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統計顯示,2月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15.12萬億元,同比增長18.3%。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認為「更多消費(包括借債消費)」最合算的居民人數佔比為28.6%,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別降低0.9和1.8個百分點,居民的消費意願在連續三個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歷史新低。
越來越富裕的中國人正在變得越來越不敢花錢,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耐人尋味......
2005年中國的儲蓄率已經達到了45%的高水平,而美國只有2%左右,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連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都說:「總不能再高到50%吧?」
可是這句話沒說多久,央行宣布國內儲蓄率高達51%。
數據顯示:2005年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4.39萬億元,其中,居民戶存款增加2.21萬億元,財政存款僅增加 1752億元,不到居民存款增幅的13%。
中國人存著這麼多錢都有什麼用呢?【我來說兩句】
■教育
根據江蘇省常州市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的抽樣調查, 在培養一個大學生的19年間,一個家庭的投入高達 13.1萬元左右;
培養一個碩士生,一年的費用則相當於義務教育期間的3.8倍。
■買房
「現在我的收入和支出就像是走鋼絲,稍不留神就要入不敷出。花錢緊得叫人憋一肚子氣。」
一位都市白領買了房,卻發現自己背上了重重的殼,生活質量大不如前。
■精神生活消費
精神文化消費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文娛和旅遊 。
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競爭,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業餘學習。各類娛樂場所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旅遊消費越來越受歡迎,不少人甚至開始出境出國旅遊。
■醫療
在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20%的人口與20%的疾病,消耗80%的醫療資源。
近年來醫療費用的增幅大於居民收入,三成人因病致貧。醫療費每年上升14%,全國居民一年醫療負擔達6000億,佔GDP5.4%。
■養老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養老支出基本還是靠自己負擔。
「親生兒不如近身財」是許多人積極儲備養老金的一大原因。>>>
■尋找投資方向
有多餘資金的人並不把這筆資金全部用於消費,很大一部分是用於投資以獲取回報。
只要有利可賺,不論是將錢投向哪個方向,都是手握資金的人可以積極考慮的。炒樓,炒股其實也是一種投資。
小調查
您的存款主要用於哪個方面?
孩子教育
供養父母
生病看病
供房
買車
投資
旅遊休閑
吃穿等生活消費
購買奢侈品
其他
有關專家認為,從我國的儲蓄結構來看,80%的人擁有20%的存款,另一方面,20%的人佔有著80%的存款。
兩者階層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的資金絕大部分都沒有直接投入生產或消費領域,而是以存款這種消極的方式閑置了起來。【我來說兩句】
什麼都有了,我還消費什麼?
該有的差不多都有了,現在工作忙,除了出國旅遊 、買點名牌衣服,那些能讓我們花錢『享受』的地方還真的不多。」在上海一家外資公司擔任部門經理的蔡菁說。對高收入階層來說,收入中用於日常消費的開支比例很小。
沒有我要消費的東西,我能消費啥?
「『富人』的消費帶有明顯的享受性和發展性,而目前社會為他們提供的個性化消費品種出現脫節,服務 業發展相對滯后,滿足這一群體『享受』的消費太少 、上市太慢。」南京大學商學院史有春教授說。
消費環境不理想、沒有適當消費時間,也是高收入者普遍面臨的問題。
股市不振、樓市調控,投資渠道不暢通,讓我怎麼花錢?
20%的人佔有著80%的存款,但是對於這些高收入階層來說,更多的錢是用來投資的。 股市不振、樓市調控,更別說06年出掀起的煤礦的"國進民退"運動,投資渠道的狹窄使一些人就只能選擇將 錢存在銀行里。
外資擠壓投資機會,我的錢只能存著
外資的進入在增加就業的同時,也擠佔了國內的發展機會。中國的出口50%以上是外國公司到中國投資形成的。這一方面增加了國內的就業;一方面使中國有錢人手裡的錢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只能以消極方式存在銀行。
政策抑制消費,讓我往哪投錢?
現行國家政策明顯偏向於先效率后公平,為促進經濟發展採取了偏重生產而抑制消費的政策。有許多抑制消費的政策現在還發揮著作用,比如消費稅中一些不合理稅目,以及對購房者首付金和購房稅的徵收等都對消費起到了很大抑制作用。
人民銀行2004年第四季度關於「儲蓄目的」的調查顯示,居民儲蓄的目的依次是「攢教育費」、「養老」 、「買房裝修」。
另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醫療費用每年上升14%!
物價上漲,除了溫飽,咱啥「消費」的錢也沒有
據調查,2004年浙江省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9%,食品類上漲高達11.1%;消費價格的上漲使江蘇省城鎮10% 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多支出134.80元,占其消費總支出 6.7%。
物價上漲,尤其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城鎮低收入家庭影響加大,有的家庭由此減少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消 費。
消費環境不透明,不規範,咱沒有消費慾望
今天電視機爆炸,明天汽車召回.商品質量不高,價格虛高,服務不到位,售後沒保障,甚至存在商業欺詐行為,消費者怎麼敢隨便消費?
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加大,不穩定感使人們不敢花錢
受城鄉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響,中國儲戶結構與收入也不對稱。
人數最多的中小儲戶,擁有的存款並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費的人,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錢。
據分析,貧富差距過大是導致銀行儲蓄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因為當個人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消費量將停止增長,而投資、儲蓄在個人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將大幅增長。
2005年表示貧富差距的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為0.3198。
這樣高的基尼係數,卻仍看不到下降的趨勢,整個收入分配格局仍然在向富人傾斜。
而在個人所得稅的繳納上,工薪階層卻承擔了80%以上的個人所得稅收。
更重要的是越是收入高的階層自己支付的越少,而越是窮人自己支付的越多。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職 工社保和醫療費用自支部分很少,而農民基本享受不 到社會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幾乎百分之百自己支付。
而富人一般都有社保並且都會自投附加醫療保險,醫療費用基本可以報銷。
「手上有糧心中不慌」,咱不信「能掙會花」那套
中國人的傳統金錢觀是「開源節流」,是「勤儉致富 」,超前消費,借債消費的觀念還沒有形成。
加之計劃經濟時期政府鼓勵居民將本來就不多的收入儘可能的儲蓄,當時的口號是「增加儲蓄,支援國家建設。」
那個緊缺經濟的時代也給中國人留下了謹慎消費的習慣。
【我來說兩句】
凡有後顧之憂者,都不敢亂花錢
教育:
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願望。 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 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
醫療:
三成人因病致貧。醫療費每年上升14%,全國居民一年醫療負擔達6000億,佔GDP的5.4%。
群眾看病貴、藥品價格高等體制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誰還敢隨心所欲地花錢呢?
就業:
就業是個人和家庭謀生的基本手段,下崗與失業人群 的存在給消費需求造成的打壓力量非常大。
嚴峻的工作就業狀況直接影響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信心,消費低迷繼而影響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養老: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社會。
中青年面臨「上有老、下有小」 的生活壓力,因而消費信心減弱,儲蓄動機增強。
住房:
不斷上漲的房價已經超過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
購房不會對大多數居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造成大影響 ,但是一些用於「改善生活」的消費卻會被壓縮甚至 取消,而且這種抑制作用的持續時間甚至會長達十餘 年。
存款過多不是好事
高儲蓄率雖然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組的資金來源,但是儲蓄率過高過快增長卻又潛伏著巨大的隱患。
居民儲蓄長期過快增長必然會抑制消費,造成消費需求不足。
消費需求不足,制約著國內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使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另外,儲蓄率過高也給銀行增加了系統性風險。
那麼,如何才能讓老百姓放心用錢呢?
相關專題
越來越富,越來越怕?
貧窮被世襲,富裕被壟斷
中國富人,25年心態變遷
縮小貧富差距,讓需要消費的人手裡有錢
為當個人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消費量將停止增長。
而最需要消費是那些擁有的存款並不多,而人數卻最多的中小儲戶。
要想讓老百姓鬆開捂住錢袋的手,最重要的是讓經濟增長的分配更加傾向於富民,使最低收入階層也能夠充分分享社會創造的勞動成果。
擴大社保覆蓋面
中低收入者一個不敢消費的重要原因是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到位。
這就需要儘快完善社保制度,擴大各項社保的覆蓋面 ,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工傷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等。
保障對象不能也只局限於公務員、國企職工、城市居民,非國企職工和農民也應該享受同樣的保障, 這可以減輕他們消費的後顧之憂。
平抑房價,解放消費能力
抑制房價持續上漲的勢頭,保持房價的溫和上漲,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的同時,從中解放出一部分「 消費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用於其它的消費支出,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降低日常消費成本,進行教育醫療改革
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走了一條市場化的道路,卻使醫療費用高昂,使人們對未來預期極不穩定,被迫以儲蓄應付。
教育體制改革使教育愈加昂貴,每個家庭必須存儲相當的資金應付孩子上學費用。
如果這兩項改革不能找到出路,中國人的消費必然繼續低迷。
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要讓百姓充分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培育消費熱點也已十分迫切.」
南京大學史有春教授認為,大力開發文化消費市場和旅遊市場是比較可行的途徑。
我國正在實行的「黃金周」制度收到了不小的成效, 截止目前的14個黃金周,全國累計出遊人數達1.7億人次,累計旅遊收入4292億元,極大拉動了消費。
轉變消費觀念,樹立信貸消費觀
專家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引導和推動居民消費觀念從儲蓄型消費向信貸型消費轉變顯得十分必要。
這要求居民破除陳舊的消費觀念,樹立信貸消費觀,並逐漸完善消費信貸服務,培育信貸消費市場,推動商業銀行改進消費信貸服務的方式和質量
拓寬投資渠道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的改革創新在加快,但能滿足老百姓投資的金融產品仍顯不足。已有產品中,債券市場尚不發達,基金業剛剛起步,股票市場長期低迷,因此,在較低存款利率下老百姓仍然把錢存入了銀行。
要把老百姓的存款從銀行解放出來,就必須拓寬投資渠道,推動經濟增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