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移民加拿大:直面「赤裸裸」的金錢 一種生活叫尷尬

[複製鏈接]

1099

主題

2827

帖子

1577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4

積分
1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145 發表於 2006-4-4 09: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方社會雖然有著較高的物質文明,但是其在對待金錢上的一些「赤裸裸」的做法,還真叫人難以適應。我雖然來之前就做好了「見怪不怪」、「入鄉隨俗」的打算,但還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能對其某些「習俗」做到面不該色心不跳的水準。以下是我親歷的一些尷尬事。

「時間就是金錢」:「記時工」的難堪

這頭一個「赤裸裸」,就是所謂的「計時工」問題。我在國內的薪水雖然羞澀,但總還是按時發放,而且不管是坐在辦公室里喝茶還是在家養病,到了月底總能拿到同樣的數目,所以從沒有費心考慮過將這些錢除一除,看看坐一個小時辦公室值多少錢。

直到作了加拿大移民之後,才真正明白了「時間就是金錢」,並不只是一種「促生產提效率」的口號,而是描述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時間和金錢的親密關係。比如說我頭一年在餐館做工的時候,老闆說好了給一小時八塊。領到頭一次薪的時候,興沖沖地一數,怎麼也和自己算的對不上,就斗膽去問老闆。香港老闆好脾氣,耐心地一一算給我看:喏,你星期一有事請假提前離開了半個小時,要減去;星期三你的午餐時間足足超了快十五分鐘,當然也該減去;星期六你胃痛……

後來每當我有時侯想偷偷懶嬌嬌氣放放鬆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像我們老闆一樣,快速計算以下這樣做的「機會成本」有多大,這樣一來,就會乖乖地去該幹嘛幹嘛了。

以後在這家店我變成了一個不遲到不早退、真正兢兢業業連我自己都吃驚的好員工。話說資本主義的生產率為什麼要比社會主義的高,我算是明白了其中的玄機。

「一分錢一分貨」:「小費」的尷尬

另一個困擾過我的」赤裸裸」,就是所謂的服務業的小費問題。在多倫多的頭一年,落地幾個月後頭髮長得實在沒形沒狀了,就在唐人街附近找了一家門臉不顯眼的理髮店。因為頭髮實在長,理髮師說要多交兩塊錢。多交沒問題,但是當時很不理解:若不是染燙,長發短髮不都是那麼幾剪刀,為何要多付?當然我只是自己在心裡琢磨琢磨而已,並沒有問出口。

頭髮剪好了,說實話,比在國內的水平差遠了。但是「一分錢一分貨」,價錢低自然也不好講求高質量。我轉身去交費,那個理髮師緊隨在我身後,我當時沒在意,交了錢就離開了店。後來朋友說起剪髮的事,言談之中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理髮是要付小費的。我習慣了唐人街的超市不付稅,自然也沒想到理髮店的小費問題。

後來每次經過那家店,都有些畏縮,頭髮無論長得多長,都不敢再去那家店了。

幸好後來搬了家,換了家理髮店。頭一次給我理髮的是一個棕色皮膚的女人,因為那是離我家最近的唯一的一家理髮店,為了不至於又搞砸了沒發理,每回都提醒自己別忘了給人家留小費。小費的標準,據我所知,應為所消費的10-20%。為了和理髮師「搞好關係」,我總是留下約20%的小費。

偏偏一個朋友也在這家店理髮,閑聊中說起小費,自稱從來都是只給10%,理髮師也似乎沒敢他的頭髮弄成「狗啃式」。我一想也冤,本來這是家西人店,收費已高,再加上小費,每回只剪個發也得二十多元,實在不划算。但習慣已成,再要改變似乎更難為。

為了避免令我不自在的小費問題,我盡量減少去理髮店的次數,久而久之,我的髮型也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東方式」―長發飄飄。

想想我在國內時,同一家理髮店去多了,店主就會好心地建議買一張卡,一次付清。這樣一來,單次理髮的費用不但降低,而且每次理完髮只打一下卡,既省事又雅緻,令雙方都享受。想想如果在打完卡后,再在理髮師的手裡放上幾塊人民幣,多寡不論,這種優雅含蓄的人際關係就要徹底變味了。

「各買各的單」:分攤的困境

「赤裸裸」的另一個體現,就是「各付各」的分攤付費問題,英文叫「GOING DUTCH」。我在餐館櫃檯收銀的時候,經歷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分攤」的場景:同事、朋友、戀人、兄弟、夫妻。本地人做起來也許自然從容,但是很多時候我看得實在有些不忍。

還是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在加拿大交的第一個朋友是個黃顏色的CBC,有一次兩個人路過一家BURGER KING的時候,正是午餐時間。我的朋友問我想不想吃東西,我說好的。進了店排好隊,朋友關心地問我要什麼樣的漢包,什麼SIZE的薯條,喝什麼飲料等等。他這麼熱心地問來問去,而且我想一套BURGER KING 也就幾元錢,就想當然地以為是他請客。

結果當一頓「垃圾」下肚后,朋友快速地告訴我我欠他多少、而我的兜里又掏不出一文現金的時候,我的胃因為剛剛吃下去的炸薯條而發起脹來。

不能怨朋友,只怨自己不該低估了「習俗」的力量。

當小費和分攤這兩種「赤裸」相碰在一起的時候,就更有好戲了。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一次親身經歷。新年前夕, 他和一幫約七八個朋友和一些朋友的女朋友們相約一起去SWISS CHALET吃飯。新年在即,餐館的氣氛很熱烈,大家的晚餐吃得十分開心。最後侍者送來了帳單。

帳單到了,大家才意識到先前只顧高興,忘了提醒侍者將帳單分別結算。但是事已至此,有人提議不如大家平均分攤,立即遭到那些沒有吃多少東西的人的反對。於是有人建議說不如每個人找到自己的ORDER,分別付。一致同意后,每個人立即行動,心算的筆算的換錢的找零的沉默不語的,忙亂了好一陣,總算每個人放下了各人該付的一份。

湊在一起的錢正好是帳單上的數目,似乎誰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個小費問題。於是有人小心謹慎地說好象還不夠怎麼辦?於是七八個人又皺起了眉頭思索。 有的人說每個人應該再拿出15%來作小費。但那些只點了飲料和甜品的,只想付10%。於是又一番吵鬧爭執。

後來到底每個人付了多少小費,抑或有的人付了沒有都無從考證。因為要在短短的時間內給七八個人一個不小的數學測驗做,實在不是件簡單的事。

從那以後,朋友說他們只要出去吃飯,第一件事就是告訴侍者他們要SPLIT 的帳單。但是從那以後,他們其實一起出去的吃飯的機會似乎也並不多。

什麼時候,西方社會也許可以考慮引進我們中國人在對待金錢上含蓄優雅的一面,那麼這些個尷尬場面也許就可以避免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5: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