北京遊說各國反對台灣加入南太平洋旅遊組織(South Pacific Tourism Organization),理由是那將「損害」北京與該地區國家的關係。在北京保證給該組織另加50萬美元作為支持后,成員國們沒幾天就否決了台灣的加入。

  北京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急進姿態反映出它在諸如中東,非洲和南美等地區的強勢外交,具體舉動包括增加高層訪問次數,無條件的援助計劃以及投資工業和重要基建。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仍是北京對南太平洋政策的重中之重,但並非唯一重點。

  中國大陸看中了南太平洋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石,木材和魚類,並通過給依賴援助的南太平洋國家提供它們急需的投資獲取這些資源,已達致雙贏。這類協定包括巴布亞新磯內亞(Papua New Guinea)價值6.25億美元的鎳鈷開採廠,以及投資數百萬美元重振庫克島一家捕魚及魚類加工廠。2004年6月,湯加(Tanga)唯一的電力公司從中國銀行那裡得到了1700萬美元的「技術援助」。

  現在,很多南太平洋島國的領導人上台後首個要訪問的就是中國大陸。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間,該地區有8位元國家級領導人在北京政府的邀請下對大陸進行了國事訪問(費用當然由北京掏腰包了)。2004年2月,巴布亞新磯內亞總理索馬雷(Michael Somare)率80隨行人員訪問了大陸。

  在實行「一國一票」制規則的國際組織中,區域性集團就顯得很重要。北京是南太平洋島論壇的主要贊助國,同時也是南太平洋旅遊組織成員國中繳納會費最多的。在吉里巴斯,諾魯(Nauru),湯加和吐瓦魯(Tuvalu)加入聯合國問題上,中國都發揮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長遠來看,南太平洋可能變成中國重要的戰略資產。中國於1997年在吉里巴斯的南塔拉瓦群島建立了一個衛星跟蹤站,表面上是為協助中國的太空計劃而建的,但有媒體懷疑衛星跟蹤站可能還會用來偵探部署在附近馬紹爾群島(Marshal Islands)的美國導彈射程。2003年11月,吉里巴斯背叛北京而承認台灣,該衛星跟蹤站隨之撤銷,但據報北京正在該地區另尋據點。

  儘管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歐盟及美國仍是該地區的主要合作夥伴,近5年北京與該地區的互動日益增多。除了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援助和貿易夥伴之外,北京還通過其他方式提升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包括播放中文電視節目,擴展學生互換,2004年還給予庫克島,斐濟,湯加和萬那杜目的地國家協議地位以便讓更多中國遊客去那裡旅遊。南太平洋國家對這些舉措回應積極。

  在美國越來越疏遠的背景下,中國的動作增多了。美國在90年代關閉了美國資訊機構和美國國際發展機構(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地區發展辦公室,同時終止了富布萊特法案基金的學生交換專案。在南太平洋的維和部隊的數量自1995年以來減少了一半。

  同時,英國近期關閉了在該地區的3個外交機構,退出了太平洋共同體(Pacific Community)這一地區發展組織。

  相對小型的獎學金投資,如來自東西中心的太平洋島發展專案(East West Center's Pacific Islands Development Program)的投資,還有其他的一些公共外交舉措,為美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思想交流提供了機會,同時也傳遞了一個資訊,即:美國也關心「反恐」以外的一些事情,比如支持民主,人權,發展和貿易。美國需要與該地區的盟國合作,不是為了抑制中國,而是為了穩固南太平洋地區的政府和經濟。

  各國在同一地區擴大影響不一定是零和遊戲。南太平洋國家想要的是多個夥伴,而只取其一。然而,南太平洋國家從美國那裡得到的資訊是:中國在關注該地區而美國不關注。長此以往,南太平洋不日將成為北京的囊中之物。

  本文作者Tamara Renee Shie是華盛頓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國家策略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專註東亞安全問題的助理研究員。她還是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傑出青年論壇(Young Leaders Program)之成員。本文闡述之觀點僅代表其本人立場,不反映美國政府及國防大學之官方政策及立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