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最有錢的人下鄉體驗赤貧生活 經歷終身難忘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3-23 0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中國最有錢的人、最有權力的人和基層農民的三極對話

    「你們不用開車接我,給我空運幾箱肯德基就行了。」這是2006年2月28日晚,羅川到達陝西寶雞市文家坡鄉曹家塬村時和朋友開的玩笑,他要在那裡體驗三天農村和農民的生活。

  羅川的朋友在簡訊里挖苦他:「要是村子里的雞被你們吃光了,你就在村口的窯洞趴著,我坐飛機調輛賓士去接你……」

  而在回北京的路上,這樣的玩笑已經不再。羅川對同行的CCTV攝影記者高忠說,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體驗。

  羅川,現任微軟大中華區副總經理,MSN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監,清華大學EMBA02C班學生。

  「老黃,你猜猜我這件衣服多少錢?」

  「300塊。」

  「你再猜猜。」

  「1000塊。」

  「後來,我覺得他實在是猜不出來了,我告訴他16660元,老黃就說,『你上當了吧?』」

  2月25日,李揚欽試圖通過自己穿的名牌衣服給甘肅農民黃建國講述品牌的價值,聽到的卻是令他啼笑皆非的答案。

  李楊欽,華夏國際集團董事長,清華大學EMBA02C班學生,身價以十億計,而他的體驗對象黃建國年收入只有兩萬元,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人。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場特殊的「零距離」接觸。

  從2006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十幾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學生,來到中國鄉村。他們的身份是城裡人、清華EMBA學員、企業家、億萬富翁。

  2006年兩會期間,這些人在CCTV新聞會客廳《小崔會客》中和省委書記、省長、農民一起談論新農村的話題。

  製片人包軍昊稱:「這是中國最有錢的人、最有權力的人和基層農民的三極對話。」

   兩雙不同的手握在一起

  CCTV《小崔會客》現場,陝西省省長陳德銘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應該送給我這張照片,我應該時時想到我們還有那麼多的農民,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使我們更有責任感去改變農村的面貌。」全場掌聲響起。

  那是一張普通的照片,一隻白嫩的手被一雙蒼老的手握著,白嫩的手是羅川的,蒼老的手是一位老太太的。老人的中指戴著一枚戒指和一個頂針,指甲是黑的,破損不齊,手背上的皺紋如風霜蝕刻。

  「勞動是勞動者的歸宿,勞動是勞動者的熱愛。」3月8日,當羅川向本刊記者回憶起這一幕時心情已經很平和,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欠這些人的。」

  清華大學和CCTV要求每個體驗者要拍回一張有代表性的照片。老太太家的土炕邊上放了一口棺材,「有了棺材,她覺得很踏實,她勞動了一生,死有葬身之地。」

  羅川本想將棺材照片帶到演播室現場的,但後來羅川覺得棺材照片有點「過」,就放棄了。

  「臨走的時候我跟這位老奶奶握手,我突然感覺到這雙手讓我非常感動,我就跟同行的兩個朋友說:來拍一拍這雙手!最後我們挑了很多,覺得這一張是最讓我感動的照片。」

  CCTV攝影記者高忠回憶,羅川沒有想到她的手這麼粗糙,他最初被觸動的是村子里的房子比想像的好,衛生條件也很好。他對農村的理解開始還比較單一,這和他沒有接觸農村有很大關係,這個過程有一個轉變。

  羅川的體驗從3月2日開始。這個每周飛來飛去的微軟負責人成績卓著,他將MSN成功地推向中國白領階層,這樣的微觀體驗和他的工作距離甚遠,而當他觸摸土地的質感時,忽然感到內心的平靜。

  他拿出的體驗報告最終被CCTV一位主編認為是「最好的」。

  這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已經習慣於用數字來觀察世界,於是,他在體驗報告中對21戶村民的收入和支出進行了「小型定量調查」。

  曹家塬村村民收入的44%來自於奶畜業,24%來自於外出務工,蠶桑收入佔9%,農產品收入佔7%,其他收入佔16%,這個村的人均年收入為2600元,一般家庭人口數量是六口人。

  村民支出中,子女教育佔12%,日常生活佔24%,改善住房佔31%,日常生產佔23%,家庭醫療佔10%。收入最低的一戶四口之家現金收入僅為 8100元,其中生產性支出(包括購買飼料,化肥,種子)佔了3900元。在負債2300元的情況下,平均每人的年生活費僅有1625元。羅川感觸最深的是,在農戶的支出主項中,沒有娛樂、旅遊。

  當他將上述數字製成圖表在演播室現場展示時,主持人崔永元脫口而出:「我看這個圖有點擔心,要得個大病可能就全亂套了。」

  但客觀上說,曹家塬村在當地已經是一個比較富裕的村落;但羅川還是對當地的醫療和教育問題感到擔心:孩子們沒有好的師資;一遇大病,就會返貧,而這就是西部絕大多數農村的現實。

    「孩子們怎麼辦?」

  和羅川不同,EMBA05D班學生梁浩看到的場景多少帶有一絲悲情。2月27日下午梁浩從鄭州出發,前往體驗地點――河南滑縣桑村鄉西胡庄村。時值鄭州暴雪。

  「鄭州很久都沒有下過這麼大的雪了,」CCTV攝影記者朱亮向本刊記者回憶,「兩個小時的路開了七八個小時,村裡的路很泥濘,我們帶的衣服不多,凍得直打顫。」

  梁浩的朋友們一路都在給他發短消息,鼓勵他;有人甚至認為,梁浩是去「冒險」,但梁浩予以否認:「我是要了解一下農村的實際,絕不是去獵奇。」

  即使有心理準備,2月28日中午,梁浩出現在西胡庄村張婆婆的面前時仍被震驚:正是午飯時候,但張婆婆的碗里除了米飯,只有幾根清淡的蘿蔔條,連根肉絲兒也沒有。

  熱情的主人端上飯讓梁浩吃,「我心裡直發毛,她要是有肺病怎麼辦?」但梁覺得不吃怎麼能算體驗?便「爽快地」答應了。

  主人端上來一盤鹹菜和一個麵餅,張婆婆拿出一雙筷子遞給梁浩,老伴似乎看出了梁浩的猶豫,「你去找雙乾淨的!」張婆婆覺得奇怪,「不臟!」她嘴裡說著,用手使勁在筷子上擦了兩下,再遞給梁浩。老伴又提醒她,「你還是換一雙吧!」張婆婆有些不情願,抬起左胳膊,把筷子在袖子上又蹭了蹭――「乾淨了!」

  梁浩這回沒有猶豫,接過筷子開始吃飯,夾起一片鹹菜放到嘴裡。

  「這個場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他回憶道。

  體驗結束之後,梁浩經常提起西胡庄村的人沒有肉吃,他甚至想買幾頭豬讓村民們吃上幾頓肉,但還是作罷了,「這讓人感覺像作秀,但是這真是我的本能反應。」

  2006年3月7日22時,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酒店的咖啡廳,梁浩靠在舒適的沙發上回憶起他的西胡庄之行,仍情難自禁。

  滑縣是河南省的打工大縣,打工者們遺留的問題,讓梁浩深思。

  在西胡庄村裡,他隨機採訪了一位20歲左右的女人。女人說著說著就哭開了:田被淹了,老公就要離家打工,他們還新婚不久。

  梁浩跟著她到了家裡,這個家居然沒有門,晚餐的菜只是一棵圓白菜。

  女人的丈夫要在二月初六齣門打工,類似的夫妻分離,在這個村子里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剛結婚的小夫婦就要為了生存而分開,而很多農民一直都是這樣過的,我以前真的不知道!」

  在桑村鎮第二初級中學初三班教室,梁浩還採訪了一個女孩兒。

  「她哭了,上午她的爸爸剛剛去了青島打工。爸爸每年只能回一次家,有時還回不來。小女孩兒說,媽媽過段時間也要走了。家裡就剩下她和爺爺奶奶。」

  梁浩問:「同學們,誰的爸爸媽媽現在出去打工了,請舉手。」45個孩子有31個舉起了小手。

  校長告訴梁浩,去年,學校開了一次家長會,700多個學生,簽到的只有400多個家長,還大多數都是爺爺奶奶們。打工者走了,留在家裡的孩子教育很成問題,爺爺奶奶對他們溺愛,父母會給他們錢,孩子們經常比富逞強,很多孩子的心態是不健康的。

  「河南省公布的數字是有1500萬農民工外出打工,號稱『中原突圍』,而實際數字可能會更多,這麼多人出去打工,留下的問題怎麼解決?」梁浩每次見到不同的人,都會說起他的擔心,讓人感覺這個企業家有點像祥林嫂。

    「這裡不適合人類居住」

  當送行的人開著車子離開村子時,李楊欽和同行者們開玩笑,「再來的時候,別忘了帶一隻雞。」讓人想起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

  李揚欽是第一位出發的清華大學EMBA學生,他的體驗地點是甘肅省定西地區臨桃縣賀家溝村,臨行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黃老師親手將一枚清華大學的校徽別在李揚欽的胸前。李揚欽稱,要去就去最苦的地方,而且一定要住在那裡,沒電沒水算什麼。

  李揚欽選擇住在了賀家溝村村民黃建國家,黃建國一家年收入超過兩萬元,也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人,他想看看這個村最有錢的人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午飯時,黃建國炒了三四個菜,主食是面片。李揚欽吃了幾口,很不好意思地問,有沒有米飯?但是很快反應過來,這裡主要吃麵食。

  第二天,李揚欽開始挨家挨戶調查,回黃建國家時,他看到一戶人家門口有幾隻雞,便指著一隻大公雞和同行者說,「我和你們打賭,100塊錢,能不能買過來?晚上大家一起吃。」CCTV攝影記者肖儉說,「不用那麼多,50元就夠了。」

  回到家后,李揚欽給了老黃100塊錢,老黃拿著錢出去了。

  「我們看到老黃和那家人在山坡上追雞,山裡的大公雞體力好,幾個人怎麼也追不上,最後它竟然跑到懸崖邊上去了,人上不去。但晚上老黃的兒子還是拎回了一隻雞,我們就吃了雞肉。」

  肖儉說,「李揚欽曾經自費到農村進行過調查,而且還是一個人去的。他買雞實際上是想讓大家一起吃,改善一下伙食,也算是對主人家的感謝。」

  肖儉回憶,「還有一天,我們三個人坐在一起,李揚欽把手錶給老黃看,告訴他價值幾十萬元,老黃說,我兒子在鎮上買一個手錶幾塊錢,走的也很准。」

  「李揚欽絕不是為了顯富,他是想告訴黃建國品牌的價值在哪兒。賀家溝村的梨特別好吃,如果改良一下,價格會很高,李揚欽想用衣服和手錶的例子和老黃講講品牌的道理,老黃卻越聽越糊塗。」

  和其他的企業家一樣,貧困對李揚欽的打動往往最深。

  有一次,他到一個老婆婆家,「如果你拿50塊錢在她家裡隨便挑一件東西,肯定會虧本,同是一片藍天下,我們吃一頓飯就可以相當於她的全部家當。外界的變化和她也沒有任何關係,老婆婆甚至不知道毛主席已經去世了。」

  因為沒有水――李揚欽堅定地認為,賀家溝村不適合人類居住。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水!我在那裡兩天用了不到一公斤的水,飯前沒有洗手,早上刷牙洗臉就用一盆水,而黃建國家還是村子里最富裕的。」

  而在肖儉看來,賀家溝還不是真正缺水的地方。黃建國家的院子鋪的是水泥,如果下雨,雨水會順著水泥地中間的窟窿漏下去,再經過過濾流到一個水窖里,過濾技術非常好,基本能解決生活用水問題。

  李揚欽最關心的問題也包括教育。他了解到當地一位小學教師年收入只有一兩千元時問他,錢不夠怎麼過日子?老師很認真地回答:「給點就行,不給也無所謂,就當『學雷鋒』了。」

  回去的路上,李揚欽反覆地和同行的人講起這位農村教師,「如果城裡的人說『學雷鋒』,你會覺得他是在開玩笑,但這個老師是認真的。」

    農民們眼中的企業家們

  EMBA們代表了城市和財富;他們體驗的對象代表的則是鄉村和貧窮。兩者的對話經常是在不同語境下進行的。

  李揚欽試圖向農民黃建國講述品牌的價值,老黃卻認為他花一萬多元買一件衣服肯定是上當了。

  「他們好像不屬於同一個時代的人」,肖儉說,「聊到如何致富,談得還算投機,儘管語言上也有很大障礙。」

  羅川則給村民劉乾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一邊吃我們家鄉的面一邊和我聊天,談的是村子的發展和怎麼養蠶桑。」

  劉乾隆還認為,羅川是一個不錯的外企老闆,「有修養,做事正規。」

  「之前,我並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我想像中的外企老闆的年齡應該比較大,而且很有派頭,沒有想到他是一個年輕人。實事求是地講,我談不上羨慕他們,我也不知道羅川有多少錢。」

  劉乾隆每天都去看CCTV的《小崔會客》,他認為,有的企業家很內行,能夠調查到農村的真實情況,但是也有很多人對農村的了解還是流於形式化。

  3月12日,當EMBA們集體做客新聞會客廳的時候,崔永元讓劉乾隆給EMBA們提些要求,劉乾隆說,希望羅川能夠遵守他的承諾,到村子里教三天微機課。崔永元的眼淚立即掉了下來。

  他的同事說,小崔是覺得農民太淳樸了,要求居然這麼低。3月13日,羅川和劉乾隆通電話,承諾不但自己要來,還聯絡了部分員工和同學,他們會到村子里給孩子們上微機課。

  攝影記者朱亮認為,這些億萬富豪和中國農民「零距離接觸」后,衝撞出來的東西,有很多可供思考,也許這裡就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EMBA給中國農民開出的「藥方」

  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鵬的體驗地點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梨縣興平鄉達西村。

  王鵬經常一個人在村裡走來走去。這個國企老總告訴記者,「我想進哪家進哪家,給我事先安排好的一概不去,我想看到真實的情況。」

  王鵬走訪了年近80歲的哈斯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