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觀察:小泉純一郎強勢從何而來(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4-1 1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4月01日 16:12 環球時報



  ●小泉之所以強硬,固然有其性格因素使然,但日本當今的政治體制也為這種強硬提供了制度支持
  ●在所有的政治改革中,有兩項改革對今天的日本意義重大。一項是選舉制度改革,一項是行政體制改革。這兩項改革的核心都在於集權
  ●在缺少有效制衡的情況下,日本政治能否走上一條良性發展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少數人的資質稟賦。而將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押寶在少數人身上,很難說是一個保險的選擇
  如果小泉純一郎履行諾言,在今年9月離任,他將成為日本戰後60餘年來在位時間名列第三的「長命首相」。小泉我行我素,獨斷專行,是近年日本政壇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但正是這位「怪人」,以其驚世駭俗的手法顛覆了日本的政治傳統,以其長盛不衰的人氣實現了久違的長期政權。小泉何以能坐穩相位並保持政治強勢?小泉開創的政治模式產生了哪些現實影響?在後小泉時代即將到來之際,研究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把握今後日本的政治流變。

  小泉用活日本政治改革成果

  小泉政權的特點在於強硬。內政上,他強硬地排除異己,推行郵政民營化;外交上,他強硬地拒聽異議,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小泉之所以強硬,固然有其性格因素使然,但在個人性格之外,我們應該看到,是日本當今的政治體製為這種強硬提供了制度支持。正是由於依靠體制掌握重權,小泉才擁有了強硬的資本。
  小泉成為「長命首相」、「強權首相」,直接得益於日本的政治體制改革。日本政改初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至小泉執政時已進行了十年有餘。在這十餘年中,日本經歷了冷戰終結、泡沫經濟崩潰、自民黨下台又上台、信息化及全球化擴展等重大轉變。這些複雜背景使政改內容不斷擴大,即由當初的改革金權政治逐漸演變為改革整體的戰後格局。但是,由於改革內容繁雜,舊體制慣性巨大、經濟發展不力、領導人缺乏膽識等諸多因素,政改的效果未能及時顯現。因此,世紀交替之際,日本政改具有很強的兩面性:一方面,政治制度確實發生了關乎根本的改變;另一方面,這些變化被「失去的十年」陰影所籠罩,尚不為人們覺察。小泉上台時,日本的政治環境恰恰處於這樣一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臨界狀態。
  小泉憑藉其敏銳的政治感覺,以「摧毀自民黨」為旗幟掀起小泉旋風,既利用了已有的改革成果,又樹立了自己的改革形象。上台後,小泉進一步憑藉位置優勢,把更多的改革成果兌現為實實在在的政治資源,為自己打造了堅實的權力基礎。可以說,小泉是日本近年來最善於把握機會的首相。他以獨特的個人性格和行為方式,首度將十餘年來政改的制度構造變化轉變為現實政治中的決策模式變化。在小泉的強力牽引下,日本政治體制已發生結構性轉變。

  兩項改革改變日本政治

  在所有的政治改革中,有兩項改革對今天的日本意義重大。一項是選舉制度改革,一項是行政體制改革。
  首先看選舉制度改革。戰後,日本一直實行一個選區選出多位議員的中選舉區制。在中選舉區制下,政黨政治的最大特點是派系林立。
  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腐敗醜聞相繼曝光激起民怨,日本開始政治改革。
  1994年,日本國會通過《政治改革四法案修正案》,核心內容是改革選舉制度,將中選舉區制改為小選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其中小選區制佔主導地位。
  選舉制度改革對自民黨的改變,主要體現為中間層的派系失去政治合理性,下層議員與上層本部之間產生直接關聯和互動,權力向上層集中。首先,在選舉運動中,由於小選區制是一個選區僅產生一位議員,因此,成為黨的唯一公認候補、獲得本部分配的競選資金、以廣泛的政策理念爭取廣泛的支持,變得至關重要。而這些都是派系和後援會難以滿足的,本部開始掌握主動。
  其次,在日常的政治活動中,由於小選區制使當選議員不分資歷深淺,成為選區的唯一代言人,所以年輕議員與資深議員漸趨平等,黨內論資排輩的序列結構走向崩潰。年輕議員發言權的加重,直接推動了黨內的民主化進程,實現了總裁選舉方式的變更。2001年,小泉純一郎以脫派系立場,在地方選票支持下當選總裁后,首開人事任命無視派系意向的先河,進一步摧毀了派系的影響力,強化了總裁對全黨的控制。目前,自民黨內雖還存有若干派系,但影響已今非昔比。從發展趨勢上看,自民黨正由此前的分權型政黨向集權型政黨轉變。
  再看行政體制改革。自明治維新時代起,由於政黨政治的不健全和不成熟,官僚體制在日本政治體系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自民黨雖在1955年後維持了長達38年的單獨執政,但本質上依賴於官僚行政,形成了所謂「官高政低」的局面。此外,官僚體制還存在權力分散,各自為政的弊端。為改變政黨對行政的被動以及行政條塊分割的低效,自1996年起,在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的主導下,日本開始進行行政體制改革。
  橋本改革的重點在於強化首相的許可權,為此採取了縮擴并行的舉措。一方面,通過省廳再編,削減行政規模,將原有的1府(總理府)22省廳改為1府(內閣府)12省廳。另一方面,通過設立內閣府,擴大首相許可權。按照日本現行《內閣法》規定,內閣府以內閣總理大臣為首,以內閣官房為中心,負責就「內閣重要的政策進行策劃、立案及綜合協調」。作為特別機構,內閣府還下設4個重要政策諮詢會議,10位特命擔當大臣。他們均可在各具體分管省廳之上,進行綜合協調,以此強化內閣的綜合戰略機能。由此可以看出,經過體制改革,日本內閣已由原來的頂層行政機構轉變為綜合執政機構,首相也從原來執政黨派系和省廳官僚的制肘中解放出來,掌握主導。在首相統領內閣,內閣統領官僚的新型格局下,一種自上而下的決策模式正在成形。

  權力過於集中缺少制衡

  綜上可見,選舉制度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都在於集權。前者確立了政黨系統中總裁的集權,後者確立了行政系統中首相的集權。從時間上看,前者實行於1996年10月,在先;後者實行於2001年1月,居后。從效果上看,後者的正式啟動激活了前者,在兩項改革的綜合作用下,首相成為集權核心。小泉上台於2001年4月,算是佔盡天時。此外,小泉不循慣例、不念舊情的獨特性格,使他在政治資源的分配上任人唯親,進一步促使日本的政治權力向以小泉為首的小集團集中。
  目前,小泉政權的「獨走」現象日益突出。首先,在政黨體系中,小選區制的實行摧毀了社會黨等左傾政黨,保守政治成為主流。在保守陣營中,民主黨作為第一大在野黨,不但政策理念沒有獨特性,資金等實力因素方面也無法與自民黨抗衡。至於自民黨內部,由於小泉一手操縱人事,在黨幹事長和重要閣僚位置上安插親信,那些「反主流派」、「非主流派」被小泉迅速邊緣化,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牽制。而在行政體系中,由於內閣府和首相可以通過政策諮詢會議、特命擔當大臣等特殊形式,疊床架屋地主導行政,官僚出於害怕被架空的心理,也開始對內閣和首相俯首聽從,積極配合。現在,日本的內政、外交事務,無不以內閣官房和內閣府為中心,處處顯現首相特色,職業官僚的決策能力大幅降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痛感分權型政治體制的弊害,開始向集權政治、強權政治的方向轉變。從這個背景看,小泉可謂時勢造英雄。但這種轉變是否有利於日本的長期發展,目前尚很難定論。因為在缺少有效制衡的情況下,日本政治能否走上一條良性發展道路,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少數人的資質稟賦。而將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押寶在少數人身上,很難說是一個保險的選擇。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學者 金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4: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