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代「海歸」該如何正視自己

[複製鏈接]

1099

主題

2827

帖子

1577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4

積分
1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145 發表於 2006-3-24 02: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留學人數的增多,「海歸」群體的增大,職場似乎作為一個現實的人才評定規範平台,將「海歸」群體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劃分。以前的幾乎擁有「高職位、高薪酬」的整齊劃一的「海歸」群體而今卻出現了多態化的發展趨勢,「海歸」的群體結構也顯得日趨多樣起來,人們對「海歸」二字的認識和理解也由此趨於複雜起來,於是便善意地冠以「海歸」和欲「海歸」者一系列詼諧有趣的昵稱:「海帶(海待)」、「海鮮」、「海星」、「海獅」、「海藻(海找)」、「海草」、「海參」、「海派」、「海鷗」、「海泡」、「海根」……
在這樣的大氣候、大環境下,當代「海歸」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或創業之路,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且回報社會呢?記者認為,從自身出發,正視自己,保持一個正確應對的心態,至為重要。

關於當代「海歸」的社會認知分析

當今社會,儘管「海歸」的群體結構出現了細化,並且尤其是出現了少數「海歸」變「海待」的現象,但在人們的心裡,「海歸」依然是中國社會的稀有人員,大多數「海歸」工作、生活於整個社會人群的金字塔尖。

對於人們所認為的「海歸」稀有之「意」,我們可以通過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有關留學統計數據來理解:從1978年到2004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814884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97884人。由此看來,留學人員的數量與以前相比,無疑有了飛速增長,但是相比於泱泱之中國13億人,這兩個數字還是非常之小。而大家對「海歸」業已形成的「貴族」印象,也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從1847年中國出現第一個留學生容閎至今的幾代留學生看來,能夠走出國門、負笈海外的,大多屬於社會的精英階層,幾乎都是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或「飽含強國之志」自己走出國門的優秀人才。他們學成回國后,也大多應國家之需進入了重要工作部門,工作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成為社會的精英力量。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留學人員更是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並且他們也不負社會和人民之期望,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由於他們人數稀少,且對社會貢獻巨大,再加上特殊的時代背景,有的人還進入了國家的重點人才保護行列,所以在許多人的眼裡,他們似乎一度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幾乎與普通社會「隔絕」,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海外留學人員攜帶風險投資歸國創業,並取得了巨大成功。「海歸」一時成為一塊響噹噹的招牌,為人們所仰慕艷羨,社會輿論對於「海歸」也由此幾乎進入了一個頂禮膜拜的階段。不過與此前相比,在社會公眾的眼裡,當時的「海歸」也被認為開始「真正」走入大眾的視野,與普通社會的關係開始「密切」起來。儘管如此,但由於其頭頂上所籠罩著的閃亮光環,對於多數人來說,他們依然是那樣顯得「高不可攀」。隨著「海歸」概念的延伸和泛化,「海歸」數量的急劇增多,「海歸」良莠不齊的問題凸現出來。「海歸」表現不佳、求職失敗的案例由此開始出現,「海歸」概念在人們心目中的含金量開始有所降低,求職場上對於「海歸」的認識也漸趨理性,「海待」一詞隨之出現。與此同時,再加上媒體對他們的關注日益升溫,曝光率日漸提高,「海歸」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逐漸淡化,人們對於「海歸」的認識也開始出現分化。這種分化主要表現為:

對於廣大與「海歸」接觸很少的社會群體來說,多年來積澱在他們心中的對於「海歸」的感性印象依然佔據著他們的主要思想。在他們的眼裡,「海歸」依然是一個「神聖」的「貴族」階層。雖然該社會群體在影響整個社會輿論中處於「弱勢」地位,但由於人數巨大,所以其造成的輿論氛圍依然濃厚;而對於與「海歸」接觸較多尤其是掌握著高端工作崗位的社會群體,如科研院校、知名高校等教學科研單位以及著名集團公司的相關工作人員來說,雖然「海歸」在他們心目中的整體地位依然高於「本土派」,但他們已不像以往那樣對洋文憑過於迷信和狂熱,對「海歸」的審視和判別也開始從感性走向理性。在他們的眼裡,「海歸」不再像以往那樣過於神秘,而是跟國內的「本土派」一樣,也有「真金」和「水貨」之分,也有能力高下之別,「海歸」正在逐漸走向平民化。雖然該社會群體人數相對很少,但由於他們處於社會「強勢」,受媒體的關注度高,所以對輿論的影響也很大。如此存在於不同社會群體當中的依然「貴族」化和日趨平民化的兩種認識互相交織,再加上媒體對於后一種認識的過度關注,使得整個社會關於「海歸」的整體認識似乎顯得有些錯綜複雜起來。

當代「海歸」求職出現兩態

引起「海歸」群體多態化發展和結構日趨複雜的職場上的主流聲音,已從以前的唯文憑論變遷至今天的唯能力論。正是這種唯能力論職場主流強音的風起,才使得人們對「海歸」的認識出現分化。但無論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海歸」求職大體可清晰地分為兩種形態:一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備受青睞,依然無憂。這類「海歸」都具有高學歷,並且都有卓著的科研成果或世界著名公司工作經歷等,經受了世所公認的能力證明。無疑,這類「海歸」是職場上任何一個單位都心儀的對象,對於自己的求職自然無憂;二是其能力尚未得到證明者。這類「海歸」也大多具有碩士以上學位,但是往往或科研成果不太顯著,或剛剛畢業沒有工作經歷,或工作經歷並非一帆風順、業績不是特別突出,這一切無疑都會被用人單位視為軟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將失去求得高薪高職的機會,只是他們在同樣的機會面前,很難如高層次留學人才那樣輕鬆自如而「一步登天」。要想獲得與自己的學歷和實際能力相符的職位、薪酬,則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考驗和一個展現自我的過程。

國家有關部門早些時候出台的《關於在留學人才引進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指導意見》,既是針對各部門各單位在吸引「海歸」中,關於「海歸」是否符合高層次標準的一次統一和澄清,也可以說是一份明確肯定高層次「海歸」將獲職場「崇高地位」的標誌性文件。這自然也是對於這種「兩態」現象的一種默認。

其實,雖然以前國家並沒有出台針對高層次留學人才的專門文件,對「高層次」也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但是各單位對「高層次」留學人才一直都是另眼相待,深愛有加。就拿國家人才的重要集聚地教育部及高校、中國科學院來說,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吸引的「長江學者」,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劃)」的入選者等等都是高層次人才,並且大多數都具有留學經歷。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以後,教育部啟動了「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中國科學院也出台了「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東北之春計劃」、「關愛人才行動計劃」等一系列人才計劃,其眼光也都是瞄準了高層次。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科研院所以及世界著名企業公司也在始終關注甚至緊盯著高層次留學人才。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國家在對未曾經能力證明者實施「歧視」政策,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世界著名企業公司等等就沒有了他們的位置,也沒有為了他們提供施展自己才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台。一系列尤其是著眼於培養、構建人才梯隊的人才計劃、工程,還是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再者,《關於在留學人才引進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指導意見》,除了對於留學人才是否高層次予以界定外,客觀上也在刺激和鼓勵留學人才向「高層次」看齊。不過,對於「海歸」未曾經能力證明者而言,只要進入職場,無論進入哪個單位,考驗在所難免,發展需要過程。

首先要經過學歷學位的認可。對於未曾經能力證明者來說,其所獲得的學歷學位可以說是從學業上反映些許能力的最重要憑證之一。但是,個別人利用假洋文憑謀求工作職位甚至實施詐騙的一些案例,不僅讓某些單位吃盡了苦頭,而且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所以,要想獲得某個工作崗位,勢必要首先經過用人單位的認真」審核「,獲得學歷學位「是真非假」的認可。這也是其走上職場的最關鍵環節和首要一步。日前,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同意,教育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關於「洋學歷學位」認證又出台了新的舉措。對於未曾經能力證明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其次,要經過能力的考驗。與以前相比,進入某單位就可謀個高端職位,得到一個不菲的收入,現在幾乎已無可能。這就需要從低端崗位做起,通過自己在該單位的能力證明,進而謀得自己的理想職位,獲得與自身能力相符的工資和待遇。在某留學人員招聘會上,一位國際大公司招聘人員直言不諱:「要想獲得高級職位,很簡單,拿能力證明來。否則,也只能從普通職員做起吧。」一位剛剛畢業歸來的留美碩士對於當前的這種職場規則似乎顯得很熟悉:「畢竟自己沒有什麼過硬的硬體,所以要從頭做起,不敢期望過高。」

信心+平常心+思路創新

這樣的社會氛圍,對於高層次「海歸」來說,求職無憂,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探討其如何求職的必要了。而對於剛剛回國尚未就業或開始創業的當代「海歸」尤其是未曾經能力證明者而言,是依然以「貴族」階層的身份走入社會,還是抱著從「貴族」到「平民」的巨大的心理落差開始就業或創業呢?這裡主要就如何正確把握自己的心態作一分析。

首先,要做到不卑,繼續充滿工作、創業成功的信心。從自身來看,總的來說,相比於國內土生土長的人才來說,「海歸」具有外語相對較好、具有國際視野等天然優勢。在當前的全球化經濟時代,這一優勢將體現得日益明顯。從大環境、大氣候來看,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在這當中,高素質的人才必然是當仁不讓的主力軍,「海歸」也就自然不可或缺。況且,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等都也為廣大人才尤其是「海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所以,相比於「土才」來說,在一定的時期內,「海歸」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這絲毫不容置疑。

前不久,神州學人網曾經做過一項社會調查,問題是:您認為目前留學人員回國求職是否具有優勢?備選答案有四個:1、有巨大優勢。2、優勢正在逐步縮小。3、沒有優勢。4、處於劣勢。最終的結果是,選1的約佔27%,選2的約佔53%,選3的約佔13%,選4的約佔7%。從這一結果看,雖然「海歸」求職與以前相比出現了不確定性,但是卻依然佔據著絕對優勢,第1項和第2項相加約佔80%,遠遠領先於第3和第4項相加的約20%。此外,全國青聯海外學人工作部與《青年參考》報也曾進行過一次「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所有的被調查者都同意「海外經歷對在國內發展有很大幫助」,這也是本次調查中惟一一道「一致通過」的議題。

其次,要做到不亢,保持一顆平常心。儘管自近代以來,「海歸」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直備受社會的尊崇;也儘管從當前來看,「海歸」在求職場上仍然處於相對優勢的位置,但是作為當代「海歸」,除了為自己能位入「海歸」之列而驕傲和自豪外,但絕對不可以僅沉迷於借重「海歸」的名分走入社會,而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未來。況且,求職場上「海歸」失意者不乏其人,少數「海歸」成「海待」的事例應該引起警覺。如果一味把自己置於很高的位置,甚至有時「趾高氣揚」,動輒就以高端崗位、高額薪酬「討要」職位,有時造成的結果只會是期望愈高,失望愈大。所以,放下所謂「貴族」架子,做到不亢,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現實,非常必要。

第三,要創新就業思路,拓寬就業視野,慎鑽「牛角尖」。進入東部的大城市,謀得一高端崗位,得到一份不菲的薪酬,無疑是絕大多數「海歸」的最理想選擇。當然,在東部大城市,謀得高端崗位的機會較多,所以,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近20萬「海歸」中,大部分都集聚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而西部、東北一帶尤其顯得過於稀少。但是,這樣的蜂擁大城市和擠上高端崗位的期望,不僅使得「海歸」就業、創業之路顯得過於狹窄,而且這也是造成少數「海歸」變「海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與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不相符合。況且,一個「海歸」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關鍵是要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與自己的興趣結合起來,不一定非要身處大城市,就職於高端崗位。如2003年,留美「海歸」陳聲貴來到秦嶺深處,創建了一個特種豬繁育中心,當起了「豬倌」;2005年,留美「海歸」孫小燕通過選舉成為珠海市海灣區居委會委員,當上了「居委會大媽」。他們的有別於眾多「海歸」的「獨樹一幟」,對於當代「海歸」就業或創業來說,雖然不一定適合大家都去模仿,但無疑卻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