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武力足以解決台海問題嗎?

[複製鏈接]

76

主題

506

帖子

14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雙刀 發表於 2006-4-1 13: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終統洞照大陸戰略弱點

  對於我等凡人來說,這次「終統」事件的意義似乎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因為隨著事件的發展,我們竟然發現其結果偏離了預期的軌道,呈現出令人驚訝的走勢。我知道的「終統」事件大致是這樣的:

  先是陳水扁亮堂堂地拋出「終統」論,然後大陸方面立即明晃晃地進行高調反擊,國台辦照例把「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自取滅亡」之類頗具宿命論色彩的預言猛力砸在陳水扁的頭上。當然,這些言辭在歷次台海危機中已經得到了廣泛和頻繁的使用,沒有什麼新意,最多可以用作給小孩子講解「陳辭濫調」時舉證的範例。比較有新意的是,在國台辦咒語念畢之後,胡 錦 濤親自出面譴責「台獨」的最新進展,同時大陸新聞媒體高調報道了軍界高層人士視察「南京戰區」的戰備情況。這顯然表明「我們很重視,後果很嚴重」,未免使不少被扁獨行徑激得熱血賁張的人士感到「好戲開場」,由是精神為之一振,瞳孔為之一張。

  正是所謂兔起鶻落,轉瞬間兩岸已經過完一招,但大家預期中的大陸「必定」使出的下一招卻並未發出。於是陳水扁完成了「廢統」這一動作,而大陸只是虛晃一槍,然後連個收勢動作也沒做,撣撣衣袖就轉身離去,只留下因用力過猛而氣喘如牛的陳水扁和因預期過高而眼球外突的眾看客。

  這正是西方戲劇界愛說的Anticlimax(反高潮,突降法),就是高調地亮相,在給予觀眾無限預期之後,卻最終給出一個出人意料的平凡結果,讓人覺得懸在高空的一顆心無處著落。

  我們在驚異於這種奇特結果的同時,卻往往忘了追問自己的驚異意味著什麼。其實,有一點是明確的:我們的驚異完全足以說明中國決策當局的對台反應模式出現了某種值得注意的變化,至少這應該是多年來第一次偏離了行為慣性的軌道;慣性動作總是有利於培養惰性預期,於是,當行動偏離慣性軌道時,就陡然打破了普遍預期,大家的 Anticlimax感就順勢而生。

  不妨來回顧一下十多年來台海博弈中的兩岸行為模式。可以說,自從李登輝開始暗挑 「台獨」大旗以來,兩岸就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刺激―反應」模型。因此,可以用這樣幾個回合來歸納以往歷次台海風波的過程:

  1、李扁獨勢力挑釁,拋出「台獨」的新動作;

  2、大陸高調反擊,最基本的手段是陳悶乏味的國台辦聲明,最強烈的信號是大有可觀的軍事演習;

  3、扁獨勢力採取低調姿態,避免強化對大陸的刺激,並讓國際社會相信:刺激大陸的 「台獨」新動作並不會改變兩岸關係,大陸的反應純屬過敏;

  4、經過一段時間的文攻武演之後,大陸面對沉默不語而且在美國面前滿臉委屈的奸滑對手,未免感到既累且無奈,於是高強度動作漸漸平息,兩岸進入新一輪平靜時期。

  這種平靜局面是不持久的。一旦國際社會適應了新的局面,扁獨勢力總會不失時機地拋出更新的「台獨」新招,從而使上述對招重新上演,開始新一輪「刺激―反應」。分析這樣的循環遊戲,近十多年的兩岸博弈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兩岸統獨力量攻守關係穩定。多年來,扁獨始終處於主動進攻狀態,大陸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狀態,兩岸的每一次緊張,都是由於扁獨首開挑釁所致;《反分裂法》也沒有能夠創造例外,因為這部軟約束的法律並不具有任何挑戰兩岸現狀的內容,――它最多只是為扁獨勢力提供了新的挑釁理由,反而使大陸更加被動。這次面對陳水扁主動挑出的「終統」選項,大陸方面仍然選擇了被動因應。

  第二,大陸的統獨「紅線」持續后移。大陸方面雖然總是以高調防守介入,但最終都自覺控制威懾的烈度,難免總是陷入被動無奈的局面,最終無一例外以低調退步、接受 「現實」收場,未能通過語言威脅和武力展示而達到圍堵「台獨」的目標;無論從「反對民進黨上台」到「聽其言,觀其行」、還是從「公投即獨立」到「默許公投」,都可以看出大陸防線向後退縮的趨勢。

  第三,李扁「漸進台獨」策略不斷得手。在兩岸互動中,李扁分裂勢力充分利用「溫水青蛙」效應,於每一次強刺激之後,都會給台海一個較為恬靜的「平台期」,從而讓對方和國際社會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變化、接受新的事實甚至產生新的幻想,然後才在新的水平上開始新的刺激,逼迫對方接受新的現實,在「台獨」綠線前進、「統一」紅線后移的基礎上重建兩岸共生關係,就這樣積跬步為千里、積小勝為大勝,使「台獨」 水平呈現階梯形的上升。

  在這樣的「刺激―反應」模式中,「台獨」是唯一的受益者,「統一」則是唯一的受害者。至少經過十多年來的數個回合,扁李勢力已經敢於向世人聲言:大陸「只會叫,不會咬」。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就在這次似乎要演成新一輪台海危機的「終統」事件中,面對國台辦的指斥,「台獨教父」李登輝在悠然喝著咖啡之餘報以輕蔑一笑:哼,你們有種就攻過來啊。

  李登輝其實說了兩層意思:第一,你大陸再怎麼嚷嚷也就那幾招,嚷完了還是得接受我們創造的「台海新秩序」;第二,你大陸的招數最嚴重的也就不過在台灣外海玩幾次 「導彈試射」,無論如何也不敢武力攻台,因此我們可以很安全很快樂地大佔便宜。這其實是「漸進台獨」戰略得以成立的基本判斷,而且事實證明這一判斷確實命中要害。

  所謂「攻則有餘,守則不足」,在應對「台獨」挑釁方面,始終處於守勢的大陸的確存在一大致命弱點,就是可資使用的手段不僅數量有限(國台辦的辭彙更加有限),而且強度有限,不可能無限升級。數量和強度的有限性決定了效果的有限性和退化性。特別是在「台獨」勢力的漸進戰略面前,必然呈現出「『台獨』措施持續升級,反制措施老調重彈」的強烈反差局面,難免最終喪失威懾的有效性,――甚至成為別人笑柄。這也許就是胡溫體系改變行為模式的原因所在。

  針對胡溫對於「終統」的Anticlimax,部分國際輿論認為大陸方面採取「冷處理」。但這種觀點看來是錯誤的,因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次「冷處理」是暫時的,並非是對台海新局勢的最終反應;這只是行為模式或應對策略的改變,而非戰略目標的完全更替。這是「終統」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從「台獨」的走勢來看,「終統」無疑是「台獨」日程表上承前啟後一步:它宣告了「法理統一」的死亡,從而揭開了「法理獨立」 的序幕。李扁的算盤是:正如「維持現狀」的實質是「可接受事實分裂」,「默認終統 」的實質也就可以是「不反對法理獨立」。如果大陸方面處置不當,仍然是先硬后軟,仍然被迫「退步」和「接受現實」,那麼扁獨勢力就可以說服更多的台灣民眾:大陸對於「台灣立國」運動是色厲內荏、外強中乾。於是,「台獨」的可能性評估即告完成,法理獨立距離現實就只有咫尺之遙了。
因此,「終統」是對大陸「反分裂」底線的嚴重考驗,「冷處理」即意味著統一政策的悄然自殺。這是任何中國領導人均不可能犯的低級錯誤。但對於胡溫來說,面對新的 「台獨」挑戰,又必須防止重蹈「高調登場,激烈反應,忙活數月,無果而終」的敗局。在這樣的情況下,創新台海「刺激―反應」模式,尋找更加有效的新對策,就成了胡溫的首要考慮。

  出路何在?看來胡溫體系有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的考慮。

  從短期來看,可以很容易聯想到近期的胡布會。似乎可以斷定,胡 錦 濤將藉此機會聯美壓台,使胡布會成為對付「終統」的續著。在長期戰略視野中,「美國牌」是一個靠不住的因素。因為美國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成為中國統一的積極支持者,相反,它希望有一個代理人能夠在台海有效地牽制大陸;因此,美國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說是「反獨」 的,還不如說是「反統」的,一個很簡單的演繹是:華盛頓絕對不會出兵壓制「台獨」 ,但多半會出兵阻止大陸「武統」。但從短期來看,出於全球安全利益和在華經濟利益的考慮,美國又不得不在表面上甚至少部分地在實質上反對扁獨勢力明目張膽「改變兩岸現狀」的行為,從而能夠為中國所用,牽制「台獨」的擴張。

  大陸目前最急需的,就是時間,――也許只是區區兩年的時間。只要有兩年的時間,在兩年內防止「台獨」走出最具有實質性的一步,那麼大陸方面就可以寄希望於台灣內部政局的更迭,進一步延緩(如果不是中止的話)「台獨」的步伐。如果這還不足以抑制 「台獨」的發展勢頭,那麼兩年的時間也可以使得中國徹底解決台灣問題的本錢更加充足。

  從長期來看,中國追求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

  武力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終極手段,而且看來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但李登輝不幸說對了:大陸方面至少在目前確實「不敢」運用武力解決「台獨」。使大陸決策者們擔心的,倒不是青天白日旗下那幾十萬草莓兵,而是站在台灣後面的那個國家;――更準確地說,中國並不害怕在槍彈陣中與星條旗交鋒,但顯然不願意與花旗紙在經濟場上對陣。

  對於這個問題,早在二十年前,就被一個美國政府高官道了個明明白白:中國越是開放和發展,世界就越是安全和穩定。這句話當時被一貫麻木、好大喜功的中國媒體當作表揚而大加報道,殊不知它其實是一副鐵質枷鎖上的一紙封條!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與發展,中國經濟總量急劇膨脹,但同時已經悄然把石油需求的六成託付給了海外油田,把經濟總量的七成託付給了國際市場,把汽車產量的八成託付給了歐美企業,把高官子女的九成託付給了美國大學,把手機和電腦晶元的十成託付給了外國廠商……這就是說,如果台海戰爭爆發,那麼美國其實不需要派出一兵一卒到台灣,只需要通過動動手指頭讓「兄弟加戰友」國家停止與中國的貿易,就可以指望打贏一場不冒硝煙的綠色戰爭。

  那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難道只是某些人士所預測的「經濟倒退二十年」嗎?

  答案是異常冷酷的。

  首先,經濟不是倒退而是崩潰。由於中國企業無一例外地依賴外國資本、外國技術、外國市場或外國原料,可以預見,隨著美國禁運令的發出,至少東部沿海的低級加工出口企業將立即陷於停頓,GDP馬上縮水,並由加速效應引發生產危機;儘管政府在開戰後採取嚴厲的價格管制措施,民眾仍將產生基於預期的搶購行為,導致黑市繁榮;政府及時實施了戰時供給制度,但廉政機制缺失,腐敗行為呈現爆炸性上升趨勢,政府威信急劇下降;由於收入下調,多數人轉向依靠銀行存款維持生活,此時市面上出現了各種有意或無意的金融傳言,結果人潮湧向銀行,引發擠兌風潮;隨著企業繁榮的終結,銀行資產盡成壞賬,濫發鈔票成為維護銀行信用的唯一選擇,貨幣貶值成為必然,黑市中盛行實物交易,經濟無法正常運行。

其次,社會形勢存在失控危險。在工廠倒閉浪潮中,工人大量失業,農民工被迫在「接受遣返回鄉」與「留在原地犯罪」之間作出艱難選擇,社會治安惡化。對於這場無法用肉搏取勝的經濟戰,各界人士普遍預期制裁難以在短期內結束,開始產生不滿情緒,悲觀情緒蔓生,社會失穩的陰影日益濃重。原來建立在外向型經濟之上的豐厚財政收入成為泡沫,治安、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突然面臨巨額資金缺口,公共事業瀕臨崩潰。面對險峻形勢,習慣於用「不爭論」的長官意志來領導社會的政府官員們仍然習慣於用陳濫的口號和單純的命令來疏導社會情緒,於是政府意志與社會輿論形成對撞之勢。而且不用懷疑,部分與美國有深刻利益關係的官員將「身在華營心在美」,成為加劇中國政局動蕩的催化劑。

  第三,戰爭機器迅速鏽蝕退化。迅速結束台海戰爭的唯一途徑,是以最少的流血、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仇恨為代價,儘快贏得熱戰,然後迅速建立一個能夠為台灣社會接受的代理人政府,向國際社會顯示重建中國政治版圖內「民主台灣」的堅強決心和實質進展。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即使是勉強拿下了台灣,那麼也得應對充滿敵意的2000萬台灣人,從而重演蔣氏治台的沉痛歷史。如果是這樣,那麼統一將是脆弱的,就算美國不搞軍事干預,台島曠日持久的不安寧也勢必導致軍心不穩,且大量依賴於外國技術的 「先進」裝備也將因備件不足而失效,如果此時後方出現經濟社會動蕩,緊繃的財政難以支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到手的軍事成果也勢必成為泡影。

  而且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疑問:中國軍隊能夠實現少殺快勝嗎?不妨先置一個問號。要知道,過去20多年的改革充滿了「五十年無戰爭」之類的奇妙假設和「全軍經商」之類的曠世發明,軍隊一度成為在商場上廝殺的無敵勁旅,不少部隊的軍事訓練淪為「一是安全,二是安全,第三還是安全」的大型團體操,戰爭意識缺乏、戰鬥訓練不足等問題成為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嚴重障礙。

  誰能保證一支軍官一度成為經理、士兵一度成為短工、在商場上馳騁縱橫的軍隊能夠重新揀起被忽略甚至被丟失了整整三十年的戰爭傳統,去打贏一場從未打過的巨型渡海戰爭?

  這些年來,那種只重GDP總量、忽視經濟質量的「發展」觀,提倡膽大敢幹、無視民意民利的「改革」觀,以及盲信外幣數量、罔顧自持能力的「開放」觀,已經使中國在維護自身安全方面失去了太多的時間。官方媒體習慣於片面地把GDP稱為「綜合實力」,但台海的事實已經證明:這種「綜合實力」其實是建立在沙灘之上的紙房子,根本抵擋不住台海的狂風惡浪。當初鄧公在摸索改革路線時,大概沒有想到:真正檢驗改革成果的,並不是抽象的「三個有利於」,而是更為微觀的台灣問題。如果中國被台灣問題拖垮撕碎,那麼後人將會把一行字刻在我們的墓碑上:――你們的改革開放「成果」毀滅了改革開放本身。

  這就是「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使世界變得更加安全和穩定」的真實含義。

  我們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而作為中國掌舵者的胡溫,尤其不希望看到這種結果。因此,在他們的手中,「改革」已經成為被改革的對象,――儘管仍然是在「改革」的旗幟之下。我們看到,一些激進的市場化改革(最為典型的是教育和醫療產業化改革)受到官方的公開譴責,並且開始有限度地往回走;被八十年代改革始祖們視為「包袱」而棄之如弊屐的社會福利制度正在得到修繕和補足;政府在推進涉及大眾利益的「改革」方面更加慎重,「不爭論」的專制主義作風有所遏制;「自主創新」成為熱門辭彙,成為壓倒「國際分工」論的時代強音;以私有化為主要取向的經濟改革並未停止,但至少步伐有所放緩;軍隊建設明顯加強,軍方更加強調以實戰為取向的軍事訓練,「不打仗」 基調成為往事……這些舉措當然一時還不能使中國成為福利社會、民治政體和在國際上公開追求自身利益的國家,但無疑有益於消除中國社會內部的動蕩因素,從而為一個團結、民主、公平的強大國家奠定基礎。

  問題在於時間。在中國擁有足夠的技術自主能力、經濟自持能力和社會凝聚能力之前,徹底解決台灣問題都將不具有現實可能性,――操之過急反而會使「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坍塌下來,如五指山一般壓在中國身上。中國需要發展和調整的時間,只要時間充足,那麼就有實力在台灣「急獨」的情況下實現「武統」,――或者在「法理台獨」發生之前,維持一個大陸居於主導地位的「分治現狀」。

  但扁獨勢力會慷慨在給予大陸以發展和調整的充足時間嗎?

  目前形勢的發展,足以使胡溫體系感到空前巨大的壓力。於是在大陸決策層在竭力加快內部建設的同時,試圖調動一切於己有利的因素,儘可能拖延「台獨」的日程,贏得台海博弈的實力競賽。由此可見,在「終統」事件中出現的Anticlimax其實只是一個表象,在虛晃一招即轉身離去的「冷處理」下面是洶湧的萬丈波濤。在「終統」事件直指大陸方面戰略弱勢的當兒,胡溫選擇了稍戰即逝的策略,從而避開了那種「跳了、罵了、威脅了……最後默認了」的真正Anticlimax,如果再輔以必要的軍事動作,就能夠做到寓威嚴於不怒,藏殺機於不語,從而給對岸以巨大的恐懼空間,其實反而在被動中贏得了幾分主動。

  至於隨後的胡布會是否能夠真正遏制「台獨」的步伐,以及中國的和諧社會是否能夠如願實現,從而為奪得台海博弈的主動權創造條件,則是受制於諸多複雜因素、充滿眾多未知變數的迷濛前景,實屬遠非我等凡俗看客所能看穿和言說的時間謎題。只有時間才能夠揭示一切。

4

主題

774

帖子

15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
沙發
maba 發表於 2006-4-2 17:10 | 只看該作者
傻瓜問的問題。任誰也不會只有一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